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学科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它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核心素养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国内外纷纷做出回应。2015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出台文件——《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小学开展低年级‘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验探索”。2016年8月芬兰开始实施旨在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新课程。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阶段英语教学重点指向学生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的培养,教学重心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习得,而更关注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发展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者 [1] 。
“全课程”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精神及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不谋而合。全课程强调“人是一切课程的核心”,“全”在于教育工作要关注到每一个的学生,为每一个的学生终身发展学习能力而进行设计;“全”在于学科融合,采用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方式,让教育、生命、生活成为一个整体,保证课程的丰富性;“全”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师生共为学习者 [2] 。
在此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呼唤“全课程”学科融合,在“全课程”指导下的英语学科融合课堂可以焕发更大活力,彼此润泽,互相成全。
2. 理论依据
2.1. 全课程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全课程体现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杜威批判总是把系统知识进行割裂,比如分成具体独立的科目:语文、数学、体育、英语等,他认为传统的教学,使得孩子无法很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基本挑战 [3] 。因此他提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以生活为中心,改变教材的统治式地位,取而代为之地布置好一些联系日常生活的主动作业。“全课程”模式下的小学英语学科融合课堂正契合该种趋势,关注学科交叉,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知识”,更多地追求社会知识、情感、文化背景等。
2.2. 全课程与罗杰斯“全人”教育理论
全课程体现罗杰斯的“全人”教育理论。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不可分裂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 [4] 。因此,他的教育目标之一是要真正培养出集躯体、心智、情感、精神等融会而成于一体的“全人”。在学习观中,罗杰斯认为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是毫无意义的,学生是自由的个体,有一定的发展潜能,教师要做的是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组织一定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全课程”模式下的小学英语融合课堂正是基于此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在英语课上,不止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更是拓展学生的“全科”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
2.3. 全课程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全课程体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传统智力理论一般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所构成起来的两项核心,而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节奏——音乐智能、交流——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智能 [5]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全课程全在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差异来发展学生个体能力。
3.“全课程”模式下小学英语学科融合主题课例
全课程下的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既有本学科的特色,又有其他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趣味性、艺术性、技巧性。以下是笔者在小学英语课堂进行的学科融合主题课例。
3.1. 与美术融合的单词设计主题课例
在单词学习课上,教师让学生设计创意单词。一来为了检验单词学习的成果,二也是赋予了标准化的字母书写以创造性地样式。每个孩子都是小小设计师,对不同的单词进行个性化排列和色彩搭配 [6] 。在课程最后,让孩子们进行展示,读出正确发音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这样的单词新授课不是枯燥简单的,而是审美的熏陶。
例如,在学习颜色的单词时,让学生联想生活中与色彩有关的事物。任务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在纸上“沙沙”地画了起来,几分钟后,他们相继拿着图片上台讲解:Look at the_____, It is_____ (颜色),I like/don’t like it. 在孩子们的发现中,很多生活中的事物都被赋予了亮丽的颜色 [7] 。
3.2. 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的主题课例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文化礼仪等,包括表达思维活动、情感态度、道德取向、社会文化等多个语言项目。人教版(新起点)一、二年级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部分项目如下表1:

Table 1. Topic of English Textbook Unit i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New Starting Point)
表1. 人教版(新起点)英语教材单元主题
例如,在学习“Happy Holiday”时,选取“Merry Christmas”和“Chinese Spring Festival”的歌曲视频制作成绘本故事,将圣诞节与春节习俗、活动、美食等进行对比学习,学生在活动中不止是学会了怎么用英语去表达各种节日活动,更是感受到中西节日文化之差异美。
3.3. 与数学融合的数字学习主题课例
人们常将“英语”与“数学”视为“敌人”,两者在课堂中无法共存。在学科融合课堂中找到了两者完美的结合点。
在学习“Numbers”后,基于学生掌握了数字的表达以及句型“How many...?”“There is/are...”的基础上,将课堂活动设计如下:
1、There are 5 apples in my hand, there are 6 bananas in my hand. How many fruits are there in my hand?
2、Let’s count
One + six = ?
Ten − two = ?
One + three + ? = eight
? + six + two = ten
eight − six − one = ?
3、找规律,填入合适的英文数字
(2) (3) (4) (?)
