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大学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for College Japanese Cours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DOI: 10.12677/CES.2023.11514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时春慧, 刘艳伟, 赵圣花: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大学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College Japan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structional Design
摘要: 在国家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背景下,所有高校、所有课程都在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改革。作为理工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日语》,具有隐性思政教育功能。通过充分发掘教材思政元素与丰富思政资源,教学目标中设立明确的思政目标,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价值观的引领,在中日文化比较中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并在教学评价中设置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以促进教师积极探索,将课程思政真正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state’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urricula,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courses are all reforming to focus on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people. As a basic public course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College Japa-nese serves an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This is achieved by ful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nri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setting clear go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ing values in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al values, stimulating their patriotic feelings, and developing their ability to share Chinese perspectives in foreign languages. Furthermore, varie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in place to encourage teachers’ active exploration and truly implem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文章引用:时春慧, 刘艳伟, 赵圣花. 理工科院校《大学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5): 952-95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5148

1. 引言

课程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的概念是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2016年12月,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的召开,全国多所高校逐步开始实施“课程思政”。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在国家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所有课程都面临一场变革,《大学日语》课程也不例外。《大学日语》是指高等院校开设的非日语专业的日语教学。大连理工大学中日国际信息软件学院(以下简称中日国际学院)的日语课程是面向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在一线日语教学中切实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的重要问题。

2. 《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

中日国际学院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日语课程共37.5学分,历时四个学期,包括综合日语与日语听说两门课程,总计600学时。日语课程具有课时多、周期长的特点,并且课程是在大学的前两年内完成,也就是说大学新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接受日语课的“洗礼”。对于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理想、兴趣等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但是其世界观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大学阶段则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教师肩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这个使命不仅是由思政教师来担当,价值观塑造也不是仅凭思想政治课就能完全实现。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日语课程,落实、落细于教学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与升华,同时也能够改善目前日语课程的既有不足,解决泛工具化背景下课程的价值缺失,实现《大学日语》教育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三个目标的有机统一,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原有的育人观念可能仅仅停留在做人做事的道理等朴素观念的层面上,通过课程思政能够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提升,使课程育人更加规范化。

外语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日语》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实践练习,让学生毫无抵触地接受语言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与教育思想,从而影响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比较、鉴赏、体验等活动,加深对不同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认知,促进学生用批判性眼光审视国外思维习惯。并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日语表达和传播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实践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同时实现中外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视野。这些“隐性”的课程功能使《大学日语》课程成为课程思政的良田。

3. 《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实施面临的问题

3.1. 教材的局限性

目前教材的素材内容由于追求体现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忽视了思政素材,或者说是忽视了中国元素的资源。纵观当前日语教材,无论是日语专业教材,还是大学日语教材,或是直接原版引进,或是国内高校编写。即使是国内编纂的教材也是以介绍日本社会与文化为主,部分教材也会为了贴近时代加入全球科技和文化最新成就的题材,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内容也多是反映国外欧美等国家最新发展动态的。缺失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元素是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思想的教材。

3.2. 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局限性

教师在准备课程与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依赖教材的现象,以讲授知识和提升技能为重点,忽略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教育。因为在以往的日语教学中,教学目标与评价方式均主要以培养和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基础技能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语言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功能。另一方面,有限的教学课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特别是《大学日语》类课程经常面临课时削减,教师为了追赶进度,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思政,无暇主动挖掘语言知识或文章背后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价值观方面的元素。

3.3. 教师的局限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也包括哲学思想、法学思想、经济学思想等综合思想教育;既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心理素质教育 [2] 。毋庸置疑,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然而部分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理解偏颇,狭隘地将其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是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或是辅导员应做的工作 [1] 。其次,很多外语教师的海外学习背景导致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不够了解,就会导致挖掘思政元素时的局限性。另外,长期受国外文化的熏陶,对国内社会没有深入认识也会影响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很难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因此,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培养思政能力是顺利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

4. 《大学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首先、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3] 。那么,如何“梳理”、如何“融入”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要点。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给出的具体指导是:“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纲要》也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虽然没有特别指出外语类课程如何推进,但是对于“文史哲”类文科专业,提出了“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可以将课程思政聚焦为两个重点策略:一是引领价值追求,即塑造价值观,二是培养专业精神。以这两点为中心进行课程思政的组织与开发。第一点是所有专业共通,第二点是根据专业特点,既有相通部分也有所区别。外语类课程应该更侧重培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文化理解与传承、人文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外语讲中国故事。

4.2. 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所以不能仅凭借课堂引入几个思政案例就当作是实施课程思政,这种“贴膏药”式的生硬的思政教育不是真正的融入,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入,实现“隐性思政”。

