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语的空间范畴
Spatial Category in Uyghur Language
DOI: 10.12677/ML.2023.117438, PDF, HTML, XML, 下载: 326  浏览: 5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徐 涛: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空间拓扑关系隐喻空间参照框架Spatial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 Metaphor Spatial Reference Frame
摘要: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新疆南疆维吾尔语方言为例,收集了大量语料,探讨了维吾尔语空间范畴的空间拓扑关系、空间参照框架和维语的对应关系。我们了解到维吾尔语空间认知结构不完全等同于其他语言,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空间关系手段和空间概念到语言建立联系的手段,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共性和个性。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on the basis of Field research and taking Uyghur dialects in southern Xinjia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llects a large number of language materials and discusses the Topological space relationship, spatial reference frame an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Uyghur language spatial category. We know that the spatial cognitive structure of Uyghur language is not completely equivalent to other languages, but has its own unique means of expressing spatial relations and the means of establishing links between spatial concepts and language, which reflects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human cognitive thinking.
文章引用:徐涛. 维吾尔语的空间范畴[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7): 3230-323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38

1. 引言

前人在维吾尔语的语法研究方面涉及到了空间范畴,但主要是以语法形式为中心,将空间范畴问题分散到不同的语法结构形式去描述,再解释某个成分表达的空间意义。近些年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内容只散见于一些论文当中如王远新(2003)的《突厥语族语言方位词的语法化趋势及其语义特点》、李遐(2009)《从认知角度看汉维语空间隐喻》、郑让红(2011)《英语和维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这些论文主要是从隐喻的视角对维吾尔语空间概念进行概括性描写和解释。从前人的研究概况可以看出,维吾尔语空间范畴的相关研究主要注重纯形式化的分析,忽视了语义在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脱离了与语言本身息息相关的认知机制,对维语空间关系的表达及空间概念结构、空间参照框架的形成等问题并未做深入探讨。维吾尔语的空间范畴是一种广义的语义和语法范畴。在语义范畴方面维吾尔语典型的空间方位概念是由人体部位或是物体部位推而广之的,维吾尔语的方位词、身体部位名词、后置词、时间副词在表达多义现象和诸多语法形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语法范畴方面维吾尔语中还通过空间义动词、特殊领有结构,或者在关系词后面附加语法形态这些语法手段来体现空间关系,例如存在句动词“bɑr、joq、turmɑq”在句子中表达存在、领有、所属的概念结构。在名词、副词、后置词的后面附加时位格助词、从格助词、向格助词、界限格助词、领属格助词等附加成分表示地点或是处所的空间义。

本文主要以维吾尔语中心方言以及和田方言这两个方言为主(米苏尔唐,1990),收集新疆南部的库车、沙雅、新和、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的语料,将维吾尔语空间范畴中能够表达拓扑空间关系的方位词、身体部位名词、地理名词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和维吾尔语空间范畴研究相结合,从意义入手,用全新的视角探讨维吾尔语空间方位关系和空间范畴的语义构建过程,找出语言和认知系统里空间范畴的普遍特征。

2. 维吾尔语空间拓扑关系

Levinson (2003)通过研究跨语言的空间关系,认为在认知语言学中,空间拓扑关系对于研究语言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空间拓扑关系指空间中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物体表面结构中观察者关注的焦点与背景的空间关系,具体包括物体之间具有的并存、邻接、关联、包含和连通等关系。 [1]

维吾尔语拓扑空间关系的表达主要包括方位词、身体部位名词、地名、环境界标名词、后置词、时位格助词、存在句动词等。这些词和表达结构可以反映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空间信息。

2.1. 方位词

维吾尔语中存在大量方位词,表达了最基本的空间方位关系,很多词都是从古代维吾尔语沿用下来,并成对出现。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Location words in Uyghur language

