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典故词语
典故词语来源广泛,反映了中国的璀燦历史和深厚文化,体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要学好典故词语就必须对典故词语进行清晰的界定,了解典故词语的定义及其分类、特点,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为之后的研究做铺垫。
(一) 典故词语的定义
典故词语是形成于典故并逐渐固定下来进入人们语言交际范畴的一类特殊词语。但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将“典故词语”称作“典故”,如王力(1980)、王吉辉(1997)、季羡林(2000)等;有人称之为“典故语辞”,如戴长江(1996)等;有人称之为“典故词”,如王光汉(1997)、曹炜(2005)等;最先提出“典故词语”这个概念的是管锡华先生,他在《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一文中首次把“典故词语”和“典故”分开提出,为以后的研究界定清楚了研究对象 [1] 。
虽然没有明确统一的叫法,但是所指基本是相同的,即由古代传说、历史故事或名言替句形成的词语,称之为“典故词语”。
典故词语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还可以丰富语言的使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运用典故可以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义无穷,这种表达方式更好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有利于俄罗斯人了解中国。同时在使用典故的过程中,会根据典故的各种形式形成复杂多样的词语符号,这些词语符号逐渐固定下来并进入人们的交际空间,成为一类意义固定的特殊词汇群体,这就是典故词语。
(二) 典故词语的分类
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是有来历出处的,亓文香(2008)《汉语典故词语研究》中依据来源的不同,将典故词语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来自于事典的典故词语、来自于语典的典故词语、来自于名典的典故词语 [2] 。
事典指由古代典籍中引用故事而形成的典故。来自于事典的典故词语指由古代故事概括提炼而成的,包括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语典指从古代典籍中提炼的句子或词而形成的典故。来自于语典的典故词语指由前代的诗词文章概括提炼而成的。
名典是指由人名、地名、官职名等命名的典故。来自于名典的典故词语指由前代历史故事或诗词文章中的人名、地名以及称呼等形成的。下面是对事典典故词语、语典典故词语、名典典故词语分别举例解释,见表1:

Table 1. Examples of classification of allusion words
表1. 典故词语分类举例
(三) 典故词语的特点
典故词语以典故为来源,经过不断使用而逐渐固定下来,有其独特的深厚文化底蕴。从整体上来说,典故词语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有源性
典故词语的有源性指的是典故词语有来历、有出处,从意义角度来说,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与一般词语不同的特性,而且这种联系有据可查,有案可依。比如“红豆”一词,在用来指植物时,并非典故词语,而用来代指相思豆时,则有典可依,即出自唐代王维《相思》中对红豆的描写。
2. 凝炼性 [3]
典故词语由典故演化而来,在其基础上高度凝缩,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背景。例如“温故知新”一词,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后人据此提炼为典故词语语“温故知新”。温就是温习、复习;故是旧的知识;知是动词了解,知道;新是新的知识。意思是复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
典故词语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仅从字面意思就能够引起人们很多联想,诱引人们去探究典故词语背后的来源和深意。它的凝缩性,使作品语义内涵、情感内蕴大大丰富,所以俄罗斯汉语学习者学好典故词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表达能力,更能使其书面语表达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3. 经典性
经典性主要指典故词语的意义,因为典故词语都出自历史上已公认的经典之作,具有历史传承性:不仅有被奉为圭臬的《礼记》、《诗经》、《论语》等,还有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覆盖范围广且均为中国文化之瑰宝。例如:“鸿沟”,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后以此典指事物间明显的界线。
这些作品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历史时间愈长,愈加珍贵,在人们心中和历史上都具有崇高的经典地位,因而典故词语也有相当的经典性。
2. 重要性
典故词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下面的政策及数据中能够反映出它的重要性:
近十年,俄罗斯人对于学习中文的需求大大增加。2019年俄罗斯把汉语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汉语列为国家统一考试的科目。最新数据显示,俄罗斯学习中文在校学生人数达11.3万,创历史新高 [4] 。可见,汉语在俄罗斯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倘若俄罗斯汉语学习者要想成功地从事与汉语有关专业活动,比如:商务汉语、旅游汉语、中医汉语等,不仅要学习基础的语音、词汇、语法,还要学习典故词语这类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词语,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水平、高素质的中文人才,才能跟好的促进事业的发展。
2020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表达应用的考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熟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和典故词语作为词汇系统中相对固定的特殊词语,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叉的情况,最相似的就是包涵浓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因此,典故词语的重要性与成语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被列入高考考试的内容。除此之外,著名语言学家陆剑明先生在谈论国际中文教育当前发展趋势时提出:将大大加强汉语书面语教学,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中文人才,包括中文教师、中文翻译家和汉学家、中国通。而典故词语从产生到使用,其书面语色彩要浓于成语等其他词语,这恰好符合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典故词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它们被母语为汉语的人积极使用,包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在阅读各种文本中,特别是小说,以及政治和法律话语。因此,典故词语的有效使用和理解对俄罗斯汉语学习者日常使用汉语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讲话时经常会使用典故词语,这是因为典故词语更具表现力和情感色彩。如果俄罗斯汉语学习者不熟悉典故词语的表达方式,就很难理解所读或所听的中文文本的含义,并可能在交际任务时造成一些问题,进而无法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甚至出现跨文化冲突。
