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路径初探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DOI: 10.12677/ASS.2023.12752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茜*, 刘 敏#, 望梦琦, 程婉琪, 徐梦妮: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中华文化文化融入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渠道的多样使得英语成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主战场,如何不受西方文化中腐朽思想的影响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下外语教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文章通过观察法与文本分析法,在文化适应模式下探索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文化的途径,构建将中华文化融入课前教学、课中教学及课后学习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channels has made English the main place for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English educators, how to apply Chinese values into English without being eroded by western dross culture is our duty. Therefore, this paper uses observation method and literature and explores how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Chinese culture into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values by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pre-class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fter-class learning.
文章引用:李茜, 刘敏, 望梦琦, 程婉琪, 徐梦妮. 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路径初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7): 3850-385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7525

1. 引言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大战略布局的实施,英语教学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借鉴中外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1]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王守仁认为,“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挖掘中华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根据英语教科书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国关于外语教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起初外语在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前身)进行教授,但随后清政府将英语列为中学的必修课程。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英语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强调学生个人素质与文化自信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依旧存在学生语言技能与文化素质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学生甚是缺乏,因此难以达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学生能够进行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因素造成该局面的原因:

2.1. 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英语教师来实现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结构 [2] 。长久以来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视远远不及对于语言技能的培养以及教学内容的掌握。有研究结果显示,英语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以外,重点在于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即在语言文化中包含目的语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如果只是一味的关注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忽视对于母语文化的学习,是英语教学的缺失。然而,在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相较于西方文化的储备以及语言技能的掌握,有关于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这无疑增加了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难度。

2.2. 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英语教学的功利性

高考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指挥棒”,现阶段高考出题视角仍以语言知识为主 [3] 。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课时往往偏向于注重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从而忽视了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由于高中课程设置繁杂,英语课程课时有限且教学内容较初中有所增加,因此在过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倾向于采用以下模式进行教学:问候学生–课堂导入–阅读前提问让学生了解主题–阅读时采用略读和精读掌握文章内容–阅读后做相关习题巩固今日所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英语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及时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其弊端是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4] 。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 [5] 。

2.3. 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待提高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之前偏向于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文本中的生词以及长难句,对于整篇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只在略读部分提及,忽视了对于篇章结构的分析和点拨。因为很多高中英语教师认为英语阅读课的重点在于掌握语言技能以及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坚信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特别是英语基础还有待提高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阅读,缩短阅读所用时间。然而,许多英语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隐藏在篇章结构之中,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得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影响到学生阅读微技能的培养 [6] 。比如:在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阅读部分,与2007年人教版的教材相比增加了最后一段的内容,突出中国人民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精神。如果高中英语教师不进行篇章结构的分析和点拨,就会理所应当地忽略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2.4.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中华文化的内容有待增加

通过对于高中英语教材的研究得知,由于受到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影响,2007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文化内容特别是中华文化方面较为缺失,教材内容中较多出现的是目的语文化。在学生的文化教育方面缺失相关教材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更多偏向于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其中出现的文化内容中西方文化占绝大部分,高达70%~85%左右,重点突出外国的风土人情与人文景观,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忽视了对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难以谈及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的实现。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增加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对于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此背景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对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大幅度的革新。在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教学部分中,15%~25%左右的内容属于普遍文化,40%~45%左右的内容属于中华文化的内容,30%左右属于西方文化教育。与之相比,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比2007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中华文化的内容方面大大增加。

