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仍然是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而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上尤其关注青年群体。对青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对青年的关心和重视的体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青年作为最朝气蓬勃的群体,其心态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随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发布,“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本书编写组,2020)为当下培育青年的国民心态提供了指引性目标。基于爱国主义教育语境研究青年的国民心态培育问题,有利于探寻当下青年群体的国民心态背后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也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一代理解和践行爱国主义,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 青年国民心态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情感和意识的培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关于爱国主义,学者张红飞认为“爱国主义是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奉献的思想追求”(张红飞,2021)。学者李琼认为“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李琼,2017)。已有相关研究对爱国主义概念本身的解读非常丰富,也有部分学者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阐释或定义,如学者崔健就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概念阐释,指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注重通过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国情教育国民的国家认知,建构深层国家意识(崔健,2020)。学者杜玉珍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既包括通过一定方式自觉产生爱国主义行为的主体客体化,同时还包括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意识完全内化于心的对象主体化,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杜玉珍,董可怡,2022)。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态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是指个体对外界客观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心理反应。国民心态是“国民看待和评价自身与世界,尤其是面对重大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的‘集合’”。国民所指的是我国的公民,而青年国民是指公民中的青年群体,根据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规定,青年所指的对象为14~35周岁的公民。在爱国主义教育语境下的青年国民心态是指青年看待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有关国家的重大事件时,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呈现出来的综合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对国家重大事件具有一定态度倾向的意见、评价、观点和行为。
当代青年的主流国民心态趋于正向、沉稳,与社会、国家的要求相一致,青年群体主要为“95后”、“00后”,这个年龄段的他们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能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平时更多看到朋友圈里总是会被赞美祖国的文章刷屏,B站弹幕上常有人发出“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的感叹,微博热搜上也频频出现“中国”字样等等,可见当代青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当今我们也随处可见青年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身影,无论是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学成回国的海归学子、科研攻关的青年专家、勇立潮头的互联网创业者,还是努力在知识海洋里奋战的青年学生、坚守岗位默默奋斗的快递小哥,当代青年正以蓬勃向上的青春面貌,更新着中国印象。青年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国家发展的主题叙事中,将自己的家国情怀融入时代进步的澎湃潮流。但是杨宜音等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尚处于身心发展逐步成熟时期的青年其爱国认知、情感和行为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导致他们的国民心态出现偏差问题。
现如今我们国家已经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爱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不可分,因此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认识到爱国是每个人心中最崇高的价值信念,必须提高自己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力,必须牢记时代使命和任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
3. 青年国民心态的出现偏差的类型及表现
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促使了各式各样的青年认知偏差问题的出现,而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对这一群体心态的关注和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态一词被广泛地使用,但其概念内涵存在着“多而不严”的现象,马广海认为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马广海,2018)。杨宜音提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杨宜音,2016)。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社会事件中青年的态度、行为表现,对青年国民心态出现偏差问题的类型及表现进行总结、归纳,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将偏差问题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心态:
3.1. 淡漠心态
淡漠心态是指个体对社会现象、事件缺乏热情的心理表现。它主要是来源于个体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消极认识,导致个体在理解社会事务上出现一种冷漠,不关心的态度倾向。青年在国民心态中的的淡漠心态主要表现在贪图享乐,被享乐主义紧紧束缚,在意志上缺乏报国的理想追求。享乐主义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学说中,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享乐主义是所有动作皆可被一个人会产生的享受与痛苦所决定,力求将享乐与痛苦的差距增至最大。享乐主义就是在面对痛苦、苦难时的怯懦表现,是一种对生命缺乏深刻体验与理解的必然选择。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大众逐渐的被资本主义消费思想所束缚,资本家通过广告宣传,大众媒介等被人们的需求完全的歪曲了,正如弗洛姆所言:“一瓶可口可乐在手,我们喝的是漂亮的少男少女在广告上畅饮的那幅景象,我们喝的是瓶上那条‘令你精神百倍’的标语”(马尔库塞,弗洛姆,1998)。人们永远处于一种饥饿的消费之中,追求虚荣和假象,真正的“用”被人们抛之脑后。
随着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社会面临着的大量西方文化的侵入,其中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正在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群体。溺于享乐主义思潮的大学生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物质生活,成日里吃喝玩乐,甚至是超前消费去购买自己能力之外的大牌衣物、手机和电脑等,以及在社交场合中讲排场、摆阔气、爱虚荣。还有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将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单调乏味的书海里,打着“再不疯狂就老了”的旗号挥霍青春,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最终碌碌无为的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逐渐的在物质生活的“温柔乡”中迷失自我,忘记了人生和学习的真正价值和目的,更不要谈爱国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早已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事,仅仅去追求物质上的奢靡。享乐主义本身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它侵蚀着青年,阻止青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阻止青年发挥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在侵蚀着整个社会,扰乱我们的社会风气,阻碍着社会进步。
3.2. 功利心态
功利心态是指个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忽视正确价值观和手段的行为。在爱国主义教育语境下的青年的功利心态主要是指为了得到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完全忘却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利益,最为典型的就是功利主义群体。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即不考虑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和手段,仅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于最大快乐值的影响。如果能够增加最大快乐值,则为善,反之则为恶。换言之,功利主义所追求的就是要把个人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公众利益至上,认为个人利益才是人类生活的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条件下,并没有带来精神生活的富足,相反还出现了功利主义这种价值观上的扭曲,尤其是在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开始追求自己的私欲,爱国主义精神搁置一旁,把自己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至上。
