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译版为例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Diplomatic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Delivered by Xi Jinping as an Example
摘要: 外交话语翻译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和树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的外交话语翻译,可以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本论文以《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译版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来探讨该理论在文本中的应用及其对中国国际形象建构起到的积极指导作用。
Abstract: Diplomatic discourse transla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spreading and establish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 diplomatic dis-course translation can help the world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delivered by Xi Jinp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n the text and its positive guidance role in construct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from th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王玮艺, 陈豫琪, 姜娜, 李虹萱, 严梦君.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译版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6): 2580-258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48

1. 生态翻译学及其内涵

生态翻译(Eco-translatology)是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的结合,用生态学中“适者生存”原则来指导翻译活动,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聚焦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翻译能力发展 [1] 。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对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形式上,即词汇选择、语法结构等层面进行适应和转换,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特点,以便使译文更加通顺。文化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指翻译过程中源语和译语所承载文化内涵的合理转换,要求译者具备双语文化素养,避免造成文化误解。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交际的意图是否达到,翻译能否传播源语文化且得到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2] 。

2.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

外交话语是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或外交理念有关的话语及其话语行为,具体包括国家发布的外交文件、白皮书、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讲话、国家间条约、协议和公报、以及新闻发布会等 [3] 。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采用清晰表达、巧用隐喻修辞、善用中外典故、妙用地道表达、凸显大国风范五个方面,以传达中方立场 [4] 。其中,采用清晰表达是指随着中国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不断提升,外交话语已从以往的含蓄、委婉的风格,转变为直接、自信、清晰的表达。巧用隐喻修辞意味着外交话语注重言语的效果性和修辞的自然性,在外交话语的表达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锦上添花,加深理解和记忆,密切与听众的关系。善用中外典故,即通过典故背后的涵义更好地传达个人观点,促进听众理解。妙用地道表达是指外交话语通过添加地道的生活化的表述,可以达到易于理解、易于传播的效果。凸显大国风范是指中国积极扮演国际舞台上的大国角色,外交话语也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3. 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

生态翻译学自2001年肇始于中国,从立论至今不断完善。在“生态翻译学”一词提出之前,该领域研究术语一直沿用“翻译适应选择论”。2001年12月,胡庚申所著论文《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在国际译联第三届翻译家论坛上宣读,标志着国际翻译界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系统研究翻译活动的开始;2006年8月,胡庚申在“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论文《生态翻译学解读》(丘中生、于增环,2016:23-24),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此论文于两年后发表于《中国翻译》。此后,“生态翻译学”一词在该领域中不断得到应用和推广 [5] 。

从发展趋势来看,生态翻译学从提出至今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01~2008为初期阶段,其翻译体系理论尚未完善,主要围绕着核心观点展开,如“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与适应”“三维转换”等。2009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研究主题逐渐多样化,如“公示语翻译”“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红楼梦”“十九大报告”等。这一阶段的变化表明了生态翻译学从理论研究方向逐渐向实践运用方向转变。且随着生态理论学的范式逐渐建立,其跨学科特性逐渐显著,研究内容也愈发多样化,以“生态翻译学+”为模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不断拓展 [6] 。

随着生态翻译理论较为广泛地运用在不同翻译研究领域,其在国内翻译理论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断发展完善,跨学科性更强,主动顺应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战略需要就成为当前生态翻译学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目标指向(何刚强,2022)。然而,该理论在外宣材料翻译领域应用的研究不足 [7]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始构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仅是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更是结合全球国际现状考察的结果,对各参与国起到互惠互利的作用 [8]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将中国提倡的发展理念传播出去,展现一个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在《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一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的外宣翻译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9] 。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理论为“一带一路”外交话语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语言、文化、交际”三方面进行考虑,以更好地传达我方的意向,达到外交理念传播目的 [10] 。因此,本论文运用生态翻译学中三维理论,以《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个度量标准入手,去探寻在翻译过程中,词汇的选择、语法结构、译者的文化素养对传播源语文化的影响。

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习近平“一带一路”》的英译

4.1. 语言维

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创造更多共同发展的机遇。在语言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可以达到表达通畅的效果。

例1:“取长补短”

“Mutual learning and sharing”

中文中的成语在英文里很少有直接对应的译语表述,因此在翻译时多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在这句话中,如果单纯的将“长”和“短”译为“advantage”和“disadvantage”,联系上下文来看与原语境表达的意思不符。译者将其翻译为“Mutual learning and sharing”,表达出互学互鉴之意,同时也与上文的“It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best practices...”相互照应,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例2:“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

“but the conflicts, risks, and contests we are facing are also unprecedented, setting delicate traps for any potential negligence.”

