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案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Application and Thinking of Regional Cases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OI: 10.12677/CES.2023.11730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金建立, 李文博: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学院,西藏 林芝;西藏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西藏 林芝;宗永臣: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学院,西藏 林芝
关键词: 地域案例非思政课程思政教育Regional Cases N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高校非思政课程的思政教学中,地域案例的发掘和课堂实践,是开展思政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对专业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增进课堂思政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爱国主义案例和先进人物是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增强了地域思政课程的实践效果和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深层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因此,地域案例必须有效衔接课程理论内容,形成专业理论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在案例发掘、教学研究、课堂研讨等方面给予系统推进。
Abstrac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exploration of regional cases and classroom practice are effective way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y are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bsorption. Patriotism cases and advanced figure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effect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reg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helping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main content and cor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regional cases must effectively connect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the course, form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vide systematic promotion in case exploration, teaching research, classroom discussions, and other aspects.
文章引用:金建立, 李文博, 宗永臣. 区域案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7): 2045-205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7304

1. 引言

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丰富和深化了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是新时期党在西藏工作的再凝结与再认识。青年一代是建设祖国和美丽新西藏的主力军,高校是培养接班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全国高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等一系列的教育理念 [1] ,为全面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时期的思政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思政课程,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和全方位,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发掘和凝练课程思政元素 [2] [3] 。近些年来国内教师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对课程思政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内涵 [4] 、课程思政的认知 [5]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现路径 [6] [7] 、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 [8] 等方面,并对课程的思政目标及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9] [10] ,但多数课程思政未能体现区域特色,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的思政案例匮乏,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重视地域性思政案例的发掘和凝练 [11] 。地域性思政案例不仅能促进课程的内容建设,更因其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所以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反分裂阵地的前沿,也是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关系着西藏和全国的和平稳定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思想不断冲击着当代青年一代,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阶段,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从而极易受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分裂集团思想渗透的影响,因此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感染和激励青年学生,更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服务于西藏、服务于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2. 困境与问题

2.1. 专业建设相对落后

西藏高校思政教育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设置了符合西藏发展要求的专业思政教学体系,但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中。比如2020年之前西藏农牧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政类课程内容,共256学时,占总学时的8.8%,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概论(五观)等。在各专业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引入了一些思政案例,但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2022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已增加了思政内容,但思政案例的选取大多是编写教师个人选取确定,没有经过集体的讨论,更没有思政老师的专业参与,无法挖掘出所用案例深层次的思政意义,且大多为社会普遍认同、群众耳熟能详的案例,依然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分析研究,新案例的发掘相对较少,体现地域特点的案例更为匮乏。

2.2. 教师思政素养匮乏

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大多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方面没有经过系统严谨的培训,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思政理论知识体系。专业课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专业课程知识的讲授为主,对思政元素的思考很难形成体系,导致思政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仍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非思政课程的思政教学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地位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可,针对性的学科建设明显不足。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逐渐实施,各高校结合新时期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非思政课程教师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西藏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民族教师在思政教学方面具有较高的情感认同,语言沟通更为便利,发挥民族教师的独特优势,对提高思政教学成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当前我校教师队伍中,各专业均配有一定数量的民族教师,但比例相对较低,这种结构体系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改变,所以如何利用发挥好现有资源则显得更为重要。以此看来,西藏高校应注重非思政课程民族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做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为非思政教师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营造浓厚的自我成才氛围,带领所有教师在思政教学方面素养的全面提升。

为了掌握我校非思政教师对地域思政元素的知识储备情况,笔者对各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0份。调查涉及我校的工科本科专业学生和专业课任课教师,其中教师30人,学生70人,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对“您对西藏工程类的地域文化了解程度”一题,有50.3%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一点”,20.6%的学生选择“比较熟悉”,2.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熟悉”,27%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师对西藏地域性案例没有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在“从什么渠道收集和发掘地域案例”调查中,从官方宣传、参观游览、网络媒体三个渠道了解的学生占比分别为65%、45%和21%,教师主动挖掘地域案例的占比为30%左右,从学校渠道了解西藏地域性爱国素材的教师占70%。这表明,学校在促进教师思政教育素养培养上发挥主要作用,通过其它渠道主动获取思政案例用于教学的相对较少。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引入地域思政元素,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均未对地域性的思政元素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地域性思政元素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地域性的研究资料很多只是限于研究机构内部,缺乏公开性,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也是专业教师很难获取地域性思政案例的原因之一。

2.3. 团队建设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今后的发展更应注重教育的本质,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构建一个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前提和保障。高水平的育人队伍应该包含育人体系和思政体系两部分,只有实现了两部分内容的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水平人才。目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价值观、轻人生观培养的现象,没能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思政培养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基层教学组织由于教学、科研等方面任务繁重,教师们疲于应对各种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团队成员之间没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加之不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很难统一,导致课程思政的设计、实施和效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工作的需求。所以,建设良好思政教学的前提应该是要加强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3. 西藏地域思政案例的对策及成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13]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爱国主义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西藏特殊的战略地位以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提出为我们西藏高校思政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支撑,也为我们民族地区思政教学案例的收集指明了方向,就是要结合西藏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区域特性,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进行凝练。

3.1. 提升教师能力

要实现思政教学的深入落实,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首先要改变非思政教师的认知,不但在要思想上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活动的落实上更要真实体现。将课程思政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心中,在教师的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中突出思政教学的比例,确保教师对工作岗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教学要涵盖教书和育人两部分,两个方面都是重点,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将教学的重点由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两者并举,结合高等教育的要求去思考问题。“课程思政”要与专业知识一样做得到与时俱进,将已有的思政元素与身边的相融合,凝练、丰富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育效果。其次要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品行与业务的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再次,很多区域性的思政教育素材多以物质载体的形式呈现,要求教师在案例的发掘过程中要不拘于课堂的单一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和教育效果。

