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问题及其对策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DOI: 10.12677/CES.2023.11727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 卿, 李先锋*: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关键词: “互联网+”语文教学问题对策“Internet+” Teaching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blem Countermeasure
摘要: 目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互联网+”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在与 “互联网+”相融合时,出现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网络教学资源冗杂和线上教学评价不足的问题。对此,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优化网络教学资源和建立教学评价机制的相关对策。以期探索数字化语文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build a learning society. “Internet+”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times. However, as the key point of basic education, when integrating with “Interne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has emerged with the problems of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jumbled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bove problem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innovate Chinese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e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In order to explore new ways of digit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eacher teaching efficiency.
文章引用:赵卿, 李先锋.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问题及其对策[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7): 1823-183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7271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指出,全球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和学习危机,迫切需要教育变革,必须充分发掘数字革命的力量,确保将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一项共同利益提供给所有人。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教育数字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教学建议: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

然而,在互联网实际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时,还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创新传统教师教学方法?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冗杂的语文教学资源?如何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这些问题是互联网背景下现实的语文教学现状,影响着语文教育数字化的推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存在的语文教学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现代数字化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2.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概述

2.1. 对“互联网+”的理解

“互联网+”是中国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线下实体经济与线上互联网相融合,实现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整合、业务的创新,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 “互联网+”的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信息化和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在信息化时代初期出现了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等问题。经济的降速反映了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产业发展遇到雾霾阻碍,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提出了 “互联网+”行动计划,其与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信息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旨在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中,通过数据的连接和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创新和升级。

“互联网+”将经济社会各领域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的融合,显著推动组织变革和技术进步以及效率的提升,从而形成更为广泛和普及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1] 。这是在经济社会层面对“互联网+”的一个专业性解读,那么简单来说,它是指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是指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方法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其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具体来讲,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和创新平台,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把互联网技术融入传统行业或传统产业中去,促进了两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本质是融合与创新。新的发展趋势将冲破原来边界清晰的传统产业格局和产业空间 [2] 。那么,作为传统行业的教育领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互联网+”教育必然会打破传统的语文教育体系,构建一个与传统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从本质上而言,数字化教育,属于网络信息新时代的教育形态,传统以记忆为主和标准化的课堂教育,则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匹配的教育形态。新教育形态的到来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和科技感,给传统的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同样,学校能否重视并合理利用互联网科技在教学上的作用,教师和学生能否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2.2. 研究“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社会重要性

2.2.1.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现代化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可以促进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可以针对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语文教学,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2.2.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互联网+”时代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应对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的需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

2.2.3. 培养信息素养与批判思维

互联网时代,学生面临大量的信息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区分真假信息、正确理解和评价文本。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2.2.4. 教育公平与包容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研究,可以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缩小城乡和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育机会,实现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2.3. “互联网+”语文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互联网+”语文教学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包罗万象的资源,拓展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总体来看“互联网+”语文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 可视化:互联网工具可以将语文课本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集成在一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本中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够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随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 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进度,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和学习内容,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满足了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 自主性: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自主安排学习的进度和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5. 开放性:“互联网+”语文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显而易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资源,将学习从传统的教室转移到了线上,开展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这种模式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了更加主动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3] 。

3. “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 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板书等方式授课,教学效果有限。而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则可以采用更为多元化、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如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采用游戏化、趣味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比如,教师在讲授古代诗词或文言文的时候,常常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而由于学生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差距久远,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如果采用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辅助授课,让学生可以多感官地感受课文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其次,新兴的一系列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如MOOC和SPOC,这些线上课程受众对象不再局限于一间小教室里,授课时间也得到了相应的压缩。面对这些改变,传统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3.2. 教学资源的选择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网络上的各类语文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在线文献库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得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和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决定了学生语文课程的丰富度以及视野。“互联网+”的阅读教学资源,跳出了原先的课本资源、教辅资源,更增加了网络课程资源,资源的多样化对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视野是至关重要的 [4] 。那么,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就不在局限于课本上的阅读资源,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搜集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带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语文知识。

3.3. 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以老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为主,而在“互联网+”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互动演示等方式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游戏化学习、虚拟实验室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更加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转变也是“互联网+”语文教学需要面对的挑战。

3.4. 学习体验得到提升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需要学生在教室中听课,而在“互联网+”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其他地方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让学习变得更加自由、舒适。同时,通过互联网,学生也可以随时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但是,便利的环境条件也给学生的自律能力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语文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进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往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进度来授课,而学生的学习进度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落后或领先于课堂进度。而在“互联网+”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进度,更加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进度,提升学习体验。

4. “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上述所说,互联网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的技术支持,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语文教学,为教师和学生都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然而,“互联网+”在实际运用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阻碍,带来一系列问题。

