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意蕴、路径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onnotation, Implication and Path
DOI: 10.12677/AE.2023.13543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詹荣睿: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内涵意蕴路径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Connotation Implication Path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立足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党的二十大中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事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当从了解民族团结内涵入手,并从发展根源上阐述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障,也是我国人民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需要。同时还需进一步探索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当坚持以全体师生为对象,以重点民族问题为突破口,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动员各大高校开展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Abstract: Since its foun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attract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ethnic unit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y. The Party’s twenty congresses also make a further definition of ethnic unity education in a new era. In universities, ethnic unity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ethnic unity, and expound its value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source of development. It further realizes that ethnic unity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guarantee of the victory of our socialist cause, but also the demand of our people against the hostile fo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ways of ethnic un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thnic un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target of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ake key ethnic issue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carry out ethnic unity education in practical actions, and actively mo-bilize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depth, temperature and breadth.
文章引用:詹荣睿. 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意蕴、路径[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742-274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32

1. 理论之探: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进程

1.1.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需要更好地树立56个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真正形成了天下“大一统”的局面,此后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是指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发展趋势、习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这些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赋予我们每个民族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呈现出多样化、多元性的特点。“一体”指的是56个多元的民族凝结成一个共同体,即中华民族。“一体”和“多元”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多元包含于一体之中,一体通过多元表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民族多元一体”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 [1] 。同时这也是对我国所处历史情况和现实国情的综合判断。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呈现出的和谐的社会状态。民族团结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问题。蒙古族学者宝力格认为,民族团结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是指国家内所有民族的团结,第二指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关系。不管从整体而言,还是从部分出发,我们需要明白的是56个民族之间的民族利益是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基础的,一方面,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前提。56个民族都应该具备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各个民族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各民族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56个民族都发展进步,才能取得中华民族的完全进步,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56个民族心连心、同进步的理念。

约翰·特纳(John C. Turner)的自我归类论指出了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区别及联系,自我归类理论实质上就是去个性化,弱化个人特殊性而强化社会普遍性。教育因其本身的“教化”功能成为维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2] 。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成员个体社会化。基于中国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之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来培养中华人民大团结意识。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这使我们更加坚信只有坚持民族团结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唯一出路,任何企图破坏我国祖国统一和民族分裂的势力都注定失败。在当今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民族团结教育既是手段,又是目标。我们既需要运用民族团结教育的手段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民族差异和开展民族交往,更应当珍惜我们的多元文化生活,来达到更高层次的民族团结,完成更有深度的民族团结教育目标。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与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形成民族团结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1.2. 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进程

民族团结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中的重要主张之一,这一主张的确立不仅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影响,也结合了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情的实际,同时是反对外强侵虐、实现国家救亡图存的需要。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人民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1920年,列宁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理论源头便来自于马列论述中的“联合”一词,毛泽东在1934年1月提出了“共同的革命利益,使中国劳动民众与一切少数民族真诚结合在一起”理论,其中“结合”一词便是对“联合”一词的发展与运用。随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族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的同时,“团结”一词开始出现在有关民族问题的文件之中并逐渐发展出了自身的民族团结思想。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直接接触到了更多少数民族,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理论转变发展为民族团结活动,而“民族团结”的概念也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文献当中,当时的“民族团结”更多指向的是少数民族内部的团结。从“联合”到“团结”再到“民族团结”的这一发展,一方面说明我党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实现了具体化,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党对于民族团结工作的转型化,而这两方面的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都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一度强调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理论,同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民族问题相结合,进一步提出加速民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主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我党对于民族团结工作这一问题,提出了要发展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等重要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方针,其中便强调了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要始终坚持各民族大团结和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代表人民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便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3] 2018年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4]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前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5]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上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是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加强民族团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 意蕴之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大价值

2.1. 坚持党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方针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却是长期坚持的,我国始终坚持教育培养的必须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拥护者、是爱国者,而不是所谓的“掘墓人”,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目标,这一点必须长期坚持、绝不动摇 [7]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下发了多个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文件,为我国长期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这些工作文件的发表,都表明了中共中央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发展,我党坚持走中国特色民族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根据我国特有的民族国情,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学习,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 [8]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及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胜利落幕,标志着我们正大踏步走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各项工作也进一步改革完善。对于民族问题上,需要完善的地方应当完善,需要改革的地方也必须改革,但是有一点是绝不能动摇的,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我们的根本立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杜绝其他国家政治势力离间我国民族关系的可能,这是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要求。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应当牢牢把握住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这一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方针的领导地位,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培养出更多拥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新青年,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感”。

2.2. 取得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各个民族交错居住为特点。在56个民族中,以汉族为主体,其他民族因人口占比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根据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状况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大的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对我国国防安全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民族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因此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是十分关键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的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团结问题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习近平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在高校民族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团结教育要进一步巩固人心的主张。想要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力量,只有团结全国各民族力量、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应当明确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其融入到各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做到“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更重要的是要“进头脑”。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真正意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对待民族团结教育,仔细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知识,从思想上自觉同党中央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自觉做到支持和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工作。学校理应把培养出更多具有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的大学生作为本校的责任和义务,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各民族意识,通过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更多有利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之情。

