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具有总量多、速度快、应对难等显著特征。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占13.5%,老龄人口占比较高 [1]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城乡老龄化对比差异明显,从全国来看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 [2] 。与此同时,农村的独居老人规模也逐年扩大,农村独居老人身上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上面临着物资缺乏、情感缺失、身体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障农村人民生活稳定一直是党长久以来的奋斗目标。
2. 研究背景
随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聚更多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发生历史性变革 [3] 。然后在诸多乡村问题中,农村独居老人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独居老人长期地处于一个闭塞的环境,不能详细地掌握外界信息,处于一个边缘地带,对外界的情况不够了解,加上一方面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生活物资匮乏,就会使得农村独居老人成为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农村独居老人由于年纪较大,身边缺乏亲人朋友的陪伴,时间久了他们的心理也会出现严重问题,加上他们大部人都患有类似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旦遇上突发情况,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农村独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下的需求问题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近几年来,社会工作专业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队伍不断地壮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社会工作者应当响应国家号召,秉持着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实务技巧与乡村振兴结合,整合多方面资源参与乡村发展,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S村地处T市Q镇北部,这里水网密布,全村现有农户795户,3176人,耕地总面积4330亩,水面积3200亩。此处的农村独居老人有21人,他们大多数都是低保户,大部分收入靠政府农保补助,且单身没有子女在身边,本不富裕的他们都要面临着日常带来的各种生活上的问题,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以下为S村独居人数量统计表:
3. 农村独居老人面临的困境问题
3.1. 物资缺乏问题
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S村发现,当地农村老龄化严重,交通不便,这里没有跑腿和外卖的便民条件,大部分都是年纪大的老人集中生活,每个月低保工资也是微薄无几。在闭塞落后的环境下,他们外出购买生活物资的时候都会面临扫码支付的情况,由于他们对智能手机操作不了解,使得当地农村独居老年人无法快速跟上互联网等数字生活的节奏,造成他们在购买生活物资方面困难,久而久之就很难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这些日常生活所产生的需求很难被外界看到。
3.2. 安全保障问题
同时在当地S村里的独居老人家里调查发现,他们家里并没有储存医药、纱布、创可贴等日常医用物资,加上他们当中有些人患有高血压需要每天吃药维持,这些仅靠他们微薄的经济收入是无法长期购买的,长此下去会使他们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情况。同时,S村里的独居老人由于周边没有较好的医疗设施,身体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很难第一时间得到治疗,很容易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加上没有亲人的陪伴,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倍增,孤独感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会增加老年人罹患抑郁症、心血管等系统疾病风险,这些种种问题会导致他们在人身安全上得不到充足的保障。
3.3. 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长时间独自生活,当地大部分农村独居老人都长期地闷在家里,鲜少走出去和周边的邻居朋友进行互动和交流,一直都是独来独往的生活;有些老人对其他村民抱有自卑的情绪,因而闭门不出。他们期间生活方式单一、乏味,自己个人又没有特殊兴趣爱好,唯一关注的就是自己家里的农田庄稼生长情况。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会使他们的心理状况就会越发糟糕,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
3.4. 信息闭塞问题
一些当地独居老年人因为一些生病的状况不太了解,从而相信同村一些迷信偏方,导致自己耽误病情,因为当地村里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接收外界信息的途径少,他们习惯性道听途说,使得同村人之间流行迷信之说,使得这些老人经常受到外面卖假药人士的诈骗,这种行为不仅造成老人的经济损失,同时这些年迈的独居老人本就心理承受能力弱,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之后,很容易受到刺激引发身体其他方面的问题。
4.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独居老人需求的问题研究
农村独居老人在生活期间面临着物质、情感、医疗等多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实务技巧结合社会工作理论对农村独居老人生活需求问题进行研究,此论文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方式对S村独居老人进行介入研究。
4.1. 实例1
此部分选取S村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工作的方式对其在对农村独居老人的需求问题进行研究:
独居老人基本资料:李大爷是S社区的一名独居老人,今年77岁,单身居住在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里,自身患有咽喉癌,听力不是很好,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生病前经常出去散步遛弯,自从生病以来长期待在家里不与外界沟通,心理有一定的情绪堆积,而且家里面卫生脏乱、生活用品不齐全,医用药品几乎没有,经济方面只有每月固定的210元低保,加上每年田补1300元左右的收入。
问题与需求评估:李大爷年纪较大,患有疾病,家里的生活物资匮乏,长期封闭在家导致内心情绪压抑得不到释放,之前没有生病的情况下,李大爷经常出门散步,说明李大爷之前一直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健康问题的出现让本来经济条件不好的他承受着生活物资、社交、安全卫生环境的缺乏,使得生活状况每况愈下,所以社会工作者在评估李大爷生活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他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角度出发 [4] 。
介入思路:针对李大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情况,社会工作者秉持着生命优先的原则,为李大爷安排医护人员上门的检查,通过测量血压等方式去了解李大爷现在的身体情况,然后根据实际的身体情况做出合理地安排。另外李大爷家的生活物资和卫生状况较差,因此社会工作者为李大爷链接一些大米、油盐、消毒液等物资并安排相关人员为李大爷整理家里的卫生,为李大爷提供一个安全干净的环境。
针对李大爷长期因为居住在家,自身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导致心理状况逐渐出现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尊重、倾听等技巧去了解老人内心的想法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通过联系老人周边的邻居和长期来往的朋友,通过朋辈群体的走动去关爱李大爷,让李大爷感受大家对他的关怀,满足他情感的需要,打破他孤独已久的内心,重新迎接新生活 [5] 。
效果评价:通过社会工作系统的介入,李大爷得到了邻居、朋友、社工、志愿者的多方面的支持,李大爷的身体逐渐好转,已经恢复到之前的状况,现在已经能够积极地独立面对生活。后续社会工作者会持续关注李大爷的具体状况。
服务方案计划:(见表1)。
4.2. 实例2
此部分选取S村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对其在农村独居老人的需求问题进行研究:
需求评估:调查发现,S村大部分独居老人都面临着亲人不在身边的情况,导致了情感需求的极度缺乏,他们渴望被他人关怀。农村独居老人还存在普遍问题就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获取外界最新的消息只能从非有线电视机和乡村广播中获得,致使他们缺少对外界信息真实的了解,使得他们对外界的状况了解甚微。

Table 1. Case study of social work program
表1. 个案社会工作方案研究