3. 中华文化与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时间上来区分可以分为中华古文化和现代中华文化,两者既有差异又相互联系。中华古文化主要是泛指古代中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盘古开天地,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经历了三黄五帝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程裕祯(1998)在《中国文化要略》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做了详细的梳理,但其侧重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地理概况,如高山、大河、疆域等;中国传统思想,如三纲五常、陆王心学等;中国教育,如古代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等;中国典籍,如四书五经等;中国建筑,如长城、苏州园林等;中国发明,如地震仪、火药等;中国文学成果,如诗经、明清小说等;中国艺术,如敦煌莫高窟、元曲等;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如“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等。中国古文化以儒佛道为主干。这三者的文化思想精髓被后世人称为“三教”。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学派呼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成为古代中国统治者的统治主张;而道家学派强调“无为而治”;佛教提倡“慈爱众生”。古代中国文化是以儒佛道一同构成的三维一体的基本框架,因此,古代中国文化就是儒、佛、道“三教合一”。在中国古文化中,法制较为薄弱,常常与道德混合,其强调忠孝礼义信,严格遵守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坚决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夫权社会。在伦理道德方面,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体系中凸显“孝道”与“仁爱”。中国古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现代中华文化是相当于中华古文化而言,一般泛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不断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但是部分学者认为民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所有的劳动成果都属于现代中华文化。如果按照民国以来划分,现代中华文化包含洋务运动中的救亡图存精神,新文化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战争时期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等等。如果按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划分,现代中华文化则包含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精神等等。由于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时代文化中增添了新时期我国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思想等内容,如“反战”和“水上丝绸之路”理念,全国人民携手抗击新冠病毒与甲流的励志感人故事以及中国在海上高铁、航海事业、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等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文化元素。同时由于现代法律法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从法学理论到立法、监察的机构,以及法官和律师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也被属于现代中华文化。现代中华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与古代中华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相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相结合。因此,中华文化是几千年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留下的财富的总和,是激发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文化适应概念最早由美国民族学家罗伯特·德雷菲尔德、拉尔夫·林顿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等人于1935年提出的 [7] 。文化适应需要跨越两种及以上的文化,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情感系统以及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是文化的融入或顺应,也有学者将“文化适应”译为“涵化” [8] ,即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的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大规模变迁的过程 [9]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二语习得过程会经历四个周期,分别是“蜜月期”、“抵抗期”、“舒缓期”和“适应期” [10] 。“蜜月期”是指刚开始因接受新文化时因为好奇而产生的兴奋感;“抵抗期”是指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与已有的本民族文化发生冲突而产生的抵抗情绪;“舒缓期”是指适应冲突之后,逐渐调和从而缓解了之前的紧张感;“适应期”是指对新文化的同化或适应。

Schumnn认为应该从环境或者情感角度去研究这些因素对二语习得的规律,因此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11] 。Schumnn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会产生“同化”或“濡化”现象,即同一文化群体中,通过学习接受同一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归属感逐渐被取代,导致外语学习者感到迷茫 [12]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青少年中是比较普遍的,一些高中生在欧美文化的冲击下不知所措,迷失了自身的身份 [13] 。一些外语学习者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对目的语文化侃侃而谈,百般认同目的语文化,而对母语文化闭口不谈。这种只重视目的语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的单项输出模式与我国教育大纲相悖,难以适应我国“走出去”的战略,更难以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4] 。

大量事实证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必然性,合格的外语学习者首先要拥有民族归属感,以一种客观公平的目光学习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 [15]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始终坚持本民族文化身份,植根本民族文化与掌握外国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4. 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路径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阻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与我国教育方针与教育大纲相悖。笔者认为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下将中华文化有机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解决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顽疾的有效尝试,因此,笔者构建了将中华文化融入课前教学、课堂教学及课后学习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4.1. 将中华文化融入课前学习

学生在课前还未对目的语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充分认识,对于目的语文化属于“蜜月期”,所以会对目的语文化充满好奇,从而忽略中华文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将中华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为了在课前把中华文化有机融入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教学大纲与课程目标的修订、教案与课件的编写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文化建设。

要想推进文化建设,教师需要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增加中华文化的内容,深入研究育人目标。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当“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教师在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后,以此为导向,把特定的教学内容与体现的中华文化的课程目标对应起来,应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挖教材中隐含的积极的价值观,“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4.2. 将中华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冲击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感到迷惑,因此对于目的语文化进入“抵抗期”。这时教师应该深入进行文化教学,积极进行文化比较,充分讲解目的语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异同,抵制西方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6] 。同时教师需要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关系,将教学内容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提高中华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水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7] 。对此,教师可以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

