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95%的资源分布在晋陕蒙、新疆、冀豫皖和云贵川渝等4个含气区。安徽省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淮煤田,但从各区块看,空间上分布不均 [1] 。目前,已形成了以煤矿瓦斯井下抽采为主、地面大口径钻孔联合井下抽采利用的开发格局。但从地面煤层气的勘查和开发现状来看,总体上勘探的投入低,煤层气勘查程度处于起步阶段 [2] 。
众多学者已对两淮煤田煤储层的定量表征开展过相关研究。姚艳斌等结合偏光显微镜、压汞及低温N2吸附等手段,认为淮南煤中显微裂隙较发育,且呈一端封闭的平行板状吸附孔发育 [3] 。魏强根据高压汞和低温N2吸附实验,认为淮南潘集深部煤微孔和介孔所占比重较多,大孔含量相对较少 [4] 。Wei等认为,潘集深部石盒子组煤孔隙结构以狭缝状和墨水瓶状的孔隙为主,微孔提供了大部分的孔比表面积,而孔隙体积主要由中孔和大孔贡献 [5] 。随着大孔孔容的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随着增加 [6] 。目前,基于淮北煤田煤中孔隙精细特征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前人对淮北煤田取样范围较为单一,对淮北煤田纳米孔隙进行了大致的描述,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扩大采样区范围,增加了对淮北煤田纳米孔隙结构范围分类,使获得的数据更为精确。
本文以淮北煤田煤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扫描电镜法进行定性分析,再根据低温液氮吸附性实验对纳米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可对淮北煤田煤层气勘探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2. 区域地质背景
淮北煤田位于安徽省北部,陇海铁路以南,曹村和唐南集一线以西,南抵唐南集和楚店集东西延长线,西与河南省为界,东西长约140 km,南北宽约110 km。自北向南–自东向西主要有萧西复向斜、童亭背斜、南坪向斜、宿南背斜、宿南向斜、宿东向斜,煤田面积约1.54 × 104 km2,煤田内部划分为濉萧、宿县、临涣、涡阳4个矿区。
目前,已知揭露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和第四系地层。由于淮北煤田的二叠系包含一套完整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构造序列,所以二叠系地层为主要含煤地层 [7] 。

Figure 1.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coal sample collection map
图1. 区域地质背景及煤样采集图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
本次研究所用煤样采自淮北煤田杨柳煤矿、袁店煤矿、孙疃煤矿、信湖煤矿和任楼煤矿(见图1)。样品的采集充分考虑了地域分布、变质程度和主力煤层等因素。在样品采集的基础上,对各煤样进行SEM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性实验。
3.2. 扫描电镜法
本文使用的扫描电镜的参数为最大分辨率 < 1.0 nm,放大倍率为(1.2 − 10) × 105倍,根据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162-2014,煤样在24℃的温度下进行试验,并且湿度保持在35%。本次实验的加速电压设定在0.02~30 kV范围内,每个煤样大约随机选择10~20个点,对其观察并选择最优质的图像进行分析。
3.3. 低温N2吸附实验方法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19587-2004,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各煤样的孔隙进行了低温N2吸附实验。在测量前,取每个煤样1~2 g用直径为40~60 mm的筛网筛选,然后在真空烘箱中以90℃的温度干燥24 h,以除去吸附在煤样中的水分和大气气体。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和实际氮气吸附能力,需要先将每个煤样的温度降低到与液氮相同的温度,然后分别在77 K和273 K的温度下收集N2吸脱附测量数据,并由仪器自动记录检测结果,将检测结果带入到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对应的关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4. 孔隙特征及分析
4.1. SEM下煤样孔裂隙的形貌特征
扫描电镜照片显示,样品ST-3存在大量组织孔、碎粒孔(见图2(a))、角砾孔(见图2(b))、矿物质孔(见图2(c)),其中组织孔孔径多为5~50 μm,形状呈椭圆状、三角形状和不规则状。碎粒孔是煤受较严重的构造破坏产生而形成的碎粒之间的孔,碎粒呈似圆状、条状或片状,其孔径的大小为0.5~5 μm,碎粒孔体积小,易堵塞,会影响煤层气发育和赋存。角砾孔孔径为2~10 μm,角砾呈直边尖角状,角砾孔发育较好,并常有孔喉发育,局部连通性好。同时,角砾孔占优势,对提高煤储层渗透率有利。在RL-22-1中发现大量缩聚裂隙(见图2(d)),孔径多为0.5~1 μm。此外,在XH-3中观察到张性裂隙(见图2(e)),并且在XH-2也发现有张性裂隙和剪性裂隙(见图2(f))。孔径多介于2~5 μm,呈线状、沟槽状,具有方向性,孔边缘为锯齿状,使孔隙空间连通性差。另外,发现部分张性裂隙和少量的碎粒孔。
4.2. 低温N2吸附性实验
4.2.1. 平均孔容及比表面积
由煤样低温N2实验测试结果(见表1)可知:孙疃煤矿样品的平均孔容为0.00225 cm3/g,平均比表面积为0.435 m2/g。信湖煤矿样品的平均孔容为0.0035 cm3/g,比表面积为0.35 m2/g。袁店煤矿样品孔容为0.0028 cm3/g,比表面积为0.22 m2/g。杨柳煤矿样品孔容为0.016 cm3/g,比表面积为4.95 m2/g,杨柳煤矿介孔提供孔容的能力远高于其他煤矿提供孔容的能力。通过低温液氮孔容比表面积曲线(见图3),可知孙疃、信湖、杨柳煤是由孔径2~10 nm的孔提供最大比表面积,而袁店煤由孔径10~50 nm的孔提供最大比表面积。

Table 1. Test result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low-temperature liquid nitrogen
表1. 低温液氮比表面积及孔容测试结果

