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极具中国式特色的发展形态与模式,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立足当下、回望百年,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以独具的韧性凝聚力量,薪火相传。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拔节育穗期通过教具的有效使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有机耦合,淬炼文化新生,开创思政课堂新形态,提升德育教化、培根铸魂的效果。以设计2019年新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4《哲学与文化》的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专题课堂为例,借鉴现代技术手段,引入可视化的民族文创教具,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化凝聚,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2. 共融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 [1] 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始终立足中华文明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古老文明传统注入新的能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通过设计优化民族文创,应用思政课堂实践,阐明中华文明的渊源与形态演变的特点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自觉传承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
3. 共融理论框架:民族文创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凝结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老物件,代表着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结晶。物件以技术转化形成概念具象,其精神内在以艺术性转化与文化性赋值衍生出民族文化概念产品,赋予物品更高的文化价值,使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 [2] 。在时代技术与艺术思想的双向表达下,民族文创产品与时俱进,将其作为教具引入思政课堂,传递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内蕴,输出中华文明的价值力量。
(一) 民族文创蕴含红色精神
民族文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所包含的蕴意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助力新生代赓续红色基因。民族文创以英雄人物或红色故事为原型,将独特的红色记忆注入到产品设计中,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文创,让学生跨越时空,透过百年历程集结成的或看得见或带得走的“红色符号”,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透物见人,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
(二) 民族文创蕴含美学价值
民族文创着眼于挖掘美育的思政元素,保护文化多样性,引导学生重建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崇高追求。民族文创集成创造力与主流美学,与现代科技碰撞交互,展现新时代审美层次,体现社会美学坚守方向。教师借助文创教具的使用,传达出真善美的人文情愫。无论是人文风骨还是匠心之作,通过创新转型中的文创产品,学生可以感受其中不断螺旋上升的理性转变,形成正向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实践中生成文化自觉。
(三) 民族文创蕴含东方智慧
基于历史厚度的创新表达,民族文创折射出的文化附加值源于民族积淀,复刻华夏文明的璀璨,让学生从历史再现中领悟到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的东方智慧。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文明探源的依据,以最原始的状态还原不同时期的社会样态,呈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精神标识以文旅结合、古为今用等不同的形式传承重构,形成民族精神链条。民族文创基于样态更迭构建现代与历史对话场域,在学生视域中以有形的呈现延续无形的精神内涵。
(四) 民族文创蕴含时代精神
有着精湛技艺的文化遗产,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思维,以文化基因的独特性为着力点的民族文创,区别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同质化趋向,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微缩。民族文创以历史遗产素材为创作源泉,在技术催化下,创设历史融入现代的教学平台,以科技信息为媒介,突破时空距离,让民族文化以新鲜的流行方式在课堂上鲜活起来,增强学生具身体验,提高参与度。
4. 共融实践框架:利用民族文创教具构建教学大纲
在思政课堂引入民族文创教具,蕴含着某种特殊的象征性内涵和深刻的寓意,体现出设计作为精神文化的社会作用和情感力量 [3] 。其实质是利用基于实体链接产生的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穿透能力、长复现周期的文化符号,为学生更全面更生动的讲述中国故事。而且,文创教具的可视化、立体化,取代了单一化、非活性的传统教具,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这一章节的深入性理解。
