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群众观思想探析
An Exploration of the Idea of the Masses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DOI: 10.12677/ACPP.2023.12516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肖 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群众观马克思主义The Communist Manifesto The Mass View Marxism
摘要: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同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随之形成,《宣言》中蕴含着深刻的群众观思想:提出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的中坚力量;强调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政党;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虽然《宣言》发表的时代较之今日已经大不相同,但是文本中所突出的群众观思想依然是当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遵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要突出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强大力量。
Abstrac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n 1848 marked the birth of Marxism, and with it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ist idea of the masses, which is embedded in the Manifesto: the idea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proletariat; the emphasis on the Communist Party as the party representing the people; and the idea that the aim of revolution is the liberation of all mankind. Although the Manifesto was published in a very different era than today, the idea of the masses highlighted in the text is still an important guideline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its governance today.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modernisation, it i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to highlight the main role of the people in development and to exert a powerful force.
文章引用:肖畅. 《共产党宣言》中的群众观思想探析[J]. 哲学进展, 2023, 12(5): 945-95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5162

1. 引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部具有指导性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来阐明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必然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基本观点、根本目的和最终理想,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其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贯穿《宣言》始终,主要强调群众在无产阶级革命乃至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人民”一词成为贯穿报告的关键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1]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思想,并不断地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到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中不仅继承了《宣言》中群众观的历史真理,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更为丰富的时代价值,不断诉说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把人民置于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积极力量。因此,深入挖掘和研究《共产党宣言》中的群众观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坚力量

2.1. 阐发“两个绝大多数思想”

《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的中坚力量,他们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 第一个“绝大多数”说明无产阶级运动的人数众多。19世纪中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数量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遭受着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领取着微薄的难以维持生计的工资,工人生活穷苦潦倒。于是工人运动开始此起彼伏的出现,工人们为了获得自身的利益开始与资本家进行抗争,这时的工人运动已经开始凸显出了强大的阶级力量,只不过这种力量还只是零星的,微弱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如果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团结全体工人,无产阶级才会勇敢而又有力地发动反对资产阶级的运动与之进行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并且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遵从“英雄史观”思想,他们认为历史是由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的,并且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消极的,否定的因素。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批判了这种思想,他们认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由此创立了“群众史观”。他们深刻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以“群众史观”为指导的“大多数人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就其革命主体而言所依赖的绝非少数的“英雄”人物,而是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劳动者和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不过也是来自于人民群众,根源于人民群众的,他们并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走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无产阶级在他们的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在于他们不仅是社会中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后一个“绝大多数”正是说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绝大多数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最终目的。无产阶级不是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革命,而是为了所有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和人民。人民群众担负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无产阶级的运动才是真正意义上为广大人民群众而进行的运动。

2.2. 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们认为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是由于资本家的道德败坏和他们的本性贪婪,并没有意识到使自己倍受压迫与剥削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工具得到广泛运用,外来商品大量涌现,使得他们的劳动力被机器所替代了。因此,工人开始进行反抗运动,最初形式主要通过罢工,摧毁商品,捣毁生产工具等相对原始方式进行反抗。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运动的形式只是趋于表面的,由于没有理论指导因而也是盲目的,领导组织的运动也还是比较分散的,自发的,和少部分人的运动。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不可能进行独立的具有政治性质的运动。但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无产阶级工人在也是反抗封建阶级的主要力量,他们和资产阶级联手共同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因此工人在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过程中接受到了教育,知识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有所提高。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重新审视自己并清醒地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于是开始逐步脱离资产阶级,逐步趋于团结。正如《宣言》中说:“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 [2] 无产阶级的人数不断增加、力量也日益壮大起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而开始觉醒,逐步成长为数量规模大、组织能力强的政治力量。无产阶级运动从“自发”运动逐步上升到“自为”运动,并开始由分散的形式向有组织的形式转变,由地方性运动向全国性运动转变、由反对个别资产者的运动转向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运动,由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因此,只有实现团结,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政党,在革命的运动中才会有明确的前进方向。