2.3. 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停止对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破坏行为,他们通过思想渗透大肆宣传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敌对文化,并开展一系列动摇人心且具有较大伤害力的恐怖活动来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通过宗教及民族问题来挑起事端,散布各种民族分裂思想。除此之外,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都希望以民族问题作为突破口来破坏我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甚至妄想进一步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形势较为动荡,一些国家频频在我国的民族问题上大做文章,并与国内敌对分子相互勾结,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制造事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意识形态话语权大肆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对我国进行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文化渗透,这不仅对我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统一意识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给我国培养具有正确意识形态的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挑战。

青年一代不仅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更应该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实力量。当代青年大学生必须牢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抵制各种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言论,坚决反对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彻底瓦解国内外敌对势力试图将分裂祖国的图谋寄托于青年一代的思想。不仅如此,青年大学生是应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实际行动证明立场,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同党和人民一道,坚决抵制各种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势力,做到在思想上不松懈,在行动上不动摇。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充分相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信只有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谐,才能保证人民的幸福安康,任何企图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势力,都必将以失败告终。

3. 现实之行:探索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路径

3.1. 从政治口号转变为实际行动

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高校大学生不同于初高中学生人口民族成分较单一,五湖四海的高校大学生通常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各自拥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大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视。将工作重心从制定民族团结口号转移到切实的日常活动中来,不仅仅要树立全体高校师生的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更要做到知行合一,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身体力行做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设者和传播者,给更多高校大学生树立榜样,同时高校教室需要自觉主动投身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鼓励支持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做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接班人。

学校要做到紧紧围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努力开展更多民族文化宣传以及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使整个校园充满民族气息。可以通过不定时开展民族宣讲工作让高校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校园活动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更多的民族团结教育,多民族学生共同参与民族活动,不仅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形成各民族大学生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的局面,更加能激发各民族学生对我国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学校需要在校园中开展各种民族团结活动,更应该在校外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做志愿服务以及参观民族地区的纪念馆、文物馆和名胜古迹等,让高校大学生切身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在当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下,更好地提升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

3.2. 从整体推进转变为重点突破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需要,各类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根据当时当地的民族问题,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课本与教案只能在大体上规定高校师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向,高校教师工作者在开展具体民族进步教育工作时需要做到适时调整。传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更多的是从整体上推进高校师生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并未对当时的重点民族问题展开研究。

想要真正做到让民族团结教育“进头脑”,就得抓关键环节,根据当地最为突出的民族问题来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应当在高校内设立专门处理民族事物的窗口,着力解决好高校内少数民族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例如开放专门的清真食堂和开设少数民族舞蹈社团等,不仅应当在衣食住行上关心他们,也要考虑到丰富他们的业余活动,做到真正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学校要坚持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有效引导全体师生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关注当地重点民族问题,鼓励并支持高校大学生自觉批判一切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敌对势力,提高全体师生对“三股势力”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活动来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高校教师也应当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让高校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环境的熏陶,让学生自觉自主自动地体会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意义。

3.3. 从部分成员转变为全体师生

现如今,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应当是面对全体师生的,而不是紧紧针对某一地区或学校。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对于民族团结教育更为重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对于当地以及全国的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仍存在部分高校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并未给予太多关注、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的问题,这也侧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全面具体,仍未引起部分高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视。

针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而言,其教育对象应当是全国所有地区的所有成员,尤其是以汉族为主体的高校学生应当被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实施对象。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据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广大的汉族大学生理应树立起关爱和帮助少数民族人民的意识。同时,各大高校应该积极贯彻实施教育部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工作,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当正确处理好国家与民族、民族与个人、个人与国家三者关系。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阵地,应当引导高校大学生将党和国家的意志积极融入到自身实践生活中,坚持将正确的民族观灌输给全体学生,增强全体师生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观念。各级高校都应当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采取更多寓教于乐的方法,加快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从部分成员到全体师生的推进。

4.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9] 坚持56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祖国和人民的共同追求。坚持56个民族团结稳定不仅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深知,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中华各民族大团结,推进各民族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华儿女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牢固树立大学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这对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多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推进。民族兴则国家兴;民族强则国家强,只有56个民族相互团结、共同进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最终发展。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22VI009-01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9-30(01).
[2] 约翰•特纳. 自我归类论[M]. 高明华,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3-35.
[3] 万鹏, 朱书缘.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3-18(1).
[4] 王登华, 特古斯, 刘婧, 吕亚娟, 张晶, 许美芳, 刘秉承, 高旭天, 王婷.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1(3): 35-36.
[5] 本报评论员. 奋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 今日浙江, 2021(19): 1.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3).
[7] 周兴茂. 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与具体对策[J]. 铜仁学院学报, 2010, 12(1): 100-102.
[8] 赵志刚.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4(5): 20-21.
[9] 张春贤. 奋力谱写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篇章——深入学习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J]. 求是, 2014(15):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