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智者说,哲学是一门体现智慧的学问 [1] 。如果说一个人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便是对其智慧水平最高的褒奖了。唐朝韩愈《师说》中有这样的话:“古人有师,故为师。”老师是讲授真理,讲授学问,解答难题的人。故而对其智慧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哲学素养呢?所谓哲学素养,就是一种高屋建瓴洞悉事物本质的灵性。提升哲学素养是师范生教育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培养重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完整的人,尤其是经济时代,创新思维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尺,创新又离不开理性的反思,因此哲学素养的提升是广大师范研究生必要进行的思维训练。哲学是至高的,具有哲学素养的人可以从中得到许许多多的益处。无论是精神境界上、抑或是认知能力上,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2. 教育哲学的含义
教育哲学这一概念作为合成词(教育 + 哲学),有着多种解读。彼得斯、石中英等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教育 + 哲学的四种关联:educational philosophy;philosophy in education;philosophy of education;philosophy for education [2] 。教育 + 哲学不同的偏正关系,表征着不同的哲学观和教育观。笔者偏好如此界定教育哲学——哲学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投射和衍义。教育哲学的著作汗牛充栋,概念界定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可基于物理学术语(静态与动态)而大致归为两类,即静态教育哲学与动态教育哲学,具体概念界定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concept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表1. 静态与动态视域的教育哲学概念
2.1. 静态教育哲学概念
静态的理解将哲学看成专门的学问,高深难懂 [3] 。持此观点的教育哲学家福禄培尔受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发展的唯心主义的影响,声称他的教育原理只是哲学而非其他。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的在非科学世界中仅仅作为一些可能的客体的本体也许具有明确的意义和内容。朗特里的观点认为,教育哲学是一门以知识、认知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活动的教育的思想系统。桑新民教授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提出了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念、教育研究的方法,它反映了教育的思想和生存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4] 。此外,张腾霄也把教育哲学看作是对教育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延伸和运用。教育哲学是一门“静态”科学,它不能被普通的哲学和普通的教育学所代替 [5] 。
在这样的视野中,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自己的问题史、范畴史和思想史。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更深奥,如果不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要进入哲学的领域更是难上加难。
同时,哲学可以深入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设置规范约束力等阻力,让受教育者提高自身某种内在无意识的能力。哲学是最基础的学科,是整个学科体系的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础。静态教育哲学观认为哲学虽然没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但是,哲学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哲学就像手机的操作系统,如果没有安装具体的软件,手机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具体的问题。但是,操作系统是具体软件能够良好运行的基础。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者在研究、习教育哲学的过程之中,要遵循教育哲学界一系列专门的概念、范式,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与创造。
2.2. 动态教育哲学概念
尼采认为:抽象的哲学是“冰冷的理性”、“苍白的真理”、“空洞的存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切断了哲学与生活和存在的练习,是没有生命、没有色彩、没有生机的行将腐朽的东西 [6]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对于哲学的概念产生分化,动态教育哲学理解成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寻根问底和不断反思的思想态度 [6] 。
动态的哲学观在传统的教育哲学中,哲学的主体是动词,它吸取了“静态”的哲学成果,以“哲学思考”为手段,通过“阐释、论述、批判、澄清、分析、综合”的方式,对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进行了反思。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比如,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把“哲学即教育的一般理论”、“哲学即教育学,教育学即哲学”、“教育是哲学的试验室”等 [7] 。实践主义以此为指导,主张“教学做”一体,从做到做的教育理念。此外,八十年代以后,吴俊升先生也指出,教育哲学是一种应用哲学,应该将其运用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李石岑的教育哲学思想始终围绕着“表现”这个词,他把教育的本质看作是一种表达的过程,它的目标是要把“真人”展现出来,而教育就是要把它的本质表达出来,而不是被外在的力量所约束。“人”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其教育理念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受此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思潮影响,教育哲学从哲学层面上对教育问题进行理性的批判与反省;教育哲学注重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价值观。从那时起,教育哲学就为教育和教学工作服务。在这样的视野中,哲学趋向于深入地探究特定的问题,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变成了一种平常的思维方式,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哲学动力的认识早于柏拉图和先秦时期。在那个时代,哲学家们的思想来自于生活的困境,他们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也是在现实中进行的,而哲学则是批判的。
3. 作为静态的教育哲学认知
3.1. 认知的重要性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认知等同于智慧加思想,从而形成个体对万物的理解。认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生的走向,我们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取决于个体对事情的认知从而做出的选择。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框框里,无论处于哪个阶层都存在着认知的边界。但为什么有人每次都可以做出最优解,有人每次都选择失误?这其实都源于个体对万物的理解,也就是认知的能力。
了解清楚认知的重要性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认知的重要性,到底应该如何实现?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认知?
