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互主观性”的认知观
从历时角度看,主观性(subjectivity)要早于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概念的提出,同时也为交互主观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沈家煊整合Lyons的观点,认为“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话语中含有说话人的“自我”成分,即说话人在言语中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这种“自我印记”是语言的一种特殊性质 [1] [2] 。将主观性置于语义学领域的研究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Benveniste [3] ,后随着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等新兴学派的崛起,语言的“主观性”也更多地得到研究学者们的重视。语义研究由原先认为语言仅仅单纯地表达客观命题,逐渐转向认为语言不仅传递客观的命题意义,同时还表达言者的情感态度。学者们在后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对“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定义。Traugott认为“主观性包含着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评价,而交互主观性却体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同和关注” [4] [5] 。Nuyts认为“如果说话人的评价完全根据自我,那评价就是主观的;如果说话人暗示他将与其他人(也许包含听者)分享评价,那评价就具有交互主观性” [6] 。Schiffrin [7] 认为交互主观性既体现在言者对听者的关注上,又体现在言者对听者的话语反应的设想上。吴福祥则认为“交互主观性更多体现在社会意义上说者对听话人‘面子’、‘形象’的关注上” [8] 。“交互主观性”在语言学层面有不同的诠释和定义,但共性在于两个概念主体(说者/听者)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意义的动态交互。
Verhagen从互动交际的视角出发,对语言的交互主观性这一本质特征进行研究。他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在认知上的区别就在于能‘站在对方角度上’的能力” [9] ,而语言中的交互主观性具体就体现在交际双方认知状态间的相互管理(mutual management),言者试图通过语言来调控和影响听者的认知状态,最终达到听说双方在认知上的协调。为了更加直观、可视化地呈现语言交互主观性的动态过程,Verhagen整合了Langacker的“识解构型”(Construal Configuration)和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识解构型。
该识解构型中的两个维度——概念化客体和概念化主体,分别对应了对现实世界的客观陈述和从主体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观点。概念化客体维度上的A、B代表了客观现实中的两个不同情境,A、B

Figure 1. The construal configuration and its basic elements
图1. 识解构型及其基本成分
之间的一条横线将这两个情境串联起来,象征着情境间的客观联系。概念化主体维度,Langacker亦称其为“场景/言语情境”(Ground),代表的是言语事件、参与者和即时情况 [10] [11] 。概念化主体维度上的1、2指代识解过程中的两个主体(言者和听者),言者是话语的发起者,听者以某种方式解读话语意义,这些概念化主体“通过话语对某些概念化客体进行认知协调” [9] 。主体1、2间相连的横线代表的是两个概念化主体间的认知协作关系(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言者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向听者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进而对听者的认知状态施以影响,由此交际主体间的交互主观性得以体现。概念化客、主体两个界面中间的垂直连线代表着主体对客体的识解,体现了主体在识解客观情境过程中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Langacker的“识解构型”原本主要聚焦于概念化主体对客体的识解过程,即语言的“主观化”。他将主体视作与客体相对的单一概念,并没有对“主体”这一概念进行细分。Verhagen在此基础上对Langacker的“识解构型”进行创新补充,将研究重心移至概念化主体维度,将主体细分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并重点观察概念化主体间的认知协作以及最终如何对客观意义进行识解。本研究基于Verhagen的交互主观性识解构型,试图对话语标记语you know在话语中所体现出的交互主观性进行解释。
2. 话语标记语与交互主观性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话语衔接手段,在交际中被广泛使用。话语标记语因其“在互动性言语交际活动中对言语的建构和理解等方面具有较强解释力” [12] ,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由于研究范围和视角的差异,话语标记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固定的指称,例如“话语小品词”(discourse particles) [13] 、“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 [7] 、“语用标记”(pragmatic markers) [14] 和“话语连接词”(discourse connectives) [15] 等。在目前的研究中,“话语标记语”是最常用的术语,因此本文也使用“话语标记语”来统一指称。
然而,即使话语标记语在不同角度下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学者们或多或少地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形成了一些共识。一般认为,话语标记语在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是话语中有着程序性意义而不影响话语命题意义的词语或结构。话语标记语包括部分连词(如and,therefore,because等)、副词(如actually,incidentally等)、感叹词(如well,oh等)以及某些短语或小句(如as a consequence of...,you know,I mean,if I’m not wrong等) [16] 。
