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展示学生精神风貌的良好载体。作为一所新学校,我们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校仅有初一新生,学生基础薄弱、队形凌乱、动作参差不齐,课间活动内容缺乏特色等等。如何在短时间内编排设计出学生喜欢、符合学校特色又科学有效的大课间内容,并高效组织实施成为现实问题。基于我校是足球特色学校,啦啦操项目也是学校的重点发展项目,为了让学生基本掌握足球、啦啦操两项体育技能,开展足球与啦啦操相结合的课间操创编实践,旨在为创新设计体育特色大课间活动内容提供经验与启示。
2. 初中体育“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的原则与编排要素
2.1. 初中体育“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原则
初中体育“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应遵循以下原则:1) 循序渐进原则。通过“一球一操”项目技能和运动量的逐层递进,在长期坚持和实践中,提升学生体能素质和足球、啦啦操技能水平,促进学校体育大空间以体育人的效果。2) 全面锻炼原则。选择符合身体全面锻炼要求的内容,包括热身、锻炼、放松运动;头颈、上肢、躯干、下肢以及全身动作;包括左、右、前、后的动作;还应考虑到力量、速度、柔韧、灵活等,促进学生身体全面锻炼。3) 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大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有效锻炼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各个环节的安排与衔接要自然、合理、科学,真正体现锻炼实效,避免超负荷以及潜在安全性风险。4) 创新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创编动作,并针对不同的身体素养与娱乐的要求选择一些新动作,改变姿势、方向、幅度、速度、路线等方法,避免千篇一律,枯燥无味 [1] [2] [3] 。
2.2. 初中体育“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的编排要素
“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编排要素如下图1。

Figure 1. Arrangement elements of “one ball, one exercise” featured inter-class exercises
图1. “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编排要素图
1) 音乐要素
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旋律轻快、歌词郎朗上口的音乐,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快学生熟记动作的速度。根据音乐15秒32拍的速度,分割为6小节,此类音乐使锻炼达到最佳效果。“一球一操”编排选择了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音乐《偶像万万岁》,时长3分44秒,有16小节,共64个8拍,分为开场(4*8) + 三段(16*8) + 结尾(4*8)。
2) 动作要素
动作创编要遵循徒手操的特点,将音乐分为8段,男生足球操以足球技术动作为主要提炼点,选取足球场上不同位置(前锋、中锋、后卫、守门员、裁判员等)最具代表性的动作进行创编。如后卫前额正面顶头球、前锋脚背正面踢足球、中锋脚内侧踢球等。女生啦啦操按照身体部位顺序及音乐节奏、旋律编排与男生相对应的动作。比如,男生脚内侧踢球,女生编左右方向的动作;男生踩球的动作,女生编双脚纵跳上下发力的动作。
3) 空间要素
男女生之间、班级之间、队伍之间的配合与变化有很多种。男女生的配合有相互之间的动作合作,也有相互交换器械进行练习,男生练习花球动作,女生练习足球基本技术,提高男女生协同配合的能力。班级配合是集体层次变化,由左向右,由前向后及反方向的各班集体依次起、依次落的变化。队伍配合变换采用了前后站蹲立位、左右、前后换位等交替。这些配合与变化能提高双球操的视觉冲击力,逐步提升练习难度。
4) 时间要素
保证学生合理的运动量和有效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传统的广播操,足球和啦啦操的动作要素更为丰富和多样,因此时间要素的安排更为充分。参照有氧负荷练习的时间,“一球一操”的时间选择控制在4分钟左右,后面增加2分钟的瑜伽足球啦啦操放松。
3. 初中体育“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的创编步骤
创编中重视维持动作强度、频率、快慢以及幅度、路线、方向的变化,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锻炼。在创编的动作选取上,考虑足球与啦啦操与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的有效衔接,选取难度适宜的动作,不能单一地进行运动能力和体格的培养,要融入校园足球、啦啦啦文化内涵,传播团队精神,培养技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效果 [4] [5] 。
3.1. 确定项目内容
了解本校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实际需求,根据本校足球体育特色项目的发展目标,结合啦啦操时尚文化特点,并将它们融入创编之中,选择以足球和啦啦操技术为主要素材内容。
3.2. 选择合适配乐
