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多民族、多种宗教并存的特殊区情,高校普遍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特别是新疆地区高校需要承担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培育人才的任务,把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作为政治自觉、行动自觉,通过构建“组合拳”,既凝练课程思政内涵又拓展其外延,形成课堂内外的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相互联通的体系,这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在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前提下,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领域 [1] ,解决人才培养价值塑造、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割裂,育人实效不显著等突出问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培养合格财经人才所作的有益实践。
2. 以学生为中心的“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内涵及背景
2.1. “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内涵
“1”指课堂育人平台,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阵地。“3”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基层开展实践活动。“4”是开展“四讲活动”,主要围绕学生开展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讲时政、思政专业课教师讲理论、特聘专家讲国学、优秀校友讲奋斗常态化活动。“5”是“五育宿舍”评比,学校提出“三进两联一交友·五育宿舍”融合育人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团结宿舍、学习宿舍、文体宿舍、文明安全宿舍、劳动卫生宿舍为内容的“五育宿舍”创建评优活动。通过“1”与“345”协同发力,发挥课堂内 + 课堂外“双驱动”育人实效,实现课堂内外同频共振,共同构建立体式、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双驱动”效应。
2.2. “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初心与目标
“1 + 345”育人体系有效地回应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大关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为目标,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和富民兴疆的使命担当,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历程
育人体系的构建是长期在“如何构建有效地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培育合格的财经人才”的路径上探索才一步步地完善。2017年以前探索式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早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到2017年开始专业课程开课前3~5分钟讲思政,再到2018年课程思政全面有机融入育人体系中,启动“四讲活动”和“五育宿舍”评选活动,创新探索形成“345”课外育人平台,创构了“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2019年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完善育人体系。2020年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程思政试点高校。2021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22年在全校范围内构建了课程思政帮扶机制。2023年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强化示范引领。
3. 以学生为中心的“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施过程
3.1. “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施部门
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牵头抓总,统筹构建育人体系;教务处主抓课堂育人平台,各学院(部)协同配合;学校团委负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宣传部负责“四讲活动”;学生工作部负责“五育宿舍”评比。
3.2. “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施过程
“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始终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通过夯实“课程”和提升“教师能力”两个端口基础,依托“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构建工作机制”“形成制度体系”“五个重塑”“以会推进工作”等构建“组合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取得了实效。
3.2.1. 以夯实“课程”为中心,通过“解剖麻雀”成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校组织思政课老师与相关专业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务处牵头对学院每一个专业大类、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都开展课程思政元素解剖与示范,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案及课件等进行修订,找准挖掘点,充实思政元素,合格一个验收一个,直到课程思政实现全覆盖。成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一是分类挖,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找准挖掘的着力点;二是合作挖,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通过集体讨论备课、召开专题研讨、合作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等协同配合;三是系统挖,学校顶层设计,多门课程相互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
3.2.2. 重塑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及教辅内容、教学评价体系
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案等进行修订,对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重塑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辅内容,由校院两级专家进行“巡诊把脉”,进而“找出病灶”并“开具药方”,经集体备课、审定合格方可进课堂。业已初步构建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胡杨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元素库。与此同时,将课程思政评价要素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来开展评教评学 [2] 。
3.2.3. 重塑“三下乡”“四讲活动”“五育宿舍”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丰富“三下乡”活动、“四讲活动”、“五育宿舍”辅助育人平台内容与形式,厚植爱国爱疆情怀,弘扬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精神,引导学生做有远大理想的爱国者。做到学用结合,通过厚植爱国爱疆情怀,弘扬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做有远大理想的爱国者,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切实增强师生“五个认同”,丰富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与范围,进一步增强了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4. 构建了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印发了相互支撑、相互连贯、成体系的管理制度,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了课程思政帮扶机制。学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协调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由党委副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中心协调推进,教务处牵头抓总,学院(部)抓落实,教研室(系)抓课程,各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学校党委负总责、学院(部)党委总负责、职能部门党支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起草并印发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方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帮扶机制、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工作方案等相互支撑、相互连贯、成体系的管理规范及实施方案,明确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统筹指导课程思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学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帮扶机制,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各学院(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培育与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编写教学案例、专业思政建设等方面予以帮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 ,找到结合点,彻底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
