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础医学概论是针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医学基础知识必修课程,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医学学科的相关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明晰和概要的认识,更需注重对他们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中,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党和勇于奉献的情操,做到“育德”与“育才”的协同发展。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Basic Medicin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non medical major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vering relevant contents of basic medical disciplines such as human anatomy, pathogenic biology, and immunology.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to have a holistic, clear, and concise understanding of basic medical knowledge,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and guidance of their abilities, emotions, and values. To achieve the above objectives, we have redesign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program, incorpora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syllabu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We want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nhance students’ patriotism, love the party, and courage to contribute, and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的中心思想。要求高校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成效。教育部还要求各高校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1] 。
2. 基础医学概论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院校针对非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医学基础知识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是概要介绍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域功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功能变化及机制的一名科学,贯通基础医学各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 [2] 。基础医学概论分为I和II两部分,其中,基础医学概论I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内容,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讲授;基础医学概论II的课程内容包含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和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等内容,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讲授。
3.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选择修读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专业主要是医学信息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非医学专业 [3] 。学生大多在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进入大学后对医学知识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甚至出现畏难和厌学的情绪。而这些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和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具备一定医学知识背景和熟悉医疗常识的高素质人才。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医学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4] 。课程思政是“以生为本”,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内涵与德育元素,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5] 。
4. 思政教育融入基础医学概论II课堂的策略
为了将思政教育与基础医学概论课堂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是完善教学大纲,构建思政育人体系;二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寻找契合点;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四是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
4.1. 完善教学大纲,构建思政育人体系
在教学大纲中突出“思政育人”的主题。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和主要依据。根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我们对原有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突出“思政育人”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大纲每一个章节中都加入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和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四个模块。其中,知识目标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认识掌握和了解程度。技能目标则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和能力培养目标是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通过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文化基因、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体现“爱国、敬业、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2. 更新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在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程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和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等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时,可以结合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科学精神以及人文关怀等价值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生命观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如,在讲授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学课程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将危害人民健康的几种病毒,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进行重点讲述。特别强调我们国家在防控乙肝和艾滋病流行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6] ;同时将我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所做的工作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抗击新冠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让学生能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比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的优越性。在讲授寄生虫课程这一部分内容时,主要向学生介绍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和防治等内容。比较解放前寄生虫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而国民党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治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健康。突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将防治五大寄生虫病写入了政府纲要。由于中央政府的重视,加上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医疗人员的培养,经过近40多年来努力,我国在“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消除了除钩虫病以外的四大寄生虫病,同时钩虫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7] 。让同学们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同学们的爱国爱党意识。
4.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我们采取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如通过引入“经典人物和故事”来增强学生投身公共卫生事业,服务人民的大局意识。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及时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取得新冠疫情防控的决定性胜利 [8] 。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涌现出了以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老一辈科学家和医务工作的典型事迹,也有张定宇、李文亮等一线医生面对凶险的病毒,无所畏惧,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在病毒这一章节中通过讲述抗疫英雄的功绩,和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病毒的事例来弘扬爱国主义情操。
在讲授寄生虫学知识时,重点提及我国曾是受疟疾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老一辈的科学家勇担重任,在我国中医古籍中找到了防治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并通过反复试验终于从青蒿素中提取到了抗疟疾的有效成分,从而解决了困扰世界上众多科学家的难题。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但她没有申请专利,让青蒿素能造福那些受疟疾危害最严重的贫苦地区的人民。正是由于屠呦呦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无私精神,被授予医学研究领域的最崇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9] 。另外一个典型的爱国事例是关于我国著名的医学寄生虫学家和医学教育家陈心陶教授。陈心陶曾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谢绝了亲友的劝阻和美国一些大学的聘请和挽留,毅然回国。当时国外对大陆新成立的共产党政权存在一些流言蜚语,但他毫不动摇地说“金钱于我如浮云”,“娘不嫌儿丑,儿不嫌娘贫”,“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祖国”。解放初期,广东一个县流行“大肚病”,死亡的威胁,迷信的困扰,传闻的失实与夸张,引发了当地人民的恐慌。陈心陶教授进行实地调查,证实了是血吸虫病,并提出消灭钉螺等有效防控血吸虫病的策略。此外,他还发现了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的新种类。正是由于他在寄生虫病防治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因此,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在讲授《心力衰竭》一节中血压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加入了无偿献血内容,号召大家为了社会,为了他人无偿献血,既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责任。讲到心功能下降对血压的影响,重力影响静脉血流时,加入“孝敬母亲的一件小事”,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在讲授《呼吸衰竭》一节时,联系抗击SARS的英雄叶欣,号召未来的白衣天使学习她“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在讲授《应激》一节中体温调节时,加入严寒季节筑人墙堵住洪水的子弟兵事迹,让学生们永远牢记和学习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在讲授《疾病概论》中激素时,引入我国著名生理学家王志均教授的事迹 [10] ;在讲授胰岛素一节时,介绍胰岛素是由我国科学家首先人工合成的;在讲授《肾功能衰竭》一节中尿生成的调节时,加入新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的事迹。这三个材料的使用,目的是教育学生们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的医学事业献出自己毕生才智和力量的事迹。讲授《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时,也将《孔子家语》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实际解释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交友。
4.4.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PBL教学等来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们在病原生物学章节中加入一些与寄生虫有关的新闻报道:如“疟原虫治疗癌症”,“转基因蚊防控蚊媒传染病” [11] 等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并阐述对该事件的看法和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在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节时,加入英国医生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理论,让学生们知道,在求知的道路上要坚持真理,勇于向权威挑战。加入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教育学生学习前辈们那种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精神。
5. 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检验“课程思政”理念下基础医学概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具体来说,我们设计了《基础医学概论II》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及反馈表,以及增加了思政元素的期末考试试卷。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本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同时也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
以2020级医学心理学1~2班为例,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92.3%)的同学认为该门课程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76.8%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传染病相关科普宣传活动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教师在授课时多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关于“课程思政”理念在该门课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绝大部分同学都给予了肯定回答,认为它有利于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等。
而就考试成绩而言,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大多数同学的专业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平均分由2019级相同专业的72分上升至调查班级的83分;与此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这表明,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基础医学概论课堂教学当中是行之有效的。
6. 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发挥对本科生实施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的作用。让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教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有趣”;而且更容易让同学接受,课堂气氛也更活跃。尤其是经典人物和事例分析的引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党和勇于奉献的情操,做到“育德”与“育才”的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
温州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示范课程项目(项目号:KCSZKG20200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