3.2. 如何提升认知
提升认知需要界定方向和范围,即提升自身的认知范围、认知程度、认知能力。其中,后两者属于“格局”的概念,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究其根本原因是认知程度可以提高,做事能力可以提高,认知结果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提升认知最重要的是提升认知范围。
认知范围即“你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认知范围的区别,会继而深刻影响到“人生路线”的区别,它决定着“路线”,即方向。在浩瀚无垠的知识库中,要想提升认知范围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是确定“我要在哪个方面扩大格局。”格–方向,局–行动,格局–即在某个方向付出行动,二者缺一不可。
认知程度即认知层次,深刻的反映个体的精神发达水平。想要有效提升认知程度,要找到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进行自我提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尽所能的承担一些大事,并为之负责,为之完全努力,而且为这件事的结果定高目标。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工作即修行,红尘即道场。”少一些冥思苦想,多一些有效行动,旧的认知已然形成,若想认知它改变它甚或是提高它,只有行动起来才有动力,过多的思忖只是在消耗自身的心力。
认知能力是人类大脑处理、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事物的构成、行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和基本法则的能力。这是一个人能否顺利地进行一项运动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感知,记忆,注意,思考和想象,这些都被称为认知能力。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提升以上的能力进而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利用注意力集中的方法,例如广泛的观察,培养对任务的兴趣,冥想等提升注意力。另外,培养阅读和书写的习惯也是提高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用心揣摩和思考,可以增强个体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语句的敏感度。提升想象力的方式虽难但也可操作,基于对知识的大量积累和经验的累积,将各种表象进行重组,从而构成新的意象。综上列举仅为普遍适用法,个体要根据自身的特殊性,自行探索适合自身认知能力提升的途径。
4. 作为动态的教育哲学行动
4.1. 行动的重要性
行动是一个人价值能力和目标的距离。法国著名军事家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既最聪明又最好”。智者生活于行动之中,而不是去思考行动,也不是去思考行动之后的结果。显而易见,哲学可以帮助人突破身体感官和思维产生了假象,看见真实的、正确的、全面的世界。一切建筑都是依赖基础,却也是否定基础的。宇宙演化、生物进化、修房盖屋、社会发展、知识更新也有这个特点。然而利用哲学把头脑里庸俗的意识形态扫清只是学习哲学的第一步,后面要走出哲学、走向现实生活,去行动去改造,而不是沉迷于高高在上的哲学理论,这才是学习哲学的真正意义。
真理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学习哲学最好的方法是一面成长、一面夯实基础;一面发展,一面自我革新。大道至简,哲学原理虽然简单,却有万用,因为它放之四海而皆准。
4.2. 行动的可行性
4.2.1. 自我革新
有一门叫做“行动哲学”的哲学。“行动哲学”并非一个哲学术语,它是一种克服冥想、懦弱、行为的生活理念。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以便使得我们变得幸福、健康,由此实现人生价值。立即行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的,要成功的克服拖延陋习,建立起来积极的、善始善终的新习惯,除了付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方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自我革新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实践意义的方法之一。
革新,即改革、更革、变革之意。自我革新即自己进行改革、更革、变革。社会一直在前进,一直在变化,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中一定要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避免温水煮青蛙,个体在环境中要学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自我改变、不断自我调整、不断自我革新,以适应社会发展,以适应环境发展,没有自我革新意识的个体将被社会进行革新。除此,自我革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党所始终坚持的要义,我们党与其它党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在社会革命中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这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关键。大看国,小看个体,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治国之道、人生之道。个体在人生道路的进程中,要我们要时刻牢记哲理的教化目标,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用磨砺的毅力和毅力,把一切有损于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地净化、完善、革新、提高。
在教育中,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不难发现,教育的源头即是教育革新。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主要面临两大阻力,一个是教育理念问题,二是教育资源的使用问题。如何逃脱应试教育的牢笼?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工作者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中应不断思考的问题。
4.2.2. 改善教育行为
