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并将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民族地区农村老龄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峨山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置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8.8%,2022年峨山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4万,老年人占户籍人口比例达16.57%。峨山县老龄人口近年来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空巢老人逐年增加。随着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峨山彝族老人养老状况相比以前虽有一定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较多成果。对农村养老问题,学者主要关注点在农村养老模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服务三个方面,对民族地区养老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一方面民族地区养老问题牵系百姓民生的福祉,社会安定、解决民族地区养老问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养老、保障少数民族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权益,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峨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养老资金、观念、精神、模式都存在困境,养老问题日益突显,本文以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分析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现状,并根据民族地区养老的特殊性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力图探寻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更好促进民族地区秩序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民族地区农村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主要有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五保户”养老三种模式,这三种不同的养老模式深刻反映了民族地区养老现状。
2.1. 自我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是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所需来自于以往的生活积蓄和老年时继续参与社会劳作,自我养老是老人自我供给、自我照料、自我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模式在经济上来源于自己的积蓄和劳动;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老人有良好的身体状况,能进行生活自理;在思想意识方面要求老人有较好的精神状况,能够进行自我精神安慰。依靠自我养老的老人无论是在经济供养上、日常照顾上还是精神安慰上主要靠的都是自己。自我养老模式有时也是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留守在家的无奈之举。但其确使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以节约。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仅仅依靠家庭和社会养老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养老资源短缺,应该不断的鼓励自我养老模式发展。
2.2.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子女为年迈的父母提供经济供给、精神上慰藉和日常照料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方式对老人和社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目前存在并将长期存在,是目前广大民族农村地区最为重要的养老模式。但家庭养老也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家庭养老实现了家庭内部的反哺式养老 [1] ,使民族地区老人真实感受到了子女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家庭养老模式也不利于现代新型养老模式发展。
2.3. “五保户”养老模式
“五保户”养老模式主要是为解决农村无依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民族地区的“五保户”养老由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五保户”供养可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类。敬老院和福利院属于集中供养,一般集中在乡(镇)、县(区),将符合条件的老人集中起来,统一生活,集中管理。分散供养是五保对象不入住养老院进行集中管理,但仍由政府供养的一种形式,分散供养救助水平低于集中供养。由于政府用于养老资金有限,“五保户”养老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 [2] 。
3. 峨山农村养老面临困境
3.1. 资金困境
峨山地区农村老人子女经济实力不强,供养水平低。首先,对于外出务工的家庭来说,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大多数年轻人很早就辍学在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外出务工也主要是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低工资收入的工作,勉强维持自己和孩子的生活、上学等费用,有的挣得的钱花在路费和租房上,能用于供养家中老人的资金所剩无几。其次,对于在家务农的家庭来讲,峨山彝族农村地区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烤烟、蔬菜,每年家庭人均收入基本不超过一万元,遇上天灾更是收成极少,一年辛辛苦苦的劳作仅能勉强维持一家生活,家庭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当地老人的养老。
养老保险过低也是影响养老水平的重要因素。虽然对于民族地区老人而言,政府有一定的财力支持,但是是杯水车薪。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政府发放的200左右的养老金,养老金标准过低,除了一些特困户,养老金基本上不会成为这些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大多数彝族老人都有子女,不属于五保老人,一辈子在土地上劳作,也没有退休金。峨山农村彝族老人开销都集中在医疗和饮食上,日常消费节俭,几乎没有用于娱乐的支出,自己的劳作和子女的补贴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
3.2. 观念困境
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彝族村庄,养老观念存在两个困境,一是在老人观念中辛辛苦苦把子女养大,老了就应该依靠后代,家庭养老在他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依靠政府、社会及自我投资保险的养老观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每年大量民族地区年轻人外出务工,民族地区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对传统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集中养老模式虽是应对峨山地区空巢现象的理想模式,但当地老人对集中养老接受程度很低。他们认为,集中养老模式只适合那些没有子女的人去,有子女的养老院是一种耻辱;二是峨山当地彝族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认识水平很低,当地绝大部分老人不愿意购买社会上的养老保险,只愿领取政府每月发放的免费养老金,甚至有些老人根本不清楚什么是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意识的缺失,客观上制约了老年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这种观念导致了民族地区的老人养老经济来源问题日益严重。
3.3. 精神困境
峨山地区老人精神困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大多数农村文化设施缺乏,也没有老年协会等组织或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供老人娱乐。峨山农村彝族老人农闲之时主要是串门聊天、跳广场舞、看电视或做家务,且由于民族地区老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这里很少看到读书看报、下棋打牌或其它娱乐活动。虽然大多数老人都说自己的爱好是和同龄的亲戚朋友一起玩,但他们除了种地和照顾孙子外,没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情感生活的缺乏使得当地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对老人的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近年来,峨山农村彝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工作繁忙加上来往交通费用昂贵,子女只有在过年、火把节或家里有大事时才会回家,这使得民族地区老人来自子女的精神慰藉也相当缺乏。
