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要求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进一步改革社会治理体制、不断丰富、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话语权从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国内学术界对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当前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相关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状态,难以较快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文献计量法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方法,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固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有很好的分析及预测作用。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文献源,采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6.1.R6,以2013年~2022年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通过知识图谱形式呈现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现状、演进,同时利用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强度突现排序分析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核心热点和未来趋势。
2.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文献来源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的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时间为2022年12月11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以党中央全会形式提出“社会治理”一词,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我国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将检索出版年度范围确定为2013~2022。同时文献类别确定为“学术期刊”,以“主题”为检索项,“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检索词,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CSSCI”。
2.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个可视化软件,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分析学科内部的发展联系以及学科间的演变趋势,以预测某一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本文借助CiteSpace6.1.R6软件,将检索的624篇文献及其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进行如下设置:首先,在时间切片设置时间跨度为2013~2022,选择每1年为时间切片。其次,节点类型对关键词展开计量分析,并将网络节点的联系程度选择系统默认的Cosine方式,相似性算法选择时间切片内。为保证平台运行阶段样本文献分析的准确性,将阈值选择的指数分析方法设定为g-index,并将K值设置为25,可以此得到每一阶段的高频节点。最后,在裁剪方式中选择裁剪单个切片的网络,当产生的网络图不够清晰的时候,可以选择裁剪来去掉次要的链接,凸显其主要结构。借助CiteSpace平台进行共词分析,对关键词进行梳理,把握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现状。通过高频关键词及其时间线的综合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探究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3. 文献总体情况
3.1. 年度文献数量统计
对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进行年份梳理,能直观了解该研究领域内研究成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其结果如图1所示,由于“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因此2013年文献数量较少仅有一篇。随后两年有关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数量急剧增长,直到2015年达到顶峰后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2020年呈现出“喷井式”的增长趋势,高达112篇。由此可见,2015年与2020年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时间节点,这与党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 [2]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域的研究在发文量上呈现上升趋势,且研究力度受到党政方针、社会热点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10年来的历史变迁。

Figure 1. Year and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he literature
图1. 文献的发表年份及数量
3.2. 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分布
对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能更直观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反映该研究领域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图2所示,N = 241,E = 36,Density = 0.0012,即获取了241个网络节点,在241个网络节点之间形成36条连接线,网络节点的共现密度为0.0012,说明国内协同治理研究领域虽然学者数量并不多,且相互间的联系程度较低、合作成果数量较少、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从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上看,朱前星(5篇)、陈成文(5篇)、刘锋(4篇)、唐皇风(3篇)、包心鉴(3篇)、刘琼莲(3篇)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域尚属于新兴领域,学界参与该领域研究的力量较为分散,该领域内尚未有明确的领军人物或学派出现。
3.3. 代表文献
文献被引数量一定程度上行反映该文献在该领域的代表性和研究趋向。表1为文献信息一览表,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期刊最早出现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作者为包心鉴,篇名为《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2014年第1期)。该文提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突出解决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三个方面的历史任务。该文被引次数为71次,被下载次数3018次,表明其观点对当前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同时,王浦劬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疑问被引次数高达1205次,其余文献被因次数也均超过100次。从表1可知,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呈现出的两个特点:第一,研究内容趋向于内涵解释及路径探究。第二,关系研究聚焦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区别及联系。

Table 1.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able
表1. 高被引文献信息表
4.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线、所有节点的频数与中介中心性、突现度检测、聚类及时间线图谱等操作,以更直观看到2013~2022期间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热点、聚焦主题及演进过程等方面。
4.1. 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与中心性
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中的关键词统计功能,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关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以此研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图3中所示,N = 338,E = 375,Density = 0.0066,即获取了338个网络节点,在338个网络节点之间形成375条连接线,网络节点的共现密度为0.0069。从图3可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与该主题研究的热点呈正比例关系:关键词所在节点圆圈形状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研究热点越高。节点内不同颜色的圆圈代表关键词出现的年份,所在节点颜色越深,表示该关键词研究所持续时间越长。节点之间的联系表示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线条越粗代表着共现密度越紧密。
由此可见,“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是图谱中较大的三个节点,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线条数也较多,而“新时代”、“基层治理”、“治理能力”、“乡村治理”等次之,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重要节点。一方面,这些关键词出现样本文献中的频数较高、研究时间较久、研究焦点较集中,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时代背景和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治理主体及结构、治理体系及能力、治理场域等方面内容,可看出这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题研究密切相关,同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要素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同时,“乡村振兴”、“共同体”、“市域治理”等关键词出现时间较晚,这与国家在治理治理体系中顶层设计有关: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3] 。

