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满足老年人群的养老诉求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养老居住方式是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老年人养老居住偏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m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中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偏好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孝顺期待中老年人对养亲和侍亲的认可程度越高,其更倾向于选择在子女家养老,而年龄、文化程度、户口、婚姻状况等因素也对老年人的养老居住偏好有所影响。
Abstract:
In today’s increasingly serious population ageing, meeti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s aspirations for old age has become a crucial research issue. The elderly living styl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Therefore, studying the elderly living preferences holds great practical importance. To address this, this paper utilizes data from the 2018 China Social Tracking Survey of the Elderly and applies mlogistic regression for analysi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elderly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still prefer to age at home. Additionally, the elderly’s recognition of filial expectation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raising and serving relatives, influences their inclination to choose to age in their children’s homes. Furthermore, factors such as age, education level, account, and marital status also impact the elderly’s living preferences in old age.
1.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方式选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致使老年人的养老偏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开始松动 [1]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子女孝顺是老年人的重要期待,而老年人对于子女的期待对其自身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偏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孝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老年人对成年子女给予的社会支持行为所形成的期待称为孝顺期待 [2]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对于子女的孝顺期待也在不断演变,老年群体自身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养老居住方式作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在养老阶段面临的重要决策。通过对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探讨老年人对于子女的孝顺期待与自身养老居住方式选择偏好之间的关系,对于老年群体的养老规划和老年生活满意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不少学者针对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周晓蒙等人(2018)采用mlogit模型对失能老人居住意愿进行研究,发现失能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意愿强度随老人自身失能程度的增强而增强 [3] 。陶涛等人(2019)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从子女结构的角度探讨养老偏好的差异化,发现绝大部分的老年人认同“养儿防老”的传统孝道观念,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更倾向于选择独居 [4] 。李明锋等人(2019)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展开研究,发现亲子间需求越小、家庭资源越充足、丧偶老年人自主权力越大,其独居的可能性越大 [5] 。
总结现有研究,学界对于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将孝顺期待作为老年人养老居住方式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进行实证的研究相对较少。据此,本文运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从孝顺期待、个体人口学特征、经济状况、社会福利等方面对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孝顺期待对养老居住方式偏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2. 数据与变量
本次研究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其中因变量为老年人养老居住方式选择偏好,自变量为老年人对于子女的孝顺期待,主要以调查问卷中“下面我说一些对孝道及养老问题的看法,您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为基础,将孝顺期待划分为荣亲、顺亲、养亲、侍亲四个维度。结合已有研究,本文从个体人口学特征、经济状况、社会福利三个方面考虑,选取相关的控制变量。变量具体内容见表1。