部分学者已经关注到话语标记语的语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如谢世坚 [17] 将话语标记语定义为“标记话语的表达式,它源自感叹词、连词、副词、指示代词、动词、短语和小句,不参与命题的表达,但有助于话语的组织,同时表达说话人的语气、态度、情感等”。吴福祥 [8] 提出话语标记本质上就是语言中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标记,张博宇 [18] 认为话语标记语的程序性意义体现在说话人引导听话人理解话语内容、关注听话人对话语内容的态度等方面。话语标记语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成分,似乎在口语中运用得更加广泛。You know短语在各英文词典中均被视为“非正式用语”,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于交际交往的语言,多指口语用语。公共演讲作为一种特殊的“一对多”的对话形式,常常被选作口语语料进行分析研究,之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关联理论框架分析话语标记语在公共演讲中的语用功能。本文从交互主观性视角出发,以TED公共演讲作为语料,分析话语标记语you know体现出的语义动态交互过程。本研究首先选取了TED官网上截至2022年5月点击量最高、时长在6~12分钟的20个英文演讲视频,并通过在官网获取英文转写内容自建语料库。其次,结合新型语料库分析工具LancsBox (v 6.0),对语料中的话语标记语you know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在语料库中,you know作为话语标记语共出现了30次,平均每个视频中出现1.5次,这对于6~12分钟的语言承载量来说,出现频次较高。
3. You Know的交互主观性
Schiffrin [7] 将话语标记语you know和I mean归为一类,认为它们都作用于信息过渡和信息参与过程。Blakemore [15] 将you know归为“强调类”话语标记语,认为它的作用在于帮助说话人强调信息。韦伯斯特词典在释义中给出了you know的三种使用情境:1) 说话人试着帮助别人回忆或记起某些信息;2) 说话人想要强调某些信息;3) 说话人不确定说什么内容或怎么说。词典中对于you know的释义似乎更多在于对其程序性意义的解释,而非其真值意义。在这三种情境下,you know的使用都是为了帮助说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听者的态度或行为,从而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由此也彰显出you know的交互主观性特征。
3.1. 第二人称You的认知空间构建
第二人称代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我”。尽管第一、第二人称有时并不同时现身于话语中,但在潜意识中二者在认知上常常是共现的,即使在“我”、“你”单独出现的语境中,也具有对话互动的可能。“我–你”关系对子因此具有认知上的交互主观性,也正是这种交互主观性最终促进了交际行为的顺利实现。Benveniste [3] 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把另一个人视为“你”并开展对话时,这个人才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本文认为,话语标记语you know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同样也暗示了第一人称主体“我”(即说话人)的存在。说话人通过使用话语标记you know,希望提请听话人的注意,或者帮助听话人回忆某些信息,其实都是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期望,即希望引起听话人注意、强调话语内容。Talmy [19] 也曾指出语言中的某些结构或词汇形式可以帮助心理框架的激活。在对“你–我”关系对子讨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you know中的第二人称you可以帮助听话人激活一个与说话人相对的心理空间。这种意义动态交互过程可以表示为图2:

Figure 2. The mental space of the listener activated by the personal pronoun you in the discourse marker you know
图2. 话语标记语you know中人称代词you激活的听话人心理空间
前文曾讨论过,you know作为话语标记语出现时,是为了帮助说话人来吸引听话人注意,说话人对you know的使用也暗含了他对交际互动的期望。因此,说话者此时心理空间中的内容为“I want/hope you to know P”(我希望你知道P),此处P指代的是说话者在话语标记语后重点强调的命题内容。当you know中第二人称代词被听话人接收到后,就激活了与说话人相对的心理空间Space 2。由于“你–我”关系对的共现关系,听话人的心理空间中激活了“第一人称”,让听话者感受到这个话题与自己的联系更加紧密,于是Space 2中构建起“I need to know P”(我需要知道P)的内容。说话人通过使用话语标记you know作为语言载体,其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激活了听话人关于第一人称的、与说话人相对的心理空间,既表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也体现出听话人在交际中与说话人的认知协作。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例1:Because it is a bit of a niche market, and there’s not much work going on, especially where I’m from. You know, I’m from Brisbane, which is a great city to live in. (Tom Thum’s speech in 2013: The orchestra in my mouth-TED 4)
在例1中,说话者想表达他所居住的地方有点像一个利基市场,并没有多少工作,然后紧接着介绍他住在布里斯班,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两个句子通过话语标记语you know连接在一起。You know的命题意义/真值意义是“你知道”,但句中说话人并不能确定听话人是否具备“演讲者住在布里斯班,一个非常宜居的城市”这个背景知识,所以此处you know短语的意义体现在程序性意义上而非真值意义。例1中的演讲者在“我居住的地方”处断句,紧接着使用you know,目的是为了吸引听众关注话语标记语后的话语内容,即他“住在哪座城市”。第二人称代词you激活了听众的心理空间,他们会感受到演讲者接下来的话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演讲者希望他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听众会集中精力关注话语标记后的语言表达。
