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Longitudinal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1 + 3” Mode in Universities
摘要: 高校师生纵向党支部作为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理论学习、支部组织建设和宣传交流合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师生的先锋堡垒。虽然基于学科专业划分的师生纵向党支部在近几年的基层党支部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组织建设方式单一、理论学习效果欠佳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等实际问题。通过对本科生师生纵向党支部“1 + 3”模式的党组织建设、政治理论学习和先锋模范作用进行研究,并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来促进高校基层党建更具成效、更加规范、更有活力,进而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发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育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The vertical Party branch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anch organiz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active members of the party, as well as the vanguard fortress of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though the vertical party branc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the division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branch in recent years, it has also gradually exposed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its actual operation, such as the single way of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poor effect of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the insufficient role of pioneer and model. By studying the “1 + 3” mode of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political theory study and vanguard role of the longitudinal Party branch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aiming at the solu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 the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moted to be more effective, more standardized and more dynamic, thus forming a strong suppor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ive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in the system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满梦启. 基于高校“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建设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6): 2912-291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6398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 。高校本科生党支部作为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育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高校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理论学习、支部组织建设和宣传交流合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先锋堡垒。因此,如何让高校党支部组织建设更具创新性,在效率与质量双促进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高校党建目标,着力提升高校学生和青年党员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文化素养,不仅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其在实际工作中所要解决的导向性问题。

2. 目前传统高校党支部和师生纵向党支部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以往传统的本科生党支部一般按专业入学年级设立,由辅导员或高年级学生担任支部书记,低年级学生担任支部委员。随着学生党员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发展环节进一步细化,以及学生党员因年级和学习年限等因素的影响,按年级划分设置党支部的模式已出现较多问题。例如一部分党支部因专业年级人数较多致使党支部建设流于形式,另一部分党支部因学生转专业或毕业等原因,导致党支部建制在自然撤换时出现“断带”等现象。另一方面,基于学科专业划分党支部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以本年级学生为主体的党支部设置方式流动性较大、结构不稳定、传承性较弱等问题 [2] ,并在近几年的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组织建设方式单一、理论学习效果欠佳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等实际问题。

首先,在党支部组织人数方面,虽然相较于传统的党支部,师生纵向党支部在人数上有所减少,但如若遇到招生规模较大的学院和专业,党支部人数依然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且开展组织生活效率较低 [3] 。其次,在组织生活和理论学习方面,多数纵向党支部依然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非双向教育模式,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淡化了学生党员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并且使得支部活动的具体内容欠缺创新,很容易缺乏针对性。最后,在党支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部分党支部开展活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发展需求缺乏有效衔接,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学风建设、就业辅导、志愿活动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并未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社会实践等渠道,致使学生党员对党支部各种活动缺少参与热情 [2] 。

基于上面所述问题,本研究通过归纳总结高校本科生“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的创新性建设方法,将本科生师生纵向党支部的“1”个核心组织的建设机理与“3”个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有机结合,研究如何能有效提升本科生师生纵向党支部在基层组织建设、政治理论学习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方面的主体功能,致力于增强本科生“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建设中的“1”个核心组织和更好发挥“3”个主体功能。

3. “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研究

“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中的“1”指的是师生纵向党支部这个先锋组织堡垒的核心,党支部开展任何活动和建制时,都要围绕加强和提升这一核心组织进行。与此同时,教师党员的加入更是进一步强化了组织核心的稳定与延续。“3”指的是支部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组织建设、理论学习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三个主体功能。“1”个组织核心是“3”个主体功能的前提与基础,“3”个主体功能是“1”个组织核心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因此,相较于传统的高校党支部而言,“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在支部精神传承、组织建制承传和精益化管理等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3.1. 师生纵向党支部的第一个主体功能: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建的基石与堡垒

提升师生纵向党支部的组织建设质量,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成长的基础,也是发挥其立德树人育才作用的前提。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是否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有效解决问题、是否会做出有效调整实现创新发展、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是高校党建工作者思考的重点。与此同时,师生纵向党支部的先锋组织堡垒核心地位在组织建设的过程是否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性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1.1. 建设师生联合“大支部”,突破专业年级束缚

