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该书的出版在隐喻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Lakoff (1980)在书中提到,在广义概念上,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其在语言和思想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的概念系统普遍都是由隐喻、转喻等各种想象结构构成的。自此隐喻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认知机制,帮助人建立一个有自己规律的概念世界 [1] 。概念隐喻理论被提出后,已被广泛用于解释分析文学、政治、经济以及教育等众多领域中的隐喻表达。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逐年增加。陈原(1983: 206)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讲到“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2] 。”因此,一些网络流行语开始出现,并被大众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为主流媒体所使用。在阅读了相关文献之后,我们可以将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总结为:网络流行语是指生成并流传于网络的被赋予特定时代和语言环境意义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兴词汇。从宏观角度讲,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基于网络媒体传播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本论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念为基础,选取近五年内(2016~2020)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所公布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对其进行分析和意义解读,力图发现其中的隐喻表达及其背后的隐喻概念。
2. 理论框架
2.1. 概念隐喻概述
Lakoff和Johnson (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时代。他们认为隐喻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日常的概念体系和思维过程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思想的方式,更是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Ungerer & Schmid, 2006: 118) [4] 。语言中存在隐喻表达是因为人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 6)。Lakoff和Turner (1989: 63-64)指出,隐喻有一个内部结构,按照这个结构,源域模式中的空档、关系、属性和知识映射到目标域的对应内容中 [5] 。这一理论现在通常被称为概念隐喻理论。Kövecses (2010: 4)认为隐喻是通过另一个更客观、更直接、更广为人知的经验领域(即源领域),对一个相对抽象的经验领域(即目标领域)进行概念化和理解 [6] 。束定芳(2008: 167)认为,相似性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条件,是隐喻区别于其他语言现象的主要因素 [7]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来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人们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8] (赵艳芳,2001:101)。
Lan (2005: 112)将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主张概括如下:1) 隐喻无所不在,它是我们日常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日常隐喻与诗歌中的隐喻并无本质区别;2)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它是一种通过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3) 隐喻是系统的,不同的隐喻概念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网络系统;4) 隐喻是将较为具体的源域的结构映射到较为抽象的目标域,以便理解目标域的过程;5) 隐喻投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植于并产生于我们的知觉、生物或文化层面的经验 [9] 。
从源域到目的域的隐喻映射激活了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一组系统的概念对应,从而产生了隐喻解释。以“爱是一段旅程”的比喻为例。其映射由Kövecses (2010: 9)总结如下:
Source domain Target domain
The travelers → the lovers
The vehicle → the love relationship itself
The journey → ev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distance covered → the progress made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Decisions about which way to go → choices about what to do
The decisions of the journey → relationship
2.2. 概念隐喻类型
概念隐喻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2.2.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并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在结构隐喻中,人们依照某一事物的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概念的构建激发了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更为形象地记忆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陌生的概念 [10] 。