活动目标:为独居老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扩大交际圈,丰富日常的休闲生活。具体目标:一建立农村独居老人互帮小组,改善老人们的空虚生活状态;二是消除独居老人不良的内心情绪,重拾对生活的向往。
介入策略:社会工作者在S村成立了一个名为“夕阳红小组”,通过将相同年纪、经历的农村独居老人聚集在一起,通过自我介绍让他们互相认识对方,并通过现场开展健康知识抢答游戏,让大家通过小游戏既可以缓解紧张的心情,又能从中学习到关于健康保健的知识,让大家充分地沉浸在小组活动中,久而久之,小组里面的独居老人之间就会产生共情,让他们朋辈群体间的关系更加牢固。
效果评价:通过此次的小组活动来提高农村独居老人的幸福感,克服独居生活带来的不安和焦虑,让他们通过朋辈群体之间相互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关系,并能在以后的生活里懂得不断充实自己、互相关怀彼此,敢于表达自我,同样社会工作者也实现了让独居老人“助人自助”的目的。
5.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独居老人问题的风险
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独居老人问题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不利的风险因素,一些风险因素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了解到真正的核心问题,农村独居老人在生活的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自身的生态环境系统缺失所导致的,所谓的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人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受到周围环境所影响而产生变化,他的理论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环境看成是相互关联的,每一层环境与人的关系都是双向的和相互作用的,都会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6] 。因此结合生态系统理论方向去分析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独居老人的过程可能会遇到潜在问题。
5.1. 面临的风险
5.1.1. 监护缺失
从微观系统层次来看,S村的21位农村独居老人均为单身汉,身体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他们那个年代从小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自身的温饱都难以解决,从而导致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经济能力娶妻生子,晚年的生活没有子女照应,直到现在他们都没有任何的亲戚愿意与他们来往,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他们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独居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家庭状况,如遇到意外发生能否第一时间联系案主的家人,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5.1.2. 伦理难题
从中观系统层次可以观察到,农村独居老人他们身处于偏僻的农村环境,大部分人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这个生活的圈子,封闭的生活让他们渴望与他人的接触,因此农村独居老人在被社会工作者长时间服务的过程中,会逐渐对社会工作者产生成依赖的心理,从而加剧独居老人身心的依赖性影响社会工作服务的结案进程,所以社会工作者介入时一定要和独居老人保持专业的关系,切不可发生“移情”或“反移情”的伦理难题,一旦发现,社会工作者必须向案主澄清双方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7] 。
5.1.3. 认知不足
从宏观系统层次可以看出,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无论是资源分配、交通出行等基础设施都是相对落后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农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停滞、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导致的差异化,加上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逐渐向城市流入发展,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年迈的老人,他们对外界的信息接收的渠道匮乏,对新时代发展的事物认知不清晰,很容易刚开始对外来的社会工作者产生敌意,在服务过程中不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影响整个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
6.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独居老人问题风险的解决策略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农村独居老人问题之前首先了解关于这些问题的成因,以及问题背后的现象,通过运用自身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方式去剖开问题内核,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介入。
6.1. 解决策略
6.1.1. 预先调查
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独居老人之前,首先向当地的社区负责人去调查独居老人的背景信息,了解他们有没有其他所在地的远房亲戚,获取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情况,提前做好介入的告知准备,以防农村独居老人在被服务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可方便社会工作者第一时间联系家属,如果农村独居老人是在没有亲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社区负责人进行沟通并解释一切行为所产生的风险事项说明。
6.1.2. 能力提升
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满足案主的利益需求,又要对自己专业能力负责。社会工作者在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服务的时候,由于对方的一些生活习惯、方式与我们往常认为的有所差别,所以必须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在服务的过程中应当随时保持警觉;保持接纳、尊重的态度面对案主的诉求,一旦遇到特殊的伦理难题,第一时间以生命优先原则,保护好案主的个人利益,介入的过程中同时做好自我反省 [8]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的方式获得更多社会工作伦理上的知识,以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和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6.1.3. 资源链接
社会工作者通过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将农村独居老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报刊等媒体途径进行扩散,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弱势群体的困境和需求,使广大的社会群众踊跃地参与帮扶农村独居老人的活动。同时邀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定期地为农村独居老人开展线下健康、安全、法律等知识大讲堂,使当地的农村独居老人在互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才能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
7. 结论
作为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重要的力量,社会工作专业对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了新的助力。农村独居老人作为在农村被大家忽视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年纪普遍较大、抵抗力较差,加上他们对获取外界信息途径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下所产生的问题得不到社会上的关注,从而逐渐成为一个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为了解决S村独居老人在日常所面临的生活难题,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他们因为环境影响下所缺失的物质、情感、社交等需求,让他们重拾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和支持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从而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农民的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基金项目
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指导项目(YJS202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