由于以往传统党支部的年级划分限制使得党支部成员多数由同级同专业组成,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大而不全”的特征,所以“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在进行组织设置时不再基于传统的划分方式,而是以学科专业为单位进行党支部成员划分。这样专业纵向而非专业年级横向的划分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增进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间的学业互动,而且在学业帮扶、科创竞赛、就业指导等工作中,可以有效减少师生间交流沟通的距离,形成一个师生联合的“大支部”。

与此同时,支部中的教师党员相较于学生党员更具有固定性,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组织核心的稳定与延续。师生联合“大支部”有效解决了以往传统党支部内专业课老师较少的问题,当支部学生存在学业上的问题时,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纵向党支部的组织联络机制,点对点地与学生沟通,从而切实提高了师生学业互动的效率。

3.1.2. 推进支部工作“大而精”,改善支部工作质量

部分本科生师生纵向党支部中,由于同一专业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数量较多,如果继续采用集体式的组织建设方式,很容易造成支部活动和支部建设流于形式。因此,采用分设党小组的分组式组织建设方式,并且由支部教师或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党小组组长,在确保支部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能够切实提升组织生活效率,改善支部工作质量。

在进行分设党小组这种分组式组织建设方式的同时,党支部要进一步强调集体团结的作用,各个小组虽然可以在组织生活方面进行特性化建设,但不能脱离党支部集体这个核心。因此,在推动党支部建设精细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集体化和统一化,确保支部内党小组的建设同频同步。

3.1.3. 培养支部委员“强而合”,促进支委协同高效

一方面,在推荐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同时,可选配高年级中其他优秀学生党员进入支委会,充分发挥组织建设主体功能中分工与合作的优势。并且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并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党员,以达到提升支委会成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目的,在支委会成员换届时有效保障各方面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的一致性。同时,不仅要提升支委会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要不断优化和调整支委会的协作模式,以最省时省力的方法达到预期支部建设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师生纵向党支部的工作质量。

3.1.4. 督导党员发展“精而细”,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一方面,因党员培养与发展的主要工作贯穿“1 + 3”模式的纵向党支部之中,所以需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开展师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工作,并且逐步细化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认定培养细则,不断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2] 。

另一方面,按照《工作细则》开展党员发展培养工作的同时,全体支部成员要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有效监督支部成员的发展动态。对于那些思想理论水平不足、入党动机不够端正、难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入党申请人,要严加督导和批评指正;对于那些思想理论水平较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具有先进事迹、先进精神的个人,要充分发挥其榜样的作用,带动支部成员在思想和行动上“查漏补缺”,从而全面提升支部党员的发展质量。

3.2. 师生纵向党支部的第二个主体功能:思想理论学习——先进思想“学进来”与“传出去”

为切实提高师生纵向党支部思想理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党建工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创新传统支部学习模式和丰富思想理论学习载体上。因此,只有支部成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得到升华,学生党员才能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党支部才能成为教育青年、培养青年和塑造青年的坚强堡垒。与此同时,通过思想理论学习不仅要将先进思想“学进来”,更要在支部宣传工作中将支部的先进事迹、先进工作和先进思想“传出去”。

3.2.1. 创新传统支部学习模式,促进师生双向互动式学习

传统支部的思想理论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或党支部书记在组织生活会上教授和讲解思想政治理论,以“一对多”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这种“一对多”的模式虽然便于集中统一学习,但当下大学生的发展趋势和兴趣方向都呈现出差异化和多元化等特点,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需要。

基于纵向党支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的优势在于,在这个组织形式中,它包含了不同年级的同专业成员,支部成员既在未来的职业趋势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在年级划分和个人的层面上又具有特殊性,因此可针对不同时期支部成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需要,进行“多对多”、“一对一”的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践,促进支部师生双向互动式学习。与此同时,纵向党支部的组织形式为各年级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突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相互交流促进相互学习,以相互学习促进自我提升,以自我提升促进组织优化,从而在互动式学习的模式中,使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3.2.2. 发挥“以老带新”成员优势,促进支部成员互学、互鉴