在青年大学生中,主要表现为唯利是图和唯钱是图,很多青年大学生为了一己私利,甚至不顾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规定。“学术妲己”等热词逐渐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很多青年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或者是评奖评优甘愿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采用近乎违背伦理道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信仰依已然坍塌,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和发展。他们在对一己私利的追逐中,完全抛弃了对自身的超越和对国家的关心,高尚的价值理性沦为庸俗的物质主义,表现为满足与个人的物的,感性的刺激,从而直接导致了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丢失或扭曲。
3.3. 摇摆心态
社会心理学中的现状启发式理论是摇摆心态的理论来源。由于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信息复杂且答案不明显或者条件不确定时,人们常常使用启发式快速省力地做出决定。在当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的摇摆心态主要表现为不加分析和研究的去理解国家的历史,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出现不确定的态度倾向,甚至是在西方一些错误引导下,站在国家的对立面来解读历史,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在当代社会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错误的价值观念先行,用一种符合西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错误价值观去歪曲甚至是丑化我们的历史,将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野心史、党内斗争史和人民苦难史,制造谎言,虚构事实。第二种是披着学术研究的虚假外衣,对我们的历史资料进行断章取义、不究意义的挖掘和整合,作为建立一种虚无历史的手段。第三种就是以所谓的“重新认识”去丑化和诋毁英雄人物,对我们的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历史进行胡编乱造,放大其缺点和局部事实,甚至是以今天的标准评判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随着全球化的扩张,西方思潮的侵入,青年大学生会面临多种信仰的选择,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催化下,很多人都会被西方的价值观所诱惑,最终侵蚀掉民族信仰。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青年似乎正处于一种碎片化的阅读中,忽略浏览详实的内容,缺乏对历史来龙去脉的理解,加之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侵蚀,容易出现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进行否定,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度崇拜,痴迷于错误的价值认知。当代青年在面对学习压力时,也容易衍生出一种自我嘲解的“丧文化”(张晓庆,2019)。“丧文化”本质是一种压力的自我排解,但是也在慢慢的演变成一种在历史虚无主义催化下的消极历史观,会导致青年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的丧失,难以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正确的认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真正的根和基础就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如果将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都否定了,那么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又从何谈起呢?爱国主义精神的践行和传承又怎么能付诸实施呢?
4. 培育青年健康国民心态的路径分析
4.1. 增强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培养青年理性包容心态
爱国主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观念认识,因此要提高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爱国立场和培植青年的爱国意识。
正确的爱国主义立场是厚植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能够对爱国主义的践行起到保障作用(张智,李金平,202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也就是说要求当代青年一方面要尊重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爱护我们的国家和骨肉同胞,另一方面要在真切感受祖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敞开怀抱,尊重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
一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与其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基础不可分割(王金玉,2021),爱国主义精神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因此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是在任何时期开展爱国主义行动的第一要义。在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国家对于青年新的时代要求。从国家的贫穷落后到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密不可分的。基于部分青年尚不稳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淡化等偏差问题表现,通过开展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培植青年自信、理性和包容的国民心态,有利于提升青年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王珺颖,2023)。除此之外,青年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多阅读历史书籍和文献等,从而深入正确的了解国家的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国家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4.2. 锻炼自身的本领,培养青年“强国有我”心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都处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之中,爱国并不是空谈,也不是喊喊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锤炼好自身的本领,掌握自己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用自身专业的知识储备去建设国家,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在掌握专业课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应掌握国际语言,追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解科技发展的进步,能够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对话打好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青年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典型的代表就是“饭圈女孩”和“帝吧网友”等爱国团体,他们利用网络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与西方媒体以及分裂分子谈笑风生,做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中00后的孙文烁也是“帝吧网友”中的一员,虽然他年龄仅仅只有22岁,但是在网络舆论阵地这一暗涌四起的地方,已经成长为一名奋战多年的“战士”。他自发地在网络上组织青年网友传播社会正能量风潮,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弘扬“四个自信”,多角度地展示青年一代的风采。不仅如此,孙文烁还积极投身基层志愿服务,依靠新媒体制作平台宣传扶贫政策和组织公益扶贫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扶贫的声音。孙文烁是当代青年爱国的缩影和典范,他不断地锤炼自身的本领,心中永远有一种“强国有我”健康心态,用自身的本领和知识投入到爱国中来,用实际的行动践行爱国主义。只有新时代青年保持一份“强国有我”的健康心态,并做到自身本领过硬,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在面对冲突和纷争时从容不迫,无所畏惧。
在“强国时代”把培育青年的“强国有我”心态视为青年学习氛围的主旋律,能够使原有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部分青年的淡漠心态、摇摆心态,营造青年争当“强国一代”的良好氛围。
4.3. 自觉爱国主义的行动,培养青年“实干”心态
爱国主义最终体现在具有现实价值的行动中,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其矛盾的解决,单靠在校园的教育和引导是有限的,高校可通过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用开放的眼界、宽广的胸襟看待国内外社会热点事件,并结合自身实际树立健康的国民心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内外风险处于不确定性之中,当代青年应在思想上理性爱国的基础之上,不断锤炼自身的本领,最终将心中的爱国之情转化为自觉的爱国行动。当代青年践行爱国主义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在学习上,青年应该勤奋进取,锤炼自己的本领,在掌握好自己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向其他方向拓展。其次,在生活上,青年应该爱护祖国的一草一木,爱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小事做起,杜绝浪费,不破坏祖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良好的国家内部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在工作中,青年应该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同时还应积极投身基层志愿服务中去,帮助自己的同胞,为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青年还应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和关心周围的同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把爱国之情融于祖国日益繁荣发展的宏伟事业中,逐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实践,让自己的青春力量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神圣事业中绽放绚丽之花。
5. 结语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现在是青年发展的大好时机,也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青年只有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之情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之路深度融合,做到人生方向和党的方向、人民的方向高度统一,才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国民心态,真正地践行爱国主义,将青春才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中热烈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