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研究
A Study of Marcuse’s Erotic Emancipation
DOI: 10.12677/ACPP.2023.124137, PDF, HTML, XML,   
作者: 朱 珠: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非压抑性文明Marcuse Eros Liberation Non-Repressive Civilization
摘要: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在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学说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爱欲解放的理论思想。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发现了人的本质是爱欲,他认为爱欲在发达的西方文明中受到了极大地压抑,必须通过爱欲的解放来实现人的解放。同时,马尔库塞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压抑,论证了在爱欲压抑中,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提出了爱欲与文明协同发展的未来社会美好蓝图。
Abstract: Marcuse is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Western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Freud’s spiritual theory and Marx’s theory of human emancipation, Marcuse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thought of the emancipation of eros. In Freud’s psychoanalysis theory, Marcuse found that the essence of human is love. He believed that love has been greatly suppressed in the developed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through the liberation of lov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two different forms of repression proposed by Freud, Marcuse demonstrated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non-repressive civilization in erotic repression, and proposed a beautiful blueprint of the future society in which erotic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developed.
文章引用:朱珠.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研究[J]. 哲学进展, 2023, 12(4): 793-79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4137

1. 马尔库塞爱欲思想的理论背景

马尔库塞毕生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大胆揭露了当代工业社会下资本主义的丑陋现状。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是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学者们将《爱欲与文明》一书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展现了马尔库塞的思想智慧。

1.1. 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引入

在《爱欲与文明》一书的副标题“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马尔库塞就明确指出了其引入弗洛伊德的思想,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外推”, [1] 揭示出其实质,使之与马克思的思想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思想理论。

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中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对人性本能压抑的过程,在马尔库塞看来,在工业社会中,人的本质受到压迫,实现人的解放,就得改变对人性的压抑。在压抑理论上,两者的观点大致相同。此外,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完成了对人的生命的理解。以往的思想都未深入本质,只浅显停留于形而上学的语言层面,无法正确表达对人的生命的理解。他发现,工业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为极大满足了人的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反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极其空虚。马尔库塞分析了不同流派的思想对现实的批判,发现这些理论都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危机的本质。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思想价值。但他也看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之处,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只研究到人的身体机能,马尔库塞更看重社会现实问题。因此,马尔库塞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人的本质论。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中了解到“性欲”观点以后,进而分析得出人的本质。弗洛伊德指出性欲在生命本能的四个组成部分中占主要地位,马尔库塞经过分析研究后,认为“爱欲”才是人的本质,并详细区分了“性欲”和“爱欲”的不同。在确定人的本质之后,马尔库塞分析工业社会的现实问题后指出,对爱欲的压抑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实现爱欲解放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目标。

1.2. 对马克思解放思想的认识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后,马尔库塞看到了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这为他的解放思想打开了新思路。与马克思后来提出的剩余价值相比,马尔库塞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对批判资本主义的影响更大。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2] ,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人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剩余价值,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被“异化”,失去了人的本质。对此,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推翻现存的、禁锢人的社会制度。

马尔库塞一直坚信,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即通过爱欲的解放来实现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和马克思一样,马尔库塞也强调人是“感性的存在”,马尔库塞看到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下,人被“异化”,劳动者变成了一种无感性的生产工具,他认为解放爱欲便能实现“感性解放”。不难看出,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对“感性”的理解存在偏差。马克思所指的感性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具体的实在的。而马尔库塞对感性的解读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局限于“爱欲”的内涵之上。因此,两者在解放的途径上也大不相同。马克思针对存在的“异化”现象,要求废除私有制,通过革命完成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则是围绕着“爱欲”理论,希望通过心理层面的革命实现解放。

2. 马尔库塞的“爱欲压抑”理论

2.1. 爱欲压抑的形成

马尔库塞一直以来都关注于社会现实问题,在分析工业社会现状后,结合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的思想后,形成了自己的“爱欲压抑”理论。该理论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性压抑、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等基本概念,同时发展性地提出了基本压抑、额外压抑、操作原则等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文明是人受到压抑的根源,且这种压抑将与社会文明一同存在,不可消除。马尔库塞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的爱欲与社会文明并不存在必然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可以消除的。马尔库塞对爱欲压抑具体分为“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两种类型。