3.2.5. 以“会”推进工作,开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教学经验交流会,开展系列教学观摩会、专题培训会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特别是召开新疆首届高校课程思政天山论坛,全疆2700余名教师参会,将课程思政建设推向新高度。为持续巩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开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邀请校内外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通过30分钟教学展示、20分钟经验分享与交流及点评的方式进行示范,2023年已连续举办4期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学校教师普遍反映效果好、影响大、收获多。
4. 以学生为中心的“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特色
4.1. 特色一:突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就要在育人体系上贯彻落实好这个“纲”。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实施“解剖麻雀”工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落实到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案设计、教学评价中,全面融入到课堂内外。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345”辅助育人平台。持续丰富拓展“345”育人平台内涵,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三下乡”活动鲜明主题,持续开展“把新闻写在大地上”、“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暑期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到喀什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开展“访惠聚驻村推普脱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时事政策、学生需求、就业形势、中华文化前沿研究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等要求,“四讲活动”不断拓展讲时政、讲理论、讲国学、讲奋斗的内涵;丰富“五育宿舍”的内涵,推行民汉混合宿舍、混合编班,以宿舍为单位打造和谐融洽、荣辱与共的微集体,增强学生集体意识,潜意识中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三是培育好校园文化这个隐形载体 [4]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氛围。通过“青春新财大”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将自己身边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动人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分享到网络,讲好财大新故事。四是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密切了学生与教师联系,畅通了学生与教师心灵沟通,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
4.2. 特色二:突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颂红色经典,开展以“红色家书”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以“家书”为载体,营造浓厚的“读好书,诵红色经典”的氛围,开设红色讲堂专门讲授党史教育内容及红色故事,组织红歌大赛传唱红歌弘扬主旋律,观看红色电影铭记建党精神、建军精神、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宣讲国学文化,开展国学经典、书法、传统文化体验教学,营造国学文化氛围,体验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伟大传承和魅力,提升学生“五个认同”的意识。通过文艺晚会、茶话会、班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组织民汉师生共过传统佳节和重要节日。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国家语言文字教育为切入点,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试(MHK),探索“语言 + 育人”模式,践行“文化润校 文化润心”,深入开展“语言扶贫”社会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沟通媒介。
4.3. 特色三:注重践行胡杨精神育人
胡杨精神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血脉,不断挖掘胡杨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丰富内涵,将胡杨精神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全体系,浸润感染育人全过程。围绕“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为主题召开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推进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拍摄系列“传承胡杨精神”视频短片,广大师生自觉地把践行胡杨精神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实际行动,胡杨精神文化育人氛围浓厚。
5. 以学生为中心的“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成效
5.1. 教师育人能力显著提升
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全校课程实现全覆盖。连续三年在全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累计评选4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及团队,1门被评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及团队,1门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及团队。2门课程及教师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程思政“微课大赛”三等奖。
5.2. 学校斩获了一批荣誉及精品项目
学校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程思政试点高校。《三进两联一交友·五育宿舍―—创建五育并举管理模式,探索培养团结奋进的时代新人》、《培养扎根边疆的财经人才“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打造丝路国韵,实施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实践》项目分别获批教育部2021年、2022年、2023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5.3. 学生育人成效显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多次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累计评选“五育宿舍”优秀宿舍341个。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围绕国学经典、书法、传统文化开展体验式教学,国学课、书法课、传统文化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学校荣获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扎根边疆、服务边疆意识增强。近三年学生留疆工作占比达到88.25%,积极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5.4. 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全国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联盟2023年年会暨第第三届全国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第三届全国财经教育教务处处长论坛”、“第二届全国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讨会”、“首届高校课程思政天山论坛”作了展示,收到各高校同行的好评与肯定。
6. 以学生为中心的“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不足及努力方向
尽管“1 + 345”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育人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入契合度还不够高 [5] ,构建新疆本土课程思政案例数量还不够多 [6] 、质量还不够高,“345”辅助平台还需要持续完善。今后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邀请疆内外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来校讲授经验;积极开发本土课程思政案例用于教学及教材,加强课程思政系列资源库建设 [7] ,紧跟时代要求优化完善“345”辅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