4.2.1. 教学目标中设置思政元素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一般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来构建。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具体,相对而言“素质”目标比较模糊。以往对于“素质”内涵的理解仁者见仁,并无定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也会不断变化 [4] 。所以,如今在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制定“素质”目标时应以“课程思政”为主线,用课程思政引领素质培养,调整教学目标中的素质目标,注重价值引领。比如日语初级阶段,我们将素质目标设定为:理解中日不同语言表达的基本文化内涵及其体现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用外语为国发声的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

4.2.2. 教材中挖掘、整合思政素材

实现日语课程思政的第一要素是思政教育资源与素材的开发。一种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从中挖掘思政要素。本院的日语主教材之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这本书的编写原则是除了提供应有的语言知识以外,还致力于加深学习者对文化、社会背景等的理解。在文化内容方面,尽量收集各个领域的题材,包括日本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中日交流及中日社会状况等。可以看出本教材虽然是外语教材,但是不仅介绍了外国文化,更是融入了诸多中国元素。比如,初级第5单元介绍了日本传统节日与习俗“初詣”、“新春セール”等,同时也设置了关于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節”的主题对话,这为我们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如果现有教材不能有效支撑课程思政的推进,可以采用补充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素材。例如,人民网日文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页“CRI日本語”中优选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阅读与听力素材。还可以从学生们经常使用的微博、Bilibili网站找到中日文化对比主题的资源,组织学生讨论与辩论,用批判性眼光思考文化问题。

4.2.3. 教学内容与方法

1) 以点引线式融入思政

在初级基础阶段,学生零起点学习日语,不具备使用外语讨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最基础的素材,即单词和句型来实施思政教育。比如,第一课单词中出现了东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在介绍日本大学的同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中国大学近几年在国际上的发展,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第二课应用课文的对话中提到了中国特产“シルクのハンカチ”,即丝绸手绢。那么教师可以讲讲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个人或小组查找关于丝绸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共享,或者简单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特产。这些教学内容必定会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2) 思辨式讨论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教学观念的转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我们的日语课堂虽然以基础知识为主,但是也可以通过“讨论”式方法,改变传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开讨论,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渠道,开展课前或课后讨论。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发布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分析问题、表达立场、陈述理由 [5] 。例如,在学习完“喜好”表达之后,发布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对“爱好玩游戏”这一现象进行讨论。从大学生玩游戏的现状,如描述每天玩游戏的时长、流行的游戏种类等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要说出理由和提供有力证据进行思辨性论证。语句表达可以简单,但是步骤不能缺少。同时,教师要参与谈论,对于一些现象做剖析和引导,更可以引用真实案例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软件专业特点,从职业素养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从事游戏软件开发时,如何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游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个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又可以引领价值追求、职业精神,从而实现春风化雨般的思政教育。

3) 实践中引领价值观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与应用能力,日语课程布置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浸润其中,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比如,以往的口语实践活动“朗读者(美文朗读)”,这个口语训练不限主题,缺乏明确的导向,所以学生多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材料。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下,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更有思想性的、励志的与反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题文章。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思想水平与精神境界同步提升。当然,教师需要在开课之前对实践活动做精心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植根于中国文化背景。例如通过“给父母的感谢信”、“20年后的我”、“我的家乡”等主题演讲,每周时事报道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4.2.4. 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考核,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学校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中加入思政育人部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督导听课的教学评价标准中也明确将课程思政融入情况列入其中 [1] 。对于学生学习评价方面,中日国际学院的日语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融入“思政”后的考核评价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在“课堂表现、平时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网课成绩”等评价维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项目”的评分,以评促学,鼓励学生弘扬中国文化,坚定理想和信念。

总之,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日语》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此理念下培养的人才,不再是没有“灵魂”的工具型人才。学子们将更好地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力量。同时,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探索,对于所有课程来说都是新事物。自概念提出至今六年多的时间里,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年递增,但是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未形成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6] ,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如今,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需要每位教师提高思政意识,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SPOC日语混合教学多模态过程性学习评价体系研究”(JG21DB114)、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混合式金课背景下基于FD-QM标准的《日语听说进阶》SPOC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YB2022065)。

参考文献

[1] 杜刚跃, 孙瑞娟. 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1(4): 122-126.
[2] 李粤霞. “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
[3] 肖敏. 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育, 2022(14): 52-54.
[4] 符刚, 邹芳, 王冲, 袁晓星, 王运陈. 试论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培养[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3): 213-215.
[5] 梅强. 以点引线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9): 20-22+59.
[6] 何玉海.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0): 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