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物质资料匮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必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劳动中,生产物质资料保证生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人的爱欲做必要的限制和约束。马尔库塞认为,人们为了生存对爱欲所作的限制和约束,这种压抑是必要且合理的,他将这种压抑称为“基本压抑”。而额外压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利益额外强加给人们的各种限制,是“为特定的统治利益而维持的特定社会条件的结果” [3] 。综上述理解,马尔库塞认为在工业文明社会中,基本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爱欲造成压抑,但这种压抑是人类生产发展中带来的必要压抑,不可消除。因此,工业文明对爱欲的压抑主要来自于社会统治机构强加的额外压抑。

在社会文明压抑上,弗洛伊德通过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引出了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的概念。马尔库塞则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在现实原则中创造性地提出操作原则的概念。弗洛伊德在分析人的心理结构时指出,无意识是人的先天机能,所追求的是快乐原则,以获得快乐为目的,实现本能的各方面满足。由于各种现实原因,人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自身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此时生命体便会感到不快,这就是“现实原则” [4] 。与现实原则对应的是基本压抑,“现实原则的基本功能是协调、控制本我的欲望,使其与现实的冲突降到最低,这是一种基本压抑” [5] 。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指出现实原则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在工业文明社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人的不能受到了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的双重压抑。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原则转变为了操作原则。也就是说,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现实原则表现为操作原则。

2.2. 爱欲压抑的表现: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工业社会的压抑主要来源于为了生存不得不对人的不能进行的必要压抑和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对人进行的额外压抑。在工业文明社会下,科技水平快速发展,马尔库塞发现技术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变成了压抑人的工具。马尔库塞又将科学技术的发展归为爱欲压抑的根源。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充分展现了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该书开篇就描述到,当代社会的统治力量十分强大,统治者对社会和人们的统治不再是利用恐怖而是通过技术去压服。这就体现了在工业社会下,技术成为社会统治的新形式。

统治者们抓住了技术对社会和人发展的有利条件,将科学技术作为其维护统治的手段。不同于极权主义社会,统治集团通过技术这类“温柔”的方式,使人们逐渐被控制于现存资本主义制度里。不仅如此,科技甚至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工业社会之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以技术理性为标准,统治者打着技术的幌子控制社会。“统治不仅通过技术而且作为技术来自我巩固和扩大;而作为技术就为扩展统治权力提供了足够的合法性……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处处得到合理化。” [6] 。马尔库塞认为这个时期的社会和人是被“异化”了的,将之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单向度的人”指无否定和批判意识,享受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安逸虚假的环境,失去自我,盲目接受现实的人。单向度的人体现为在经济上沦为了商品的奴隶、在思想上失去了否定意识。因此,马尔库塞极力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认为这些被异化了的人,无法解放自己的爱欲,需要一场革命带他们走出单向度的社会。

3.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理论

在当代工业社会发展迅猛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的背景下,马尔库塞在继承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更富有内涵、批判色彩更浓厚的爱欲解放理论。马尔库塞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提出了“爱欲本质论”,在对“爱欲”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了发达工业社会下人的爱欲受到极大的压抑。最后在分析“爱欲压抑”的过程中找到了解放爱欲的几种途径。

3.1. 爱欲本质论

马尔库塞的哲学研究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与侧重于关注自然世界的传统哲学不同,马尔库塞将关注点集中放在人及人类社会上。在发现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禁锢后,他开始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并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去寻找人的解放道路。马尔库塞在分析弗洛伊德的思想基础后,得出“爱欲是人的本质”这一观点,这个观点的形成绝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层层推导、演绎而来。在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划分中,他认为“意识”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遵循现实原则,而“无意识”则遵循快乐原则,人的生命活动是追求生命本能赋予的自由。无意识是处于人的心理结构最深层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由这种最深层的心理活动决定 [7] 。而“无意识”又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两部分组成的。马尔库塞在此基础上指出,在这两种本能中,生本能真正体现出了人的本质。弗洛伊德对生本能定义为渴、饥、睡、性四部分,其中,马尔库塞认为“性”在生本能中占主导地位,故而说生本能是人的本质,可置换为性欲是人的本质。