如“Argument is War.”“Time is Money.”以及“Life is Journey.”等等。在这些句子里,“Argument”的概念通过“War”被构建了起来,其中,目标域为“Argument”,而始源域为“War”。“Time”的概念通过“Money”被构建了起来,其中,目标域为“Time”,而始源域为“Money”。“Life”的概念通过“Journey”被构建了起来,其中,目标域为“Life”,而始源域为“Journey”。
2.2.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人们与大自然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空间方位的主要来源。方位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方位隐喻来源于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相对的方位概念。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投射于情感、身体状况、数量以及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从而形成了一些用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表达。隐喻与语言本身并不是随机的,相关的情感和身体状况蕴含其中。
在“Happy is Up, while Sad is Down.”中,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他会抬着头,嘴角向上,一切都是积极向上且充满活力的。但是当心情欠佳时,他下意识就会低下头展现悲哀和沮丧。同样,“More is Up, Less is Down.”中的方位隐喻也有着物质和社会基础。物体的堆积可以使得高度的增加,而权利和能力的强化也会引起社会地位的上升。
这些例子都表明,人类的概念隐喻大多数都依托于方位空间概念建立并非偶然。所有的方位隐喻都有物质经验,文化经验以及社会经验做基础,且方位隐喻演变的过程也表明了人类语言和思维复杂化的过程。
2.2.3.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质的。物质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对物体产生了较多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语言学家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实体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将抽象的东西具象的过程也就是本体隐喻的过程。在本体隐喻中,人类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经验中抽象出对活动,情感及观点的看法并建立两者间的联系。人们可以将抽象的事物作为实体或物质来考量和描述。
例如,“She felt in love.”,这句话中人们将抽象的“love”作为实体考量,从而出现了“陷入爱情中”的表达方式。
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是本体隐喻中最典型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隐喻形式。人本身是一个有外界和内里的容器,且独立于外部世界。所以,人将这种理念投射于外部世界的其他物体,如房子,森林等等。甚至一些诸如行为、状态等抽象的、无形的东西也可以被看作是容器,进行容器隐喻。所以英语中有以下表达:
“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在这句话中,“视野(view)”充当了容器。在句子“We are out of trouble now.”中,“麻烦(trouble)”充当了容器。
随着使用的频繁化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意识不到这些句子的隐喻性,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日常使用并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这说明人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下意识地将两种事物赋予一样的意义。以具体的事物来谈论抽象的事物,从而系统地描述事物并建立对世界的认识,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3. 网络流行语
目前阶段,学术界尚未形成对网络流行语的权威定义,出现的定义也只是研究者提出的较为宽泛模糊的概括。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傅毅飞(2010)提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发掘的,在网络上传播迅速且范围较广的词汇或句子 [11] 。它是网民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是网民关注民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体现 [12]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流行语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紧密相关,是舆论和民意的反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选取了近五年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该流行语盘点由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笔者认为比较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
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Table 1. Top 10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2016 to 2020, taken from the National Language Resources Detec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表1. 2016~2020年年度网络十大热词,摘自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
4. 概念隐喻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解读