(一) 教具库创建
民族文创伴随数字科技发展,发展形势日益蓬勃,特别在建党百年,借助红色文化风潮,生成更为丰富的认知链。教师依靠搜索工具与具身体验,将与民族文创相关的模态进行感官解码,寻求可复制物理世界运行轨迹的表征信息,创建出较为完整的,并承载理论附加的教具库。作为思政教具集合,教具库在创建中依据功能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博物融合库。博物类文创生发于博物馆藏,以藏品为创意起点,产出生活化仿品等有形产品与APP应用、参与性活动与游戏音乐剧等无形产品。通过典型象征符号的提取,以可视化的形式嵌入到设计的理念、方式和成果中,投射出古人匠心的古典之美,形成古今穿越的博物文化新业态,在与课堂融合中推动艺术通识教育 [4] 。2013年故宫博物院推出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的三款APP,打造故宫创意生活化模式,接着,在2018年推出《上新了!故宫》系列综艺,聚焦博物文创,开启网红IP衍生文创的创新之路,在2022年春晚爆款“只此青绿”中达到巅峰,节目中每一帧都出自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气势壮丽,引领国潮时代。2021年直播兴起,央视推出《三星堆新发现》,凭借三星堆遗址6坑挖掘考古现场直播成功“破圈”,单“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讨论话题就获得10亿+关注,拟人化的青铜面具成为文创衍生的热点标志,为博物走出商业圈层提供了模板。博物文创从展品观赏到生活现实的范式转换,驱动博物人文化与生活品质化的互通,为融入课堂提供浅层次理解的实在基础。
第二类为文旅融合库。文旅视角下的文创承载着地方特色,是实用功能与地域价值的相互聚合,凝聚本土符号,拓展出教学第二阵地。文旅文创通过主体层面的互动参与,推进叠加要素的创新性流动,当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层面的一部分,对文创所关联的价值链产生新的体验与感悟。开创全新古镇文创系列的乌镇,颠覆传统古镇,重塑山清水秀IP,附加文化价值,无论是特定叙事语境中的“乌镇福鱼”,还是秦汉间始有的蓝印花布,都代表着中华文化遗产的创造性延续。除了本土元素文创,数字时代以技术赋能,生成虚拟文创新方式,2021年敦煌美术院联合数字电商平台,依托动画和原创敦煌古风音乐,开发出敦煌艺术系列动态NFT,还原宫廷乐舞的动态场景,同时引入盲盒、集换解锁、自由合成等新鲜玩法,让学生领略到敦煌文化的艺术价值与美学魅力。
第三类为红色融合库。红色文化来源于中国革命文化,赓续着建党精神,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象性表达。蕴含新时代属性的红色文创,有着深度的收藏价值和潮流化市场趋势,引入课堂具有美学培育与政治教育的双重特性。以红色元素拣选制成的书刊、文具等红色文创带起了热度,比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20年推出《红船日历2021》。伴随红色资源不断深挖,汲取了更多智慧力量,价值深度也不断纵向伸展。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34家博物馆单位共同成立“红色文创联盟”,以联盟的产业新模式,挖掘红色文化精髓,探索与新时代结合的红色文创融合。2021年《觉醒年代》通过细腻刻画还原场景,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热潮。以此为契机,中国国家博物馆围绕“新青年”、鲁迅博物馆围绕“鲁迅说”语录分别进行了系列开发,增进学生群体对新文化运动理解的热情 [5] 。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通过中共一大纪念馆旁的电话亭与先烈“通话”,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 教具筛选原则
文创教育在引入思政课堂中,教师要依据教具应用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思政教育过程规律的原则标准从教具库中筛选对应的文创教具。
筛选原则之一是教具应用要符合教育规律。从教学认知来看,中学生认知基础搭建在视觉模型的基础上,中学课堂教育应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步骤进行螺旋上升,培养学生能从自省视角成为思政体系的主体,激发主观能动性,提升德育的自主习得热情。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章节中,列举了部分中华文化遗产,对于他们来讲,人生阅历的缺失影响着他们对传承和创新的深层次理解。课堂中的文创教具弥补了课堂的地理区域的局限,也对课外研学的前期知识点拨不够、后期延展性不足的缺陷进行了有效补充。按照章节顺序,文创教具内容应按照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逻辑顺序进行筛选和使用,并对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创进行版本演进,从侧面彰显时代进步的历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筛选原则之二是教具应用要符合思政教育过程规律。按照思政教育过程规律,拣选出符合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规律应放在首要位置 [6] 。从中学生视角,文创教具的新奇特征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求知心态,而且部分教具借助电子媒介的实现,贴近青少年习惯通过电子产品习得的学习过程。文创的导入,成为思政教育过程的实在要素,使得章节之间的衔接更为顺畅。再者,教学信息质量与使用方法影响着教育效率与政治教育需求层次。文创教具从实证视角诠释了文化创新的教学信息,将务虚的文化概念化为务实的客观实在,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关于文化整体认知的学习状态。文创的教具功用,需契合新时代政治教育发展,聚焦正能量,投射当下技术与传统的正向融合,筛掉过度商业化、强调猎奇的文创产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创背后的创新价值逻辑,规避消费主义陷阱,引导学生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尊重历史,培育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三) 教具嵌入模块