4.1. 传统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4.1.1. 阅读教学

“互联网+”语文教学的优势之一是可以提供更多的语文阅读资源,让学生可以更加广泛地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源,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传统语文教师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时,往往需要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之中。他们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口头传述,通过自己组织的语言,让学生来体会。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给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难以给学生传达清楚作者所表达的意图,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此外,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具体文章的时候,完全按照高考题型的框架进行讲解。教师还要由此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模式化的题海,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甚至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

4.1.2. 写作教学

在过去信息匮乏时代下,传统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向同学们推荐一两篇范文,稀缺的作文资源不能有效地拓宽学生认知视野,很难适应学生多样化写作需要,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也是有限制的。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都会遇到学生在作文课上没有题材可写的情况,学生面对新的写作题目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难以将题目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迅速建立起联系。于是在写作材料的选择上便会出现雷同,写作范围仅仅局限在一些同学之间的普通经历。例如在写作“我的第一次”这一个半命题作文时,很多学生的写作范围密集聚焦于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自己做饭或者第一次郊游。在写作人物作文时,学生写作的亲人朋友都具有脸谱化公式化的倾向,例如妈妈的形象都是唠叨但是对自己充满关爱的形象,奶奶都是生活简朴但是乐于助人的形象。

这直接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创新性。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另辟蹊径,结合网络教学资源找到好的写作素材,才是提升学生写作思维创新性的重要前提。

况且,在互联网参与社会变革的时代,学生往往会是走在前面的“领头羊”,他们对于电子设备充满新鲜感,会主动尝试使用电子产品。所以,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和熟悉,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感到厌烦和枯燥。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很容易就会流失,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4.2. 教学资源冗杂,质量参差不齐

网络语言的便利性也带来了教学资源的冗杂性。面对大量的语言资料,学生需要有自己的选材能力和鉴别能力,把握学习方向,培养深度阅读能力,避免碎片化的学习 [5] 。互联网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为其功能过于强大,往往使语文课堂变得“杂乱”和“臃肿”。例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学习时,他们常常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的来源可能不明确,可能是由未经权威机构审核的网民发布的,导致学生所获得的阅读资源良莠不齐。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批判性思维,就可能接受错误的信息,误导学生的学习。

其次,互联网带来的学习体验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时,互联网信息量巨大,会掺杂许多无效信息,学生甄别需要的信息将会花费更多时间 [6] 。所以,这样碎片化的网络学习资源,如果学生使用不当,难以分辨,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和手段增多,现在有很多作文辅导网站,它们提供各种作文范文和写作技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作文技巧。然而,这些网站的存在可能会引起学生对模板化写作的过分依赖,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3. 缺乏有效的互动评价体系

有效的语文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变自发萌动为自觉进步 [7] 。在开展线上语文教学课堂时,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具体来说,缺乏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互动评价:

1. 反馈及时性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而在线上教学中,老师无法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很难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影响了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评价标准不统一:在开展线上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地域和背景可能不同,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不准确。

3. 评价方式单一:“互联网+”语文教学模式中,往往只能通过简单的考试或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更多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例如学生的演讲、朗诵和小组讨论等,互联网难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结果,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5. 问题原因分析

5.1. 教学观念的滞后

在“互联网+”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他们对“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还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不会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设备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技巧 [8]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目前,在一些追求现代化教学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与时俱进地购入了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或教学资源。传统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过往教学生涯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当接触到这些带着互联网标签的辅助教学工具时,难免会产生陌生感或者距离感。所以,这些传统语文教师在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往往停留在形式主义,没有对“互联网+”产生认同感,难以真正放大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学生也很难融入其中,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

其次,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也在限制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这种应试教育体系下,语文教师可能会面临时间紧迫的考试备考任务,导致他们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势,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2. 盲目选择网络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语文教学模式中,网络教学资源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结果。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由获取和上传教学资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资源冗杂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的资源,而且这个过程是没有任何门槛的。这就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数量非常庞大,会存在一些未经过权威机构审核和认证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都无法得到保证。一些低质量的资源和未经过筛选的资源也会被上传到网络上,从而降低了整体教学资源的质量水平。

其次,教师在获取教学资源时也难免会存在盲目性和不全面性。由于互联网的信息量过大,有时候教师可能会选择一些并不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或者是只依赖少数的资源,而忽略了其他更好的资源。这种情况下,选用的教学资源与自己的教学方法不相适应,或者与学生的学情不相匹配,反而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5.3. 线上教学互动评价系统不完善

