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隐性教育的困境及途径相关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idden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3.139974, PDF, HTML, XML,   
作者: 韩 磊: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昌吉
关键词: 隐性教育三重维度困境途径Hidden Education Three Dimensions Dilemma Approach
摘要: 本文以隐性教育为出发点,使用参与观察方法,发现隐性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三重维度,即教师业务水平、校园文化背景、同龄人间的氛围进行分析,以求探索出相关途径。旨在解决思政课堂的质量问题,从而助推思政课程建设体系,构建协同的思政课堂,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
Abstract: Taking implicit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discover the real dilemma of implicit education, and analyzes it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at i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campu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atmosphere among peers, in order to explore relevant issues way. It aims to solve the quality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thereby boosting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and implementing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韩磊. 思政隐性教育的困境及途径相关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9): 6263-626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974

1. 引言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之一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

关于“隐性教育”中的现实存在问题,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论证,笔者通过参与观察,将“隐性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归类,并尝试给予解决途径,尝试贯彻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我国高校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

2. 隐性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隐性教育”,我国对“隐性教育”概念的探讨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把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渗透在历史课、公民学与政府、社会学、生计教育等公民教育课程中 [2] 。从以上的范畴定义不难看出,“隐性教育”指的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教育,而我国的思政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就是要将传统的优秀文化根植在高校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群体获得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

3. 三重纬度下的困境

3.1. 教师缺乏业务能力

通过参与观察发现,“隐性教育”的困境之一来源于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所谓的教师业务水平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其一,教师的思想意识要具有先导性。教师的思想意识要具有“胸怀天下”的认识格局,同时具备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国家前沿思想动态,具备问题导向,借助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深入浅出进行授课讲解,才能满足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但从现状来看,部分教师缺乏思考,机械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将思政课堂刻板的印象留存在课堂。从长期来看,难以将“隐性教育”的核心作用发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难以进行。故教师的思想意识先导性务必要给予重视。

其二,教师的教学要具有模范性。教师的行动要注重“为人师表”和“寓教于乐”。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接打电话,讲话语气语速等都会直观地传递给学生“第一印象”。又如上课中注重课程设计,将抽象的知识语言转换成“接地气”的语言或活动。但从现状看,部分教师存在缺乏基本的教学礼仪,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丢失听课兴趣。从长期来看,一旦此类行为蔓延开来,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将会变成纸上谈兵。故教师的教学模范性,需要更多的关注,以求打破教师在课堂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障碍。

3.2. 校园育人目标的全面性及活动的目的性

校园是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导向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直接关系。“隐性教育”的现实困境也需在校园中思考,以下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其一,校园的育人目标要具有全面性。隐性课程不等于无形课程。从哲学角度说,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形式是内容的外在特征,只有内容而无形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 。这也就是说,学校的育人目表既不能教条主义,也不能唯心主义。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活动中,如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为目标发展,也有结合学生时代特点的学科设置。但学校如只是将目标停留在“口号”不去深度思考如何培养全面的学生群体,不去全面挖掘各项活动中潜在的能量,就会陷入教条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陷阱,进而不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因此,校园的育人目标要时刻注意全面性。

其二,校园的各项活动要具有目的性。校园中的各项活动中,如应试教育、减负、厌学、德育低效等等,这些现象背后虽然有其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人们过于强调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显性教育而忽略了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 [4] 。也就是说,校园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而是延伸出一个更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的各项活动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如近几年的美育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美育体系下配套的各项课程如剪纸课程、艺术鉴赏课程、书法欣赏课程等,这些不仅给予学生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熏陶,同时使校园活动目的得以升华。但一系列不符合当下的活动要求,如课堂全程不允许查看手机、校园内不允许谈恋爱、不查寝不睡觉等活动难以使学生信服,也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校园的各项活动需进行深度思考后进行,培养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

