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对分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自2013年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提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和广泛研究,如今已逐渐成熟起来,它不仅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改变,而且带来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对分课堂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大多来自高校教师的经验总结,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仅有少数中学教师真正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探究动态系统理论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并把这一理论基础上结合了对分课堂教学与英语作文教学的具体实现步骤加以了分析,再通过数据形式来证明实施的效果,进一步深化其理论基础的发展,不断填补和完善对分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论框架。
2. 概念界定
2.1. 对分课堂
张学新教授(2014)通过考察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创造性地提出对分课堂教学这一理念,又称PAD教学 [1] 。在课堂设计之初,即将课堂授课时间对半分配给任课教师灵活掌控,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剩下时间则留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课堂讨论、情景对话练习等常见的训练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当次课程,并确保讲授时间与学生讨论时间能够有效分割,相互助益又不会彼此冲突;对分课堂基于简单且明确的授课模型,将讲授、独学、讨论、对话四项教学主体有机融合。
2.2. 动态系统理论
1997年,美国语言学家Larsen-Freeman率先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应用语言学领域,她认为语言是时刻改变的,这与动态系统理论的性质相似 [2] 。她指出“复杂系统”这个术语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类型的元素和媒介以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的系统。她认为系统是变化的,语言也如此。二语习得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发展迟缓的,不可预测的,停滞的,日新月异的进步的动态系统。语言是一个动态系统,涉及自身的出现、发展、变化、使用和获取。
3. 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对分课堂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3.1. 理论价值
对分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源于大学,自2013年被提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和广泛研究,如今已逐渐成熟起来,它不仅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改变,而且带来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对分课堂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大多来自高校教师的经验总结,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仅有少数中学教师真正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将运用动态系统理论探究的对分课堂模式运用到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并结合对分课堂应用到英语作文教学中进行验证与分析,再通过数据形式来证明实施的效果,进一步深化其理论基础的发展,不断填补和完善对分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论框架。
3.2. 实践价值
目前,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工作中,各级教师逐渐重视起写作教学,但大部分教学效果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和写作策略,教师忽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引导和兴趣的培养。同时,英语写作存在一定难度且伴随着枯燥性,学生在整个写作学习过程往往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本研究将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为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提供范例;有利于改革和发展英语写作教学,探寻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有利于改进和丰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目的是把学生引进一种新式课堂,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改变写作意识和习惯,从而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促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成为真真切切的学习的人。通过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对分课堂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它毕竟起源于大学,中学教师的观念中存在着许多身份认同,深入实践者寥寥无几,且班上的学生学习动机差别不大,不同学科均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对分课堂模型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 对分课堂模式
对分课堂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当堂对分模式和隔堂对分模式 [3] 。“当堂对分模式”把讲授、内化、讨论放在一个课堂上,教师可以实时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保持学生的学习和讨论热情。“隔堂对分”是指内化吸收环节是在不同的课堂时间进行,其与讲授环节有一定的课堂间隔,在课下或第二节课上完成。换句话说,同一主题在不同时间讨论,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吸收的时间。比起传统教学方法,其最大的创新是增加了内化和讨论,即在教师讲完课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独立思考,实现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然后在下一堂课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更长的时间进行内化。他们可以通过搜索更多的学习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深入讨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来选择对分的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对分课堂的三个过程都放在一堂课内。