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物理与艺术》课程为例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Taking the Course of Physics and Ar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3.13659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叶朝阳, 方婉霓: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孟凡明*: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关键词: 公共课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符号学基因图式Public Course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miotics Genetic Atlas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为必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要求。从符号学视域下,本文归纳总结国家精品课程《物理与艺术》的实践经验,尝试从中提取出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思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inevitabl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e strategic goal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power 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national high-quality course Physics and Art, and tries to extract new ideas for building a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level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叶朝阳, 方婉霓, 孟凡明. 符号学视域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物理与艺术》课程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768-37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98

1. 引言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顺应时代要求,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切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几乎成为必然。同时,近年来由于符号学自身特性,一系列符号学相关的跨学科研究产生阶段性成果。本文立于时代背景之上,尝试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物理与艺术》课程实践中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2. 符号学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合理性——“基因图式”符号的表达对中国特色高等 教育结构的动态形塑作用

2.1. 基于前人研究下“基因图式”符号的再创造

Figure 1. Genetic atlas of higher education

图1. 高等教育基因图式

教育“基因图式”是符号教育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其将生物学上的基因、遗传与文化上的模因相结合,构造出理论化的“社会–教育–人”螺旋式双链基因图 [1] 。由于原研究侧重点在于将中国教育基因融入世界图式,因此将其运用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之中需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育“基因图式”中“社会–教育–人”的螺旋双链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的。社会–政策,技术–数字化、AR、VR与人–拔尖创新人才发展逐步成为教育“基因图式”的三个关键要素。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对教育“基因图式”进行进一步完善,如图1所示。

2.2. 动态形塑的力量来源:“基因图式”符号双链间的“氢键作用”

生物学中,DNA分子中的碱基靠氢键连接。而在教育符号学领域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策、文化、学术与技术都在不断进步与完善。因此基因图式符号也始终处在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之中,而塑造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力量则来自于基因图式符号双链之间的“氢键”——即教育视角下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力。在这种非线性关系中教育所充当的作用是引导这种力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育的方向演化,如何发挥教育的这种能力,在其中融合吸纳中国特色并将其表达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通过对基因图式符号表达的研究与再创造,不难发现在符号学视域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拥有充分的挖掘空间与丰富的学术价值,因此本文的余下部分将从国家精品课程《物理与艺术》的实践中探寻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3. 《物理与艺术》课程中符号应用

3.1. 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普遍适用性

史密斯尚可认为,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为符号教育学提供了5个基本假设:(1) 我们利用三位一体(替代项、对象和解释项)的关系做推论;(2) 推理总是以先前的推理为基础;(3) 所有的推理都源于外部符号(这些外部符号可能会嵌入内部解释项,但解释项也是符号);(4) 没有符号则人们无从思索;(5) 所有精神活动都是做推论 [2] 。通过对皮尔斯符号理论的解读我们不难得出教育是建立在符号之上的,没有符号就不存在“传”与“授”。高等教育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很多教育内容的传递甚至不能建立在单一的符号上,而要大量倚赖于解释项构造多重语境——在这种前提下,准确在高等教育中运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能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内化知识效率。可以说,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在高等教育中普遍适用。

3.2. 《物理与艺术》课程符号的应用:符号表征与符号的意指功能

以《物理与艺术》课程中符号理论的应用为例。

3.2.1. 符号表征的应用

1) 图像符号

图像符号相对而言是较为基础、便于理解的符号。因此其更易引起受众兴趣。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化程度加深,一般性的生活场域甚至是未来的元宇宙都是图像符号应用的重点区域。“图像不仅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追踪,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 [3] 《物理与艺术》课程提取图像符号中引人入胜且具有教育意义的部分,将中国特色融入其中后纳入课程中。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类:单一图像符号展示;多重图像符号的整体展示、图像符号与其他符号的混合展示。第一种往往在表现某个物理实验场景或某个物理与艺术交叉领域的图像作品。第二类中一般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图像符号的对外输出以提升受众对其的接纳程度。具体而言如:广告中物理与艺术相结合的图片展示等等。第三类属于综合型符号,将在后文中论述。