表1. 维吾尔语方位词

2.2. 身体部位名词

bɑʃ (头)、burun (鼻子)、kejin、burun (鼻子)、kejin (后来,最早是名词“kej/kɛz”(末尾,某些东西的后部)和古代方向格融合而成的)。 [2] bɛt (脸面)、boj (身材) (发展出副动词bojlɑp,表示沿着、后置词bojitʃɛ; (表示按照)、ɑrqɑ (背后、背面、背地、后面)、jyz (脸、面、面孔、脸皮、脸色、脸庞、表面) e:ɣiz (嘴、口)、qulɑq (耳朵、水壶的两边)、bɛl (腰、物体的中间、山坡)、qɑʃ (眉毛、跟前、眼前) ɑjɑq (脚,末端) kindik (肚脐眼、中心)。“bɑʃ-qol”(头手)通过转喻指“全身”、“bɑʃ-køz”(头眼)通过转喻指“脸”。

Heine (1997) [3] 通过对非洲语言材料研究,人体提供了空间概念形成的最重要的模型,一些非洲语言中动物模型也可提供空间概念的模型。而表示“上、下、前、后、里”等空间概念及其认知域主要来自于身体部位的模型。维吾尔语空间范畴中的空间概念最初是由人体部位或物体部位推而广之的。

2.3. 环境界标名词

跟环境界标有关的名词和状态方式名词:urun (地方、场所、位置、地位)、syrɛt (照片、图画)、tɛrɛp (方面)、ɦɑl (情况、状况)、rɛviʃ (方式)等。例如:bɔj以身体作为环境界标,dɛrjɑ boji (河沿、沿河)在新疆境内很多地方都有该地名。

以上三类表达最基本的空间方位,由人体部位或是物体部位隐喻为其他认知域。学者们认为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因此语言中表示空间的词是最基本的,是派生其他词语的基础。Heine等人从认知角度把人类认识世界的各个基本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

人体 > 事物 > 空间 > 时间 > 性质

Talmy (2002)认为:词义范畴属于原型范畴;介词、方位词、身体部位名词等表达方位范畴的词有复杂的语义范畴,而空间义向非空间义的引申扩展是通过(抽象化、具体化、隐喻、转喻和意向图式)等认知机制形成的。 [4]

我们认为维吾尔语这三类词同样遵循了Heine提出的这个认知域的转变。这个序列既符合一词多义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的一般规律。在这个序列的前半部分从人到空间中,是由实变虚的过程,后半部分从空间到性质是由虚到更虚的过程。人体部位或物体部位对应的空间意义被抽象化,并最终固化成语法形式也就是语法标记,或者是固定短语,或者隐喻为表示方位概念的语法词素,和其他地点名词、方位词结合,共同表示空间方位概念。