根据课时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师对对分教学的实践深入,对分课堂形成了一种当堂隔堂混合形式,结合了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的操作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选择对分课堂模式。图1、图2分别是隔堂对分模式和当堂对分模式的基本框架。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民主、平等,主张师生分割权力。从显性时间维度看,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即将课堂教学的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知识讲解,而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们进行个性化课堂学习和小组讨论的互动式探究学习。从隐性权力视角来看,通过对分课堂给出了一种实现老师权力合理分配的教学范式。教师对学生的课程承担着有限的职能,而学生则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担当着最主要的职能,正是这样实现了老师的职权和学校职能的平衡。在教学内容上,对分课堂教学实现了“课程知识与信息的对等共享”,即课程知识信息一部分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呈现,另一部分由学生通过课后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获得。从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上看,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个部分:演示、同化和讨论。
5. 动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李兰霞(2012)根据Larsen-Freeman在1997年分三组讨论的复杂系统的十个主要特征,她指出动态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征:复杂性、开放性、适应性、自组织性、动态性、非线性性、不可预测性、反馈敏感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4] 。根据他们的数据,本研究基于三个标准对这些特征进行重新分组和讨论,即系统特性、发展过程和发展条件。
5.1. 动态系统的系统特性
从系统特性来看,语言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自组织性、自适应性等特点。
(1) 复杂性
复杂性指的是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同于由大量元素或媒介组成的简单系统。复杂系统的行为不仅是单个部分的产物,而且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如果我们把一个城市作为一个综合系统,那么这个城市的组成部分就可以被看作是子系统,乡镇是子系统,火车站是子系统,河流和山脉也为子系统。因此,动态系统理论主张将语言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因为学习者不知道有多少种因素可以影响并且如何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的一方面 [5] 。
(2) 开放性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话语体系,它作为与人们沟通的最主要工具。如果不能保持对客观事物及其运行规律的开放性表达,则我们的思维就不会在思考中保持开放,以至于在我们谈到未知和暂不了解的事物时大概率偏离准确的认知,也容易失去找到认识事物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头绪的线索。
(3) 自组织性
语言系统的子系统间发生了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的特征,Van Greet (2003)指出,语言系统是自组织的,不仅对外部系统的反应,而且由自组织方式促成的语言体系的产生,诠释了复杂话题“人们可以说出我们从未听说过的复杂句子” [6] 。
(4) 自适应性
自适应性是系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的过程,以这种方式工作的系统被称为“复杂自适应系统”。不但自组织的语言系统能够自适应外部环境,保持语言系统在社区中的稳定性,而且语言使用者能相互适应。
5.2. 动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从发展过程来看,语言是动态的、非线性的、不可预测的。
(1) 动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系统未来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会取决于当前状态。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会成长或衰退,一切都是动态的。元素和媒介不仅会随时间变化,它们之间的交互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元素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那么所有嵌套在较大的系统中的子系统都在不断变化。
(2) 非线性
非线性是复杂系统中元素和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Larsen-Freeman曾经说过:“在系统中,变化与输入不成正比。元素或媒介不是独立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或交互是可以自行改变的。”例如,学校多年的教育可能不会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但一个偶然的事件可能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外语水平。反之,在一个线性系统中,某个外界因素的干预都可以导致相同程度的结果。
(3) 不可预测性
从“蝴蝶效应”视角考虑,动态过程中不能预见的行为决定其初始状态,也就是说,启动前的轻微改变就会导致之后产生急剧改变。
5.3. 动态系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条件来看,语言对初始条件敏感,对反馈敏感。
(1) 对初始条件敏感
这是动态系统理论的核心特征,这意味着在开始时的一个小的差异或在此过程中的一个小的差异会导致显著的差异结果,即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语言的学习困难和认知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短期记忆和认知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外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母语记忆或母语朗读水平,都可能反映外语的水平。
因此,从“蝴蝶效应”的角度可以解释初始条件是如何影响外语学习的。
(2) 对反馈敏感
这是语言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条件。反馈敏感属于生物学领域,由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提出。作者指出反馈敏感是人类自然的固有特征,而反馈就是人类自然选择,因此动物的选择也被视为进步,通过积极的反应把人类进化往前推动。与此同时,对进化过程的负反馈使突变从螺旋上升而失控或出局,结果为自然选择。
总之,应用语言学中的动态系统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发展过程、语言使用和语言习得。第一,语言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开放的复杂系统,语言本身具有子系统,并且能够适应外部世界。第二,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总是在变化,原因与结果不成正比,而且通常是不可预测的。第三,语言的发展对初始条件敏感,对反馈敏感。
6. 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PAD课堂英语写作模式
