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和《职业教育法》均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并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设要求和目标,给予了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政策支持 [1] 。另一方面,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于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全球通信技术进入5G时代,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多样化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深入前行。
1.1. 高职院校混合式培训模式开展的必要性
一方面,政策助力。在“互联网+”与培训政策的共同推动下,目前培训行业逐步呈现出混合的态势,多样化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层次各异、特点不同。比如简单强调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的单纯集合,有不少培训机构同时采用面对面线下授课和远程线上授课两种不同培训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飞跃,高职院校混合式培训模式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混合式培训模式既强调通识教育又重视核心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社会实际需求。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充分应用,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不断崛起。在此情景下,高职院校也纷纷采取了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助力部分就业人群和提高其社会竞争力的需要。混合式培训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此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灵活,更加强调就业能力的提升,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产业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培训学员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指导。混合式培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训板块的发展趋势 [2] 。
1.2. 高职院校混合式培训模式开展的可行性
近些年来,国家政策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改革进程,并引发相关文件强调职业教育发展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固化成果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正确把握其内涵和意义,不断探索出高效的模式,突出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其特点是单一维度的培训教学,缺乏多样性,培训对象的思维单一,不容易理解复杂的知识点。因此,混合式培训模式是一种旨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教学模式,它有效利用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优势,将各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机融合,以开阔学员的视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促进学员的学习能力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是可行的。当前,高职院校正处在转型趋势中,如全员参与职业教育、基础之上发展和研究的变革,需要培养面向能力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混合式培训模式正是为此服务的 [3] 。其次,混合式培训模式以低成本、高效率为优势,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学习目标,以不同形式及方式开展综合性培训,还可借助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资源整合,还可通过培训形式多样化,为学员提供及时的学习服务,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大大减少的培训教育经费。从当前来看,高职院校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既可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转型,又可提供及时的教育培训服务,提升教育质量。
2. 混合式培训模式内涵和现状
2.1. 混合式培训的概念界定
混合式培训模式最早应用在企业培训之中,后期随着培训的深入,混合式培训逐步发展到教师培训等领域。混合式培训模式是指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培训学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传统线下面授培训和数字化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达到最优综合效果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并非固定不变的培训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发挥培训过程中面对面培训生动、印象深刻、讲解深入等特点。另一方面,能在非面对面情况下发挥数字化培训打破时间空间束缚等优势。这种视培训的具体情况而定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相组合来进行培训,既节省费用和时间,又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优化培训实效。但是,混合式培训模式合并不是简单地组合,更不是拼凑,而是一种有机整合,通过将多种培训方式进行有机整合,来最大化培训效果。
2.2. 混合式培训的研究现状
混合式培训模式起源于本世纪初的美国,主要是应用于企业培训和远程教育模块,而且效果较为显著。其中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混合式培训中应用比例很大。汤姆逊公司(Thomson)作为全球最大企业在职培训方案设计公司之一,他们就成百上千个企业混合式培训案例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之后,提出《汤姆逊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结论就是:优秀的混合式培训方案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和生产效率 [4] 。美国企业广泛应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后,美国高效相应地开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用以将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向整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将近一半的高效采用混合模式,而且该数据还在增长中 [5] 。