Figure 3. Keyword co-occurrence knowledge graph
图3.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一般来说,除了共现图谱以外,关键词的频数及其中心性(Centrality)也可反映除该主题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心性衡量了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即占据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若有一个节点能够对其他节点起到多次连接作用,就代表这个节点具有较高的中心性,也代表着该关键词具有一定重要性。利用CiteSpace自带的功能可得到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的数据,由此得出表2。
由表2可知,十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主要围绕“社会治理”(频次为228次,中心性为0.69)展开。在研究场域上,“国家治理”、“基层治理”“政府治理”、“社区治理”最受国内学者的青睐;在研究主体上,“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等为主要对象;在研究目标上,“现代化”、“新时代”、“治理能力”等是该领域较为核心的内容;在治理方式上,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最热门的选择;在研究内容上,倾向于“习近平”、“党建引领”、“法治”等重大党建工作。由此可见,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这两大要素共同解释了国内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热点。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为大背景,以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国家治理、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为出发点,以中国共产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为治理主体,以法治化、社会化为标准,以党建引领、优化公共服务、法治建设、多主体协商为主要实现路径 [4] 。
4.2. 研究趋势:关键词突现
图4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从突现时间来看,“政府治理”、“法治”、开始时间最早,从说明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国家治理的宏观视角,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优先切入点,从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出发,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进而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和谐的政策环境。此外,“信息技术”“新时代”“大数据”开始时间比较晚,其中,“信息技术”、“大数据”相关研究突现时间较晚,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较为贴合。从持续时间来看,“新时代”时间跨度长达4年,“协商民主”次之,这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突现词是研究重点且影响力强,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从突现强度(Strength > 2)可发现,“政府治理”(Strength = 2.53)、“法治”(Strength = 2.34)、“社会组织”(Strength = 2.21)三大主题的研究最为活跃。这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社会治理场域的扩展、社会建设及其自治程度的发展等重要事项,需要持续探究其变化背后的根源和走向。

Table 2. Keywords and their centrality (Top 20)
表2. 关键词及其中心性(前20位)

Figure 4. Keyword emergent knowledge graph
图4. 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
5.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题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各个研究热点间的主题联系。由于纳入分析的对象为中文文献,只能按照关键词进行聚类。基于此,利用CiteSpace软件,在图3的基础上选择聚类(Cluster)标签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聚类图谱显示,模块值Modularity Q = 0.7475,当Q值大于临界值0.3时,说明所划分出来的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 = 0.9677,远高于临界值0.5,说明运算结果合理,聚类图谱信度较高,Q值用以衡量模块化程度。因此,本文生成的图谱聚类效果具有显著性,能够用来进一步分析。图5中不同颜色的色块代表着不同的聚类,聚类的大小代表该聚类内文献数量的多少,以关键词共现频次为依据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由此得到#0社会治理、#1现代化、#2新时代、#3国家治理、#4基层治理、#5乡村振兴、#6治理能力、#7协同治理、#8法治、#9中国语境等14个主要聚类。

Figure 5.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knowledge graph
图5. 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
表3为聚类效果质量及高频关键词,按照每项聚类的内容,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别:第一,在宏观层面上,关于党和国家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的理论研究,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大要素(#0、#2、#3、#4、#5、#8、#9);第二,在微观层面上,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实践研究(#1、#6、#7)。结合聚类高频关键词可见,前一聚类主要关注的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模式、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素的建构和发展、社会治理能力的涵盖面和提升路径,以及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与数字技术的联动发展。后一聚类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政策驱动下,将社会治理的场域不断细化为乡村、城市(市域、县域)、虚拟社会等,关注特定治理场域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和实现路径。

Table 3. Quality of effect and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for each cluster
表3. 各聚类效果质量及高频关键词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变反映出主题聚类的变化发展紧跟时代变革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但始终围绕着“中国特色”在进行,无论是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元共治结构、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还是就“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等,都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聚焦于中国特有的政治背景、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和文化观念基础之上展开讨论的。也就是说,新时代国内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主题的基调或聚焦点是“中国特色”。
6. 研究结论
通过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6.1.R6,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3~2022)中624篇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核心期刊进行了数据源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基于此有如下发现 [5] 。
第一,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既关注宏观战略布局,也关注微观治理实践和案例。这与党和国家“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相结合”的现代化治理过程相呼应。在宏观层面,国内学界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转向、政策设计和话语表达。在微观层面,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关注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发展,调研论证社会力量对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支持性作用。
第二,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既注重治理工具的理性选择,也重视治理主题的价值性回归。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经历着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美好生活为落脚点的治理转向。审视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国内学界不仅聚焦于治理技术的革新、治理平台的搭建、治理机制的创新。
第三,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不仅注重学习借鉴西方思想理论的有益成果,更重视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和话语体系。综观整个研究历程,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随着治理实践不断批判性学习、不断创新性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