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尹珍务本堂地处黔北地区位于正安县芙蓉江畔新洲镇,是东汉时尹道真的先生教育场所、居家之地、墓葬之所。从清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务本堂的诗词、楹联等撰写颇多,例如,赵进争的《咏尹珍务本堂》、周子言的《务本堂怀古》、清代赵遵律的《题尹珍务本堂》、韩乐群的《务本堂情思》、清正安知府《郎承谟撰联》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清代正安州举人吕啟埏在《敬题务本堂》中以“黔中学校破天荒,景仰先生务本堂”来赞颂尹道真先生北学游中原,回归故里兴建务本堂传播中原文化的伟大事迹。学术界从尹珍的身世、籍贯研究扩展到尹珍文化的研究,如谢孝明在《吸吮与反哺:尹珍在文化传播中的双重使命与作用》中论证“尹珍在吸收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以贵州优秀的文化反哺和丰富了中原文化。” [1] 谢佳静在《互惠视域下许慎文化与尹珍文化的地域互动研究》中阐述以尹珍文化为首的南方文化和以许慎文化为首的北方文化构成了中原文化与西南文化,这为文化共享、共存、共生提供的交流空间 [2] 。综上,可以发现学界对尹珍籍贯、生世以及尹珍文化的研究颇多,但对务本堂的文物价值内涵及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较少。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文物学、文化遗产视角的方法对其探究。
2. 尹珍务本堂的概况
“务本堂”源于《论语》中“君子而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为其仁之本欤” [3] ,意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尹珍先生的办学根本,也是修建务本堂的初心。务本堂是为尹珍先生在正安传播中原文化的有力见证,使其思想价值观的体现,对促进地方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尹珍务本堂在2019年10月6日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正安县志记载,尹珍务本堂原为尹珍先生所建,前后经过多次重建和修葺,如明万历四十年重建(公元1612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和嘉庆二十年(公元1859年)、咸丰六年修葺(公元1685年),同治年间被毁,光绪年间复修,其历史悠久。尹珍务本堂位于正安县新洲(东汉时期为毋敛坝)河岸之上,环境优美,由石砖和木制材料相切而成,俯瞰看呈品字形,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建筑面积达420平方米左右,坐南朝北,依次由门楼、大门、两厢、正堂及天井组成。其内珍贵文化遗存众多,除务本堂建筑本身之外,有尹珍务本堂碑、重建务本堂碑记、字库塔、魁星楼、尹珍墓、尹珍先生神位碑等文化遗存,如表1所示。

Table 1.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of Yin Zhenwu Ben Hall
表1. 尹珍务本堂历史文化遗存
资料来源:实地调查获取。
3. 文物价值
文物的价值包括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绝对价值指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相对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笔者的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文中的文物价值以历史价值和社会教育为主。通过对尹珍务本堂及其文化遗存进行数据统计,从名称、类别和时间来看,其涵盖了重要的信息。如尹珍务本堂、尹珍墓葬复修年代为明清时期,若按此地为居家之所,墓葬之地来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从碑刻及文化遗存分析,尹珍务本堂承载着中原文化传播地、儒学文化、尹珍文化的重要历史价值,被后人称为“乐源书院”,“乐道书馆”,其社会教育价值较高。
(一) 历史价值
1) 为研究中原文化提供新线索
尹珍务本堂碑全文两千余字,此碑为青石材质,是正安知州于钟岳先生在大清咸丰十年篆刻的,现下半截存留于正安博物馆,碑刻以“勒石垂远为目的”,因此近代尹珍务本堂碑的重建是为了碑刻上的历史文化让后人知晓。务本堂碑现立青石大门左侧,为四棱碑,有碑帽、碑身,书体以楷书为主。碑文中记载《后汉书·西南夷传》《南中志》《后汉书》《华阳国志·序志·文学》等史料,皆提到尹珍先生远赴北方学习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 [3] 。《南中志》记载“明章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才,还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而世叔为司隶校尉。”碑刻中证实了尹珍先生的身世、出生年代、官职等,并记载拜经学大师、儒学大师许慎为师,学习五经,又拜应奉学习图纬,学习儒家经典。由此,通三才,尹珍学成归来之后,以尹珍务本堂为教学基地,教授内容为经学、传播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儒学文化。顾名思义,务本堂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地之一。另外,字库塔为中原文化向西南地传播儒学文化的代表,虽为现代复修,但其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从逻辑推理证明务本堂为中原文化播地之一。由此,这为研究中原文化提供一定的实物依据,及新线索。
2) 为研究尹珍文化提供新依据
