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宜昌市地处湖北西南部,距离省会武汉市约320 km,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22年) [1] ,全市旱地共计270.66万亩,占耕地总量的61.54%,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玉米、柑橘等。农业生产是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基本保障,保产增收意义重大。
土壤墒情的品质与经济作物的生长与产量密不可分 [2] [3] 。然而,宜昌市在土壤墒情时空分配上本身存在先天不足,在空间维度上,西部丘陵、山区雨多而耕地少,东部平原区降雨量偏少而耕地集中,降雨与耕地资源的空间匹配度较差;在时间维度上,一般春夏之交降雨充沛,而秋季主要农作物需水高峰期却雨量稀少,降雨与作物供水需求的时间匹配度较差。尤其是近年来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农业抗旱减灾形势更为严峻。因此,基于常态化的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跟踪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宜昌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5] 。自宜昌蒸发站建站以来,持续监测了宜昌市土壤墒情、水面蒸发、降水等要素 [6] [7] ,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了进一步指导当地农业生产,还需要结合不同维度和尺度深入分析墒情变化规律。为此,本文基于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的监测数据,研究当地土壤墒情在不同深度和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演变规律,并以2022年出现的重度干旱事件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为当地作物种植策略拟定、灾害事件预警与后分析等提供参考。
2. 土壤墒情监测概况
宜昌蒸发站隶属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冯家湾村七组(111.1824˚E, 30.4551˚N),是长江流域建立最早、监测项目最齐全的大型蒸发站。监测项目涵盖了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气温、湿度、气压、饱和水汽压力差、风速风向、水温、地温、日照等要素。观测场地大小为25 m × 25 m,土质为黏土,全年无农作物种植,场地保持自然状态。四周开阔、平坦,东面有高于场地0.6 m的桔园,南面10 m处是高于场地0.7 m的自动气象站。水分蒸发监测采用E601B型蒸发器,降雨量监测采用翻斗式自记雨量计。土壤水分监测方法采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DZN2型)和传统烘干称重法,二者在测值上相互校验,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采用烘干称重法的土壤含水率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
为土壤含水率,(%);
为铝盒与湿润土壤的总重量,(g);
为铝盒与烘干后土壤的总重量,(g);
为铝盒的重量,(g)。
以采样点每月1、11、21日08时10 cm、20 cm、40 cm土层数据代表其土壤含水量,垂线平均含水量的计算采用公式 [8] :
(2)
式中:
,
,
表示距离采样平面深度为10 cm,20 cm,40 cm的土壤含水量;
表示土壤含水量的均值。
3.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分析
3.1. 月际变化分析
影响土壤含水量月际变化的因素包括月际降雨分配、地形、土壤类型以及地面植物生长状态等,降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分析土壤墒情月际变化规律,选取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的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土壤重量含水率的月平均值和同期平均降雨量,绘制10 cm、20 cm、40 cm及3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图2、表1~表2所示。

Figure 1. Variation of monthly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rainfall from 2010 to 2021 at Yichang evaporation station
图1. 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月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及降雨量变化

Figure 2. Variation of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and evaporation 2010 to 2021 at Yichang evaporation station
图2. 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月平均气温及蒸发量变化