4.1. 方位隐喻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解读
方位隐喻是在人们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空间方位建立起来的两者之间的联系。纵观近五年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不少的热词都使用了方位隐喻。
2020年的“逆行者”以及“内卷”二词均体现了方位隐喻。“逆行者”中的“逆行”一词在汉语中本来就存在,意为行人、车辆等逆向前行,“逆”字在新华字典中有“方向相反”,“不顺利”之意。逆行者一词被用来形容抗疫期间前往疫情严重的感染地区的大无畏者。抗疫和逆行本无明显联系,但是人们利用方位隐喻,带入相关的感情,以“逆”字强调抗疫的不容易与危险,增强了情感共鸣,生动地刻画了一线工作者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形象。
再者,“内卷”一词中的“内”字也有着同样的方位隐喻现象。“内卷”(Involution)在现代汉语一些词典中并未出现过,是网络创造的一个新词。它最早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出现,起初被应用于国外社会学和农业经济领域,表示没有发展的增长。国内学者在引进“Involution”时,用“内卷化”对其进行了意译。2020年末,清北名校学霸边骑车边敲代码、骑在自行车上看书、宿舍的床上都摆满书等图片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这也使得“内卷”一词迅速火爆,进入大众视野。自此其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今日头条、人民日报主流媒体。内卷被用来形容一种非正常、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字有着很强的方位暗示性,不同于“外”字的开放与包容,“内”字给人一种封闭,秘密的感觉。一旦竞争变得悄悄地,秘密的,就会失去其促进人共同进步的本质。“卷”字相对于“开”也给人一种压迫感。“卷”在字典里有“强力裹挟、带动或掀起”之意,有破坏影响范围很大的暗示意义。所以,“内卷”一词在空间方位上,就给人们很强的压迫感,与“躺平”形成了鲜明的意向对比。在空间上,“内卷”一词的产生就是人们对于空间方位的认知投射到实际事物的结果。
4.2. 结构隐喻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解读
结构隐喻中,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构成成分中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在近五年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中,部分流行语中蕴含着结构隐喻。
2016年的“友谊的小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友谊的小船”起源于“友谊”的英文表达“friendship”一词。这个隐喻中“友谊”和“小船”各自都是不同领域的概念,但是人们根据他们共性在他们之间建立了联系,将始源域“小船”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友谊”中去,前者的某个点可以对应到后者里的某个点。人的友谊可以有建立、深厚的过程也会经历破裂的风险,这就对应了小船开始驶入大海,在大海上平稳航行以及被大风大浪打翻的风险。小船所经历的过程可以对应友谊发展的过程。所以,借用结构隐喻中的联系,人们建立了“友谊”和“小船”的联系,对“友谊”的特性有了更直白的理解。
2018年的“燃烧我的卡路里”中也存在着结构隐喻。该词最早出现于少女团体火箭少女演唱的歌曲《卡路里》。在这个表达中“燃烧”“卡路里”并不是同一领域的概念。“卡路里”是热量,应该与“减肥”是一个领域的概念。在“燃烧我的卡路里中”,人们将始源域“燃烧”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减肥”中去,前者的某个点对应于后者里的某个点。“减肥”的过程中,卡路里降低,多余的重量消失,这就对应了“燃烧”过程中,被燃烧的物体会越来越少的特征。“燃烧”一词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影响,从而强化记忆。
2019年的“柠檬精”也存在结构隐喻。“柠檬精”的概念最早从“柠檬人”发展而来。“柠檬人”出自电竞圈,用以形容某一战队的极端粉丝因为其他战队获得了较好成绩,而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并且说出酸气十足的话语。又因人成精,逐步发展出了“柠檬精”的说法。“柠檬”“嫉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情感而另一个是实际存在的物体。人们将始源域“柠檬”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嫉妒”中去,当嫉妒的时候,人们心里会不舒服,会说话酸别人;柠檬也是极度酸的存在,吃柠檬的时候也会给人带来不好的感受。
结构隐喻中,人们将相对陌生或者抽象难懂的概念投射到熟悉易于理解的概念上,帮助人们更加形象的记忆。这三个热词中的“小船”、“燃烧”和“柠檬”都有类似的效果。
4.3. 本体隐喻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解读
本体隐喻将无形的事物有形化,使得抽象的事物有了具体的特征。它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第二种是将无界的东西有界化。在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近五年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中,蕴含最多的便是本体隐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方便并加深记忆。
2018年的“锦鲤”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本体隐喻。“锦鲤”一词起源于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推出寻找“中国锦鲤”转发抽奖活动,自此“锦鲤”一词自此成为“运气爆棚”的象征,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运气”本来是一个抽象无形的概念,但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情景和依据,将其与“锦鲤”建立了联系,这即是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的过程,也是在二者之间建立本体隐喻的过程。