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根据选好的音乐进行动作创编;二是先编好动作再进行音乐选配;三是动作编排和音乐选配同时进行。按照乐曲的旋律节奏,创编适合节奏的足球和啦啦操动作,并进行组合,合理优化,使其更好地协调配合,构成初级成套动作。
3.3. 创编成套动作
利用翻阅文献资料、观看网络视频、咨询专家等方法,搜索创编素材,组合足球技术动作和啦啦操的基本手位、步伐,通过不断提取核心动作、简化复杂动作,组合完善,不断创新、修正,结合附加动作编制与设计完整的成套动作。
3.4. 组织专家论证
邀请学校体育专家进行论证,对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改进与优化“一球一操”成套动作结构,有助于成套动作在校园大课间活动中大规模使用。
3.5. 实践与推广
通过“一球一操”在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不断反馈改进、逐渐达到优化,最后形成在全区、全省内的推广模式,为“一球一操”大课间活动提供区域样板。
4. 初中体育“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创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队形变化
用流动队形来替代固定队形,编排中利用队形的流动变化,整体进行统一的方向移动,局部进行相互配合,能使成套动作变得流畅,富有生机。例如,在“一球一操”第二节中,动作内容主要是脚背正面踢球技术,这里的队形路线设计是流动队形,两路纵队前后10个人形成一路纵队,男生一路纵队跑动用脚内侧踢固定球进行流动队形,让成套整体变得流畅、多样、巧妙,视觉效果也充满冲击力。
4.2. 层次变化
层次多维,基本体现在空间层次与动作层次上。合理利用空间三维的变化,即以XYZ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的空间结构,X代表地面,Y代表人身高形成的面,Z代表人跳跃起来距离地面形成的面,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时间点上实现相同组合动作,在时间完成上形成差异,整个动作成波浪式的效果。如,“一球一操”编排中,学生手持花球先后蹲起、一上一下做高V与倒V、左右错开做左L与右L、左K与右K等对称变化、蹲和起持花球做斜线等手部动作结合重心的升降、腿部的屈伸(蹲起)等各种动作,增加不同维度的层次。
4.3. 动静结合
在运动场上形成一定的反差,以动来衬托静,静来反衬动。在“一球一操”创编过程中,基于班级或小组进行,学生或某个整体均算作是点,某个点静态不动,与其对应的点动态联系,形成动态效果与静态效果的交相呼应。如,在“一球一操”第三节中,让女生纵队为点,女生踩球不动,男生绕圈跑动,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
5. 初中体育“一球一操”特色课间操的实施效果
5.1. 增加趣味,提高了课间操参与的积极性
科学设计“一球一操”内容和结构,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将足球和啦啦操花球的使用贯穿始终,增加练习难度,使“一球”和“一操”完美结合,达到男女生同时学习足球技术技能和啦啦操基本动作的目的。让全体师生乐于参加,增进师生感情,培养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 [6] 。
5.2. 微课制作,帮助学生掌握疑难动作
将“一球”“一操”男女生的动作分别进行拍摄,课前先将微课视频发给家长,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预习每个手位动作和足球的练习动作,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上课时,邀请微课自主学习较好的同学上台展示,通过互动问答方式全方位剖析动作过程、动作难点,采用分组练习进行攻坚,化难为易,轻松解决了疑难动作的讲解、演示问题,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大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5.3. 优弱互补,促进学生团队进步
协调性弱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因动作不标准而失去自信,或因不被同学重视及遭到排斥导致心理创伤,造成厌学现象。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分组,让优秀学生来帮扶薄弱学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小组成员之间会相互帮助、辅导、纠错,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5.4. 合理使用音乐教学,提升课堂氛围
“一球一操”教学中,开始节奏比较舒缓,编排的动作幅度较小,慢慢地音乐节奏加快,编排的动作幅度、强度加大,通过音乐节奏来调节学生动作的幅度和强度。用音乐提示音或不同的歌词作为活动开始和停止的信号,用音乐代替常规啦啦操课堂尖锐的哨音、叫喊和口令,能够减少教师的指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
6. 结语
“一球一操”大课间活动对传统大课间进行优化设计的探索实践,活动内容以自主编排为主,结合本校学生的年龄、体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种活动设计的针对性,使得学生体能、技能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大课间活动参与热情大幅提升,校园体育特色氛围更加浓厚,展现出的整体效果良好,为体育特色大课间活动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