从理论回到实践,从天马行空回归脚踏实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改善教育行为,将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呢?若想将“行动哲学”融入日常教育行为中,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找出一件对你来说容易做好的事情,在这件事上坚持实践“立即行动”哲学,直到完全掌握。这时你就可以立足于一个积极的出发点上,有了一条新路,你要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你的行为负责,从根本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例如,若教育工作者想通过“行动哲学”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可以首先从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出发,再扩展到教育一线去感受学生、教师、领导的实际落实情况,进而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加以总结与思考,形成自身的教育感悟,最终改变自身的教育行为。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适当参考教育大家的哲学思维方式。例如,杜威对黑格尔、进化论、实用主义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坚持绝对的经验主义,认为体验是有机与环境之间的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它将辩证法、进化论、实用主义、现代心理学等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杜威提出了整体思维、过程思维、时间思维、关系思维等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除了其闪光的思考方式之外,它还给我们以怎样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观念。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杜威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在课程改革的规划与实施中,应避免孤立、单向的思考模式,以关系的思考和整体的思考,形成一个改革的“实践共同体”,通过对话、交流、共享的形式,共同面对改革的各种问题,并为之提供一些思考和方法。除此之外,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辩证思维也对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而经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念的源泉。概念是由感觉产生的,它是知识的高级阶级。其认识论启发教育工作者在传授新知时,实践应先与理论。一线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多注重教学活动中导入的设计,最好与学习者日常所积累的生活经验相连接,以此激发学习者既往所获得的经验和感觉,进而便于他们接受、理解、运用新知。
5. 结语
哲学,与他人无关,与世界无关,与神佛无关,只面向你我自己的灵魂。哲学研究不仅有其内在价值,能给人以精神享受,而且具有实践价值,既能帮助人过上成效、和谐的生活,又能使人做好从事特定职业或研究生学习领域的准备。在训练中,那种精神上的享受,是无与伦比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看得更高,看得更清楚,人生就会少许多烦恼。哲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指导生活,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基于学理论证,提升哲学素养,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注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利用大脑本身健全的功能与所闻所见相结合,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思考寻求答案,不断完善自己,进而探索生命的真理。二是注意回到问题的原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接触到的必定都是一些成论,这种情况下,应致力于打破思维定势、功能固着,有意识地把成论还原为问题,开启自身的思考,顺而得到新鲜的发现。三是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人不可能事事都会经历到。社会的进步在于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承,有效传承的精髓即在于通过自己的头脑个性化的汲取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在此过程中强调调动和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把现成的答案问题化。四是重视自身的发现。成功的思考总会与理智的快乐相伴。当快感产生之时当下务必要做的是冷静分析,将思维产物有条理的记录下来,重复进行以上工作,将一步步地扩大自身的思维所涉范围,进而延伸自身的思想发现。五是要善于掌握和调节心态。哲学不能学习,要靠悟性。在整个悟道过程中即是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的过程,切要保持一种超逸、通灵的心境。
综上,教育哲学素养提升,需要:知行合一、动静结合、问学相扣,方得正果。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道。所谓道,就是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依凭良知判定去行动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以表述为:头脑有理解,心理有体验,人格有担当,身体有行动。所谓动静结合即王阳明说的动静合一,认识和精神的互动,精神是静止的,然而认知是变化的。将认识和精神相互契合的要求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主题,这个情况就是动静结合。身为研究生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耻下问,多思考、多反思、将思想的产物在实际生活中加以验证,真正的将哲学思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如此训练,才能在哲学的学习中早修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