在you know主谓结构中,you是语法主语,但当you know作为话语标记使用时,还隐含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话人主语”。有理由认为,说话人的心理空间内容应该是“I want you to know sth.”,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使用是为了帮助说话人实现“吸引听者注意”、“强调话语内容”的意图。第二人称you对听者的指称,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促进认知协作的完成。而动词know在此处的客观语义也减弱了,说者不能确定听者“知不知道”接下来的话语内容,因此you know也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而是带有说者主观性的描述。you know结构的核心语义为言者希望听者关注话语标记语后的信息,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者的关注,此结构的交互主观性也得以体现。
3.2. You Know交互主观性形成机制
曹秀玲 [20] 提出,“我/你V”结构的话语标记用法是在经过构式语法化后的结果,“我/你V”由一开始“表示具体的、词汇的客观意义,逐步过渡到表达抽象的、语用的、人际的功能”。“你V”系列话语标记以听者为中心,体现了交互主观性。Langacker和Traugott也认为,主观化程度与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成反比 [2] 。You know最开始作为具有真值意义的主谓成分,在话语中的功能主要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进行陈述。后经过历时语法化,you know逐渐独立成为具有程序性意义的结构,被赋予话语标记功能。曹秀玲指出,主谓结构是话语标记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现象具有一定跨语言的共性特征 [20] 。You know结构在表达真值意义时多位于小句句首,在句法上满足了演变成话语标记语的条件。Traugott认为也许所有的语法化都涉及主观化过程 [21] 。You know主谓结构从陈述命题意义,后语法化为表达程序性意义的话语标记,这也标记了主观化过程。为了具体说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对比you know结构在下面四个例句中的语义差别:
例2:You know, next time you feel bad, why don’t you try eating something good so you’ll feel better? (Judson Brewer’s speech in 2015: A simple way to break a bad habit-TED 9)
例3:Like I said, you guys are doing a lot culturally, you know, and it’s amazing. (Maz Jobrani’s speech in 2012: A Saudi, an Indian and an Iranian walk into a Qatari bar...-TED 8.)
例4:Do*you know who that was? She was the runner-up to Miss America. (Celeste Headlee’s speech in 2015: 10 ways to have a better conversation-TED 6)
例5:*You know another way to find 32 minutes to exercise? (Laura Vanderkam’s speech in 2016: How to gain control of your free time-TED 18)
在上述例句中,例2、例3中的you know作为话语标记语,并不传递真值意义,如果将其删掉,也完全不影响听者对整个话语的认识。而例4、例5中的you know则不是作为话语标记出现在话语中,它们承载了真值意义“你知道”,如果将其删掉,不仅在句法上会造成主谓结构的缺失,而且会对听者的语义建构有一定影响。当you know作为一般主谓结构出现时,表示真值意义,对“你知道”这一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当you know作为话语标记语出现时,表示程序性意义,标记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识解过程,也标记了主体间的认知协作。本文基于Verhagen的交互主观性识解构型(图1),将you know在主客体层面的特征表征为图3:
注:*you know是you know具有真值意义的情况,意为“你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不是独立短语;you know是话语标记,具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Figure 3. The construal configuration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you know
图3. 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交互主观性识解构型
在概念化客体层面,you know结构具有真值意义,即“你知道”,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件进行陈述,话语中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在概念化主体层面,you know作为话语标记语,帮助说话人实现“提请听者注意”、“强调话语内容”等交际意图,既体现了说话者对听者的关注和考虑,又反映出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
4. 结论
基于Verhagen的交互主观性理论,本文选取了TED官网上目前播放量排名前20、时长在6~12分钟的英文视频自建语料库,通过LancsBox (v 6.0)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话语标记语you know在公共演讲中的语义识解。研究发现:1) Verhagen的识解构型对研究you know的交互主观性有较强的解释力,可以很好概括和描述you know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特征;2) 交互主观性是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重要特征,说话者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you know,将自己和听者置于同一语境,体现出话语者对听话人的关注和考量。3) you know作为话语标记语出现时,不具有真值意义,只具有程序性意义,话语标记实际上是对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标记;4) 话语标记语you know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能够帮助听者构建一个与说话人相对的心理空间,从而达到主体间认知上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