3.3. 同龄人间的迷思

除了教师与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学生之间也会形成氛围,相互影响。教育媒介上突破了以语言、文字为主的逻辑传导,拓宽到情境、形象、行为等具有综合、经常和整体感染功能的多种媒介中,形成多维度、多渠道的合力共育局面 [5] 。换句话说,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会对最终的“隐性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学生是处于社会上思想最鲜活的群体之一,处于信息时代下的学生,面对庞杂的信息处理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学生面对于网络上瘾问题的共性、对于饮酒吸烟习惯态度的共性、对于超前消费观念的共性等,这些都间接地说明学生团体间存在一种“引力”。从现状来看,目前各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少年”不仅仅是单一的、独立的现象,而是呈现出多元的、聚集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学生间的氛围塑造是打造高质量“隐性教育”的抓手,我们需认真分析学生氛围间的“共性”,打破相互影响间的迷思。

此外,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处于人生成长阶段,面对庞杂信息处理具有一定的特性。如部分学生会对于校园暴力、择业压力、恋爱经历等造成身心影响对于今后的性格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短期来看,学生间的影响有着“简单粗暴”的效果。长期来看,我们更要注意学生团体中的特性问题,言传身教,试图不要让学生错过思想成长教育的“黄金期”。

4. 三重维度下的途径

4.1. 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以求提升“隐性教育”质量,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方面,提升教师思想意识先导性。教师要守正创新,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具体来看,教师需要利用好党史资源,丰富授课内容、拓展学理深度。只有利用好历史资源,才能更好的梳理授课内容,明确授课目的。如教师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从国家的政治报告中,充分汲取营养,对于国家各个领域的尝试了解,对于各学科间的方法交流学习,都能为达到高质量“隐性教育”埋下伏笔。

另一方面,提升教师教学模范性。让教育在形式上能够平易近人、乐于被接受,内容上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要能够激发人持续学习的动力。模范性不仅是严于律己,遵守课堂规范,更是对于课堂的设计。课前的备课内容和逻辑梳理,课中的活动交流,课后的谈心谈话反思都展示出教师的教学模范性。由此以来,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的瓶颈可突破。

4.2. 着力打造校园的优秀氛围

打造校园的优秀氛围,以求提升“隐性教育”质量。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提升校园育人目标的全面性。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信念,掌握知识努力实践,积极进取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人才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建设的必要前提。优美的校园环境,象征理想和未来的雕塑、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笺言等。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这些无声的文字以独特的内涵影响学生,陶冶学生,提升学生。

提升校园活动目的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升旗仪式、班会、月专题教育做为学风建设的常规活动;把“五·四”青年节活动、国庆节系列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军训活动等,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做为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把勤工俭学、实习锻炼、社区活动做为通向社会的桥梁,不断丰富自我。

4.3. 打造高质量同龄人间关系

打造高质量同龄人间关系,以求提升“隐性教育”质量。

培养优秀班风,提升班级凝聚力。同龄人间的共性和特性中的迷思,需在一个特定空间中起到效果。如建立学习小组,将有共同目标的同学凝聚在一起,不断培养兴趣目标。又如组织班级活动,共同出游,谈心谈话,将集体主义的氛围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由此以来,建立具有价值引导的环境氛围,将学生的“隐性教育”工作达到目的。

5. 小结

本文尝试将“隐性教育”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类,亲自参与观察,对学生群体展开三重维度的分析,得出解决“隐性教育”困境的途径,首先要解决教师的业务水平问题,从思想意识和教学方式角度展开讨论,其次从校园育人目标全面性以及校园活动尝试进行分析,最后在同龄人视角下观察问题,试图以构建优秀班级,提升班级凝聚力为切入点。旨在从三重维度下,得出高质量思政育人的途径,贯彻习总书记对于“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3-19.
[2] 巩茹敏, 林铁松. 课程思政: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 教学与研究, 2019(6): 45-51.
[3] 贾克水, 朱建平, 张如山. 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 教育研究, 2000(8): 37-42.
[4] 沈嘉祺. 论隐性教育[J]. 教育探索, 2002(1): 54-56.
[5] 徐安鑫, 何义圣.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 求实, 2008(2):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