4.2.1. 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入

1) 国家层面之家国情怀的引领

第一,热爱祖国和家乡: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阅读中,讲授去秘鲁和西安旅游以及学习中国汉字。教师在讲授文本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于秘鲁与西安的区别,进行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感受我国传统古建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于中国汉字起源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 [18] 。

第二,热爱人民: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主题是关于自然灾害,阅读部分是阐述唐山大地震的全过程。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以及家与国的关系,引导他们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归属感。

2) 社会层面之正能量的传播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在这片广阔无垠的祖国大地上,从来不缺乏感动人心的故事 [19] 。教师对此进行正面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比如团结互助、保护环境、舍己救人等等。

第一,团结互助: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阅读部分是关于网络连接你我,文本内容是讲述一名教师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失业,失去收入来源的她通过互联网实现再就业,并且在自己取得成功后帮助其他人取得成功。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第二,保护环境: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主题是野生动物的保护,阅读部分是讲述世界上3个国家与地区野生动物的处境,从而扩展到谈论野生动物的保护。教师在讲述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结合近几年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倡导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第三,舍己救人: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阅读部分阐述唐山大地震的全过程,与2007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的阅读部分相比增加了最后一段,重点突出了唐山在经历了地震过后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重建新唐山。教师在讲述该部分时可以播放《唐山大地震》,凸显中国人民舍己救人的精神 [20] 。

3) 个人层面之精神的弘扬

第一,敢于挑战: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阅读部分以著名教练郎平与篮球运动员乔丹为例,凸显永不言败、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教师讲述文本的时候,可以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的故事为例 [21] ,然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应该不断进取,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第二,热爱生命: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主题是野生动物的保护,通过拟人的手法,说明如今生态环境的恶劣与野生动物的处境,使得学生激起对野生动物的同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对于生命的重视,让学生成为有温度的人,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22] 。

第三,学会与人交往: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阅读部分是关于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在新学期如何与人交往。文章通过一名高中生在进入高中之后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由于文章内容接近高中生地生活,使得学生倍感亲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仅要完成教学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环境、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交往,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工作与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取得成功 [23] 。

4.2.2. 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

1) 社会层面之拜金主义的风靡

拜金主义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观念 [24] 。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五单元阅读部分是关于著名话剧《百万英镑》,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亨利在获得百万英镑前后人们的行为表现,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后,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率先得到发展,中西部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与此同时,西方拜金主义趁机侵入我国社会,腐蚀民众思想 [25] 。因此,教师在讲授文章时可以融入中华文化中艰苦奋斗的思想,以此来抵制拜金主义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2) 个人层面之享乐主义的侵蚀

享乐主义(Hedonism),出现在18世纪的一种动机学说。是动力心理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认为人的行为由人的趋乐避苦欲望所引起。享乐主义之先驱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有行为皆是基于要给最多的人数获得最大的快乐。2019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主题是道德与美德,阅读部分讲述“万婴之母”林巧稚的一生。文章通过讲述林巧稚的一生,赞扬了林巧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志士放弃优越的条件,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个人的力量,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本时可以多多举例,学习前人的精神,鄙弃不求上进、贪图享乐。

教师通过对于目的语与中华文化的比较,使得学生对于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于是进入“舒缓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不同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主动鄙弃腐朽落后的思想,为个人成长与报效祖国做好准备。

4.2.3. 将中华文化融入课后学习

教师除了把中华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之外,还应当改进学生课后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中华文化融入学生课后学习的水平,把中华文化贯穿到作业以及考试的环节。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应该牢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并且在这些环节中把教学内容、能力培养与文化意识相结合 [26] 。