Figure 3. Low-temperature liquid nitrogen pore volume specific surface area diagrams
图3. 低温液氮孔容比表面积曲线图
4.2.2. 最可几孔容孔径分布
由煤样的孔容孔径分布(见图4)可知:孙疃和信湖煤矿样品的孔容孔径分布曲线具有相似特点:孔容随孔径的增大而锐减,主峰位于2~5 nm处;孔径为5~10 nm,当孔径 > 50 nm时,对应的孔容极小,说明孙疃煤矿和信湖煤矿孔隙以中孔为主,大孔不太发育。而袁店和杨柳样品的孔容孔径分布与上述两种样品有一定的差异,袁店煤样孔容随孔径的增大先增大而后缓慢减小,主峰位于5~10 nm,孔径5~50 nm,当孔径 > 50 nm时,对应的孔容没有趋于零,说明袁店矿区中孔发育而大孔较发育。杨柳煤矿与袁店煤矿孔容随孔径大小变化相似,主峰位于2~5 nm,孔径2~10 nm,当孔径 > 10 nm时,对应的孔容趋于零,说明杨柳矿区中孔发育,大孔不发育。

Figure 4. Pore volume aperture distribution diagrams
图4. 孔容孔径分布图
4.2.3. 孔隙分形形态
IUPAC提出了6种吸附/脱附滞后环类型 [8] ,通过与IUPAC吸脱附曲线类型对比,可判断孙疃、信湖、袁店、杨柳矿区采集样品的低温液氮脱附滞后环类型都属于H4型,煤样的孔隙形态(见图5)由两种或多种组成:当孔径为2~5 nm时,以狭窄缝隙形孔为主,同时含有部分两端开口透气孔和少量狭窄墨水瓶形孔;孔径为5~10 nm主要由长柱状、和少量墨水瓶状组成;孔径为10~50 nm主要为平行板状。

Figure 5. Low-temperature liquid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diagrams
图5. 低温液氮吸附/脱附等温线图
4.2.4. 孔隙分形特征
低温液氮吸附实验数据处理方式一般以分形维数计算模型为主,如BET和FHH模型。其中,FHH模型理论适用范围较广,如下 [9] :
(1)
煤样孔隙分形维数的拟合过程和计算结果见表2和图6,以相对压力P/P0 = 0.5为界,ln(v/v0)和ln(lnP/P0)呈现两种不同的斜率,各组的分形维数的拟合曲线的相关性系数R2都大于0.9,最高达0.999,说明其拟合程度高,表明淮北煤具有2种不同的孔隙分形特征。低压段(P/P0 < 0.5)相对应的孔径范围为2~5 nm,分形维数D1为2.3573~2.8809,平均值为2.5467;高压段(P/P0 > 0.5)相对应的孔径范围为5~50 nm,分形维数D2为2.4708~2.8887,平均值为2.65265,推断出淮北煤样孔径在2~5 nm和5~50 nm范围内有不同的孔隙分形特征,并且在5~50 nm范围内可能还具有不同的孔隙分形特征。
相关学者认为,低压段(P/P0 < 0.5)氮气分子吸附在煤颗粒表面的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与孔隙表面粗糙程度相关,因此D1被称为孔隙表面分形维数;高压段(P/P0 > 0.5)分界线左边的范德华力减弱,毛细管力为氮气吸附的主要作用力,与孔隙结构复杂程度有关,因此D2被称为孔隙结构分形维数 [10] 。观察表2煤样的分形维数D1大小关系为XH-2 < ST-3 < ST-2 < YL-1 < XH-3 < YD-3,其煤样的孔隙的表面粗糙程度逐渐增高。而本文煤样的分形维数D2大小关系为YD-3 < XH-2 < XH-3 < ST-3 < ST-2 < YL-1,其孔隙结构复杂程度逐渐增高。并观察到D2在同种矿区之间变化幅度不大,表明同一煤矿孔隙结构复杂程度相似。

Table 2. Calculation result of fractal dimension of coal pores
表2. 煤孔隙分形维数计算结果

Figure 6. Pore fractal dimension diagrams
图6. 孔隙分形维数图
5. 结论
1) SEM结果显示,淮北煤中富含组织孔和角砾孔,偶见碎粒孔和矿物质孔。受构造作用影响,煤中发育张性和剪切性裂隙,表明淮北煤孔隙发育良好。
2) 低温N2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杨柳煤中介孔(2~50 nm)提供孔容的能力远大于其他煤中介孔提供孔容的能力;孙疃、信湖、杨柳煤是由孔径2~10 nm的孔提供最大比表面积,而袁店煤由孔径10~50 nm的孔提供最大比表面积。
3) 低温N2脱附曲线为H4型曲线,可将孔隙分为三种形态:当孔径大小在2~5 nm时,以狭窄缝隙形孔为主,同时含有部分两端开口孔和少量墨水瓶形孔;当孔径大小在5~10 nm时,主要由柱状和少量墨水瓶状组成;当孔径大小在10~50 nm时,主要为平行板状孔。本文在前人提供的基础上,增加了孔径在5~10 nm的孔隙结构,精进了对淮北煤田纳米孔隙的结构划分。
4) 煤的分形维数D1大小关系为XH-2 < ST-3 < ST-2 < YL-1 < XH-3 < YD-3,其煤样的孔隙的表面粗糙程度逐渐增高。而分形维数D2大小关系为YD-3 < XH-2 < XH-3 < ST-3 < ST-2 < YL-1,其孔隙结构复杂程度逐渐增高,表明了淮北煤田不同矿井其孔隙结构复杂程度都不相同,单一分析不具普适性。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1-018);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379198,深部低渗煤层气储层孔裂隙三维可视化表征);宿州学院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2022BSH001);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21A111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