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运用到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Applying Psychological Effects to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History
DOI: 10.12677/AP.2023.135215, PDF, HTML, XML,   
作者: 朱玉环: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心理学心理效应党史教育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Effect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摘要: 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好党史,有助于大学生励志气、强骨气、固底气。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心理效应对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首先,心理效应的反馈功能为党史教育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和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前提。其次,心理效应影响大学生学习党史的态度、思维以及效果。最后,心理效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影响也是不同的,党史教育工作者应克服消极的心理效应带来的弊端,恰当运用积极的心理效应提升教学效果,推动大学生党史教育走深走实、深学细悟、见行见效、入脑入心。
Abstract: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istory is the best textbook. Learning Party history well helps college students to inspire their spirit, strengthen their backbone and firm their confidence.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special stag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ha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irstly,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on th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provides the premise for the Party history educators to carry out targeted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 personalized teaching. Secondly, psychological effect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 thinking and effect of learning Party history. Finally, there a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their effects are also different. Party history educators should overcome the drawbacks brought about by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appropriately us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ffect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romote more efficient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朱玉环 (2023). 心理效应运用到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5), 1774-177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15

1. 引言

心理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实践中接触到的各类人、事、物发生联系及作用,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葛月,刘艳军,2021)。也可以说是大部分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对某种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而这种反应往往是无意识的、不加批判的被控制状态,因此,心理效应一般是不被人们清楚感知和控制的,其具备很强的不可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心理效应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只有了解心理效应的内涵及表征,掌握心理效应运用的原则和规律,才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心理效应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开展。从教育层面来看,心理效应的特性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地更加显著,心理效应在教育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教师结合课程的特点,合理发挥积极的心理效应的作用(葛月,刘艳军,2021)。一方面通过积极心理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克服消极心理效应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提升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实效性(徐晓冬等,2014)。

对于大学生来说,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生动的、鲜活的教科书,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智慧的宝藏,是一门承载党的奋斗、创造、担当精神的学问。通过党史浸润式教育,助力大学生励志气、强骨气、固底气。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党奋斗百年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启迪心灵,滋润心灵,铸就灵魂。而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在多种心理效应的干扰下,其党史学习的兴趣、效率以及思维能力都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党史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心理效应的发展,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效应对党史教育的现实意蕴,充分分析消极心理效应对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挑战,广泛探索积极的心理效应运用到党史教育的有效路径。将心理效应合理运用于大学生党史教育之中,增强党史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激发大学生的党史学习热情,提升党史教育质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推动大学生党史教育走深走实、深学细悟、见行见效、入脑入心(彭鹏,张惠琼,2022)。

2. 心理效应与党史教育的内在联系

心理效应运作的内在机制是一种递进链式变化过程,即信息、注意、知觉、思维、反应、接受和强化的过程。即呈现的行为、言语等引起接收主体注意,作用其产生知觉,激活思维,引发联想,继而产生接收主体的行为反应,并将这种反应强化于个人的心理状态,直到收到相应反馈。心理效应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充分解释和描述人的表现,而这个功能就为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和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前提(葛月,刘艳军,202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数量剧增。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生存压力等心理问题逐步显现。在党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有学者研究表面,当前青年大学生党史教育存在部分问题,在教育者的角度看,内容上缺乏深度和高度,过程中教育与引导较少,并未实现走深走实。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当前大学生对党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文记东,2022)。从积极心理效应的研究来看,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罗森塔尔效应、共生效应、登门槛效应、南风效应、巴纳姆效应等,有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党史教育中形成合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创新思维。从负面心理效应来看,齐加尼克效应、超限效应、刻板效应、半途效应、糖果效应、煮蛙效应等不良心理效应也充斥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会催生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心理效应是影响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彭鹏,张惠琼,2022)。

3. 心理效应运用到党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3.1. 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提高党史教育的育人性

除党史教育具有使青年大学生牢记信念、健全人格、锻造品质的教育特性,内涵极为丰富,相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目前对高校党史教育仍然存在对学生心理特征关注不够、个性教学研究不足的问题。对于正处于暴风骤雨般的个性叛逆期的大学生,其思想观念具有波动性、多元性和矛盾性的特点,面对大学这个初级社会,人际交往扩大,心理问题频发、负面心态萌发(陈庆华,2021)。所以,我们应该将党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有机结合,运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党史教育的良性互动中共同推动大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3.2. 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增价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学习实践中展现出更多的自主性,比如主动选择、主动思考、主动反馈等。这种思维能力在党史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提升这种思维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党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在目前的高校党史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不突出,无论是教育过程还是教育信息的接收方面,大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刘文佳,于安龙,2015)。在党史教育过程中,营造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平等地参与其中,有助于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利用南风效应、期罗森塔尔效应等积极心理效应,避免齐加尼克效应、超限效应等负面心理效应,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给予正面期许,在党史教育中展现人性之光,在正向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加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3.3. 运用心理效应有利于提升党史教育的趣味性