在考核阅读文本的内涵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评价文章的主题思想。增加一些学生可以从文章中的人物“得到什么启示”的开放性题目,启发学生从正面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百万英镑》时,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学习以及角色扮演之外,可以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看待当今社会中拜金主义的呢?如果你是主人公亨利你如何看待餐厅老板与裁缝铺老板这样的人呢?”由于此时学生已经进入“适应期”,因此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已经能够充分理解,认识到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人永远只会遭人唾弃,只有正直善良、刚正不阿的人才会受人尊敬,幸运之神才会降临。由此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学习西方价值观,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4.2.4. 教学设计反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经历了几千年的繁衍生息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团结友爱、培养爱国情怀,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融入中华文化,实质上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途径,是中国英语教学育人原则的体现。一堂优秀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要注意对学生文化知识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然而,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厚此失彼的现象,又或者缺失德育部分对于学生的培养。

在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在当下以核心素养为基调的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立德树人,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亦是同样的理念,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学生才是教育教学取得最终成功的唯一标准 [27] 。教学实践证明,将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促成教师与学生的双赢,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有力的条件。

教师应以课内文化知识的传授为出发点,研究教材,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延伸和扩展,开发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互联网、家庭、社会实践当中同样是学习的场所。教师照着教材念内容,学生划出要背诵的内容或者在桌子上打瞌睡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8]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敢于创新、思维灵活的学习引导者,新时代的学生也应该是积极向上、视野开阔的学习者 [29] 。

由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推动历史的车轮和国家的进步,才有了我们如今国泰民安、生活福足的日子。当下,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热爱祖国精神对于教育而言,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将中华文化深入英语课堂的骨髓和血液当中。与此同时,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华文化,助力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这本身也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5. 结语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大纲中方向性的问题,更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始终牢记的使命。根据文化适应模式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将中华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举措。希望一线辛勤耕耘、孜孜不倦进行教学的英语教师能够整合现有资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中华文化,使得我们的下一代青年人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2年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开放基金项目“高中英语教学融入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TEY04)和2022年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智能时代下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0442)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马梦妮, 闵敏.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J]. 求学, 2021(12): 13-14.
[3] 刘正光, 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 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 外国语, 2020, 43(5): 21-29.
[4] 张文有. 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79): 101-102.
[5] 王鹏. 浅谈基于德育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J]. 基础教育研究, 2020(27): 92-93.
[6] 聂章威. 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探析[J]. 丝路视野, 2018(11): 70.
[7] Malinowski, B. (2002)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hill Plaza.
[8] Geetz, 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Perseus Books Inc, New York.
[9] 杨小微. “濡化”与“涵化”: 中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J]. 南京社会科学, 2011(9): 124-130.
[10] Sapir, E. and Ellwood, C.A. (1987) Cultural Linguistic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my, Amster-dam.
[11] Bloomfield, L.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Henry Holt and Company, New York.
[12] Trudgill, P. (2000) Socio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 Penguin Books, Singapore.
[13] 王涛, 王延平. 比较文化异同 增强文化意识 培养爱国情怀[J]. 英语∙教学经纬, 2021(1): 25-27.
[14] 张敬源, 王娜. 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中国外语, 2021, 18(2): 33-38.
[15]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 18-24.
[16] 梅强. 以点引线 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9): 20-22, 59.
[17] 符丽雪. 例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4, 37(5): 6-11.
[18] 陈登原. 中国文化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19] 赵玲玲. 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问题刍议[J]. 教育与职业, 2013(30): 129-130.
[20] 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21] 金虹. 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8): 77-82.
[22] 李红恩. 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2.
[23] 翁义明, 王金平.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及措施[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25(6): 131-133.
[24]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1.
[25] 唐霜. 新旧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 2011, 37(S1): 295-296+303.
[26] 李灵、尤西林、谢文郁.中西文化交流[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7] 黄耿春. 英语和爱国相伴相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探究[J]. 争鸣, 2019(18): 120-121.
[28] 于鹏, 严丽. 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程思政”与课堂活动融合——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1为例[J]. 海外英语, 2021(3): 37-38, 40.
[29] 黄秋莲.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文化意识培养[J]. 广西教育, 2019(22):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