关于“性欲”和“爱欲”两个概念,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弗洛伊德对性欲与爱欲的概念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他把性欲有时指对异性的肉欲追求,有时指在精神层面上人对快乐的追求。马尔库塞为了区分“性欲”和“爱欲”,他认为性欲仅是人对肉欲的追求,爱欲则包含了更多内容。性欲的满足只是获得短暂的和肉体上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有时还伴随着痛苦。爱欲不仅能满足人的本能欲求,更是一种对精神层面的高层次追求。马尔库塞指出,“正是从这种真正多形态的性欲中,产生了对被欲求物充满生气的东西的欲望,在爱欲的实现中,从对一个人的肉体的爱到对其他人的肉体的爱,再到对美的作品和消遣的爱,最后到对美的知识的爱。” [8] 。因此,马尔库塞指出人类要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快乐,需要实现爱欲的解放而非实现纵欲自由。

故此,在马尔库塞看来,人的本质是生命本能,而生命本能是爱欲,也即是说“爱欲是人的本质”。“爱欲”概念的引出,是马尔库塞提出解放思想的开端,“爱欲解放论”是从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为始,而后研究如何解放爱欲来展开描述的。所以,理解“爱欲”概念是认识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思想的基础。

3.2. 爱欲解放的实现途径

对于解放这一观点,马尔库塞将其描述为“它是一种最现实、最具体的历史可能性,同时又是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压抑着的,因而也是最抽象、最遥远的可能性” [9] 。马尔库塞开始寻找解放爱欲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给了马尔库塞很大的启发,他意识到劳动的解放是解放爱欲的关键,将人从异化劳动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此外,马尔库塞从心理向度发现了审美对解放爱欲的作用,对审美解放表示极大的赞美。

1) 在劳动中实现爱欲解放

如上文所述,在工业社会中,爱欲压抑的主要来源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而是少数统治者为了逐利导致的。资本家为了扩大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手段奴役人民,把劳动人民禁锢在生产链条上,劳动人民成为了他们追求利益的生产工具。人们在寻求物质保障的过程中不断被异化,人的爱欲被无节制地压抑。因此,马尔库塞提出,实现人的解放,要从社会制度着手,改变劳动人民的异化状态,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实现自我满足。

那么,马尔库塞认为劳动是解放爱欲关键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劳动帮助人们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们的生产生存条件,所以劳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爱欲需求。从上文对两大压抑的分析来看,马尔库塞认为工业社会对爱欲的压抑主要来自于额外压抑,即少数统治者施加给人们的压抑。如果每个人都是根据自身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类型、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和工作强度,掌握劳动的主动权。那么,就不会存在外在的额外压抑,劳动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种快乐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因此,人的生产生活不再是奴役而是消遣,人们的爱欲便能得到解放。其次,马尔库塞指出,劳动是属于集体性活动,不是个体活动。所以,马尔库塞认为劳动成果不是个人的作用,更强调的是集体作用。因此,马尔库塞认为,爱欲解放不只是实现个体的自由,而且还体现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爱欲解放实现了一种升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缓解,在和谐友爱的社会中,个体的爱欲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此外,马尔库塞还指出,劳动占据了人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如果劳动没有得到解放,那么人就长时间生活在痛苦中,人的本质无法实现,爱欲就得不到解放。

2) 构建一个审美乌托邦

在通过劳动解放来实现爱欲解放之外,马尔库塞也从艺术的世界中寻找人类解放的途径,而且马尔库塞似乎将审美的解放路径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领域。与现实世界不同,在艺术世界里,人们的思想是自由的,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去描述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马尔库塞将审美作为爱欲解放的路径,一是基于审美的作用来看,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马尔库塞认为可以利用审美的影响力对抗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削弱工业社会对人的压抑。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这样描述到“艺术创造出思想和实践的另一天地。但与技术天地相反,艺术的天地是幻想、外观、显象的天地。不过,这种外观再现了一种作为现存现实的威胁和许诺而存在的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越是惨不忍睹,艺术天地中的合理性就越发突出” [10] 。从这句话看出,马尔库塞对审美艺术的极大认可,社会现实对人的压抑愈严重,审美爆发的力量愈强大。而工业文明社会存在的压抑比任何时期都更深刻和残酷,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工业文明社会比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需要审美的力量解放人类。每个时期对人的统治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工业社会下,统治者们对人的控制形式转向通过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控制人的思想。工业社会对人思维的禁锢、对人自由意识的侵蚀,需要一场带给人类精神和意识自由的审美解放。