(4) (?) (8) (10)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牢固掌握了有关“数字”的单词和句型,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学习和英语学习融合的乐趣 [8] 。
3.4. 与音乐融合的主题课例
音乐可以活气氛、冶心灵,通过听、唱英语歌曲,可让孩子们在无意识状态下有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词汇、句型时的枯燥乏味。
以人教版(新起点)一二年级英语教材为例,每单元后附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英语儿童歌曲,如《Head shoulder knees toes》,《Ten little Indian boys》,《Number song》,这些歌曲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课前,教师循环播放英语歌曲,让孩子们快速进入英语学习氛围。此外,在教学中给学生拓展大量经典的儿童英语歌曲,如《Happy Birthday》,《Merry Christmas》等。
另外,在课堂中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自编英语歌曲。例如,在学习完水果以及动物的单词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创编英语歌曲。有些小组用Let it go进行编曲:apple, apple, I like apple. Pear, pear, I like pear. Orange, orange, I like orange. Banana, banana, I like banana. 还辅以不同的手势节奏。有些小组用三只小熊的伴奏曲,戴着不同的动物面具:I’m dog, do you like me? I’m tiger, do you like me? I’m monkey, do you like me? 孩子们个个大展身手,化身作曲家,被给予极大的成就感。
3.5. 与人文科学融合的创造性主题课例
科学,充满着神奇,充满着探索的渴望,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求证一个个“为什么”是吸引他们的 [9] 。在教授颜色的单词时,教师准备颜料、调色板、颜色试剂等教具,在课上进行了有趣的科学实验。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发现:White + red = pink,black + white = grey,yellow + blue = green,blue + red = purple。
同时,在一年级下学期,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教师选取Scholastic出版社IAm系列科普绘本,切题又难度适宜。绘本故事讲述了两粒种子在泥土中相遇,其中一粒是金盏花的种子,而另一粒种子“我”却不清楚自己是谁,只好耐心等待自己生根发芽,自己去发现。“我”从发芽开始,再到完成生根、吐叶、开花,最终长成诱人的大南瓜,又留下一粒粒崭新的南瓜种子。虽然英语教材里还没有涉及到关于植物名称的板块,但孩子们在前面几次的全课程实施中已经接触过了。新课在复习了植物各部分名称后,让孩子阅读了解两种种子生长形态的不同,并能声情并茂地扮演其中一颗种子。绘本的对话语言重复递进,孩子们演完种子的对话过程后,带孩子们去班级命名的地里(如“小种子班”“小荷露班”)种下了南瓜和小花种子,孩子们自己松土、挖洞、播下种子、浇水、施肥……一步步都是自主完成,都是她们没有过的体验,期待小种子的发芽成长。经过与科学融合的英语课堂,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他们不仅能在故事中再一次回顾植物的生命成长过程,也能类比联想到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疑惑并体会成长的欣喜 [10] 。我与自我的对话,我与同伴的对话,我与自然的对话,虽没有明说,但已蕴含其中。
从以上几个课例可以看出,全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程是开放的,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勇敢创作;也是融合的,与其他学科融合,与生活融合 [11] 。
4. 存在困境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英语是区别于母语的第二语言,这是不同于语文、音乐、体育等其他任何学科开展全课程相比最根本的差异。
一年级英语学习阶段可参考的语言材料极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项目式学习主题的深入挖掘和发展,只能通过一些浅薄的活动和项目经验来指导。许多与该主题相关的宝贵学习材料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为它们超出了可接受的语言水平。
其次,学科融合倾向于拼凑学习,缺乏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渐进性。强制拼凑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并不是真正从学习者中心出发,这反而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负担。
在后期的英语课堂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学习形式,将英语课结合语文的绘本教学,音乐中的唱唱跳跳和美术上的写写画画,让英语课堂活动形式更趋于多元化、丰富化;二是师资提升,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应该更主动深入扎实地学习全课程理念,了解先进经验,进行教育本土创新,从“学科型”教师逐渐转变成长为一名“全能型”教师;三是教材开发,全课程英语课堂缺乏具体的教材,需要学校与老师合力多积累、多开发相关知识资源,结合一些本土化、校本化的英语课程材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
5. 结语
全课程是提供选择、倡导合作、发展个性的,全课程是开放的,每一个新的主题都会激起新的创意火花。而课堂也是生成的,从老师主导逐步走向开放,孩子自由寻找、自由输出表达,不受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制约,所有个体都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样每个人的经验可都是无法复制的。生活就是课程的一部分 [12] 。
全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学科融合课堂探索颇有成效,但仍旧存在一些困境。实现“全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学科融合,我们还需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