Table 1. Average soil moisture content by weight from 2010 to 2021 at Yichang evaporation station
表1. 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Table 2. Monthly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by weight from 2010 to 2021 at Yichang evaporation station
表2. 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月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由图1~图2和表1~表2可知,不同深度的土壤月际重量含水率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深度为10 cm和20 cm处受降雨影响最显著,变幅较大,而4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相对平缓,变幅小,但总体趋势与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1~7月份降雨量逐月增加,但土壤含水率呈现先增加–稳定–减小的趋势,是由于1~3月份降雨量逐月增长,但总量不多,加之气温同步上升引起蒸发量增长,致使增加的降雨无法填补蒸发引起的失墒,因而3~7月份土壤含水率出现稳定–减小的趋势。6月份土壤平均含水率为全年峰值,10 cm、20 cm、40 cm及垂线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分别为23.6%、24.8%、23.0%、23.9%。7~12月份降雨量逐月减少,但土壤含水率呈现减小–回升–稳定–减小的趋势,7月份进入主汛期,降雨量达到峰值219.1 mm,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19.1%,即便如此,从7月份开始土壤含水率反而逐步降低,这是因为7、8月份的气温达到全年的峰值区,相应的蒸发量也达到全年的峰值区。8月份土壤含水率达到全年最低值,10 cm、20 cm、40 cm及垂线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分别为19.7%、21.4%、22.2%、21.0%。进入9月份之后,气温和相应的蒸发量同步快速降低,由于8月份出现的土壤含水率谷值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降雨量逐渐减小,但9月份的土壤含水率出现小幅度回升,并维持在较稳定的范围直至11月份,总体来说下半年9~11月份的土壤含水率与上半年1~2月份基本持平。进入12月份后,降雨量达到全年最低值,气温低、蒸发小,土壤含水率略有降低。
3.2. 年际变化分析
影响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降雨。为分析土壤墒情年际变化规律,选取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的土壤墒情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10 cm、20 cm、40 cm及垂线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和同期年平均降雨量,并绘制出相应的曲线。详见表3及图3~图4。
由表3、图3~图4可知,宜昌市土壤含水率年际变化受降雨量的影响显著。2019年的降雨量为829.0 mm,比平均值少27.8%,是近12年来的谷值。对应的土壤含水率也是同期最低水平,10 cm、20 cm、40 cm及垂线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分别为19.3%、20.8%、20.0%、20.0%,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少13.7%、10.8%、9.2%、11.5%。2020年全年降雨量为1770.8 mm,比平均值高54.1%,是近12年来的峰值。相应的土壤含水率也是同期最高水平,10 cm、20 cm、40 cm及垂线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分别为29.3%、27.0%、21.0%、26.4%,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高30.7%、15.6%、4.3%、16.4%。

Figure 3.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rainfall from 2010 to 2021 at Yichang evaporation station
图3. 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及降雨量变化

Figure 4.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evaporation 2010 to 2021 at Yichang evaporation station
图4. 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年平均气温及蒸发量变化

Table 3. Annual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by weight from 2010 to 2021 at Yichang evaporation station
表3. 宜昌蒸发站2010~2021年年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4. 2022年8月旱情案例分析
近年来,极端气象事件频发,由此带来的干旱问题时有发生。因此,探明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后,还应结合气象因素监测结果,对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干旱事件进行预警和后分析,为制定灾前应对方案和后续改进措施提供指导。本文以宜昌市2022年8月出现的旱情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宜昌蒸发站监测数据,2022年8月份,日均气温为31.1℃,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气温超过30℃的天数为25 d,持续时长达到24 d。通过分析本站自1984年建站以来的气温监测资料,历史最高气温出现在2010年,为42.1℃,而本月15日的最高气温达到42.4℃。2010~2021各年8月累计降雨量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本年度8月份累计降雨量呈现出断崖式降低,较常年平均降雨量减少87.6%。
2022年8月垂线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为12.7%,通过代表性土壤类型的干旱等级划分指标可知(表4),干旱等级为重度干旱。从地形上看,岗丘地带涵养水源能力有限,虽然宜昌市水资源丰富,但大部分降雨汇入长江、黄柏河等天然河道。自2022年7月以来,长江全流域遭遇严重干旱,宜昌市上游来水量减少,加上降雨量较常

Figure 5. Cumulative rainfall in August 2010-2021 at Yichang evaporation station
图5. 宜昌蒸发站2010~2021各年8月累计降雨量

Table 4. Drought classification table for representative soil types
表4. 代表性土壤类型的旱情等级划分表
年大幅减少,气温持续偏高,全市大型水库低水位运行,部分小型水库水量不足甚至干涸。为应对墒情不足,科学规划建设和调度水利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范围严重干旱事件发生的概率。
5. 结论
宜昌蒸发站是长江流域的大型蒸发站,单站的墒情监测结果并不足以代表整个市行政区域,受地形地势、高程、土壤类型以及观测仪器的限制,墒情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但代表站的墒情结果仍能代表该地区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本文通过对该站2010~2021年的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论如下:10 cm、20 cm土壤含水量受降雨量影响显著,变幅较大,而4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相对平缓,变幅小,受降雨量影响不显著。从月际变化角度来看,宜昌蒸发站土壤含水率与降雨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但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显著,3~6月份为土壤含水率高位时段,1、8、12月份为土壤含水率低位时段,1~2月份与9~11月份的土壤含水率基本持平;从年际变化角度来看,宜昌蒸发站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受降雨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2019年和2020年的土壤含水率分别对应近12年来最低和最高,相应的降雨量也具备一致的特征。2022年8月宜昌市旱情等级为重度干旱,结合干旱隐蔽性和发展长期性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利用历史水文监测信息,围绕农业供水需求,研究水文监测信息与旱情的对应关系,实现对干旱进行及时监控和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