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汉语同其他语言区别最大的就是声调,而准确掌握声调对讲普通话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专60%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在艺术专业和公共课堂上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本文以通过MHK三级乙等考试的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专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课堂和日常交际时出现的声调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级汉语水平学生对声调的偏误并进行分析,希望为职业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掌握声调提供一点帮助。
2. 汉语声调学习现状
很多学生认为我们平时交际过程中,即使声调说得不准,别人也能够理解。因此,就觉得说话时声调准不准并不重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下面两则例子。
例一:
一名男学生听一位女老师上课,突然想问老师一个问题,就大声地说:“老师我想吻(wěn) (问wèn)你一下可以吗?”结果引起女老师的一脸惊愕。这是由于第四声和第三声变调不分的后果。
例二:
一名学生上课时问老师:“老师,您知道老子(lǎo zi父亲,不礼貌的自称[lǎo zǐ中国古代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吗?”结果引起老师一脸诧异。这是由于第三声和轻声不分带来的结果。
从这两则例子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人们交际过程中声调准确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以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专音乐、舞蹈、戏曲、美术四个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为调查对象。测试内容从单字、词语、语段(包括日常交际用语)三方面进行。单字的声调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测试。在连贯的语流中,音素、声调、音节之间会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或大或小的语音上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音变。普通话的语流音变中,以轻声、儿话、变调和语气词“啊”的音变最为重要。句子声调(包含日常交际用语)的测试分为短句和长句来进行测试,对学过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诗词阅读句子进行声调朗读、听句理解测试(主要测试对语流音变的掌握及词义句义的理解)。词语类测试时间30秒;句子类测试时间1分钟。根据调查研究计划,有效参与测试的少数民族学生为96人。这96人分为6组,测试数据的图表呈现如下:
(一) 词语类测试数据

Table 1. The mastery of Yinping and Yangping
表1. 单字阴平、阳平掌握情况
通过观察以上的测试数据(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单字的声调掌握是比较好的,阴平的正确率为90%以上,而阳平比阴平稍差一点,且阳平有一个偏误值得注意,“读的不标准”,这意味着学生本身指导正确的声调,但在发音的时候却没有发出标准的阳平音。

Table 2. Master the situation of voice and de-voice in a single word
表2. 单字上声、去声掌握情况
通过观察以上的测试数据(见表2),我们可以知道上声的掌握程度是四个声调里最差的,明显的错误是读的不标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音乐专业和戏曲专业的学生对四个声调的掌握普遍较好,舞蹈和美术则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
(二) 句子类测试数据
本次调查选取的10个句子,5句为日常用语,5句选取的是语文教材中小说阅读,主要测试词语的朗读和含义和以及整体的理解。
通过观察以上的测试数据(见表3),我们可以看出四点:一是学生正确朗读声调的情况下不知道句义;二是学生对语流音变掌握的不好,导致理解有误;三是学生易混淆同音不同义、意思相近不同音的词语,四是有5个学生对多音字的声调掌握较差,导致理解句子有误。
3. 学生的偏误类型及解决路径
(一) 调值偏误
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专少数民族学生调值偏误最明显的是上声的调值,调值是依附在汉语音节里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1] 。上声的标准调值应为214 (五度标记法),而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词语和句子的朗读时,一是出现“214”读的不标准(见表2),读成了“21”或“235”。二是发上声调时只读“214”的前半部分。三是将去声的全降调读成轻声(见表3)。
针对以上调值偏误类型看,解决路径为:一是利用学校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练习音节声调,结合气息、声带、共鸣的控制。例如:采用声调特征教学,强化声调间声调特征的差异,在声调纠正课中,结合生活化的例句引导学生理解“高、低、升、降、平”五个概念。二是在课堂中刻意练习,如讲解的课文中出现此类词语或句子时,一定要让学生重复练习,同时结合现代汉语语音的理论知识讲解声调在理解句义的重要性。三是组织多种形式的赛事活动,以赛促学,如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情景剧演出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学生对相对音高理解的不透彻,除了让学生理解调型,调域训练也需突出。突出调域训练 [2] ,调域到位了,调型就容易到位。也正是第一声的调域窄,因此最容易学。第三声和第二声混淆,第一声和第四声混淆,实际都是调域混淆的结果。
(二) 语流音变的偏误
语流音变的偏误 [3] 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日常交际和课堂中,虽然对理解词义和句义的影响不大,但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连续说话的语流中,只读字的本音,不知道音节和音节之间相互影响,读音发生变化。轻声和儿化的问题不大,主要是上声和非上声的音节组合(见表3)。
普通话的基本调值有四个,分别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但我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并不是只发单字调,而是完整的句子,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语流,在语流中,由于每个字的声调不同,句子中的每个字调相互影响而引起的变化叫做变调。普通话中常见的变调现象有 [4] :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不”的变调。针对以上学生在语流音变方面出现的错误,解决路径为:学生应熟练掌握语流音变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要高强度的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例如:将日常交际用语中有语流音变现象 [5] 的集合成语流音变的练习集。尤其针对上声变调规律、去声变调规律等进行发音训练。例如:
(一) 上声变调:
(1) 上声 + 非上声——半上 + 非上声:上声在非上声之前,它的调值由原来的[214]变成半上声[211]。例如“火车、许多、美德、总结、恳切、老练”等等。
(2) 上声 + 上声——阳平 + 上声:当上声在上声前面时,第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成[35]。例如“语法、粉笔、表演、稳妥”。
(3) 上声 + 轻声(上声)——半上/阳平 + 轻声:上声在本调是非上声转化来的轻声音节前读半上声,例如“五个、我的、锁上”;上声在本调是上声转化而来的轻声音节钱读阳平,例如“小姐、打扫、老虎”。
(二) 去声变调
当去声在去声字前面时,第一个去声的调值由原来的[51]变为[53]。例如“进步、正确、运动、注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