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困境和出路
The Significance, Dilemma and Way out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华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需要我们随着实践的进步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发展。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survival and the sourc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on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At the same time,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provides tremendous impetus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lays a crucial role.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nhancing students’ confidence in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we nee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develop it with the progress of practice.
文章引用:王燕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困境和出路[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213-421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8574

1. 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 体现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致力实现两个结合积极践行与完善发展。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2.1.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补充和方法借鉴,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愈加发展完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极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重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蕴与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精神厚植其中,并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新的内涵,成为浸润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发展的涓涓细流。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积累了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思想,高洁典雅的琴棋书画,雅俗共赏的诗词歌赋,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独具风格的衣冠服饰和独具匠心的古玩器物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资源的宝库。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中华文化思想演进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在对崇高理想与高洁品格的追求中铸造和形成了一系列教育理论与方法,可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如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教育理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契合的教育理念。又如《论语·子罕》中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3] 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所重视的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再如荀子认为“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4] 充分强调教师自身的个人素养、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的作用,这对提高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的重要启示。

2.2. 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之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5]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及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此外,还要对其文化的生命力秉持坚定的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稳固根基与显著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唤起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促使青年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国之志。

我国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的年龄阶段,心理尚未成熟。同时,由于青年大学生心理内部的需要结构发生变化,其所需所求具有独特性,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能够抚慰大学生偏激的情绪,“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能够唤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能够激励大学生不懈努力等等,诸如此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滋养大学生的心灵,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此外,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扑面而来,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被一些错误的思潮所迷惑、误导,甚至迷失自我走上“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极端道路。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白马非马”的故事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勉励青年大学生得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引导其广泛学习知识并善于询问,进行缜密思考却明确分辨是非,最后脚踏实地付诸实践,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的文化浪潮当中慎思明辨,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为实现国家和民族事业的繁荣发展奋力拼搏。

2.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6] 回顾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长久发展的深厚根脉;面对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民族自信心、认同感的文化标识;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续写新时代新篇章的坚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其自身的继承与弘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并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众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中脱颖而出。首先,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材的适当编写,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初始阶段就为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直观的纸质媒介。通过对相关教材的阅读,大学生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进行教授,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价值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情。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时开展的一些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会在无形之中促使大学生内在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转变为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3.1. 相关体系尚未完善

从理论来讲,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其契合性、可行性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两者之间如何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仍有较大的研究发展空间,依旧没有实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究其原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不一定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者也不一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能被充分地研究出来,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一定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教育教学,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浅显的、碎片化的。

从实践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缺少相关的制度体系支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等相关技术的成熟,使得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大学生群体疯狂追赶时代浪潮,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处于较为匮乏的状态。除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很少能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部分高校大多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教育形式,只能流于表面,并未对其深厚底蕴和深刻内涵做出更深层次的剖析,再加之未来大学生就业升学压力的影响,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难以形成完整合理的教育体系。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体系尚未完善,需要丰富其相关体系。

3.2. 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大多集中于高校的思政课堂,通过某节课或者集中上大课的形式,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的讲解与灌输,使大学生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这种课堂授课有时会对知识直接进行渗透灌输,很难兼顾到大学生自身的想法与理解,从而缺少一定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采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并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使中学生在校园生活里能够从亲身的活动体验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文化自信。这一形式虽然能够很好地兼顾大学生自身的情况,但是实施起来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需要合理平衡大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尽管高校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并使得其方式和途径开始逐渐拓宽,如课堂内外相衔接、线上线下相结合、各学科教学相补充等的形式。但就目前状况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形式依然是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授课讲解,相关实践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使得现有的这些形式就显得较为单一、古板了。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需要丰富其教育形式。

3.3. 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根据新时代教学和社会的要求,创造一个融洽、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并通过对大学生内在教育需求给予启示和引导,有针对性地、有规划地、有条理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虽然当今高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但因思政教师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占有较多的主导作用,教师对于相关内容大多采取直接讲授的形式,使得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对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就会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知识的传授,这就会导致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讲授的方式将相关知识渗透灌输给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大多是被动接受的,缺少了自身思考与理解,这就大大限制了大学生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的发挥。一方面,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需要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足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大多依赖于教师的讲授,缺少自身的理解,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未能充分体现。因此,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4.1. 完善相关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水平,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要搭建教师培养平台,在立德树人方面,成立一支专业本领过硬、思想素养过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断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小组,结合相应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式,依据理论和实践,统筹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应的内容,由此提升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水平。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挥三位一体的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兴趣爱好、工作内容等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的小组,定期进行研讨;制定共同的目标以及长短期结合的任务清单、实践路线图等,围绕既定方案进行协作分工,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发挥文化浸润和精神滋养的作用。在家庭方面,要从小抓起,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要主动实现好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自觉承担起对学生思政的引导的责任。同时也要将中学生在家庭中的状况及时反馈给学校,确保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力求实现理想的效果。在社会方面,要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和大众传媒载体,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及兴趣爱好组织推出体现传统文化魅力的高质量的期刊读物,在全社会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一个烘托的作用。同时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不断提高网络引领能力。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查力度,确保学生接触到的是来自网络的优质资源,给学生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4.2. 丰富教育形式

“不要以为党的组织只应当由职业革命家组成。我们需要有不同形式、类型和色彩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组织,从极狭小极秘密的组织直到非常广泛、自由的组织(松散的组织)。” [7] 列宁强调了党的组织应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实现课堂内外相衔接、线上线下相补充、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拓宽其教育形式,充分满足中学生求知欲。

实现课堂内外相衔接,就是要使教师在课堂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讲授变为大学生在课下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和自觉弘扬。教师要对课堂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选择适当的、贴合实际的教学事例与素材,在课堂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大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还要积极参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文物纪念馆、参加中华传统节日活动等,在课外活动中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的升华,并将其转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

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就是要着力运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及钉钉、腾讯会议等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实现与现实生活中的形式互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致力于现实生活,还要合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推文、微博头条等,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虚拟的网络平台发挥出强有力的现实作用,令大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

实现各科教学相结合,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念有机渗透到高校各学科教材编写、课堂标准、评价考核之中,纳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高校其他科目要更好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特定重要内容,还要更好的与高校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努力实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为有效地丰富教育形式。

4.3.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人与动物的区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8] 。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发挥中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师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有效发挥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讲授,教师不应只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合理地向学生布置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任务与作业,以培养和有效发挥中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生的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还要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合理设置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使大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做出回答,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譬如,教师向学生展示包拯故事相关的传统戏曲视频,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背后廉洁奉公的传统文化意蕴,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实现互动式和交流式相结合进行教学,在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在大学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实现对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从而充分实现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001).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3]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129.
[4] 荀子. 荀子∙致士[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188.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103.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13.
[7] 列宁. 列宁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76.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