国内学者们的认识基于现状,从企业在“互联网+”应用的现状着手,展开了研究。如王彩虹、孟兆华(2015)提出应该根据在线培训的相关特征展开研究。以归纳为应用与实践、模型与模式、设计与方案、环境等主题。任小媛等(2017)基于MOOCs探索新型混合式培训模式,王迪狄、董振平(2019)以中国石化公司为例提出对加气站基层员工混合式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技能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陈志友、宋丹、曾占林(2018)等基于Moodle平台探索混合式培训方案,并从培训目标、对象、形式、评价以及后续发展几个维度设计方案。张鸿(2013)认为企业混合式培训中要注重物理环境建设,教学关系与学习群体等心理要素也不可忽视。在混合式培训对象方面,目前主要集中于“教师”“企业员工”“考务人员”“农民”等群体。李静等(2018)基于农民分散性、个体差异性的特点提出构建基于微信平台的信息素养培训平台,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这种以微信为载体的方式也被陆续运用于农村电商以及职场化教师的培训。印鹏(2018)关注于混合式培训在气象干部中的运用,肖鑫、曾海、胡兵华、贾思彤、鲁超等学者较多的关注不同区域、不同职业化水平、不同类别的教师的混合式培训。在混合式培训效果方面,混合式培训的效果往往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指标,为单位需求明确目标 [6] 。综合分析,关于混合式培训的研究多集中在混合式教学、MOOCs、移动学习。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混合式培训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方面研究尚且集中理论层面较多,如概念界定、理论原理和实施策略等等。目前,高职院校建立多元培训模式的研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3. 高职院校面向混合式培训模式能力框架初步构建
正如上文提到混合式培训模式合并不是简单地组合,是一种有机整合,是通过将多种培训方式进行有机整合,来最大化培训效果的培训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建立起一定的培训模式和能力框架对能获得系统全面而又高效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7] 。
3.1. 高职院校混合式培训流程初步探析
参训前,参训学员利用高职院校搭建起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知识预习,授课培训师根据培训前端数据分析培训教学需求,以此进行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微调。尤其在培训前对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重要的掌握。
参训过程中,混合培训环境比较复杂,包含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两大类。此时,高职院校作为企业培训人员参与培训的场地提供方,在硬件方面更为齐全,尤其是学校从其他单位、高校聘请到培训领域的专家,与本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授课教师团队,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支特。培训作为混合式培训,包括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大培训环节,培训策略围绕这两大部分展开。每个培训模块的开始,教师对参训学员集中面授本模块的内容、意义、理念、考核方式以及注意项目,使参训学员了解培训概况。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参训教师可根据需要自主学习,既节省参训教师时间,又节约培训成本,提升培训效率。但仅靠网络自学是不够的,学员如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利用网络学习互动社区通过与其他学员或教师探讨得到解决 [8] 。
最后是评价反馈板块,主要是由三种常见的评价构成:阶段性评价、互动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关于培训学员在培训整个过程中的体验。包括但不仅限于有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合作学习、组织能力等等;互动性评价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和受训学员以及学员之间的双向评价,该评价根据评价对象划分为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过程不论教师和学员的主次,两者之间可以对对方的行为、态度、能力和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形成较为良好的师生互动学习互动氛围。生生互评更多是在小组之间产生,每名小组成员都可以对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有助于小组的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第三个总结性评价是培训结束时需要进行总结反思的板块,按照培训特点和需求来划分若干个作业模块。不仅可以掌握参训学员对本模块学习内容的反馈和满意度,还能为培训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提供了依据。
3.2. 混合式培训模式能力框架
目前对于培训的目的不难发现大家都默认为提高专业技能,而从专业能力的认识来看,研究者将起理解为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个体和所有物的关系。培训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专业能力,需要在培训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 [9] 。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完成受训学员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上,另一方面这样的专业价值和能力也需要有系统的管理能力来体现。例如在企业中需要的组织能力、研发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高职院校提供的组织领导和组织环境要素等等在培训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专业能力培训、市场化取向等都要求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更新系统知识能力来适应新时代动态化的需求。根据现阶段和未来可视化一段时间的预估,进行了如下图(图1)的能力框架内建构。

Figure 1. Capability framework construction diagram based on hybrid training mode
图1. 基于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能力框架构建图
如上图(图1)所示,垂直维度体现了培训机构能力的通用性:专业性能力体现在行业内具体领域或行业中,而管理性能力具有多种跨领域的普适性,水平维度展现了培训机构能力的发展专业性。动态能力能够促进能力发展,静态能力通过动态能力来获得发展与完善。能力维度不仅限于上述四种。比如,管理能力大多指资源管理、时间管理、团队建设管理和过程管理等环节,要求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系统化管理的能力,这是具有普适性的。而研究发展能力包含有培训研发、项目提升等,更加强调专注于专业领域方面,具体到行业内专业方面 [10] 。能力是实践绩效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换句话说,在混合式培训模式探索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动态化的过程,成熟度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在培训业务方面可以实现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发展步骤的专业化实践与管理 [11] 。
4. 结语
本文从高职院校视角下对混合式培训模式初步构建和实施过程影响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旨在混合式培训的语境下探讨培训能力发展途径。通过回顾与反思,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培训机构在选择通过高职院校对参训学员进行培训这一过程中,理应将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进行结合分析,在吸收和参考合理的培训需求和能力分析后,建立符合培训学员的模式 [12] 。当前,随着职业教育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培训板块业务也必将受到广泛关注,培训作为主要的继续教育手段,其研究价值也不断提升 [13] 。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实施正处于动态完善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收集到更多不同类型和区域的样本数据来进行修正完善和提升。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一般课题(YDXJKY202215)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