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962年,英国功能派语义学家Stephen Ullmann在他所撰写的专著《语义学:意义科学导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语义透明的词”这一概念,并将其与语义隐晦的词语相区分对比 [1] 。语义透明度是由复合词与其构成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定义的 [2] 。一个复合词与其组成成分之间语义层面上的透明度关系取决于复合词整体与构成其的词素语义表征集合之间的重叠程度,且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与重叠程度呈正比 [3] 。语义透明度是一个从透明到不透明逐渐变化着的连续系统,不同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语义透明度 [4] 。Libben等学者将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分别为完全透明(transparent-transparent)、隐晦–透明(opaque-transparent)、透明–隐晦(opaque-transparent)以及完全隐晦(opaque-opaque) [5] 。这一划分标准后来被广泛运用于语义透明度相关研究中。
20世纪90年代,语义透明度理论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吸引了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王春茂和彭聃龄 [6] 最早将语义透明度引入国内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并提出“所谓语义透明度,指的是复合词的语义可从其所组成的各个词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其操作性定义为整词与其词素的语义相关程度。”国内学者对语义透明度进行了不同的判定和等级划分。其中,判定方法以量表测评为主,等级划分也主要是从“完全透明”到“完全隐晦”梯度递减。基于语义透明度定义,判定和等级划分的研究基础,国内学者开展了语义透明度的本体研究以及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对象也从汉语扩展到英语、日语等外语研究中。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与演进,我国语义透明度相关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并不断涌现新的研究主题,但目前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述并不多。回顾与梳理该领域的发展概况,总结其研究演进趋势和热点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对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语义透明度研究相关的CSSCI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分析,总结我国近二十年来语义透明度研究的分布概况,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主题,以期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文献分析对象为该数据库中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一般来说,与专著、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文献相比,期刊论文更能连续、敏锐、直接地体现研究热点和前沿 [7] 。因此本研究选用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学术性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数据,论文质量较高,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强,能更好地反映我国语义透明度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
2.2. 数据检索结果
本文的数据收集由CNKI数据库智能检索和人工筛选构成。首先,以“语义透明度”为主题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选定检索范围为“学术期刊”,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检索年限不限,共计检索到论文75篇。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文章摘要和全文对初步检索结果进行二次筛选,人工剔除研究述评2篇,内容不相关文献16篇,重复文献1篇,最终得到56条有效数据。本文基于以上56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文献基本信息及内容对所检索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文献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总结我国近二十年来语义透明度的研究概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部分基于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高级检索和人工筛选结果,对所收集的56条文献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对文献内容进行内容分析,从研究趋势、研究类型、以及研究热点主题这三方面对近二十年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
3.1. 研究概况
3.1.1. 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内发文量的年代分布可以反映该领域内研究的发展演进情况。本研究通过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高级检索,收集到来源类别为CSSCI的期刊论文共计56篇,论文发布年限为1999~2021年。根据该数据检索结果,整理出我国语义透明度研究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年代分布折线图(图1)。如图1所示,我国语义透明度的相关研究于1999年起步,随后开始稳步发展(1999~2009年),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2010年开始,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数量相较于上一阶段有所增长,研究热度持续攀升,并于2015年达到一个小高峰,研究进入上升发展阶段。2015年后发文量虽然有所波动,但从整体上来看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仍呈动态上升趋势,领域内持续有新的研究成果涌现。

Figure 1. Trends in domestic semantic transparency research publications over the years
图1. 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历年发文趋势
3.1.2. 研究类型分布
通过对检索到的56篇语义透明度研究论文进行阅读和分类标记,本研究发现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论文共计45篇,而理论论述性文章仅11篇(表1)。总体来说,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并且实证研究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导,质性与混合性研究较少;并且论述性文章相对较少,在理论探讨上缺少权威性理论成果。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semantic transparency research types
表1. 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类型分布
3.2. 研究热点主题
我国的语义透明度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起步期到如今的深入发展阶段,一直保持着动态上升的趋势,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对象从汉语语义透明度逐渐拓展到英语、日语等外语的语义透明度,研究领域也从认知语言学跨越到了对外汉语教学。其中,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重点与视角各异。基于文献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对所检索的56篇文献进行进一步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我国语义透明度研究的三大热点主题:语义透明度对词汇识别、加工和通达的影响、语义透明度与语言习得、语义透明度的应用。
3.2.1. 语义透明度与词汇识别,加工和通达
这一类主题的语义透明度研究主要基于认知心理语言学理论开展,通过设计不同实验探究语义透明度在词汇识别、加工或通达中扮演的角色。从研究初期至今,不断地有国内学者从该研究主题出发,切入不同研究角度,探究语义透明度的影响。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语义透明度对词汇识别、加工和通达的影响也逐步从汉语词汇扩展到了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词汇。