在纵向党支部的组织基础上,可以着重发挥“老党员”带动“新党员”的内部成员优势。例如在支部学生较为关注的专业就业方面,可通过开展经验分享会和学习交流会等形式,邀请部分已毕业或目前即将毕业且已找到工作的“老党员”们进行经验分享,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客观地解析和深入地交流,从而进一步增强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工作内容的认识。

另一方面,在“老党员”带动“新党员”的同时,还能以纵向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动各支部成员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在活动中互学、互鉴、互补。并且在开展实践活动中,针对支部成员目前缺乏的相关思想理论素养,可根据当前的思想理论动态,审时度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培训,使支部成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3.2.3. 在集体式学习与组织生活中,逐步纠正青年的错误思潮

纵向党支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坚实阵地,与此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阵地。在纵向党支部中,党支部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具有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因此与思想进步、行为自觉的党支部成员们为伴,既可以使自己的思想维度在无声无息中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也可以在集体学习和集体实践中逐步改造自身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

首先,面对青年一代当中比较突出的“内卷”、“躺平”、“摆烂”等思想和行为,可通过支部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途径,使得成员们不仅能够自觉以民族复兴和圆梦为己任,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波折与困难,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志气。其次,受到西方普世价值、自由主义、信仰多元化和市场经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面对社会中所出现纷繁复杂的问题时,要教导学生党员们既要站在战略全局出发来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要在面对各种问题时牢记初心使命,以坚定不移的立场和态度来面对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增强作为中国人的骨气。最后,在面对实际生活过程中的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论、爱国无用虚构论、西方文化至上论等,既要教育青年们敢于和善于同错误思潮斗争,又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头脑,坚定政治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底气。

3.2.4. 借助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将支部先进思想“传出去”

先进思想不仅要“学进来”,更要“传出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的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在提升支部成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方面,纵向党支部可借助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途径和新方法,例如可通过网络和新媒体等渠道,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和“人民日报”等学习平台。与此同时,结合先进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在支部宣传工作方面可融合新媒体和线下课堂等形式,形成一个“宣、学、悟”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将本支部的优秀成果展现出去,也将其他支部优秀工作经验和做法吸收进来,实现支部间的联接互通。

3.3. 师生纵向党支部的第三个主体功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检验支部建设的硬标准与风向标

在“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这个组织核心中,由于教师党员群体相对稳定和优秀学生党员群体相对集中,因此党支部可在支部活动与组织成员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形成外延示范效应并作为检验高校党建工作的硬标准与风向标。

3.3.1. 构建专业学术共同体,助力优良学风

传统党支部一般以同一专业年级的学生组成,同级学生的学业朋辈辅导效应相对较弱,很多学业问题也难以在学生自身解决。由于“1 + 3”模式的师生纵向党支部基本由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和授课教师构成,因此党支部可从高年级的学生党员中选拔成绩优异和善于辅导者组建学业帮扶小组,对于那些本专业学习困难和毕业困难的学生开展学业朋辈辅导,助力优良学风的形成。与此同时,党支部由于含有教师党员,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辅导学生学业的效用,针对学生学业上的困惑开展学业辅导,充分发挥纵向党支部组织优势在学业帮扶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依据专业为基础所建设的党支部,支部与院系共融、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以党建带动学习、以学术促进党建的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其明显的优势 [4] 。为实现日常思政工作与学习科研不分家,将思政与学习科研有机结合,高校各学院还可以邀请各党支部的学者教授开展学术专题讲座。通过这些专题讲座,不仅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业上所遇到的困惑进行解答,并且通过支部学者教授的言传身教,更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3.2. 提升科创竞赛辅导质量,促进师生合作

虽然传统党支部在同级学生科创竞赛方面利于组队参赛,但学生仍需在组建队伍后自行联系辅导老师,甚至同级学生会由于缺乏参赛经验而在比赛中失利。在师生纵向党支部中,由于党支部中的教师党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竞赛辅导经验,所以当支部学生党员想参加科创竞赛时,可以及时联系沟通支部内的教师党员,从而得到有益和高效的科创与竞赛辅导;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帮扶作用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高年级学生党员对低年级学生“助帮扶”效应,通过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组队参加科创竞赛、科研项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创竞赛的参与和效率。

