1. 引言
平等观念在社会运行中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我们之所以有今日的百年胜利就是因为一直坚持平等主义,我们的经济制度和教育理念都体现着平等观。不过有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是否定平等观念的,针对这种观念,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关于马克思的综述,确定无疑的是马克思具有平等观念,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平等观念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马克思平等观的内容。
2. 马克思平等主义的内容
马克思有关于平等的观念最早出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资本主义的平等只是“每个人都同样被看成那种独立自在的单子” [1] ,随后在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认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平等。后期马克思一直研究平等观念与共产主义制度的联系,认为是阶级的观念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只有阶级消失的那天,人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体现在平等原则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上。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个人取得的工资与是实际劳动不相符合的,这就是分配原则不平等的理念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严重的矛盾,社会动荡不安。在研究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分配原则上,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和按需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平等原则的第一个分配原则,也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匹配的,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观念,按劳分配原则解决的只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历史性问题:社会资源如何进行分配。带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色彩,因为每个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差距的,所以资源分配并不能做到平等。这也是后期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具有平等观念的重要原因。
按需分配原则就是建立在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的,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合理利用,真正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此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无法满足按需分配的要求了,所以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只有在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主义,劳动不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列宁称赞马克思提出的有关共产主义的问题就像一个“自然科学家”熟悉生物变种的过程一样,知道下一阶段将要发生什么,“朝着哪个方向演变” [2] 。
其次,马克思的平等观念体现在分配价值上。马克思认为经济私有制制度下的平等价值分配只是符合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要求,而不是真正平等的价值分配。由于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引起的冲突,使得资源产生了不合理的分配。而针对于无产阶级的立场所出发的平等价值的含义是对于社会不平等的价值分配激发了革命的本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具有革命性,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阶级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他要使无产阶级意识到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剖析资产阶级是压榨人们劳动力的,采用了不平等的分配原则对待无产阶级,导致整个社会弥漫着不平等的原则,并且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平等,事实上掩盖着不平等的原则,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本和壮大资产阶级自身实力。所以,马克思的立场不是要把原有的资产阶级压倒无产阶级的政治状态颠倒过来,让无产阶级以相同的压迫方式去压倒资产阶级来改变权利的占有角色,而是要消灭阶级本身,取消阶级差别的分配制度,为了实现更高层面的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 [3] ,是真正意义上能够实现平等的思想体系。
3. 马克思平等主义的理论价值
任何一种观念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念,应该结合历史时期去分析其研究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因为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无产阶级作为全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建立在三大空想理论的基础上,批判了唯心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觉帮助人们认识全新的世界,打开平等主义的大门,帮助人们挣脱于资本主义的束缚。虽然部分学者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赞成平等持迟疑的态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反对的不是平等主义,而是有问题的平等论。马克思的平等主义一定是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的,维护人民大众的权益。马克思主义力挽狂澜,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和各方面的挑战。
实际上平等主义一直没有作为关键词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包括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也没有突出强调平等。但是从他们创立的科学体系中应该学习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是从历史的发展和对于未来思考的角度来看待现代平等问题的,也就是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去认识平等的价值的。他们特别强调现代平等理论是具有实践的局限性的,因为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不会突然地消失,想实现真正的平等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这种局限性,并不代表他们会完全否定平等无法实现,而是认为这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新制度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的平等观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仍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的平等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总的来说,只有将平等价值和平等原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平等观念内涵和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追求平等,一定要参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只有在认真分析和总分解历史经验,才能继续推动平等的进程,所以“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去运用马克思平等主义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落实于实际,坚持实事求是。
4. 马克思平等主义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人类命运与共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一种平等主义的分配原则,是非常必要的。世界的平等主义具有多种形式,而我国一直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情相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平等的分配原则。我们要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下的平等主义,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要求,需要重新认识平等主义的重要性,把握教育的主旋律。
第一,马克思认为承认平等的意义是不会否定分配结果具有不同,由于个人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分配结果不一样并不能认为是分配原则不同。所以,一个社会要想真正做到平等,首先是要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尊重个人喜好,每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同,不能要求全员做一样的事情,得到完全一样的结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一切分配方式都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等,这与教育平等理念的关注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公平是中国的热点问题,但对教育不平等的研究较少。而教育平等的实现必须是基于公平基础之上的机会平等、旨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进程平等和社会公正、公平正义原则下的成果平等。只有在制度、观念和实践诸多方面着手,才有可能根本解决目前我国教育不平等问题。
第二,我们举起了百年征程的接力棒,更要努力创造新的辉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提出在按劳分配的时期,平等分配的标准来自劳动主体的劳动能力,而在按需分配的时期,平等分配的标准则需要考虑到更多复杂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结合新的教育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新发展理念,结合更多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和分析分配原则的合理性,根据我国的发展要求和理念改善教育理念中不合理的制度。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和人人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要真正做到马克思规定的按需分配以达到教育的真正平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应采取全覆盖,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政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三,我们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平等主义的进程。不仅要做到社会上的平等,更要平衡好政治上的法律平等和经济社会中的平等。我们需要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促进社会平等。我们要着重解决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让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这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改革措施和加强法治的力度,及时调整现有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才能有利于做到平等的教育模式平稳运行,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目标前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