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 of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OI: 10.12677/AE.2023.13538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 瓛: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路径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Development Reform Path
摘要: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要求高职院校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成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乡村振兴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支持,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人才培育方,高职院校应当主动承担起职责,精心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农业类优秀人才。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出特色鲜明、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借鉴。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requir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talent training base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echnical personne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alent cultivato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ssume responsibilities and carefully cultivate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train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meet the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郭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406-24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380

1. 引言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的重大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新时代下,发展现代化农业和乡村经济已成为社会主要任务,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主渠道之一。因此,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高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供方法借鉴,培养更多优秀高职人才为乡村服务,进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发挥重要的助推力量。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农业专业设置较少,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更青睐于开设社会热门专业,而对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相关专业则开设较少。在最近进行的一项针对高职学生的调查表明,只有少数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并且还出现了招生人数严重不足的情况 [1] 。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还未把工作重心放在乡村振兴服务战略。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脱节。

2.2.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质量与乡村振兴产业需求脱节

职业高等院校是现代技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单一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相对滞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新颖度、实用性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关联性不足。另外,校企合作机制尚未成熟,企业的作用不够重视,并且对学生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实践职业能力和技术的应用能力缺乏系统性的培训。

此外,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也滞后,只注重专业课程考试分数,对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规划、乡土情怀缺乏重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因为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产业的缺乏有机融合,

并且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导致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有限。

2.3. 高职“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实践需要脱节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过程中,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师资水平则是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高素质的高职教师不仅理论知识丰富,并且更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得到实践提升。但是,依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双师型”教师建设依然不足 [2] 。一部分高职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农业实践经验,对乡村经济产业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调研,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缺乏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经验和技能,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因此,人才在进入乡村实际工作岗位后,会出现难以快速适应的情况,从而影响了人才在岗位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3.1. 解决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产业的精准衔接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的重要构想,而高职院校一直是社会人才来源的主力队伍。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集中解决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产业的精准衔接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培养“多能型”人才。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突出的人才,更需要具备跨领域、多技能的“多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贯穿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学体系,让学生们不仅学会本专业的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法律、市场等相关知识,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设置课程体系,将不同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跨领域、多技能的培训。例如,设计出以“管理 + 市场”、“法律 + 营销”等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在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形成知识“融合效应”。

二是,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深入乡村开展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了解乡村现状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提供自己技能和知识上的帮助。高职院校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实践教学,如到乡村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到企业开展实习、到农村开展调研等。同时,学校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当地开展农村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三是,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产教融合。与产业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此外也是实现校企合作、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有效途径。在乡村振兴产业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深入当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瓶颈,进而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特点,开展产教融合,为当地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3] 。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特色农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服务,推动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举例来说,某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农业机械化专业,通过对当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和需求的了解,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培训和指导,同时与当地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共同推动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2. 调整专业机制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机制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机制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定位至关重要。调整专业机制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乡村振兴人才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机制,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符合乡村的现实,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是,调整专业设置,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业设置是整个专业机制的基础,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实际市场的需求和实际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专业建设,融合应用技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经济发展。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助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通过行业需求、企业诉求等途径,对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也可以考虑增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

三是,加强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内容。调整专业机制还需要加强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内容,保持与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的紧密联系。需要注重把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间的平衡点,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了确保调整专业机制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3. 创新教学模式与乡村振兴产业的有机融合

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愈加受到关注,创新教学模式与乡村振兴产业的有机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乡村振兴产业的融合发展,高职院校要结合乡村振兴实际情况在专业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

一是,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接触到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存在师资、教材以及教育设施不足等问题,而在线教育则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二是,实行“双师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模式下,除了高职学院的专业任课教师以外,还可以邀请来自乡村产业界的专家来授课,优秀的青年农名企业家、专业的畜牧业、养殖业、果蔬等领域的农村优秀创业青年等走入高职教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实践”教师,从实践的角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发展产业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

三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院校通过构建标准化的实践基地来实现教学模式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乡村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产业链条、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适应乡村发展需求,并扩大乡村就业机会。

3.4. 强化政府引领作用支持高职人才教育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其中政府的引领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引领作用支持高职人才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既可以帮助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又能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是,健全政策和规划。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高职院校开展更加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工作。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来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农业新课程开发,加强农业教学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专业教职工的待遇,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参与高职农学类人才教育工作。

二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政府可以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与农业行业的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实体机构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依托市场需求和行业创新,向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倾斜,实现高职院校农业人才的深度培养。

三是,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高职农业类人才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高职教育农业类人才的持续发展。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职农业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专业认证、合作交流等方面,提高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要符合乡村发展现实情况,需要高职院校主动承担职责,政府部门积极发力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只有不断进行发掘与创新,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联动,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美好乡村。

基金项目

2021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D038;2021年度院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21-18。

参考文献

[1] 于兰芳, 冯树荣, 闫薇, 史田田, 陈惠哲. 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 乡村科技, 2022, 13(14): 30-33.
[2] 殷芳芳.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精准性的提升策略[J]. 安徽农学通报, 2022, 28(3): 192-194.
[3] 杨娜.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3): 280-282.
[4] 张湘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4): 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