Table 1. Meaning of variables and results of descriptive analysis
表1. 变量含义与描述性分析结果
3. 结果分析与检验
3.1.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
3.1.1. 回归模型的建立
由于本研究因变量为四项无序多分类变量,故拟合三个回归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公式如下:
(1)
(2)
(3)
在式(1)、式(2)、式(3)中,P为老年人选择某种养老居住方式的概率,
为选择在自己家养老的概率、
为选择在子女家养老的概率、
为选择在社区日托站或托老所养老的概率、
为选择在养老院居住的概率,并且四项之和为1。公式中α为常数项,β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X为解释变量。通过对回归系数符号的判别,可以了解影响因素作用的方向,通过数值比较可以了解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当回归系数为负数时,则表示事情发生的概率会有所下降,反之则有所增加 [6] 。
3.1.2. 回归分析结果
第1列回归结果显示,住子女家养老的意愿相对于在自己家养老而言,老年人对顺亲的认同感每增加1个单位,其选择在自己家养老的概率将增加exp(−0.039) = 1.04倍,而对养亲的认同感每增加1个单位,其选择在子女家养老的概率将上升exp(0.145) = 1.16倍,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越强的老人,更倾向于和子女一同居住。老人的文化程度每增加一年,选择在子女家养老的概率将下降1 – exp(−0.227) = 0.2,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往往学习和社交能力较强,对于子女的依附意识也较为淡薄。现有配偶的老年人相对于现无配偶的老年人,其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概率下降了1 – exp(–0.534) = 0.41,有配偶的老年人在自己家中有伴偶的陪伴,无论在精神慰藉和日常生活的互助上都能够得到满足,因而此类老人更倾向于在自己家中居住。农村老人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概率是非农村户口的老人的exp(0455) = 1.58倍,农村老人由于对于孝道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其对子女的依赖感也比非农业户口的老人程度更深,因此其更愿意与子女同住。年龄每增长1岁,选择与子女同居的概率将增加exp(0.012) = 1.01倍。随着寿命的不断增加,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也在不断退化,其患病的风险也随之升高,自我照顾能力不足,因而高龄老人更倾向与子女同住以此度过老年生活。房屋所有量越多的老人,其物质生活较为富足,更加追求生活空间的品质,因而其更愿意在自己家养老;拥有养老保险且工资较高的老人在养老方面拥有资金保障,他们选择与子女居住更多是为了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生活来源为子女或其他的老人选择与子女居住的概率是生活来源为自己或配偶的老人的exp(0.214) = 1.24倍,生活来源多依靠子女的老年人在资金和物质生活上缺乏独立性,需要和子女同住以此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3列回归结果显示,社区日托站或托老所养老相对于在子女家养老而言,在孝顺期待方面,对荣亲和顺亲的认同感越强,更愿意选择在社区日托站或托老所养老,而对于侍亲的认同感每增加一个单位,选择在日托站养老的概率会降低1 – exp(–0.186) = 0.17,对于养亲的认同感每增加一分,选择在日托站养老的概率会降低1 – exp(–0.335) = 0.28,证明对养儿防老观念中赡养义务更为认同的老年人,其更愿意选择和子女居住。老人的文化程度每增加一年,其选择在社区日托养老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1.47倍;汉族对于少数民族老人而言,更愿意选择在社区养老;现有配偶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概率是无配偶的老人1.95倍,农村户口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概率比非农村户口降低了0.57倍,农村户口的老年人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程度也较低,从而对于社区养老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低,其更愿意选择与子女居住。社区养老服务总分对于老年人是否选择社区日托中心具有正向影响,如果其所在社区的养老服务水平越高,其更愿意在社区养老。与子女的沟通越频繁,老人与子女的感情越深化,此类老人更愿意与子女居住,以此获得精神照料。有养老保险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概率比没有养老保险的老人增加了1.57倍,房屋所有量越多,其物质越富裕,此类老人更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更加注重生活的自由化和舒适度。
第4列回归结果显示,对养亲更加认同的老人,其更愿意选择与子女同住,认同感每增加1个单位,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概率会降低0.23倍。文化程度每增加1年,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概率会增加1.72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对于新思想的接受度也越高,从而更容易使用和接受养老机构的服务。婚姻状况美满的老年人相对于选择养老院,其更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追求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完整。农村户口的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的概率比非农村户口降低了0.56倍,自评健康条件越好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养老院养老,自评健康评分每增加1分,其选择养老机构的概率将会增加1.18倍,此类老人的个体行动能力较好,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对子女的生活依附感不强,而与子女沟通较为频繁的老人更偏向于和子女同住。年龄每增长一岁,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的概率会降低0.05,子女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选择养老机构的概率下降1 – exp(–0.229) = 0.2,子女数量越多,养老资源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空间也较多,其相对于养老院更偏向于与子女居住。房屋所有量越多,其物质条件也先对较好,养老选择空间大,更偏好养老院养老,以此获得更好的养老服务。详细结果见表2。

Table 2. Results of unordered multicategoric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表2.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分别在0.1、0.05、0.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2.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使用mprobit模型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自己家养老的意愿相对于在子女家养老而言,养亲、文化程度、民族、婚姻状况、户口、社区养老服务总分、是否享受养老保险、房屋所有量、个人工资对数、生活来源等变量的影响效应不变,顺亲和自评健康变量影响效应增强,年龄影响效应减弱;在社区日托站或托老所养老意愿相对于在子女家养老而言,除去民族和荣亲两个变量的影响效应有所变化,其余变量均保持不变;在养老院养老相对于在子女家养老而言,婚姻状况影响效应减少、自评健康影响效应消失,其余变量未发生改变。总体而言,回归结果表现稳健。

Table 3. Results of robustness tests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注:“*”“**”“***”表示分别在0.1、0.05、0.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4. 结论及建议
4.1. 居家养老模式仍占据主流
首先,在自己家养老是大部分老人的首要选择,数据样本中有74.77%的老人选择了该种养老方式。而受孝顺期待因素的影响,其中对于荣亲和顺亲认同感高的老人不在意是否与子女同住,他们更关注子女是否顺从且尊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选择人数第二多的是在子女家养老,占比19.61%。孝顺期待中关于侍亲和养亲的认同感越高,其“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更牢固,此类老人为子女付出自己的全部以后,就会将基本生活照料、经济提供、情感抚慰等养老需求主要寄托于子女。针对多数选择在自己家养老的老年人,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社交活动等支持服务,提供日常生活援助、情感支持和社交互动,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4.2. 机构养老缺乏吸引力
数据样本中仅有5.63%的老年人选择社区日托中心或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的主动选择性较低,侧面反映了养老机构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养老机构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完善。要增加养老机构的吸引力,让老人选择去机构养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提供舒适、安全、干净的居住环境,并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饮食、娱乐等服务,确保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其次,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养老机构的优势和特色,如通过媒体报道、社区宣传、亲友推荐等方式,提高养老机构的知名度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