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4亿人,里面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2.6%,有1.776亿,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继续增加,占比将达到18.7%,2050年将会上升到30.8%,即平均每10个人里有3个人为65岁以上老年人 [1] 。受到以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由原来的“多子多福”向独生子家庭转变,即每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子女,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很多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形势很严峻,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极大挑战,于此同时,新型养老方式的开始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养老的忧虑,但是仍需要更深入的探究和改进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2021年5月31日,我国发布政策推行三胎支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探究子代数量与老年人养老方式影响机制对探究“三胎”政策背后机理和积极应对老龄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着眼于子女数量探究其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机制,预析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未来趋势,明晰“三胎”政策背后的机理,探究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是一个紧迫的而具有现实意义的难题,这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构建美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
2. 文献综述
随着传统养老观念的改变,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开始多元化转变,其他养老新型方式的出现,如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多元化,老年人选择何种养老方式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关于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在学界有很多学者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上的影响作用。根据已有研究,普遍认为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养老非常重要。国内外已有研究显示,家庭养育的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年老后从子女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随之增多,即两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2] ,这个结论显然成为学界共识。郭志刚 [3] 提出家庭生育的子女越多,老年人年老后从子女那里获得的代际供养也越多,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性也越大。徐勤 [4] 认为家庭生育的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年老后获得的供养也越多,老人会倾向居家养老,但是他发现如若老年人生育5个子女,老年人年老后获得的来自子女的供养和经济支持相比其子女数量少于5时要减少,这时老年人会倾向于社会养老。齐美尔(Zimmer) [5] 提出家庭养育的子女数量每增加一个,老年人垂老后从后代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随之增多。沃森 [6] 认为如果家庭养育的后代数量过多,会影响老年人福利水平。Lam [7] 认为家庭养育的后代数量越多,越容易发生代际冲突等种种矛盾;石智雷 [8] 认为多子不一定代表多福,家庭养育的子女数量越多,越容易造成相互推诿老年人无人照料等搭便车行为;夏传玲,麻凤利 [9] 认为家庭养育后代数量不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抉择;谢桂华 [10] 、周律 [11] 认为老年人不会因为子女数量多少而得到更多的帮助,独生子女也不一定给父母提供更少的帮助。陈洁君 [12] 、牛楠和王娜 [13] 等人表示家庭养育子女的数量和农村家庭养老资源的获取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家庭养育的子女数量越多,农村老年人从子女那里得到的家庭养老资源随之增多,越容易倾向于居家养老。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集中于子代数量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在养老方式选择问题上的研究多关注子代数量对家庭代际支持功能,综合分析子代数量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较少且不够具体。因此,本文将养老方式划分为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通过对2018年CHARL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将年满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子代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明晰“三胎”政策背后的机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论文的研究数据是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的数据,针对中国45岁以上家庭和个人的微观数据,具有代表性。本文年满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剔除样本存在的缺失值及不符合要求的后,最终得到10,044个样本。
3.2. 变量说明
3.2.1. 变量的设定
本研究从问卷调查中选取的因变量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在CHARLS问卷中,即(CHARLS2018)追访问卷中的问题CA017_i。该变量显示的是受访者的居住类型,问卷中的题目是“您在居住地址居住的类型是?”,问卷调查将回答“家庭住宅”归为“居家养老”一类并赋值为0,让“养老院或其他养老机构”、“医院”和其他归类于“社会养老”并赋值为1,是一个二分变量。本文的自变量为子代数量,根据调查问卷中的“包括亲生子女、继子女和养子女,一共有多少个健在的子女?”这一问题进行设定。
本研究从问卷调查中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教育、婚姻、健康自评状态、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6个指标,变量赋值、含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Table 1. Assignment, meaning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related variables
表1. 相关变量的赋值、含义及描述性统计
3.2.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的10,044个样本中,以下是本文涉及的全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的表格:从表格数据可得,在挑选的10,044位老年人样本中,有98%即9845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这说明在我国居家养老仍然是我们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从子代数量上看,平均每个老年人有3个子女;从个人特征看,以低龄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68.7岁;并且老年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比50.1%,总体上男女比例相当;在选取的样本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大部分不高,大部分为小学文化或文盲状态,只有25.3%老年人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这可能与当时教育读书不普及有关,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多数老人居住在农村,居住城镇老人占比26.4%;少部分老年人单独居住,没有配偶,有配偶老人占比79.4%,大部分老年人对自身健康自评较为好,自评健康状况较好占比69.0%;从社会保障水平上看,有97.0%老年人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较少,仅占样本量的20.5%。
3.3. 分析策略
本研究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逐步嵌入的方法先在模型中引入子女数量,得到模型I;在模型I的基础上,引入本研究的控制变量(性别、教育、婚姻、健康自评状态、是否参加医疗保险、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得到模型II。