因此,典故词语是对外汉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 教学方法
俄罗斯汉语学习者学习典故词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学习者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国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此外,对古汉语知识的缺乏也是学生们的障碍,因为典故词语继承了大量的古汉语语音、语义和语法。面对这些困难,学习者就可能失去了学习典故词语的动力,从而对语言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影响。
针对这些学习困难提出了语素分析法、分类教学法、追溯溯源法、语境教学法,这些方法在现代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一定意义 [5] 。
(一) 语素分析法
蒋可心老师在《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一书中提到针对词汇教学,可以采取语素教学法,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典故词语教学。语素的字面解释是理解典故词语语义的先决条件。例如,“拔苗助长”(bá miáo zhù zhǎng),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上》。原意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在学习这个典故词语时,我们可以将这个成语分解为各个字,并对每个字进行单独定义。如见图1:

Figure 1. Example of the “pull-up” approach to teaching morphemes
图1. “拔苗助长”语素教学法示例
通过做语素分析,学生会发现更容易记住所给的典故词语,将其字面翻译为“拔苗助长”。
(二) 列举归类法
在词汇教学中通常会运用列举归类法,旨在扩展就只是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汉语词汇进行分类,与母语中的相似词进行比较,逐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含义和形式的不同对典故语进行分类,并且与俄语中的对应词语进行对比,有助于学习者记忆。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有老虎、龙、牛、马的词语大多是赞美性的,而狼、狗等动物则是攻击性的、老鼠和其他动物则令人反感。龙腾虎跃包含龙和虎两个字,常用于描述一个充满力量和能量的人。狼心狗肺包含狼和狗两个字,是负面的、译为“忘恩负义的人”。而在俄语中龙是邪恶的代表,狗对他们来说是忠诚友好的象征。这种分类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典故词语的基本含义。
(三) 追溯溯源法
典故词语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在进行典故词语教学时,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典故词语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典故词语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义错误。
以典故词语“精卫填海”为例来分析这个方法。“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原意是神鸟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后人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战国·《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后人根据上述文献提炼出典故词语“精卫填海”。
相传炎帝有个美丽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很喜欢大海。有一次,她独自在海边游玩,不幸失足跌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而在东海西边的发鸠山上,在女娃死后,却突然出现一种美丽的小鸟,据说就是女娃的化身,总是精卫、精卫地叫着,于是被称作精卫。这种小鸟,不断地用它小小的嘴,衔着山里的小树枝和小石子,投入东海,一心想把东海填平,以化解心中之恨。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地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四) 语境教学法
语境理论是韩立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教学法在此理论上得到启发。语境可以提供大量丰富而可靠的信息,勾勒出目标词的特征,将抽象化的词语具体化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帮助理解,不仅避免了抽象意义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练习汉语的机会。
典故词语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被感知,尤其是事典典故词语、语典典故词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演示,将成语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情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表演、对话。以事典典故词语“完璧归赵”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历史事件,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表演,营造该词语的语境,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词语的内涵,同时了解中国的历史。
4. 总结
汉语典故词语有很强的表达功能、丰富的意义、优雅的风格、强烈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它们包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历史和哲学。典故词语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典故词语的定语、重要性及俄语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便在对外汉语教学课上有效地组织典故词语的学习。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而且能开拓学习者的眼界,同时也减少了学习典故词汇的困难,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为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汉语人才进言献策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