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早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就有指出:“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提出人才分类的基本思路以及四种分类方式设想” [1] 。即在现有分类基础上精简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大类。
2. 我国培养体育产业多元化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
2.1. 市场所需
2022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体育超级大年,也是体育财富的元年,加上体育强国背景的推动,为体育市场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市场。新华体育发布《2022年中国体育公司经营榜》统计,中国体育上市公司将迎来50家,由2021年的39家增加至2022年的44家,其中1家即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1家创业板已过会,4家已递交招股说明书。这些体育公司的上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助推体育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影响体育产业形态和走向。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为培育更多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2.2. 政策引导
近几年来国家体育产业的政策发布层出不穷,下文是对2016~2022年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阐述(见表1)。

Table 1. Relevant policies of the sports industry for 2016~2022
表1. 2016~2022年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
上述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对人才的渴望尤为显而易见,这也表明体育产业发展需紧靠人才战略要求,体现了体育产业政策的引领下,体育产业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所具备的时代背景。
2.3. 经济导向
体育产业是未来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为29483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14%;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为3.1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2.69%;国外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例如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3.02%、瑞士占全国GDP的3.32%、韩国占3.06%。对比发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占比低于这几个国家的平均值。从数据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整体是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即使与其他国家存在着差距。但也预示着,体育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上升的体育产业经济阶梯建设,很大程度会带动体育产业内各个领域的发展,体育产业相关岗位需求人数也相应增加。2018年末,体育产业法人单位23.8万个,从业人员443.9万人,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数为505.1万人,《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预测,到2025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将超过800万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想要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是达到此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
2.4. 高校培育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提到: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化高校科技评价体系,注重科技创新的力量,了解服务需求,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思想,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了解国家需求,对招生制度进行动态调整,合理调配招生计划为高校培育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向,战略任务和具体措施进行了部署,并且提出了人才要素这方面发挥的创新作用。《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版统计,依据当前的体育产业发展趋势,高校在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多元化创新人才,根据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和课程设置应该重点培养以下人才类型。
3. 体育产业人才需求类型
3.1. 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历史由来已久,以美国为例,自1820~1999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2130亿美元,排在其他产业总产值的前6位。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以培养体育产业复合型管理型人才的体育管理学破土萌芽。早在1930年国外就已经有了体育管理的相关文章出版。1966年美国第一个体育学硕士学位在阿斯森俄亥俄大学设立,仅仅十多年发展期间,美国设立的体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的院校发展到83所。纵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多方面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体育产业随着体育的发展和变化逐渐兴起。中国体育产业的框架和体系基本形成,体育产业市场初步形成。我国对体育产业管理体系进行了历史性改革,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管理体系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国外的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攀升和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体系的改革,都体现出体育产业的发展中体育管理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3.2. 教育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自主培养人才是我国人才供给最主要的、也是最可靠的方式,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直接决定了人才强国建设的成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 [5] 中指出:“要全面改革办学条件,配强配齐体育教师。”从上述可知,高校需要自主培养人才,培养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手段,需要培养教育型的人才去教育培养人才,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的传承和延续性,既教育→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教育型人才是利用自身掌握的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可以为体育产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多元化创新人才的一类人。作为担负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在提升自身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体育产业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体育产业多元化创新人才的传承和延续。
3.3. 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程和平称,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范式在变革,新一代人才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现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汰旧更新的速度快的惊人,科技型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道炫表示,科技创新有学习,有合作,有竞争。几十年来,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这样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引领世界发展,中国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离不开人才,机会的增多也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披荆斩棘,科学技术需要创新的人才储备,人才是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源动力 [6] ,因此高校要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体育产业人才,要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创造意识,创造出我国特有的体育产业品牌效益。
3.4. 科研人才