3.2. 加强团队建设

总书记对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也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明确了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非思政专业的高校教师并没有思政专业教育背景,缺乏系统全面的政治理论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教学案例的引入和与专业知识的衔接缺乏自然过渡,显得较为生硬。针对上述问题,非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教学团队。首先要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专业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着重考虑本行业的思政案例,建立学生真正喜欢的、体现专业特点的、有益于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学团队的组成要具备综合性,老中轻相结合,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团队,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开展地域性思政资源的系统性发掘和整理,将内容组织成教辅材料并合理融入到教案及讲义当中,将思政教学的理念和内容系统性、规范化。

3.3. 搭建学习平台

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应该搭建有效的学习平台。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政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新媒体思政平台的搭建,可以增加思政内容的总量,提高传播的效率,扩大收益面,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中,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位置,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促进非思政教师的思政理论学习兴趣,树立思政教育的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培养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促进教育手段的改进,适时引入新案例,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提高教师有效开展思政教学的水平。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地域案例研究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地域性思政案例的发掘和凝练,要求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开展专题报告、主题研讨,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接收地域性元素的熏陶,为教师了解和发掘地域性案例搭建平台,并将新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同身受并自觉地传承优秀的地域性思政案例。

3.4. 实施成效

通过学习平台的搭建、教师团队的建设,专业教师的思政案例凝练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截至目前结合西藏的工程实例,在土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中引入了青藏铁路和川藏铁路案例。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2项;校级二等奖2项。近年来团队教师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团队教师发表思政类教研文章10篇。

4. 地域案例运用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增服人。” [14] 思政教学的案例选取应该结合当地实际,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为基本元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对引入的案例展开思考、分析、探究和讨论,高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西藏课程思政案例选取中应该紧紧把握西藏这个关键词,结合特殊区情,紧跟时代步伐将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教育等渗透校园,促使各民族学生的长期交流和融合。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筹建精神等是发生在西藏的具体案例,是一直以来指引大家为西藏建设发展不断奋进的榜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先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事迹和优秀个人如单杰、蒋英、叶静、孔繁森、卓嘎、祁爱群、何宗英、李素芝、多吉等,还有无数在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物,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传承老一辈建设者的光荣传统,立足西藏从自己的岗位实际,促进了西藏的边疆稳固、科技发展、民生改善。地域案例的发掘和引入,体现了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理论与实践、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情感和理性的重要桥梁。

首先,地域案例的发掘和引入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理论与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适当的引入地域案例,是区域特殊性与思政教育一般性之间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相对比较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提升和凝练,相对不易接受和理解,而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是要学生在接收知识点的同时,理解和吸收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当中。所以用发生在身边的地域人和事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较为为晦涩的理论知识,将先进的文化渗入到青年学生的思想当中。老西藏精神等地域案例是发生在西藏自治区的具体案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对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西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老西藏精神的破山修路、开荒生产,为学生理解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思想提供了理论渊源,体现了新西藏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屏障的重要地位。

其次,地域案例的发掘和引入可以促进学生运用发展的思维认识和理解身边的先进事迹,更能促进理论的入脑入心。事迹的引入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代沟,不易于理解和吸收。所以,要求教师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案例进行描述和再现,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干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引导和促进学生从未知领域接收教师的知识传递,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先进事迹的社会价值,促进个人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

再次,地域案例的发掘和引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夯实思政教学的成效。教学过程中,教师构建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提出观点,引导学生用身边人和事去发掘事件深层的教育意义。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地域元素在教育上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优势,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最易于获取且更为生动的教育资料,地域案例的引入可能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只是未被引入到课堂教育中,案例的引入可以使其在无形中被感染,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5. 总结

西藏高校“思政课”的主旨在于正确树立大学生自觉奉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提高西藏高校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的有效方式。作为高校的非思政教师,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面向未来,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坚持大处着眼、深处着力、实处着手,在提高自身思政素养的同时,广泛开展团队合作,利用和发展思政教育平台,发掘符合专业需要的西藏地区典型案例,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促使学生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前行,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西藏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

西藏人居环境教学团队项目(XJJXTD-12272)。西藏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其成效研究(xzjykt221005);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类专业毕业实习思政元素的发掘”(JG2021-19)。

参考文献

[1]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经济日报, 2014-09-10(001).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3] 罗云, 倪非凡. 课程思政: 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J]. 高等教育评论, 2021, 9(1): 49-58.
[4] 王娟, 杨英歌, 于秋菊, 曹梦竺.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路径研究[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 20(6): 54-57.
[5] 张志坚. 高职院校非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认知及实践——基于山西省322名教师的调查[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 20(6): 71-76.
[6] 张莎婵.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J]. 学周刊, 2023(2): 3-5.
[7] 侯建国, 司海燕, 杨泽运, 张为成, 高延平. “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 36(6): 80-83.
[8] 王晓宏.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2(4): 64-68.
[9] 王琼, 秦汉雨. 经济学课程思政: 目标、路径与效果评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0(1): 141-144.
[10] 黄潇, 何夕平. 融入思政元素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 安徽建筑, 2022, 29(12): 112-114.
[11]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李春花, 吉怡萌, 周源涛, 王静爱. 区域地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实践探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7(4): 78-86.
[12] 刘影. 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英雄模范榜样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藏民族大学, 2022.
[13]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5-28.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