尹珍文化包括对尹珍先生身世、年代、籍贯、教书育人以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轶事 、传闻和尹珍先生不甘落后、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回报乡土等精神 [2] 。关于尹珍的身世,道真、绥阳、正安乃至独山对尹珍先生的身世、籍贯争议不断。对于尹珍文化的诞生地,则力推正安,前文提到务本堂是中原文化的传播地、南域文化的发端处,史料皆有记载。对于尹珍文化的诞生地,相比故事流传,其实物更为可信。从尹珍办学地点、墓葬之地、碑刻等存留的历史信息来看,相比其他县城,更有说服力。如,表一中的尹道真先生故里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从各县重视程度来看,目前对弘扬尹珍文化所撰写的书目、期刊、打造尹珍文化品牌等,正安县位居前列,且影响力高。从上分析可知,尹珍文化是正安的诞生地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也为研究尹尹珍文化提供一定的新依据。
(二) 教育价值
1) 延续教育风气
“尹珍务本堂承载着尊前贤、励后学的优良传统”。尊前贤是指尹珍先生,“北学游中原、还乡教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种精神文明的渲染之下,对我国川、黔、颠三省文学事业及教育事业产生生远影响。如明清时期,“贵州出现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盛况” [4] 。励后学,指后辈为了感激和怀念尹珍先生争相为其建祠进行供奉及办立学校传播文化。尹珍务本堂内立有汉儒尹道真先生神位碑和尹珍先生真祠,贵阳抚风山立有尹道真祠,绥阳有尹珍先生讲堂铭。
就正安本土而言,从明清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争相办学比比皆是,如汪光彬、韩永亨、郑宜、郑扬廷、唐国栋、张先翔、吕启埏、万选青、简文波等继承尹珍先生办学精神,为家乡修建学校、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宜,字垂裳、清代正安州人,20岁考中生员,因家境贫困、白天耕地、夜晚专研熟读五经、史籍,自“改土归流”之后,真安州未出现有科举应试者,此种政治背景之下,郑宜通过不断努力,考中举人,回归乡里,教书育人,使得当地许多学子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万选青,清末秀才、禀生,格林万家桥人,从事教育12年,在格林木营开办私塾,开启了当地女子教育的先河,与此同时,在万选青精心培育之下,该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以上办学事迹皆离不开尹珍务本堂所承载的尊前贤、励后学的精神,并使大部分学生得益于此。
2) 培养杰出人才
古代培养地方人才场所有私塾、义学、官学、书院。自尹珍先生以务本堂为教学中心,传播中原文化,使得浓厚的学风在“蛮荒之地”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不断前行。就正安县而言,在明清之时出现以刘福田、王作孚16位进士、韩之显24位举人、56位贡生,是登科最多州县之一 [5] 。笔者参考正安县志所提供的目录表,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调查来对16位进士的信息进行补充和更正,以及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剖析。
从表2统计的数据看明神宗时期旦平周家出现“一门四进士”,既周一麟、周一礼、周一鼎、周一经,其所居之处,当地村民称呼为“四大官厅”。结合家谱、墓碑、字库碑、宗祠碑刻与正安县志和务川县志文献资料,发现该地有四位岁进士,两名举人,二十三位秀才。其中一名举人正是岁进士周一鼎的儿子,崇祯己卯科第十八名举人。另外一名周应光,是光緒八年壬午科第三十八名举人,文化之风盛行之下,近年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名大学生,并且军队、法律、财务等专业人才层出不穷。因此,先进的文化造就良好的学风。

Table 2. Lis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inshi in Zheng’an Prefecture
表2. 正安州明清进士名录
注:参考古籍结合田野调查资料来源对其从先补充及修改。
3) 推动文化产业及文学事业的发展
“孝悌”是尹珍务本堂的着眼点,但是在笔者看来务本是尹珍务本堂的核心。古建筑是见证历史文明的载体,务本堂承载并传承着务本求实的精神。正安人民正是继承务本求实的精神,勤劳奋进、敢闯敢拼,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及文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正安获有吉他之乡、文化之乡、小说之乡等美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命名滨海新区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15家园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通知》,贵州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成为贵州地区首个入选园区。正如正安县委书记吴起所说,正安吉他产业园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集聚、最规范、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其深层原因正是正安地区人民遵循着务本求实的精神为吉他产业所做出的贡献,正安吉他远销全球十多个国家,带动正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此精神也推动正安文学事业的发展,正安文学事业尤以小说出名,起始阶段以赵进争的中篇小说《三个岳母》和文志强的短篇小说为代表。1983年,石定的短篇小说《公路从门前路过》荣获全国优秀奖,名声大噪的还有陈义忠、王美泉、刘礼贵等人,因此七八十年代正安小说进入繁盛时期,在贵州乃至全国文坛事业具有重要影响力。正安文学事业的鼎盛阶段则是以王华、杨欧为代表,典型的代表作品有石定的《公路从门前路过》《石定小说选》《天亮好个秋》,赵剑平的《远树孤烟》《小镇无街》等。综上,务本精神推动了正安文化产业和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4. 文物保护与利用存在的困境