二是基于审美自身独有的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发达工业社会中,存在追名逐利的现象,人们总是以名利、价值为生产和交往的衡量标准。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审美艺术是与现实世界相区别的领域。他认为审美能够让人们从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摆脱出来,通往美好的境地。因此,马尔库塞试图用审美去唤醒爱欲,实现人类解放。实际上,马尔库塞的审美解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审美和艺术只是感性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无论审美艺术的力量多强大,都无法彻底颠覆社会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无法触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因此,马尔库塞的审美解放注定会走向乌托邦。

3) 通过总体革命实现人的解放

马尔库塞在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暴力革命与欧洲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主张的传统改良道路后,发现这些革命和改革方式都是行不通的,马尔库塞认为只发生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变革必然会失败,“只是在经济上或政治上进行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并且主张必须无条件地通过总体革命来彻底改变现状” [11] 。不仅如此,马尔库塞还列举了一些国家改革失败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由此,马尔库塞主张从“总体上”反对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一场“总体革命”。他指出这场革命是全面的,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政权的更迭、经济上的和文化上的以及人的心理本能结构的革命 [12] 。这就是马尔库塞的“大拒绝”革命方式,拒绝一被压抑,拒绝暴力统治,拒绝一切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拒绝单一异化的劳动,将人类从资本主义的异化中解放出来。

4. 重建非压抑性文明社会

马尔库塞在研究爱欲解放的过程中,指出了实现爱欲的解放途径,并论证了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马尔库塞的非压抑性文明思想是在修正弗洛伊德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

弗洛伊德认为建立一个非压抑性文明是不可能的,文明与爱欲是相互对立的,对此,马尔库塞反驳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文明不必然与爱欲相矛盾,这种矛盾只存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弗洛伊德认为,爱欲压抑在工业社会是不会消失的,压抑会伴随着整个文明社会。他认为物质资料的匮乏,导致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受到压抑,爱欲无法得到实现。因此,得出爱欲与文明相冲突的结论。马尔库塞反驳弗洛伊德的此观点,马尔库塞认为缺乏物质资料并不是爱欲压抑的原因,他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并未出现爱欲压抑)与现代工业社会(物质资料丰富,爱欲受到极大压抑)作比较,以此论证他的观点。

为了进一步说明非压抑性文明建立的可能性,马尔库塞引入了“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的概念展开论述 [13] 。在两种压抑中,基本压抑是人类谋求生存发展中必须经受的,而被强加的额外压抑是可以避免的。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压抑主要是对人的额外压抑。故此,马尔库塞认为,要使人类免受统治者的束缚和制约,才有可能消除额外压抑,实现爱欲解放。此外,马尔库塞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人们受到额外压抑的原因之一。“个体的痛苦、挫折和无能都导源于某种多产和高效的制度,尽管在这个制度中,他们过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 [14] 。所以,马尔库塞主张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将人们从腐朽的制度桎梏中解放出来。就如上述所说,马尔库塞认为可以通过劳动、审美和一场总体性的革命解放爱欲,建立起一种非压抑性文明。

5. 结语

在马尔库塞的思想理论中,他始终将对人的解放的追求放在其理论的中心位置,他的解放理论中包含着一定的人本主义色彩。他在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爱欲理论后,结合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沉重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尽管马尔库塞在对人的本质与实现人的解放的把握中,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尤其是后期将爱欲解放的希望寄托于审美和艺术领域,将其理论思想引向了乌托邦。但是其理论思想内涵丰富,特别是对我们今天关注人的精神领域仍有很多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借鉴马尔库塞思想中的先进之处,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

参考文献

[1] 汪韶军.《爱欲与文明》解放主题之析论[J]. 兰州学刊, 2011(1): 16-19+158.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0.
[3] 赫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 黄勇, 薛民,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76.
[4] 边策. 爱欲解放: 马尔库塞的人类解放方案[J]. 学理论, 2022(1): 52-54.
[5] 王凤才. 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论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21-24.
[6]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周,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126.
[7] 杜博.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8] 赫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 黄勇, 薛民,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138.
[9] 赫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 黄勇, 薛民,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4.
[10] 赫伯特·马尔库塞. 审美之维[M]. 李小兵,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101.
[11]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 [M]. 北京: 商务印刷馆, 1998: 323.
[12] 唐铎.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及其当代价值[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5.
[13] 王雨辰. 一种非压抑性文明何以可能——论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价值批判[J]. 江汉论坛, 2009(10): 54-59.
[14] 赫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 黄勇, 薛民,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