图像符号可以直观展示其内核,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时,应当借鉴《物理与艺术》课程对图像符号的应用,努力构造出有主题的、有内核的、直观可感的高等教育模式。同时,在充分把握时代主题、正确认识图像符号与时代主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来解读图像表达的时代主题[3]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步骤。

2) 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与图像符号不同,其并非直接将原物临摹,而是与所需表示物品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或常识性联系。《物理与艺术》课程被划分成物理与音乐、物理与建筑、物理与绘画、物理与书法等不同项目。艺术自身创造了一系列的指示符号:如音符–音乐,书法–传统文化等,《物理与艺术》将自然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将已有的指示符号加上附加属性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如在艺术与音乐中所谈及的物理学概念“频率”就可以尝试在音符-音乐的指示符号基础上附加物理概念,使得指示符号内涵扩大为“音符–音乐–频率”。

高等教育通过灵活应用指示符号可以使得复杂指示形象化,便于理解与记忆。同时,在适当环节中嵌入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诸如物理与书法中的书法–传统文化符号有利于高校学子建立文化自信,进而反向促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

3) 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的符号形体与符号对象之间没有肖似性或因果相承的关系,它们的表征方式仅仅建立在社会约定的基础之上,是基于传统原因而代表某一事物的符号 [4] 。而语言就是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语言授课是最基础的象征符号运用。将象征符号与图像符号结合可以构成更加强大的传播能力继而达成更优异的传播效果。《物理与艺术》课程中大量运用此类符号:如物理与艺术结合的视频、文字图像与视频结合的PPT都是象征符号与图像符号综合的结果。

基于当今时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AR、VR、元宇宙为载体,多元符号表达为手段,丰富知识与正确价值观为课程内核的授课方式,或许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一种新思路。

3.2.2. 符号意指功能的应用——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

符号的意指功能使得符号在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科林·彻丽认为:“符号能够引起多种多样的情感:畏惧、憎恶、恐怖、怀旧、忧伤……能使人由迷惘堕入麻木或能使人因快乐而雀跃起来;使人达到情感的极致,获得审美的感受。符号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 [5] 由此可见,符号意指功能的应用使得高等教育输出观念会直达学生内部情感而非浮于表面。

如何能使得符号意指功能得到发挥?从《物理与艺术》课程的实践经验来看,《物理与艺术》课程不是单单从理论角度进行授课,而是将人文主义情怀与课程中的理性光芒结合授课。这种授课模式使得课程中的符号意指与学生建立了精神上的联络,特别是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嵌入,使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学子心中,使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框架更为牢固。

3.3. 符号互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课堂议程设置的辅助理论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生个体社会化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如果将学生称之为自身个体社会化的承受者的话,那么,教师便可以称之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承担者 [6] 。《物理与艺术》课程在不断颠覆课堂上的主客位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后会邀请学生自愿完成一些布置的课题并站在讲台前完成授课。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就不单单只是个体社会化的承受者,而转换成了课程本身成熟化与除自身外其他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承担者,身份多元化使得学生在高等教育的议程设置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他们的创造力与综合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更加深层次而言,“主我”与“客我”能够在同一符号——课堂上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对自身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对高等教育体系本身而言,符号互动使得课堂更加灵活,更顺应前文所提到的动态塑造趋势。因而将符号互动理论充分融入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课堂的议程设置之中将会产生独特的效果。

4. 《物理与艺术》课程符号如何参与到“基因图式”符号的表达中

4.1. 人才链: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等教育是关键一环。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物理与艺术》课程开设的难点在于打破以“物理”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类学科与艺术类学科天然存在的专业壁垒。高等教育中大量符号的含义是由人为赋予而非本身存在的,因此《物理与艺术》课程将这些符号抽离出来,赋予其在二者领域均适用的符号解释。并以此为桥梁,沟通二者,促进不同专业学子在加强对自身专业了解的同时填补了自身思维方式上的短缺,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4.2. 社会链:遵循国家战略与市场导向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

社会链始终处在一个动态转变的过程中,政策、文化、技术、学术始终在不断更新。因此,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根据国家战略与市场导向进行不断改进甚至是局部重组。《物理与艺术》在不断进行思政教育,将中国文化记忆嵌入“基因图式”符号的同时不断改进授课技术,始终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如《物理与艺术》课程根据作为国家战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7] 所作出的一定改革。面对市场的不同需求,物理与艺术课程加强对全面人才的培养,促进其能力的提升,将其的职业规划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运用不同思维处理不同问题。

