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对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理念与思路。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1] 。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不仅是我国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对我国教育生态的重大调整。这一调整关系到广大居民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相关行业未来的发展。随着政策的实施,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投资也出现新的变化 [2] 。目前为止,分析家长教育焦虑和家庭教育投资的文章较少。本文分析“双减政策”发布前后家庭教育焦虑的变化、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变化以及“双减”政策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第一,衡量教育焦虑的问题是:(1) 每天陪伴在孩子课业学习的时间;(2)因为孩子的教育焦虑而产生失眠/头晕/感到不安等症状。第二,家庭教育投资包括:(1) 投资方式(报线下课外班、购买教辅资料、购买教育基金等);(2) 才艺培养班(如琴、棋、书、画、体育等课程每年花费;(3) 课程辅导班(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课程每年花费;(4) 竞赛辅导班(如奥赛、华杯赛、希望杯等)课程每年花费等 [3] 。调查对象为以有1个或1个以上的孩子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家长。发放时间为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10月30日,通过问卷星方式发放。共发放了121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1份。
3. 数据分析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表1”调查样本的性别分析可以看出,男性占比39.60%,女性占比60.40%,男女比例比较均衡。在教育程度上,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37.63%,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人群占比62.37%,说明被调查者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较多。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rvey subjects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从家庭孩子数量来看,一孩家庭占比43.56%,二孩家庭占比34.65%。与国家卫计委2022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一孩家庭占比39.1%,二孩家庭占比41.4%)基本接近。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
从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来看,由于调查组前往了高档小区附近的小学进行投放问卷,年收入为50万及以上的家庭比例偏高。
从所在地区看,城市占比73.27%,农村占比26.73%。与国家统计局2021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城镇人口比例占63.89%,乡村人口占36.11%)接近。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
3.2. “双减政策”前后家长的教育投资方式变化情况

Table 2. Changes in parents’ educational investment meth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表2. “双减政策”前后家长的教育投资方式变化情况
根据“表2”调查样本的性别分析可以看出,男性占比39.60%,女性占比60.40%,男女比例比较均衡。在教育程度上,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37.63%,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人群占比62.37%,说明被调查者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较多。
从家庭孩子数量来看,一孩家庭占比43.56%,二孩家庭占比34.65%。与国家卫计委2022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一孩家庭占比39.1%,二孩家庭占比41.4%)基本接近。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
从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来看,由于调查组前往了高档小区附近的小学进行投放问卷,年收入为50万及以上的家庭比例偏高。
从所在地区看,城市占比73.27%,农村占比26.73%。与国家统计局2021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城镇人口比例占63.89%,乡村人口占36.11%)接近。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
“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的教育投资方式发生变化,其中选择报线下课外班的家长占比下降12.87%、选择购买教育保险的家长占比上升6.93%。而选择购买教辅资料等其他方式占比变化不明显。
在“双减政策”发布后,线下课外班正在被线上课外班慢慢取代,家长更加重视为孩子购买教育基金和教育保险。但购买教辅资料、学区房等教育投资方式与“双减政策”发布前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结论:“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的教育投资方式发生变化,其中选择报线下课外班的家长占比下降12.87%、选择购买教育保险的家长占比上升6.93%。而选择购买教辅资料等其他方式占比变化不明显。
在“双减政策”发布后,线下课外班正在被线上课外班慢慢取代,家长更加重视为孩子购买教育基金和教育保险。但购买教辅资料、学区房等教育投资方式与“双减政策”发布前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3.3. 教育投资变化
课程辅导花费变化:“双减政策”发布前后课程类辅导班花费比较,发现家长在课程辅导班方面的投资存在显著差异(t = 3.80, p = 0.000),“双减政策”发布后平均比“双减政策”发布前每年花费要少3185.88元,说明“双减政策”起到了减少家长课外辅导花费的实质性作用。
“双减政策”发布前后才艺培养班(如琴、棋、书、画、体育等)花费比较,家长在才艺培养班投入没有显著性差异(t = 1.01, p = 0.315)。家长在才艺方面的投入基本不受政策的影响。
“双减政策”发布前后竞赛辅导(如奥赛、华杯赛、希望杯等)花费比较,家长在竞赛辅导班投入没有显著性差异(t = 0.48, p = 0.655)。家长在竞赛辅导方面的投入基本不受政策影响。
3.4. 双减政策前后家长的焦虑变化情况
“双减政策”发布前家长的焦虑均值为5.51,“双减政策”发布后焦虑均值为6.15。双减政策增高了家长的教育焦虑(t = −1.99, p = 0.048)。
家长们担心孩子在减负后会失去竞争力,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他们可能会认为减负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从而影响到升学和就业机会。此外,家长们可能还担心孩子减负后会缺乏挑战和动力,导致他们缺乏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 。
3.5. 陪伴时间变化的关系
在“双减政策”前后,家长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从平均3.71小时上升到了4.50小时,具有显著性差异(t = −2.389, p = 0.019)。
焦虑变化和陪伴时间变化之间正相关(r = 0.40, p = 0.000)。在学校大力减负之下,孩子在校的学习任务大量减少,家长担心孩子在校学习时间不足、在家中无法专心学习,通过在家陪伴孩子学习提高孩子有效学习时间。
3.6. 焦虑变化和课外辅导班投资变化的关系
焦虑变化和课程辅导班方面投资变化呈现正相关(r = 0.16, p = 0.042);焦虑变化和才艺培养班方面投资变化不相关(r = −0.75, p = 0.455);焦虑变化和竞赛辅导班方面投资变化不相关(r = −0.94, 0.351)。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的焦虑变化对课程辅导班产生了影响,对才艺培养班和竞赛辅导班几乎没有产生影响。
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焦虑变化对课程辅导班方面教育投资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存在以下两种原因:1. 因为补习班的大量减少,大部分家长的课程辅导班投资下降,孩子课后无班可上,增加了家长对孩子学业的焦虑。2. 部分感到焦虑上升家长仍然给孩子课后补习,选择私下以更昂贵的方式为孩子找家教老师,此类投资金额较大 [5] 。
我就是想让孩子上一个好的高中,现在孩子去不好的高中上个大学太难了,学校管得不多,只能去辅导班了,最近管理部门抓课后辅导班抓得很严,一下子大部分辅导班都报不了了,以前报班很方便的,一门辅导班每学期一千多块,现在想找到这样的辅导班很难了,希望后续的政策能把这些问题都考量进去。(访谈资料1)
有认识的人介绍了名牌师范大学毕业的老师,私下给孩子辅导,需要签一些保密协议,价格也不便宜,希望能够对孩子的成绩有帮助吧。(访谈资料2)
4. 建议
学校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以减少家长焦虑。
保险公司、理财公司推出多样化的理财产品等。方便父母配置教育理财产品。家长通过购买合理的教育基金和教育保险。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孩子未来的教育资金,可以减轻大部分压力 [6] 。
政府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双减”良好氛围。一是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双减”政策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家长、学生明确“双减”政策的实施意义,学校层面也要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7] 。二是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积极总结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5.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22年底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的教育焦虑发生的变化、教育投资方式及教育投资金额发生的变化、教育焦虑对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的焦虑增加,家长在课程辅导报上的投资增加,陪伴孩子时间写作业延长。因此政府应该加强落实双减政策、宣传减负,真正让家长做到不报辅导班也能放心,降低家长的焦虑。同时父母也将多余的教育资金投入孩子未来教育的理财产品中,减轻未来的压力。
基金项目
本研究系2022年度中华女子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双减政策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G1020170。指导老师刘荣多;胡鼓典点、龙怡宁、马小忱,项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