同为2018年热词的“佛系”也蕴含着同样的隐喻类型。佛系一词来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的一篇报道,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在这个词中,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这个抽象的概念,被人们运用本体隐喻与“佛”建立了联系。“佛”就是一个容器,给人一种超然于世,普度众生的感觉。所以人们将无欲无求生活理想与态度,都倾注寄存在“佛”里这个容器里,将无形的概念有形化。
2019年的“柠檬精”一词也存在着本体隐喻。“嫉妒”本身是一个情感,是抽象抓不着的概念。人们以“酸”为桥梁,在“嫉妒”与“柠檬”之间建立了联系。当嫉妒别人的时候,人们会“酸”别人,而“柠檬”也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酸的存在。所以在交流中,人们运用本体隐喻,将无形的情感“嫉妒”具象化有形化,填充到了“柠檬”这个容器里。
在同为2019年的“是个狼人”一词中,也可以发现本体隐喻的存在。“是个狼人”由“是个狠人”演变而来的,意思是“比狠人再狠‘一点’”。通常用来表示一种出乎意外的很厉害的感觉。虽然这个词的形成没有涉及本体隐喻,但正是“狼”将“狠”形象化,才使得这个词流行。在新华字典中,“狠”的释义为“凶狠,残暴,严厉而坚决”;而“狼”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也是残暴,能力很强。所以,当“狠”字变成“狼”字,人们自然而言就将无形的概念“狠”投射到有形的容器“狼”里,将“狠”这个概念有界化,并建立了二者间的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进行本体隐喻的过程。
本体隐喻就是具象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本体隐喻的指导,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在现实中寻找实际存在的物体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从而促进了这些网络流行词的创造与传播。
5. 隐喻学理论下其他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解读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隐喻不仅可以发生在词汇层(概念隐喻),而且可以发生在语音层面和句法层面 [13] 。在语音层面上,Ivan Fónagy (1999: 19) 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一文中首先提出“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的概念。语音隐喻中的两个概念的联系只是建立在语音相似或者相同的基础之上。在国内学术界,王寅(2007: 441)教授认为语音隐喻的力量不可小觑,且他在该领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尝试对语音隐喻的表现形式做了初步的分类和论述:语音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七种:第一种是Homonym Metaphor (音同义异类隐喻);第二种是歇后语和诗文对联;第三种是基于完全音同形同义异的语音双关;第四种是语音仿拟;第五种是押韵表达;第六种是黑话、暗语;最后一种是民俗文化中的语音隐喻 [14] 。在近五年的网络流行语中,“蓝瘦香菇”(语音仿拟)、“skr”(语音仿拟)、“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押韵表达)、“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押韵表达)以及“雨女无瓜”(语音仿拟)等都蕴含了语音层面的隐喻。
除了语音隐喻和词汇隐喻之外,隐喻理论还包含了句法理论 [15] 。这个概念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1985: 342)中提出。刘婷婷(2014)指出句法隐喻是某一共性语义基础上的一种语法形式(一致式)与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之间的转化,其实质是语法与语法的互动,一致式与隐喻式之间转化的过程便是句法隐喻的过程 [16] 。在句法隐喻中,人们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 [17] 。近五年年度网络十大流行语中,“柠檬精”一词同样也蕴含着语法修辞,它的句法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变化。首先,“柠檬精”作为名词,自然可充当主语、宾语。其次,“柠檬精”也可以用作修饰成分,充当定语,这使得其用法有了形容词的倾向。最后,“柠檬精”的形容词化倾向,又使该词出现可以充当谓语的可能性,可以后接时态助词“了”,比如:“我柠檬精了!”。除此以外,“皮一下”(形容词变动词)、“辣眼睛”(形容词变动词)、“还有这种操作?”(名词变动词)以及“硬核”(名词变形容词)等都包含着语法隐喻。
6. 小结
至此,我们从概念隐喻的三个方面,对近五年年度网络十大热词进行了分析归类。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以及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体隐喻有助于人们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有助于人们对抽象概念的记忆;结构隐喻在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人们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接受并理解相对陌生的事物;方位隐喻可以在空间概念上帮助人们投射概念,有助于人们对包含方位词的短语以及句子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给网络词分析归类时,笔者发现有些词语虽然没有涉及概念隐喻,但是涉及其他层面的隐喻,诸如语音隐喻和语法隐喻之类。这个现象更加验证了生活中处处是隐喻的说法。
网络流行词作为近几年受众较多的新兴产物,其存在一直饱受争议。有些人认为这些新兴词语的渗入会造成语言污染,但有些人对他们的存在持肯定态度。几乎绝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涉及语义泛化,而隐喻就是一个实现语义泛化的合适手段。从认知视角出发,不难发现多数网络流行语都是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产物。隐喻充当领导者,一直指导人们去创造,去想象,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18] 。当现存的词汇都不能恰当地表达新出现的概念的时候,隐喻的认知功能能帮助人们创造新词汇来填补语言空白。人们可以运用隐喻手法,在已有的认知模式下,建立不同概念间的联系,来创造新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