5. “基因图式”符号的转录翻译对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推进作用——基于《物理与艺术》课程的实践经验

5.1. 转录:学生为主体的对中国特色符号内涵的深度挖掘

高校学子对于高等教育课程中内容的转录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过程,即将外来物融入自身的过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则需要更加强调转录过程中对外来获取物中中国特色符号进行深度挖掘。《物理与艺术》课程的章节物理与书法是典型的鼓励学生进行充分挖掘的案例。课程主体是将书法中的物理知识展现——即将书法作为传递物理知识的媒介符号。但是课程对指示符号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本身的同时充分挖掘书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深刻内涵,最终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5.2. 翻译:符号内涵的外化过程与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反向优化

翻译的过程则是学生将高等教育获得的信息转录后向外输出的过程。前文所述《物理与艺术》课程在符号互动论上的应用产生的学生身份主客位的转换使得翻译结果可以直接从课堂上得到透视。如在接受过《物理与艺术》课程的教育后,学生主动在课堂上进行了《物理与京剧——以中国古代青衣的四功五法为例》的主题报告并引起了现场学生的热烈讨论。这就是典型的对中国特色符号内涵充分挖掘后外化的过程。同时,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也会对课程的议程安排做出一定更改,使自身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化——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学生转录翻译课程内容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反向的优化作用。

5.3. 展望:符号的转录翻译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获得国际认同的促进作用

5.3.1. 《物理与艺术》中教育传播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可行性

和物理与艺术的跨学科交流一样,《物理与艺术》课程也具备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由于物理和艺术在国际上均存在,并非是某国独有的学科,因此借助符号本身的特性,有可能通过赋予符号一个国际通用含义来进行跨语境沟通。这种方式既降低了沟通成本,又降低了沟通难度,是一个十分适合实践的构想。

5.3.2. 国际视野下转录翻译时文化碱基配对过程中产生的融合遗传

1) 融合遗传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获得认同的促进作用

在生物学中,融合遗传与孟德尔定律相反,是一个错误的遗传规律。但由于文化自身是能够被外界所影响的,因此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类似“概念旅行”的发生是必然的。因此文化碱基互补配对时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反而容易产生融合遗传的现象。

但这种文化的融合遗传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获得国际认同与国际话语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仅倚赖于符号的转译而是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自身的认知出现了本土化的倾向。同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又能使中国文化、中国观念传播到世界,进而使得其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认同扩大到对中国文化、中国态度的认同,打造出独特的“中国教育品牌”。

2) 融合遗传过程中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自身的风险与挑战

融合遗传自然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实际上,西方各国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潜在风险一直存在,随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走向世界,必然将迎来对待其的不同声音。《物理与艺术》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融入文化自信是对这一风险的及时规避,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时应当借鉴这一经验,防微杜渐。

6. 结语

通过在符号学视角研究《物理与艺术》课程,我们从新的角度归纳出了构造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些经验,并以相关案例进行佐证。综上所述,在不断结合实际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构建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发展理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项目基金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序号:772)《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20jxtd014)“文科物理教学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21kcszsfkc021)“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安徽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文科类物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曾丽颖, 崔岐恩. 符号教育学视角下中国教育基因融入世界图式[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9): 213-219.
[2] Shank, S. (2010) Semiotic Pedagogy and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In: Smith-Shank, D.L., Eds., Semiotics Education Experience, Sense Publishers, The Netherlands, 247-258.
https://doi.org/10.1163/9789460912252_015
[3] 李飞龙. 图像话语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12): 4-7.
[4] 吴越民. 象征符号解码与跨文化差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 166-173.
[5] [美]萨姆瓦, 等. 跨文化传通[M]. 上海: 三联书店, 1988: 172.
[6] 宋丽范.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1): 20-22.
https://doi.org/10.19411/j.cnki.1007-8606.2007.01.005
[7] 文雯, 王嵩迪, 常伶颖. 作为国家战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项多国比较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23, 21(1): 112-120+128.
https://doi.org/10.13397/j.cnki.fef.2023.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