确定筛选原则后,就要根据章节的不同板块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将文创作为教具嵌入相关模块。
模块镶嵌把握内容相关度的耦合。每个课次分为三个小节,每一小节都可以用文创教具作为导入穿插,进行衔接具现。

Table 1. A creative list of embedded modules
表1. 嵌入模块的文创列表
第七课侧重民族文化。以孔子博物馆等文创教具为开端,引导学生通过儒家思想的实在认识把握民族特性,探索精神世界来由的途径,理解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并抛出文化追溯问题。以河南博物馆甲骨文文创教具开启文明溯源,并以此为时间轴,按照文创浓缩的时间顺序回答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脉络,让学生直观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引出传统文化与当代结合的命题。“胡一雕”非遗民族文化展览馆的雕刻文创教具对命题进行解答,在对结合的基本思想进行阐释中,引到民族精神的内容,通过阿特麦红船文创教具,引到学生深刻领会红船精神为代表的伟大建党精神。精神映照当下,从奥运梦到飞天梦,相关文创教具映射着时代迭代下中华民族的崛起。
第八课侧重学习借鉴。以腾讯新文创大赛《枣知道》、《年兽》等短视频作为开篇,从“轩辕求道于峨眉”到呈现世界遗产的多元切面,展现着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实践,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借鉴交流的时代要求。通过“2020丝绸之路周翼马纹系列文创”、“2020丝绸之路周主题插画系列文创”回溯古丝绸之路,铺展出文化输出的历史画卷。从物质输出到理念输入,数字平台“云上苏绣小镇”小程序打造新业态,融入有益新成果,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面向世界,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X上海博物馆“礼遇东西”双IP文创合作项目为切入口,达成文化合作新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九课侧重文化自信。从国家博物馆等文创系列引出在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的斗争与尝试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共产党应运而生的艰辛历程,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自信。要立足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点,回答人民之问,就要融通资源实现创新,借助NFT数字平台的教具,“云游敦煌”的“声动画语”让学生以触点、互动的方式欣赏到晚唐敦煌的场景,让学生直面璀璨的艺术宝库。基于科技创新建设文化强国,以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例,观摩传统展馆与云展馆,引领学生对中外文化共融共通、融合发展的前提、方式和成效进行自主思考。
5. 共融启示:探索教具应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一) 重构教学逻辑
教具的引入,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灌输势差方向,通过视觉化观测,具体阐释了教学理论,形成更为立体的、跟有效的、互动性更强的课堂生态。转变单一线性教师讲授,学生被传输的浅层逻辑,搭建教师、学生、文创介质的多维交互,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文创介质,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动性,在共同交互与推进中,学生具有反身性,使得习得逻辑,驱动价值趋向的范式转换。
(二) 拓展教学视野
在教学课堂中嵌入教具,不仅仅拘泥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是以校园教育推动对社会文化的理解。高中思政教材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课时量不足,缺乏实践性的具身体验,使得学生的直观理解存在局限。文创理念的融入弥补了教材延展度不够、同生活实践结合不足的问题,并在不断探索中,拓展涉及其他领域的路径。
(三) 强化深层记忆
书本的视觉体验的视觉感知往往流于浅层,而教具使用的真实体验,通过感官刺激使得物像成为编码,成为深层的记忆。教具的引入提供了关联信息的整合和渗透,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应用的理解能力。不仅如此,在使用中师生之间自然对话、协同共创的交流增进了交互效果,充分挖掘出教具的价值内蕴,营造课堂和谐生态。
6. 结语
民族文创是多层次复合体,通过充分挖掘特有的文化元素,具有文化价值。将民族文创引入思政课堂,以设计叙事的丰富性完成教学实践,为课堂提供了崭新的教学视角。在推进民族文创融入高中教学的创新性实践中,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
课题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理论阐释专项课题“以高质量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