1) 安全存在隐患
文物的特殊性,在于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坏,珍贵文物荡然无存。因此,文物保护需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保存,并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尹珍务本堂以石质文化遗存、建筑文物、馆藏文物为主。经笔者调查,发现露天石质文物占比较大。露天石质文物最大的弱点在于受到风力和雨水侵蚀严重。尹珍务本堂小序碑记受风化最为明显,碑身右下中部已剥落,碑文受雨水侵蚀的影响,已经字迹斑斑、模糊不清。古代建筑受到自然破坏与人为破坏两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破坏即古建筑受到热、氧、水、化学介子、光及生物等因素影响,导致其木质材料发生变化,出现变色、发脆、变硬、变粘、开裂、起翘、剥落、软腐等破坏 [6] 。务本堂建筑的正门牌楼、牌匾、围墙损坏较为严重,牌楼门上方受光照因素存在剥落现象,正堂牌匾受雨水侵蚀严重,呈轻微软腐现象。因此,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对于文物来说至关重要。
2) 资源转换不足
当前我国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把务本堂隐藏的经济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转换到现实当中,使正安县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造福人民,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但据调研数据显示,务本堂的文物资源转换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方面,务本堂是生动的“活教材”,未能把承载“生于荒裔,不知礼仪,北学游中原,南天破大荒,开辟西南教育之先河”的求学精神、心系家乡的奉献精神融入教材、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二是在经济方面,务本堂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正安旅游区之一,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知名度较低,使得人流量稀少,文化和旅游难以深度融合,经济价值难以体现。这导致不能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未能使文物真正“活起来”。
5. 文物保护利用与建议
1) 提高保护意识
2023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工作要点中指出,坚持保护第一,全面加强文物安全保护管理工作。针对尹珍务本堂文物安全存在隐患,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应制定文物安全保护措施,同时“坚持保护第一,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科学原理为准绳。如,针对务本堂古建剥落、墙面雨水侵蚀严重等问题,应遵循原真性、真实性保护原则。真实性分为材料真实性、工艺真实性、设计真实性等原则进行保护与修复。最后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如,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字库塔、魁星楼等文物相关信息进行“历史记忆”、复制、病害检查、虚拟修复,最终使珍贵文物信息得以保存,成为保护文物的有力手段。因此保护尹珍务本堂及其附属文化遗存除需要为文物建立安全措施之外,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其进行保护。
2) 创新文物资源转换渠道
针对文物资源转换不足,文物价值难以体现。需实施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策略,创造性转换,既转换文物资源渠道,实现文物价值再现,带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7] 。从物质层面出发,融合尹珍文化,创造尹珍务本堂文化产品,使之成为当地名片带动经济发展。其次应用数字化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参观人员仿佛窥探千年前的尹珍先生在务本堂传授儒家文化的历史场景,以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其经济发展。从精神层面,定期开办学校进“历史学堂”等活动,使学生从现实校园进入“历史校园”,观摩尹珍务本堂建筑、碑刻、尹珍墓葬、尹珍务本堂牌匾、务本堂馆藏藏品,感受中原文化、儒家文化、尹珍文化的魅力,树立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优秀品质。
6. 结语
尹珍务本堂及附属文化遗存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史料研究价值,是中原文化、儒学文化、尹珍文化的交汇地,同时是赓续文化教育之风气、培育地方人才及推动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及文学事业的集中地,也是研究尹珍先生史料之地。然珍贵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安全需要增强科学保护意识,集群众之力、用群众之心进行保护,更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原真性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又要做到合理利用,用创新性转换创造性发展理念,拓宽文化传播路径,创新文物资源转换渠道,使文物历史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史料研究价值真正活起来,为社会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