随后,由于因变量是二分变量,因此构建如下二项Logit模型,验证子代数量与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关系:
其中,
表示受访者的选择何种养老方式的几率,X1表示子女数量,X为控制变量,
为误差项,β1和β2为变量的回归系数。由于本文以子女数量为1,作为自变量参照类,所以应该解释为:与子女数量为1相比,其他子代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相对影响。
最后,将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纳入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得模型III,根据对Probit和Logit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4. 实证分析
4.1. 回归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本文探究了子代数量对于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效应。通过Logit模型与Probit模型的对比来进行稳定性检验。将子代数量这个核心解释变量引入Logit模型考察,得到本研究的模型I;将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加入Logit模型,得到模型II;将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加入Probit模型,得到本研究的模型III,如下表2所示。
在表2中核心解释变量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在两个模型中显著性保持一样,说明回归结果是稳健的。模型1考察了子代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模型1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考虑的控制变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子代数量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相较于未生育子女的老年人,家庭中生育的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会更加倾向居家养老。这和学界大部分学者的主流观点相一致。具体解释为: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在老年人老年养老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家庭中养育的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从后代那里获得的代际经济支持也越大,对于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来说,家庭中抚育的后代数量越多,不仅可以分担子女赡养压力,而且可以增加老年人获得的养老资源 [14] 。家庭抚育的后代数量越多,老年人年老后从后代那里获得的生活照顾随之增多,需求得到满足,老年人更容易对生活满意和感到幸福,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Table 2. The estimation result of Logit model of the number of offspring on the pension mode for the elderly
表2. 子代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Logit模型估计结果
注:括号里为标准差;*、**、***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小于0.05、0.01、0.001,下同。
4.2. 结果分析和假设检验
4.2.1. 子代数量影响的解释
模型I考察了子代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模型I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子代数量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相较
于未生育子女的老年人,家庭抚育后代数量越多,老年人会更加偏好居家养老。这和学界学者的主流观点相一致。为了探索家庭中抚育后代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对于表2模型1中子代数量的具体影响做了更加细致的划分,表3主要显示了具体的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关系,因为选取的样本中,剔除缺失值和数据整理之后,老年人的生育子女数量最小值为1个,最大值为4个,表3中均已子女数量为1作为参照组进行分析。
表3的数据结果显示,随着家庭养育子女的增多,老年人越容易偏好居家养老。后代数量与老年人养老方式抉择上呈现显著正相关。在控制本研究其他所涉及的变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当老年人养育有2个子女时,即子女数量为2时,相较于家中有1个子女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增加97.5%;当家中养育有3个子女时,即子女数量为3时,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上升到了最大值,相较于家中养育1个子女,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增加到97.7%。结果表明,当子女数量为3时,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最大,也由此可见,子女数量为3是拐点。

Table 3.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offspring on the pension mode for the elderly
表3. 子代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
4.2.2. 其他变量的影响
就控制变量而言,在选择是居家养老还是社会养老方面,老人的健康自评状态和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婚姻状态和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养老方式抉择上,有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当老年人有配偶时或已经参加养老保险,退休老年生活有保障时,老年人容易偏好居家养老,这可能是因为很多有配偶的老年人可以相互照料,在生活中可以相互扶持,可以独立自己生活,不需要社会过多帮助,保障老年人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是养老保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参加养老保险老年人有养老金收入,因此,说明当老年人有配偶时或已经参加养老保险,退休老年生活有保障时,老年人容易偏好居家养老;此外,地域、性别、教育对老人养老方式选择上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如果受教育程度越高、居住在城镇的男性老年人更愿意偏好社会养老。这可能是因为,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对社会养老政策接受程度高,也更容易选择社会养老;由于中国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思想影响,男性老年人长期外出工作,接触新思想影响更容易接受社会养老,女性长期在家照顾子女,更加期待子女“反馈”,年老时能负担的自己照料工作,往往倾向于居家养老。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利用二项Logit模型,分析验证了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作用机理。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不断推进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具体可以通过将家庭和社区结合起来,发展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创新型的居家养老方式,让老年人在家就可以享受照料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第二,大力推进“三孩政策”政策的推广。受以前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和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很多家庭常常“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会倾向于把更多的照顾和关心投入照顾下一代中,常常会忽视对于老年人的照料,特别是对于独身子女的老人尤其严重,因此,国家可以创新三胎政策宣传方式以及提出相关促进三胎的政策,比如提供津贴、增加产假时间等等。第三,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自觉传承孝道。在现在社会,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多子未必多福。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偏好选择机构养老,子女数量多容易产生互相推诿等搭便车的行为。由子女之间互相推诿从而导致老年人年老时无人照料等问题需要被关注。为什么有些老人有着很多后代,却仍然面临着“无人照料”的困境,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孝道的缺失。因此,政府要引导人民遵循孝文化、传递孝文化。
致谢
感谢我在完成这篇论文时朋友对我的支持以及导师对相关模型原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