3.4. 模式困境
模式困境体现在目前峨山彝族农村地区所存在的养老模式单一且不易改变。首先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患病率和残疾率不断上升,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因此他们将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保养和社会服务。农村老年人口占总老年人口的75%,但养老机构通常设立在城市,民族地区的农村没有互助养老、医疗养老和智能养老这些新模式。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大,对现存的农村主要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其次,在后乡土社会,婚姻、家庭和居住模式正在冲击着民族地区农村的传统家庭养老。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决定了家庭赡养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子女无力赡养老人和父母对子女的依赖之间的矛盾也对中国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3.5. 设施困境
设施困境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和娱乐设施上。峨山彝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医疗设施有限,医疗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但是许多老人因为自己身体条件和经济能力,不能到县级以上的医院就诊,大多数只能选择乡镇卫生所,无法得到全面细致的检查和治疗,所以不能解决老年人的疾病痛苦;除了医疗设施外,娱乐休闲设施也同样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注重日常身心健康和身体锻炼,他们晚上都会出来活动,但村子里并没有便捷的娱乐器材满足老人的需求,民族地区娱乐设施是缺乏的。
4. 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4.1. 经济建设: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是立身之本,是应对民族地区养老问题的前提和关键。要解决少数民族养老问题就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让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家庭、个人的经济收入增长,为少数民族地区老人养老提供夯实的财富基础。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其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结合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其二,要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人力资本回流,提高民族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改善少数民族人口的收入状况。
4.2. 制度建设:完善民族地区养老保障体系
完善民族地区养老保障体系,首先,要继续完备健全民族地区养老保障体系。当前,伴随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各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持续完善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这些制约着民族地区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要继续推动民族地区养老保障体系晚上;其次,因地制宜地建立民族地区养老保障体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是不同的,民族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结合中国国情、结合当地养老现状,探索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推动民族地区老人切实提高医疗报销比例,解决看病难、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最后,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民族地区养老保障体系,必须集结各方智慧,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力量,积极进言献策,推动养老保障体系健全 [3] 。
4.3. 服务建设:探索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差异化养老服务
解决民族地区养老问题要探索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差异化养老服务。各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尊老、敬老、养老的“孝”文化,同时也有富有各民族特色的养老实践。少数民族多样化的文化传统和分散广泛的地域分布决定了少数民族老龄问题的应对没有统一方案和标准答案,必须尊重和包容民族间的差异性特征,探索发展有民族特色的差异化养老服务制度。对于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要根据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域化、精准性地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针对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地区和特殊问题,制定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在充分尊重和适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推动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实现,满足民族地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4.4. 思想建设:加大各方面对民族地区老人养老问题的关注
首先,从社会来讲,每个人都会变老,民族地区的养老问题应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要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对民族地区养老问题的宣传,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问题当中来,宣传敬老爱老的观念,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其次,从家庭来讲,要传播孝道文化,在家庭中营造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鼓励子女们关心家中老人。很多少数民族青年进城务工之后对父母的关心少了很多,针对于此,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在网络等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正面信息,让子女更多的人关心家中老人养老问题 [4] 。最后,民族地区老人自己也应多多关注自己的养老问题,应转变观念,因时适宜,适应现代的养老模式,这样才能在缓解子女和社会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得到精神慰藉。
4.5. 文化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建设
首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有很多,如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民族服饰艺术、手工艺等 [5] 。目前,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年轻外出打工,当地很多传统文化几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利”,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建设既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又能让老人“老有所为” [6] ,大大提升了民族地区老人的幸福感;其次,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能通过文化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如发展当地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等,将文化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为民族地区养老提供资金保障。
5. 结语与展望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是影响我国城乡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7] ,在农村养老问题严峻的当下,我们应该意识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老龄化是我国的长期国情,解决民族地区老人养老问题现实且紧迫,且民族地区老人作为弱势群体,很难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去解决此问题,所以国家、政府和社会中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要共同努力,为民族地区老人创造出一个有保障的养老环境,让他们安享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