国内有学者通过词汇判断作业考察了在汉语母语者双字合成词识别中词频和语义透明度的交互作用 [8] 。研究结果显示透明词的词汇判断速度快于不透明词,词频和语义透明度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且透明度对低频词的识别所起的作用大于对高频词的识别所起的作用。此外,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语义透明度在汉语并列合成词、多词素动词、联合式双音合成词等不同词汇类型的识别和词汇通达中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均显示了语义透明度在合成词识别和通达中的重要作用 [9] [10] [11] 。除了探究语义透明度对汉语母语者词汇识别、加工和通达的影响外,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以汉语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来开展研究,并对比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在不同语义透明度下的词汇加工情况。有研究通过掩蔽启动实验,探讨和对比语义透明度对汉语母语者和泰国留学生复合词加工的影响,最后发现,对汉语母语者而言,首字透明复合词的加工速度快于首字隐晦的复合词,但对泰国留学生而言则没有显著影响 [12] 。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语义透明度对汉语母语者与中高水平学习者汉语语块加工的影响并不显著 [13]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语义透明度在汉语词汇识别、加工和通达上的影响研究较为深入,研究视角各异,研究涉及词汇类型多样。
除了汉语词汇外,语义透明度对中国二语学习者外语词汇加工的影响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方向。国内有学者利用词汇判断任务探究了熟悉度、语义透明度及其交互效应对中国学习者英语二语复合名词加工机制的影响,并构建了中国学习者加工英语二语复合名词的双通道模型 [14] 。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启动实验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复合词加工时间进程中的词素位置和语义透明度进行考察,发现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效应则随着加工时间进程的推进而逐步减弱 [15] 。除了英语学习者外,也有学者深入探究中国日语学习者语块加工过程中语义透明度的影响效应。但整体来看,国内语义透明度对中国二语学习者外语词汇加工的影响研究绝大部分都以英语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涉及其它语种的研究较少。
3.2.2. 语义透明度与语言习得
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的另一研究热点主题是语义透明度在语言习得上的影响特别是对学习者第二外语习得的影响。这类研究多以汉语二语学习者和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并与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二语教学相结合。
有学者通过以汉语二语学习者为对象的实证研究,讨论语义透明度对汉语中级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透明度对阅读中的词汇学习影响显著,透明词的学习效果显著好于不透明词 [16] 。除了普通词汇学习,语义透明度对汉语新造词语理解与学习的影响也成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主题 [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将目光转向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与语义透明度的结合。有学者在考察视觉输入增强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语块学习的影响时发现语块的语义透明度会影响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语块的再认和产出 [18] 。也有学者们开展了基于双音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语素教学实验研究,并发现在词义理解层面,双音复合词语素教学的效果优于整词教学;在词语记忆层面,对双音复合词中的隐晦词语素教学的效果优于整词教学 [19] 。这些将语义透明度和二语习得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语教学提出了建议,为对外汉语、英语等二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参考,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3.2.3. 语义透明度的实际运用
除了语义透明度与词汇识别、加工和通达以及语义透明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这两大研究热点主题外,语义透明度的实际应用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学者从对语义透明度的定义、判定和等级划分深入到对语义透明度的运用研究,在探究语义透明度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发挥其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其中,以语义透明度为指导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词典收录问题和教材编撰方面。
在该研究方向,大部分学者认为语义透明度可以作为词典收词的一个标准,并从语义透明度的角度对词典的具体收词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从而进一步论证语义透明度在词典收词中应发挥的作用 [20] 。除了词典收录,国内学者还将语义透明度的应用研究与语言教材的编写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国际汉语教材中高频超纲词的覆盖率及语义透明度,并发现在教材词表研制及修订方面可适当吸收覆盖率较高且语义透明度为非“完全透明”类词语 [21] 。相较于语义透明度与词汇识别、加工和通达,以及语义透明度与语言习得这两大研究热点主题,国内以语义透明的实际应用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还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视角,增加研究话题。
4. 问题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的回顾与梳理,本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文献统计分析和文献内容分析,发现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演进后,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在多方面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4.1. 本土化研究理论支撑较少
基于对所检索到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的内容分析和梳理,本研究发现我国语义透明度理论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现有的理论探讨研究大多基于国外的理论基础开展,尚未形成自己的成熟理论研究体系,大部分理论研究仍处于借鉴探索阶段。此外,我国语义透明度实证研究也多以国外的语言学或心理学理论为支撑开展。随着我国语义透明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加快形成立足本土的语义透明度理论体系十分必要。
4.2. 实证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我国语义透明度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主,但就实证研究而言,国内学者大多使用重复启动、掩蔽启动、词汇判断等实验方法来开展研究,且绝大部分为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开展较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化。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可以采用更多混合性研究方法,三角互证,增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4.3. 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大学生群体
在对所检索到的56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后,本研究发现我国语义透明度研究的被试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其中,部分学者以儿童或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汉语或英语二语语义透明度的研究,但总体篇幅较少。在汉语作为二语的语义透明度研究中,研究被试则均为国内高校的外国留学生群体,并未涉及到其它年龄段或其它类型的汉语二语学习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可以增加研究被试群体的多样性,以不同语言习得阶段的汉语或外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语义透明度为主题词检索,共收集筛选来源于CSSCI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6篇。基于以上数据检索,本文通过文献数据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对我国近二十年语义透明度研究的发展演进趋势、研究类型和研究热点主题分布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从发文年代分布来看,我国语义透明度研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步,之后整体上呈动态上升发展趋势,研究领域内持续有新的研究成果涌现。就研究类型而言,我国语义透明度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构建和探讨型研究较少。从研究热点主题来看,语义透明度与词汇识别、加工和通达、语义透明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义透明度的实际应用是国内语义透明度研究分布最为集中的三个主题,并在不同主题下都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于对研究发展概况的综述,本文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对我国语义透明度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