大学生心理与思维方面的特点,使党史教育工作充满了挑战,如果把党史教育工作简单定义为灌输党的历史知识,无疑会使大学生党史教育程式化、本本化、庸俗化。在党史教育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增强教育过程的多元性、趣味性、艺术性。例如,巧借“首因效应”对党史学习初期的大学新生,进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学习指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大学生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正确分析和评价党的历史事件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学习动机不强的大学生,可以恰当使用成败效应,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增强为目标而奋斗拼搏精神,提升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各种心理效应让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求知欲。当然,心理效应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原则,不能滥用,并且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的发展,不断变化心理效应的运用和实施策略,应保持一个开放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党史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趣味性。

4. 党史教育中消极心理效应带来的教育困境

学术界对消极心理效应对教育带来的困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学者是从各种消极心理效应的不同表现和影响来具体分析,比如高文平认为,在越来越卷的教育压力下,许多教师都有拖堂的行为,甚至赶超同龄人,过早过快地安排教学内容,结果表明,这周超限效应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消极的情绪,影响学业甚至生活(高文平,2019)。学者辛晓利认为,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容忽视。比如马太效应的差别对待导致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对优生会产生自负的心理倾向,对差生会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情绪;超限效应的过大压力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削弱学习积极性;晕轮效应影响学习效果;刻板效应影响客观认知等弊端(辛晓利,2010)。有的学者通过分析一些心理效应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来辩证地研究心理效应带来的困境,比如曾伟认为,表扬与批评既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还可以是一种心理效应,影响有正反面之分,表扬并非完全是好的,批判并非是坏的,要适时适度地运用于教学,才能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曾伟,2019)。有的学者是将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对于消极效应,可以使用对应的积极效应来抵御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彭鹏、张惠琼在具体分析了晕轮、青蛙、从众效应带来的弊端之后,又针对其弊端提出了对应的积极信息效应,如期望心理效应、准南风心理效应、精螃蟹心理效应等(彭鹏,张惠琼,2022)。还有学者从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阶段的表现和作用来分析,赵艳波认为如果教师对心理效应无法灵活运用,就无法正确处理教学各阶段遇到的问题,比如运用期望效应时,给学生制定的期望目标过空过高过大,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如果过易过低过小就会让学生失去上进心,起不到激励作用(赵艳波,2019),目前党史教育中常见的几种消极心理效应有以下几种。

4.1. 超限效应削减大学生党史学习兴趣

超限效应指的是当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人们就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个效应表明在凡事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如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会适得其反。在党史教育中如果一味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单向枯燥地将党的历史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中。而大学生在考试前期,为了应试囫囵吞枣式地短时间讲知识机械背诵。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就会降低大学生对党史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麻纤纤,2019)。因此,党史教育应谨慎对待把握超限效应带来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好“火候”,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来即使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等,这样,教师能“游刃有余”,学生能“深学细悟”,教学效果才能“恰到好处”。在心理效应运用中,“留白”也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办法,“留白”原本是艺术创作使用到的方法,即为了让整幅作品更有意境而有意流出来的空白,让读者拥有想象空间,“留白”的绝妙使用,很多时候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之感。用在党史教育中一样能出彩,教学过程中的有意“留白”,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进一步挖掘,还能加强对知识的印象,增强整体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4.2. 羊群效应影响党史教育效果

羊群效应,又称从众效应,具体是指个人的行为或观念,会受到集体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论都朝着和群体一致的方向进行,通俗地称为“随大流”,这种心理效应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普遍处于人格塑造的不稳定期,习惯依赖集体,极易受到周遭同学和老师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大学生只关注社交、实习、情感等,并不重视党史教育,没有意识到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为党史课程学习敷衍了事,党史教育活动参与不积极,而这种情况就会影响其他大学生群体的党史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党史教育的教学效果。而在教育工作者中,教师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党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因而给大学生留下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4.3. 刻板效应固化党史教育的思维