英语重形合,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性;而汉语则重意合。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逐字逐句翻译原文,而是将“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作为句子主语,并将“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该句的主语从“we”转为“the conflicts, risks, and contests we are facing”,用一个定语从句来补充说明“the delicate traps”是“the conflicts, risks, and contests we are facing”所设下的,达到了使译句结构完整连贯的目的,也让读者更易明白所表达的意思。

例3:“我们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十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

“China will provid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ith US$1 billion to implement cooperation projects that will benefit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中英文形容词表达习惯不同,英文当中没有“惠及沿线国家的”这一形容词表达,译文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的语序翻译,而是将“惠及沿线国家的”这一定语转化为定语从句“that will benefit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修饰项目“project”,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4.2. 文化维

源语文化生态和译语文化生态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译者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能力,在翻译时对把不同文化信息传递到目的语中,准确传达演讲者地话语文化含义,以避免误解。

例1:“要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from a large to a major trading power.”

在对于“强国”的翻译上,英译版没有用“dominant”或者“powerful”这种具有强权政治含义的词,“major”既传达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也表达出“中国是全球市场上的一名参与者”这一含义,合理转化了文化内涵,有效避免了文化误解。

例2:“一石激起千层浪,外界反响很大,各方都在响应。”

“The initiative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我国的一句俗语,比喻某一言行引起强烈反响。该句如果直译为“A stone makes thousands of waves”不仅显得突兀,还容易让读者因为不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而一头雾水。译者将其译为“The initiative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是因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相似喻义的谚语,所以采取意译之策,联系了上下文以及该俗语的意思来翻译。

例3:“知者善谋,不如当时”

“‘A good plan needs good timing to work,’ said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原文出自《管子·霸言》,意为智者再怎么善于谋划,也不如抓住好时机,指机遇比谋略更重要。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了意译的手法,并且对该古文的出处作了简单说明,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其想要表达的意思。

4.3. 交际维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注意传递语言信息和文化含义的功能之外,也要注意交际中的沟通功能,使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尤其是在政治讲话或者文献中。这就要求译者在政治讲话的翻译中通过合乎规范的语言体系将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为世界呈现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例1:“中国机遇的内涵在不断扩充。”

“China is offering more opportunities in every sense.”

此句如果直译为英文则是:The connotations of China’s opportunities are expanding。这会让译文读者不明白其中含义。根据前文“中国同世界互动越来越紧密”我们可知,这里“内涵不断扩充”指的是中国为与各国多方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英译版很简明地传达了源语含义,达到了交际意图,能够得到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例2:“我们不仅能够想做事,而且一定能够做成事。”

“We will be able to draw the big plan, and also turn it into reality.”

“想做事”和“做成事”是比较中文口语化的说法,这也是习近平外交话语风格特点之一——通俗易懂、平易质朴。在结合上下文本的基础上,这句话对于我们源语读者而言,很容易明白是“携手努力、合作共赢”之意,但对于目的语读者,直接性的翻译不仅会使他们不能确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削弱了习总书记在提倡亚投行各成员携手努力时的宣传力度,无法达成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共识。译者在翻译时,注重交际层面的转换,采用了意译的策略,用“draw the big plan”和“turn it into reality”来表达“想做事”和“做成事”,将前者和后者列为递进关系,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习主席想传达的意思。

例3:“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

“We Chinese know too well what it takes to achieve prosperity, so we applaud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s and wish them a better future. We are not jealous of others’ success; and we will not complain about others who have benefited so much from the great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China’s development.”

原文中的“红眼病”在中文含义中有嫉妒别人的名或利的引申义,而不是指生理意义上的疾病。译者将其翻译为“jealous of others’ success”,是将其的深层含义直接表达出来,易使外国读者理解,表现了中国人民不会嫉妒他国人民发展的大气的风度。同时,将“点赞”译为“applaud”,恰当地对中外不同文化场合下的习惯用语进行了转换,使外国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点赞”的含义。

5. 结语

通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译本的翻译研究,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中国对外宣传材料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译文通过对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维的应用,不仅客观如实地表达出我国战略文化、意识形态、重大利益、外交政策等内容,还传播了中国理念、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与气度。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6): 11-14.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95.
[3] 胡开宝.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研究: 内涵与意义[J]. 山东外语教学, 2019, 40(4): 11-20.
[4] 段胜峰, 张雅雯.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语用翻译研究[J]. 外语与翻译, 2022, 29(2): 58-64.
[5] 王宁. 生态翻译学: 一种人文学术研究范式的兴起[J]. 外语教学, 2021, 42(6): 8-9.
[6] 何刚强. 生态翻译生机勃发, 学术大树频长新枝——生态翻译学研究十大趋势谫识[J]. 上海翻译, 2022(1): 16-21.
[7] 滕梅, 周婉婷.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J]. 外语与翻译, 2019, 26(4): 10.
[8] 刘晓远.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央文献外译出版路径考察——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译出版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8(7): 22-24.
[9] 梅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理念与路径[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 39(4): 1-8.
[10] 任贵祥. 以习近平丝绸之路精神重要论述指引“一带一路”建设[J]. 教学与研究, 2020(2):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