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大学生创业无论是在学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上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进行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由于创业人格特质包含的内涵众多,因此,对这种内涵非常复杂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就存在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大学生的情况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有潜在的创业意愿,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未真正地实施创业,那么用以往学者所使用的方法似乎并不恰当。同时,由于大学生并未真正实施创业这一前提,对大学生创业特质进行研究似乎有些牵强,得出的结论的解释力度也会被怀疑。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大学生对创业者人格特质的认识视角来解决之前的研究困境。也就是说从大学生的主观视角,结合其生活经验或知识储备,从自身的角度来描述创业人格特质,通过大学生的认知来探索创业人格特质的内涵。
同时,党和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渠道成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因此,通过对创业典型人格特质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而探索符合当前大学生认知的创业支持或创业教育的路径,无论对社会稳定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具体的方法选择上,对复杂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的重要策略就是对具有这一人格特质的典型人物进行研究,如马斯洛对杰出者的研究等。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有抽样方面的考虑,可以抽出最具典型的代表,不需要为样本质量担忧;另一方面,通过对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这种人格特质,找到共同的特质甚至发现新的特征,有助于对研究主题的进一步实施。因此,采用典型人格的方法对于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这个研究题目来说是可行的,也是很好地了解大学生对创业者人格特质认知的一个便捷途径。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进行资料的收集。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所有的题目都经过认真的考虑,并通过试调查进行修改后,形成了《大学生典型创业人格开放式问卷》。问卷的主体问题由以下三个开放式问题组成: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或文学影视作品中,典型的创业者是谁,请你写出他们的姓名;
你认为这些典型人物具备哪些人格特征;
你认为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2.2.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从天津市四所高校选取样本,对43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4份。其中,男性185人,女性219人,一本学校113人,二本学校173人,三本学校118人,文科生157人,理科生257人。
2.3. 内容分析的过程
分析单位。在填答问卷时被试基本上以短语或词组来进行回答,也有使用语句的方式,因此分析单位为短语或词组。
编录。在对问卷进行反复的阅读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前文所述的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研究结果,制定概念组。概念组分为两个层级,大的层级包括创新、风险承担、能力、内部控制、机会识别等。在大的层级下,将被试的回答进行归类。点算单位使用频次统计,根据每一个回答的短语或词汇所表达含义的复杂程度进行点算,归纳到一个大的层级也可以归纳到多个层级。
2.4. 评分者信度
由于测量工具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为了避免在编码的过程中不同的编码者的判断会影响测量的信度,在正式进行编码之前由笔者和一位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对概念和短语的含义及归类进行了基本的培训,并随机抽取30份问卷分别进行编码,Holsti信度系数为r = 0.81。
3. 调查结果
3.1. 典型创业者代表人物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找到大学生被试认为的典型创业者共39人,涉及的范围广泛,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对典型创业人物的选择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多样性。一致性体现在被试的选择大多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典型人物上,如马云、俞敏洪、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李嘉诚、陈欧、马化腾、柳传志等,这些人物都至少被20位被试所提到,他们被提到的频次(641)占到总频次(827)的77.5%。多样性体现在被提到20次以上的典型创业者有5位仅占总数39位的12.8%,被提到20次以上的典型创业者有8位,占总数39位的20.5%,被提到10次以上的典型创业者有15位,占总数39位的38.5%。大量的典型创业者被提到的次数不足5次或只被提到1次,占总数的46.2%,而他们被提到的频次(36)仅占总频次的(827)的4.35%。被提到10次以上的典型创业者见表1。

Table 1. Results of the typical entrepreneur survey (n)
表1. 典型创业者调查结果(n)
当代大学生对典型创业者的认识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首先,被提到的典型创业者所属行业非常广泛,既包括高科技互联网行业也包括房地产金融行业,既有演艺明星也有从事教育的励志典范等等,为方便归类,笔者在统计时对行业类别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目类。大学生提到最多的是来自高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占总体的41.0%。虽然房地产金融业综合类中被提到的典型创业者人次排名第二位,占总体23.1%,但由于这个分类是一个综合分类,由于行业划分和创业者的经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没有进行细分。实际上排名第二位的是教育类,和高科技互联网类相同,是一个细分类目,占总体的12.8% (见表2)。其余演艺明星类、旅游类、政治家类、作家类的总和所占比例较小,占总体的23.1%。

Table 2. Result of typical entrepreneurial figure industry
表2. 典型创业人物行业
其次,绝大多数的被试选择国内的创业人物作为典型代表,而国外人物的比例很低。国外创业者典型代表7人,占总体的39人的17.9%,同时国外典型创业者被提到的次数为84次,占总体367次的22.9%。这表明虽然国外创业者作为创业典型较少的被大学生认可,但一旦得到认可被提及的次数较高。
再次,大学生对典型创业者的选择上有明显的性别倾向。通过表3可以发现,大学生被试对创业者性别的选择几乎全部集中在男性的创业者上,尽管女性大学生被试的数量与男性大学生相当,但在她们心中典型的创业者形象是以男性形象出现的。