“刻板效应”,又称之为定性效应,即人们习惯于用印刻在心里的印象去评判某些人或事,形成对其固定、类化的看法。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部分大学生刻板地认为党史教育就是枯燥的书本上的历史知识,为了应付考试才去背诵学习。而部分教育工作者也陷在这种负面的刻板效应中,用老眼光、老方法去看待党史教育,错误地认为党史教育的模式一定是“教师讲、学生学”,仍然是使用刻板生硬的授课方式。只有打破这种固化思维,结合自身优势,灵活运用党史中优秀文化的好教材,打造一门大学生热爱的党史课,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和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5. 积极心理效应融入党史学习的探索路径

针对上述消极心理效应给党史教育带来的困境,可以使用对应的积极效应来抵御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应表如下表1

Table 1.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ffect into the party history learning path table

表1. 积极心理效应融入党史学习的路径

5.1. 善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大学生党史学习热情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对实验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完成后给该校校长和老师提交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几个月后对这次实验的学生再次测试,竟然发现名单上的学生都具有明显进步,表现为自信活泼、热爱学习。这个心理效应说明期望在人的成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别人给予了期望,那被期望者会潜移默化地朝着期望的方向前进。党史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通过寄予期望和热情表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提高。对大学生来说,本身就是执行力高、活力十足、充满希望和未来的群体,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去激励他们求取上进,效果事半功倍(徐晓冬等,2014)。

5.2. 巧用共生效应,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效果

共生效应的解释来自于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单独生长的植物往往比众多同类一起生长的植物矮小、缺乏生机。后来引申成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即所谓的“共生效应”。在大学生群体,“共生效应”则表现为是人们受到群体成员的智慧和技能等因素的影响,相互启发思维,有效提高能力的现象。这个心理效应表明了“圈子”的重要性。而党史教育就应该为大学生营造优质成长的“共生圈”,而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是决定这个圈子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组织营造积极向上的风气,沉淀优秀的校园群体文化,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感召。另一方面要在学生中树立“小榜样”,弘扬积极的正能量。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了共同促进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效果(赵洪进,2018)。

5.3. 活用登门槛效应,焕新大学生党史教育创新思维

登门槛效应,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接受了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保持认知上的前后一致,很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就像人们在上台阶时,一级级地往上走,最后走到最高处。这种心理效应提示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想完成一个较大的任务,先给制定一个小目标更容易实现的。在党史教育教学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较低的要求,如果他们接受并完成了,给予肯定、表扬,继而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使其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学习。而对于教师队伍自身来说亦是如此,党史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创新思维,不能固守成规,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即使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不断地给提要求,设置门槛,敦促自身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徐晓冬等,2014)。

6. 结语

迄今为止,已知的心理效应有200余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内容及知识的丰富,会增加更多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的相关理论为教师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心理效应的基本内涵及表征,掌握心理现象的运行机制,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克服消极心理效应带来的弊端,善于运用积极心理效应来提升教学效果(葛月,刘艳军,2021)。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打开思路,为大学生党史教育开拓新境界、打造新模式、构建新平台,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全面深入学习党史,汲取党史的宝贵经验和革命智慧,塑造健全人格,将大学生培育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彭鹏,张惠琼,2022)。

参考文献

[1] 陈庆华(2021). 青少年心理学.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 高文平(2019). 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以皮格马利翁效应和超限效应为例. 试题与研究, (21), 119.
[3] 葛月, 刘艳军(2021). 论心理效应在教学与管理中的运用. 教育实践与研究, (21), 73-75.
[4] 刘文佳, 于安龙(2015). 论心理效应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评论, (3), 62-64.
[5] 麻纤纤(2019). 心理效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学园, 12(18), 50-51.
[6] 彭鹏, 张惠琼(2022). 心理效应融入研究生党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活力, (22), 48-50.
[7] 文记东(2022). 当前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12), 87-89.
[8] 辛晓利(2010). 心理健康教育应避免的不良心理效应. 教育科学论坛, (6), 70.
[9] 徐晓冬, 刘文彬, 王军, 等(2014). 浅谈心理效应在研究生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教育, (10), 100-101.
[10] 曾伟(2019). 职校课堂教学中表扬与批评的心理效应分析. 湖北农机化, (17), 112-113.
[11] 赵洪进(2018). 心理效应在高三艺术生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3(6), 56-57.
[12] 赵艳波(2019). 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学与管理, (9), 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