3.3.3. 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举措,以党建促就业

受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不稳定因素的叠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以往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变化,并且就业主体思想的变化也在进一步推动就业结构的改变。因此,在党支部传承的过程中,学生党员通过集体组织生活锻炼自己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并且在师生互帮互助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以党建促就业的主要举措之一。与此同时,支部内高年级学生党员的优秀品质与积极的就业态度,也会对组织内的其他低年级同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组织内成员的思想觉悟与对待就业的观点与看法,也有利于组织中的成员在未来中找到一份能使自己满意的工作。这就需要党支部的主要相关负责人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的指导举措,充分发挥支部成员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朋辈效应,使得党建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4. 基于学科专业的“1 + 3”师生纵向党支部建设的经验总结

以学科专业为单位、以本科阶段为参考系建立纵向党支部,本科生纵向设置以专业为单位的党支部,其设立方式与大学的教学计划相匹配 [5] 。“1 + 3”模式的纵向党支部结合横向党小组的支部建设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横向党支部建设,不仅在组织建设、思想理论学习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3”个主体功能方面具有优越性,而且在加强“1”个核心组织地位的过程中使得支部建设得到精细化、联合化和外延化的发展,对于高校基层党建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

4.1. 有利于提升支部组织建设工作的效率与延续性,促进“1”个核心的组织更加稳定

在支部成员方面,纵向党支部的党员人数一般能够保持均衡稳定,尤其是教师党员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支部成员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总结和进一步传承以往工作中和其他党支部的优秀成果、经验教训,为完善纵向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现实案例,更使得党支部组织建设更具创新性素材,在效率与质量双促进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高校党建目标。

另一方面,在“1 + 3”模式的纵向党支部中,教师党员和高年级学生党员能充分发挥对于组织成员的“助帮扶”效应,不仅可以使低年级学生党员能够尽快熟悉党务工作,有效提高了支部工作与干部队伍培养的效率。与此同时,纵向党支部在时间安排、人员抽调和工作分配上相较于传统党支部则更加灵活和机动,提高了党支部工作的效率。这些支部组织建设的有益做法都进一步强化了党支部的核心组织。

4.2. 有利于促进支部先进思想的交流、传承和宣传

先进思想是人生的方向标,师生们在纵向党支部的影响之下,更易于形成先进、健康、向上的思想,这对老师和学生在未来科研工作和成长成才中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纵向党支部更有助于成员间思想的交流和传承。纵向设置模式为学科专业上进行年级间、年级内部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使优秀的经验成果得以更好地传承 [5] 。

与此同时,先进思想“学进来”与“传出去”有机结合,实现支部思想建设的链接互通。虽然各个支部的建设方法和思想理论学习方式有所差异,但其核心思想和目标导向是具有一致性的。因此,可以在本支部将先进思想学习的有益经验宣传出去的同时,吸纳其他支部的有益方法,促进支部间的交流和链接互通。

4.3. 有利于提升先进性教育的有效性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纵向党支部可以巧借榜样的力量来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一方面,由于纵向支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专业性和学科的传承性基本特征,支部成员对于学术领域和党支部内的先锋模范事迹更容易引发共鸣,因而使得支部成员对于党支部愈加具有认同感。另一方面,党支部可以善用榜样的教育作用,将支部优秀成果和先进党员案例的实例分析结合理论的产生及传承,进一步完善党员的培养方法,因为以情感和信念为基础的教育更能增加党员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肖启, 王常有. 师生纵向党支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塑造促进的实践研究[J]. 中外企业文化, 2021(4): 108-109.
[3] 朱媛媛. 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初探[J]. 共产党员(河北), 2015(23): 39.
[4] 张健. 基于垂直型师生共建党支部构建的全方位全过程思政育人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 大众文艺, 2020(4): 248-249.
[5] 吴心宇. 基于纵向设置模式下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3(5): 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