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de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gender of typical entrepreneurs (n)
表3. 大学生性别与典型创业者性别关系表(n)
最后,与大学生相关行业的创业者更容易被当作典型人物。大学生被试在对典型创业者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与自身属性相关的特征,大学生对高科技、互联网以及对学业的关注,使得这些行业的创业者更容易走进他们的视野,也使得他们对这些行业的创业者更加的熟悉和偏爱。
3.2. 典型创业者的人格特质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被试提到的典型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很多,将其进行归类有形成了成就动机、经营管理能力、机会识别、成熟性、冒险性、创新性、社会资本、独立性、风险承担、学习能力、包容性、主动性等12个大类,在这些大类中成就动机类特质被提到的次数占绝对优势,经营管理能力其次,而在小类中创新精神是被大学生被试提到最多的特质,市场洞察力其次。

Table 4.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typical entrepreneur
表4. 典型创业者的人格特质
4. 讨论
4.1. 创业者人格特质
从表4可以发现,大学生被试描述的典型创业者及他们的特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学生对典型创业者及其人格特质有一定的共识。虽然大学生被试提到的典型创业者很多,但基本上形成了某种公共的认同。如以马云、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被大学生认为是典型的创业者和诞生典型创业者的集中领域。此外,从对典型创业者的特质的内容分析结果来看,这种共识同样存在,创新精神、市场洞察力、意志坚定等是被大学生认可的创业人格特质。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什么样的人物是典型创业者以及典型创业者具有哪些人格特质是具有基本的共识的。
其次,大学生被试提到的典型人格特质共64个小类,分为成就动机、经营管理能力、机会识别、成熟性、冒险性、创新性、社会资本、独立性、风险承担、学习能力、包容性、主动性12个大类。一方面,中国大学生对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特质的认识与国外的研究有许多吻合之处(德鲁克,2009),如冒险性、创新性、成就动机、经营管理能力、机会识别、风险承担等。这表明东西方文化在对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共识。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对创业者特质的认知具有独特性。如对社会资本,成熟性、包容性、主动性的要求是国外学者很少提到的。
最后,大学生被试对典型创业者的描述表现出某种理想化的特点,即将典型创业者人格与理想人格之间画上了等号。在12个大类中,与创业相关的类目有成就动机、经营管理能力、机会识别、冒险性、创新性、社会资本、风险承担等8类,其余的独立性、包容性、主动性、成熟性等4类与创业的关联并不明显。显然将典型创业者看作是理想人格的代表,将理想人格的种种属性统统附加到他们身上,是国民社会心理属性在创业人格上的体现。此外,无论大学生被试描述的创业者人格特质都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如谨慎与冒险等,这也许反映了创业行为的复杂性,从而导致对创业者人格特质要求的复杂性。
4.2. 性别与创业行为
从大学生被试对典型创业者代表人物的选择上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女性创业者似乎不被男性和女性大学生所认可。从调查结果来看,除了一个被试选择了以为女性人物作为典型创业者代表外,其余的被试无论性别都选择了男性创业者作为典型。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社会层面解释这一现象,创业领域竞争激烈,似乎男性更能适应这样的环境,男性更适合扮演创业者这样的角色,因而在成功的创业者中男性比例占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否性别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联系。从国内外研究来看,一些研究发现创业行为与性别之间存在关联,另一些研究则持相反的观点(Chowdhury & Endres, 2005; Wilson & Kickul, 2009; Muller & Conway Dato-on, 2011)对这一疑问我们希望通过后续的研究加以验证。
4.3. 学习与创业教育
大学生被试在开放问卷中多次提到了学习能力,他们所表达的学习概念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里面涵盖了很多与创业有关或者无关的东西。如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要学习创新,要学会反思,要向对手学习等等。这些与学习相关的表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创业行为有关的要素,那就是创业教育,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和创业绩效之间存在相关(Lebusa, 2011; Dickson et al., 2008; Cooper et al., 2004)。另一方面,对于创业者人格特质来说,通过创业教育进行塑造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4.4. 创业自我效能感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创业过程中,个体面临复杂的创业环境,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于应对压力提高成就认知有一定的帮助(班杜拉,2003)。大学生被试所描述的创业者人格特质包括成就动机、经营管理能力、机会识别、成熟性、冒险性、创新性、社会资本、独立性、风险承担、学习能力、包容性、主动性12个类目,在这十二个类目中,成熟性、独立性、包容性、主动性这四类为一般性人格特质可以归为一个大类。经营管理能力、机会识别、冒险性、创新性、社会资本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归为一个大类,这一大类与创业自我效能感所涵盖的内容基本相符,如Chen等(1998)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包括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和财务控制5个维度,de Noble等(1999)认为创业之我效能感包括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人际网络、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创新环境6个维度。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类整合为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
5. 总结
本研究通过访谈方法对大学生心目中的创业者应当具备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描述、归纳和分析。同时,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一方面,采用的横剖研究的模式进行,其局限性导致了无法揭示随时间推移导致的变化,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选择纵贯研究的模式,通过多个时间点,充分探讨变量间的关系,构建人格特质模型。另一方面本研究采用了描述分析的方法,未来可以尝试更多的解释性分析或因果分析,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创业人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基金项目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19SK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