首先,语文教学涉及到语言、文学、写作等多个方面,评价标准复杂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评价体系。这导致了在“互联网+”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可能缺乏一致性和准确性,难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成果。其次,虽然互联网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很多创新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但目前的技术可能还不足以支持全面的互动评价体系。例如,很多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应用程序可能只提供了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等形式的评价方式,难以真实地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此外,还可能是教师素养和评价意识不足的原因:互联网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和评价意识,但目前教师队伍中可能还存在一部分教师对互联网教学和评价方式不熟悉,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支持。这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互动评价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不足。

6. “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应对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互联网有许多优势,也有许多缺点。如果我们能够因势利导,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加以改进,便可以发挥数字化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对此,笔者通过总结语文教育学者、教育机构和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研究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推进现代化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以及通过学术论文库、教育资源网站等在线平台,搜索和获取大量与“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资源等,得出了以下几条关于“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应对措施。

6.1. 创新教学方式

6.1.1. 在阅读教学方面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的格式将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展示出来,这样直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多感官的刺激下产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有些学生第一次接触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会相对比较陌生,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作者和诗歌相关的影片、纪录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教师在讲授诗歌中“碣石”和“沧海”两个意象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到与之想贴切的图片,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视觉的角度直观地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这样通过网络设备,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以更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降低了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的难度,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为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跳出中高考阅读题框架的束缚,通过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同时提供一些专业的文学作品评析文章,引导学生从更广阔、更多远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6.1.2. 在写作教学方面

在目前“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可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后盾,更方便、更容易地获得优秀范文、作文素材、好词好句等写作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强化网络教学资源采集,筛选大量符合学生该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的范文,建设优秀的作文资源库。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的写作课时,教学重难点通常是:学会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会安排事情的详略;写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如何将自己经历的事通过文字有结构的叙述出来是学生在写作时通常会面临的难题,教师通常会以学生以前学过的文章如《散步》作为范文。而学生面对重复的学习文本,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限制了学生对自己想表达情感的把握。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建立的线上优秀作文资源库,挑选出贴切本堂写作课主题的优秀范文,然后将其发送到班级群中,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阅读,发现每位作者在写作结构上的共同点,体会每位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经历完成写作。

6.2. 建设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根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重点和核心。现如今,学生能够很容易、很熟练的在网络平台上找到线上语文课程和语文学习素材库,但是面对这些学习资源的良莠不齐,学生很难分辨其正确性。此外,面对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问题就不假思索地上网搜寻答案,从而影响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9] 。“互联网+”语文教学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和限制,可能会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变得依赖于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

当下“互联网+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互联网平台中的资源,教师可以随意获取作为补充,通过严格筛选为课堂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不断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10] 。首先,教师在网络上获取教学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通过严格筛选,选取有效的、符合实际的语文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可以将所获取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形成系统性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以此来提高备课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6.3. 建立有效的互动评价机制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和教学互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中,教学评价是重点的改进环节。良好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教学计划和形式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评价明确学习问题所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11] 。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环境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并构建出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评价措施与机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创建多方面的评价机制。

首先,技术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支持更多形式的互动评价体系。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设计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如自动评分系统、语言分析工具等,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现。

其次,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标准和指标。这可以通过制定国家或地区性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或者由专业的语文教育机构和专家进行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这样可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更好地支持互联网语文教学的评价工作。

此外,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评价意识。教师应该具备互联网语文教学和评价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对评价的认识和理解,了解评价的重要性和作用,能够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互联网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7.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语文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的提升,是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进阶。它代表着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插上了充满新能源的翅膀。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应注重对“互联网+”理念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库,提供丰富多样、学生感兴趣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和新技术,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建立有效的互动评价机制。虽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探究了“互联网+”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网络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数字化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在现实课堂中会出现的一些生成性问题是我们没有发现和总结的,提出的应对措施的可操作性也有待商榷,这些都是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总之,在数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希望语文教育者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辅助作用,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做数字化教育时代的“领头羊”。

基金项目

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智能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新媒介素养研究(编号2021SSDJS042)。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冯亮.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视角下的探索[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0(1): 12-17.
[2] 沈可, 潘如茵. 解码“互联网+” [J]. 科学(上海), 2017, 69(4): 31.
[3] 陈明阳. “互联网+”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11): 6-8.
[4] 张佩.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东华理工大学, 2018.
[5] 国家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12.
[6] 林红玉, 朱红革, 王伯庆, 等. 麻醉学本科阶段学生应用互联网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况调查[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32): 59-62.
[7] 潘攀. 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新课程(上), 2017(1): 193-194.
[8] 吴晓娟.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 读与写, 2022(34): 46-4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0] 杨亚莉.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22, 24(10): 161-163.
[11] 贾莉. 互联网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探讨[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12): 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