2.4. 表达地名的名词

除了以上词表达空间关系外,维吾尔语有大量词汇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来表达空间认知的。因为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是人类认知客观外部世界的两种基本关系,表达维吾尔语空间范畴的部分词语也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疆的地貌特征是“三山两盆”,所以新疆独特地形特征也体现在语言的空间关系上,维吾尔语很多地名、处所以太阳、河流、山川、房子、树木作为最基本的定位,也就是空间参照框架,来表达和区别不同的空间方位。例如:1) 跟山川有关的地名:库车县牙哈乡“jɑqɑ”是乡村“牙哈乡”名称,意为“边缘”之意,因牙哈村地处乡东面戈壁边缘,古称牙哈村。还有“ɑʁi”是乡村“阿格乡”这个名称,意为“夹在山中间的村”,阿格村地处北部天山深处,山中间被水冲出一道宽沟,沟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村民沿沟而住,两面是石山,故称“阿格”,两个山中间的有泉水的地方称为“ɑʁi bolɑq”。2) 阿克苏地区基本上是沙漠绿洲,很多地名跟沙漠、河流、果园、树木、遍地的石头相关,例如阿克苏称为“ɑqsu”,白色城,阿克苏河从城内流过;在库车河的上游地区,称为苏巴什古城,实际上是维吾尔语“su bɑʃ”表达水源的意思;新和县称为“tɔqsu naɦijɛ”意指水源充足的地方;以小溪命名的村庄很多,如“oŋ eriq”直译为右面有小溪的村子、“qoʃ eriq jezisi”译为“双溪村”、沙雅县塔里木乡“tɑrim”意为“可耕种的土地”,因该乡地处塔里木河两岸而得名。石头多的地名称为“ɑq tɑʃ”,这个地名在南疆其他地方也常见。3) 还有以动植物物命名的地名有: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古城,这里野猪出没较多被称为“tuŋuz bɑʃ”。沙雅县戈壁滩遍布的常见植被红柳,有红柳的地方称之为“qara julʁun”。4) 太阳是重要的参照物,东西的定位主要以太阳的升落为参照,东面称为“kyn tʃiqiʃ tɛrɛp”,西面称为“kyn ɔltturuʃ tɛrɛp”,南北的定位以地势的高低为参照,南面称为“tøvɛn tɛrɛp”,北面称为“ystyn tɛrɛp”,房子朝阳的称为阳面“kyngɛj”阴面称为“kɛstɛj”。5) 很多土地是盐碱地,盐碱地多的地方称为“ʃaqur”。6) 阿克苏地区多以农业为主,所以人们经常使用劳动工具“kɛtmɛn”,以它命名的村庄称为“oŋ kɛtmɛn”,果园多的地方称为“qoʃ baʁ”,以上的众多维语地名既表达了空间方位和绝对的空间参照框架,又体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点,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生活。

2.5.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表达当地具体地理位置。维吾尔语中不仅有方位词、身体部位名词和地理名词表达空间方位概念,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表达空间距离的远近。例如这里“bu jɛr”,那里“u avu jɛr”;这边,从这边“beri;bu jɑqɑ;mavu tɛrɛp”,那边“u tɛrɛp、ɑvu tɛrɛp、ɑvu jɑqqɑ”那边。表示相对位置远近的词有近处“jeqin”,远处“jirɑq”,较近处“bir qɛr jeqin”,较远处“bir qɛr jirɑq”,最远处“o jɛ dɛ、ɛŋ jirɑq”可以看出,程度副词来修饰相对距离的远近。

3. 空间参照框架

认知语言学的空间参照框架(Levinson, 2003)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维吾尔语的绝对空间参照框架有自己独特的类型学特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因素对空间参照框架的选择上。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方向:例如:河流的上下走向。

空间位置:指太阳在物理空间中的位置,可以通过太阳的运行方向进行方位的确定。

空间关系:指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是相对关系,也可以是绝对关系。

根据调查,维语最基本的绝对空间参照框架如下表2所示:

Table 2. The spatial reference frame of Uyghur language

表2. 维吾尔语的空间参照框架

可以看出,空间参照框架以人们在物理世界中方位或距离来认知。用日出日落表达东西南北,用水流走向、沙漠形态等自然地理环境来定位物理空间坐标。绝对空间参照框架是一种客观的空间描述方式,它可以为维吾尔语语言空间认知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4. 结语

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拓扑关系、概念隐喻、空间参照框架的理论和维吾尔语空间范畴研究相结合,通过对方位词、身体部位名词、地名等名称探讨,并对维语的绝对空间参照框架进行梳理,我们了解到维吾尔语的空间范畴体现了人类空间认知思维的共性和个性。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吾尔语南疆西南部山区土语研究”(项目编号21BYY17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Levinson, S.C. (2003)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Exploration in Cognitive Divers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New York, 5-12.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3609
[2] 邓浩, 杨富学. 西域敦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M].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 342-343.
[3] Heine, B. and Kuteva, T. (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35.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3463
[4] Talmy, 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 London, 123-128.
https://doi.org/10.7551/mitpress/6847.0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