动态系统理论打破了人们关于语言发展中的线性模型的传统看法,指出语言学习过程是一种既包括前进又包含倒退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反而像一个曲线,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 [7] 。对分课堂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教学、内化和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动态发展过程。有鉴于此,为了使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贴近高中生学习的动态发展,笔者在对分课堂原有教学过程的基础上,按照动态系统理论原理进行了微调,见图3。以下均以人教版必修3 Unit 1 Write about your festival experience为例。

Figure 3. A model of English writing in the PAD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图3.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分课堂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 讲授:写作课以应用性为主,要求学生先完成知识的传递,但知识的传递必须来自事先的输入。在课前准备中,按照动态系统原理所主张的课程的稳定性特征,由老师首先讲解与教学过程有关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进行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储备。以完成知识稳定性的要求。以人教版必修3 Unit 1 Write about your festival experience 为例,本单元写作活动主题是“写你的节日经历”,要求学生就各自的节日经历写一篇有关节日经历的文章。在本单元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出有关节日经历的话题。在讲授过程中,首先,复习有关记叙文的相关知识。其次,展示教学内容的结构,让学生注意教师未提及的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四个主要部分:记叙文定义、记叙文六要素、文章结构和写作步骤。教师将主要解释第二和第四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留下让学生自学。最后,教师用PPT展示重点和难点,用实例说明如何按步骤写好记叙文。
(2) 内化:对分课堂内化阶段“亮考帮”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进行总结与辨析,使学生内化时间更长,可以通过搜寻更多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了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们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讲授语言基础知识点和书本知识。学生忙着作笔记,无法保证学生是否跟随老师的讲课思路,容易造成了时间投入多,学习效果不佳的困局。根据动态系统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的变异性的观点,学生通过“亮考帮”既强化了基本知识,又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达到了变异性要求。例如,在教师讲授完,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总结当堂所学的内容并完成反思任务,弥补教师留白部分。之后,学生需要搜索相关的资料,列出作文大纲,根据所列大纲写出作文初稿。
(3)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同时进行知识的反思和再回顾的活动。英语课堂收效慢的原因是师生之间的疏离,没有教和学的互动,更别说教学的发展与改善。对分课堂采取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个部分。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合作学习,根据教师的提示或根据“亮考帮”的内容进行充分交流,学生对已知问题得到更深入的探讨,对未知问题得到了解答。全班交流阶段,全班同学进行自由发言和提问,对其他同学的问题可以踊跃发言,帮助解答,若全班学生都不能作答则由教师进行解答。课堂的交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点加以合理输出,师生之间交流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有效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动态系统理论中主张的课程应用中的交互水平和时间段的关系,则通过对分课堂教学这一方法得到解决。交流程度的强弱会关系到学科应用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的环节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以把教师的交流由课堂教学扩展至课外。所以,课后的交流会对课堂中的知识内化造成影响,但课堂上的交流也会对课后的师生交流造成影响。如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资料查阅,再一次与同伴或者教师进行探讨,不断地把知识进行输入输出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掌握。而学生在课后互动中提出的问题也可能对教师下一次课的教学产生影响,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以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7. 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借鉴很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的一次实验研究,目的是检验该方法能否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经过约4个月的教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态观测,改变相应教学方法。授课中融入教师讲解–独立写作–小组讨论,特别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讨论交流和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动态系统自我组织的特性,促使学生及时做出调整,使其学习主动性保持得更加持久和稳定。其次,本研究验证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对分课堂相较于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从实验的前后测成绩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后测作文成绩明显上升。
8. 结语
综上所述,动态系统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理念,能够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合理的搭配,对分课堂教学方式的传授、内化、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及其实现方式也能够与动态系统理论充分的融合开来,一方面动态系统理论可以更有力的帮助对分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能够继续补充和发展动态系统理论,两者在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并没有单纯的线性图,反而实现了动态的发展。本研究将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写作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英语写作兴趣,使学生有写作思路,敢于下笔,改善对英语写作的畏惧状态和消极情绪,提高写作教学效果;同时为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