3. 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政党

3.1. 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历史中,无产阶级逐渐舍弃革命的民族性进而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趋于更大的联合。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陆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工人阶级政党,在众多党派中,他们的共同特征都仅仅只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与之相反,共产党的成立不仅仅是为了少数起义者们的利益,而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本质、任务等问题的阐述,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作为一个政党,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虽然都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之上,都是为了受剥削和压迫的苦难者而发动运动的,但是唯有共产党带着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立场,并且与无产阶级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共产党与无产阶级在理想、道路、发展方向以及其他非物质利益上的高度统一。与其他政党相比较,共产党是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捍卫人民群众利益最为坚定和彻底的政党,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一个彻底为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奋斗的政党。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中,共产党始终站在以工人和一切劳苦的人民群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立场之上,这一点是绝对的,是从根本上毋庸置疑的。共产党之所以是先进的政党,是因为他们拥有科学的革命纲领,领导无产阶级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中开展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自身拥有者其他政党所没有的先进性,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和活力。共产党拥有宽广的胸襟和广阔的眼界,它不是限于一个国家的革命运动,而是代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愿望与诉求,他们不断突破单一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视野,展现了共产党的宏大国际视野和宏伟图景。

3.2. 共产党的纲领: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纲领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最低纲领,二是最高纲领。《宣言》中说:“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 [2] 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就是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最首要任务是将无产阶级组织起来,使之结合成为一支坚强的力量,然后经过斗争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由此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成为统治阶级,进而争得民主权。无产阶级应该争得政治统治逐步变革原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与传统所有制关系、传统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迅速发展,从而为理想社会的构建创造足够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消灭私有制”。这一论述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一方面,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消灭私有制”,不是指简单地消灭一般的私有制关系,而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更替一切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建立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者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雇佣关系,这是一种具有剥削关系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就是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这种生产关系妨碍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严重地影响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所以必须消灭它。另一方面,《宣言》中所说的“消灭私有制”也并不是要消灭公民合法的个人财产,而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所谓“消灭私有制”,其真正内涵就是要通过消灭或剥夺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从而保障公民个人全部私有财产的安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废除私有制的理论是对人民私有财产的真正保护,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共产党以消灭剥削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力图使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

4. 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

4.1.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宣言》的第三部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如《宣言》中所说:“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 [2] 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无产阶级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动性,也看不到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物质条件,因而更看不到他们的任何政治活动。空想社会主义者只不过是把无产阶级仅仅看作是受苦难最深重的阶级罢了,他们力图通过理想的方式来改变工人阶级的惨状,并且试图向整个社会宣传他们自认为美好的计划。他们主张取消工人阶级斗争,并把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试验上,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达到最终目的。他们是保守的社会主义者,但是他们空中楼阁般的幻想并不能对革命运动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认识是错误的,进而指出无产阶级是在大工业进程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无产阶级已经汇聚起了强大的自我解放和阶级革命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了革命的建设方案,他们指出,理想社会的依靠力量一定是人民群众。无产阶级作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而同时出现,他们绝不仅仅只是受苦受难的群体,恰恰相反,他们会奋力反抗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他们才是最先进的阶级。因此,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下层,发动革命是必然的。而在革命中,共产党人的群众立场是最坚定的。所以,共产党发动革命的目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正是由于共产党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所以它所领导的革命一定会战胜资产阶级,取得最终的胜利。

4.2. 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无产阶级异化成资产阶级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工具,资本家取得剩余价值欲望愈强,工人受资本家剥削愈大,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就越少,所以工人的厌恶感就会越强。当社会陷入这一恶性循环中,人类的成长便表现出一定畸形和病态。在这种社会状况下,马克思指出人想要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就是消灭私有制,进而把资本转变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只有废除私有制,消灭一切不公平与剥削,消除导致人的异化的制度根基,才能让人从束缚、奴役中彻底解脱出来,使人的一切创造性能力和创新性才华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3] 其次,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消灭私有制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必然会爆发,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导致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追逐利益,不断竞争的本性所在,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发展,这就为无产阶级革命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再次,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所以社会和谐发展就集中反映在每一个人得以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客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提出了未来人类社会的理想化蓝图和最终极目标。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给予了崇高规划。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 在崭新的共产主义制度之下,压迫和剥削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而消亡。人与人之间将没有对立,而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劳动不再是被迫的,人们可以自由地从事劳动生产,享受劳动,劳动报酬也不再仅仅只能维持生计,而是有剩余的,人们既能充分利用剩余劳动的报酬,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号召无产者团结一致,共同创造属于人们自己的理想世界。在结尾用强烈而又深刻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

5. 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伟大的理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思想仍然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积极地与时代具体特征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不过时的根本原因。《共产党宣言》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工人发声的,直至今日其仍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宣言》不仅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所蕴含的群众观点更是反映了共产党人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来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永恒遵循。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政党,始终如一地将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真实地做到了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还要结合时代特征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开展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阶段,担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国际间竞争也日趋激烈,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实践中发挥领导作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

基金项目

新时代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2019A00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创造, 2022, 30(11): 6-29.
[2]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 佘明薇, 陆树程. 马克思恩格斯对私有制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1(2): 78-8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