科研人员是具有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的一批人。他们利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对当下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整理,得出建设性实用性的意见和建议。科研人才是在自己擅长的专业技能方面也是有一定的成绩,是符合当下所需的创新人才的典范。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的第一资源就是科研人员 [7] ,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它不是止步于表面的经济效益,其内在的动力在于科学的理论武装和科学的专业技能,因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也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篇章。体育产业科研型人才是指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运用科学研究手段,总结、归纳、分析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并创新性的提出相关建议策略的人才。科研人才在高校体育产业专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研人才的培养对高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3.5. 竞赛表演人才
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统计体育产业增加值(2020年)中,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总产出为308.5亿元,增加值为122.3亿元 [8] 。2022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2021年全国体育表演活动产业总产出为31175亿元,增加值为12245亿元。从增加值来看,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产业效益正在有条不紊的上升。并且无论是2018年我国承办的北京奥运会,还是2022年的冬奥会,都大大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加大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承办体育赛事的认可度。拉动了经济增长,使得体育产业充满生命力。因此要加速竞技体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让竞技体育和经济双向促进。竞技体育对人才的需求要更具专业性和多样性,需要培养高水平的竞技表演人才,包括体育竞赛裁判,运动员,后备人才等等。
3.6. 体育传媒和信息化人才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 [9] :在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时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信息化的发展特点,是引领现代化发展的旗帜,让现代化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有所驱动,建设网路强国,使得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得以释放。2019年,我国体育传媒产业总规模达到706亿;2020年体育传媒和信息化产业总产值达到849亿元。因此要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7. 体育服务型人才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群众对服务的需求大大提高,体育产业本身就是有着服务性质的行业,服务型人才自然也是体育产业需求人才之一,并且体育服务业占据着体育产业很大的比例。据国统局发布的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报告中显示,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总产值的51.6%;2021年体育服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在如此庞大的占比下,体育服务型人才培养也是顺应而生。体育服务是体育产业和服务业的一部分,服务不同于其他有形产品,它是有着高要求的“无形产品”。服务的优劣甚至会影响人们对体育产品的认同,会主观上影响人们选择和是否购买体育产品,因此培养体育服务型人才的重要性也得以体现。
4. 当前高校培养体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存在的桎梏
4.1. 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滞后
《关于改革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中提到 [10] :培养理念的与时俱进是发展的前提,创新的培养理念可以在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会起到跨时代的促进效果。我国高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时一直本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以“终身体育”观念为主导,相对重视学生的技能知识的培养,对于体育产业相关的理念培养较少,不能将体育产业知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这也就意味着,体育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落后趋势,更别说培养体育产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4.2. 培养体系层面的不完善
2022年《普通高校专业目录》中:体育学类设置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13个专业以及管理学下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等 [11] ,学科建设的类型较丰富。据统计2022年体育类人才总数有所增长,但体育产业人才需求仍然有着很大缺口,甚至有的岗位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造成这个问题关键点:一方面是体育培养的专业类型,大部分集中在体育教育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类、休闲体育等比较传统的专业,这几个方向的专业需求与供给呈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由此可知,我国体育人才并不短缺,只是体育产业类人才却十分紧缺。其中在培养体系专业设置方面的不完善,侧重点不平衡,造成了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另一方面虽然管理学下设置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交叉学科的特点却没有体现出来,未能建立完善的新兴交叉的培养体系。体育产业挂靠在了管理学或经济学之下,也仅仅只是挂靠,体育学在学科设置和体系构建上没有话语权。体育产业也是属于体育学类研究范畴,目前体育学和体育经济管理专业还是一个“各自为战”的局面。体育产业培养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此类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不了目前体育产业对多元化创新人才的需求,甚至会影响到体育产业的发展。
4.3. 师资力量层面的不充沛
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联合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到2035年,我国经济、科技、综合国力将大幅度上升,将带来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牢牢把握机会,为实现新型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经济体系;2022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12] 中提到: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办高校要加强专兼职联合的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足配好主讲教师、辅导员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讲教师数比例不低于1:200,辅导教师数与在籍学生比例不低于1:100,管理人员与在籍学生数比例不低于1:200。但实际很多高校中体育产业人才却达不到这样的配比,体育产业涉及面较广,它含有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学科类知识技能,这就要求师资力量需要多样化,因此在聘任相关师资时存在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体育产业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出现匮乏的现象。
4.4. 校企合作方式的单一化
校企合作方式目前正处于深入阶段,也到达了一个瓶颈阶段。目前很多高校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时,高校相对更倾向为企业输送人才,通过人才输送的方式达到互利共赢的举措。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了解市场需求,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但问题在于,学生在未进入企业前,高回报和高成就是许多学生的中心思想。由于自身经验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并不能达到心中的期许。学生易受到自我认知不足的打击,降低学生的就业期许度。因此学校单向的输送人才到企业的校企合作方式,并不能满足高校协同企业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要求。
5. 高校体育专业培养体育产业多元化人才路径探索
5.1. 突破传统理念向创新创业理念转变
从单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理念向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人才理念的转变,依据国家政策,将体育产业相关知识融入到课程建设当中。以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基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体育产业多元化创新人才。
5.2. 政府政策实施,畅通的统筹衔接机制
政府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又来已久,对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全面健身计划实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的关注、促进体育消费策略的制定等全方位的对体育产业进行了统筹部署。对高校培育体育产业多元化创新人才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有效的体育政策衔接机制就变得刻不容缓。国家在政策出台时,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政策执行期间监督、政策终结时的评估工作;其次,地方要吃透政策、以国家政策为主,地方根据自身区域特征制定解读性区域文件;最后,高校在实施相关政策时也要理解透相关政策要求,做好长期发展计划。高校在培养体育产业创新人才时,要紧跟政策导向,快速而准确的发现新机遇,制定最新最全的高校体育产业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5.3. 优化师资力量配置,跨学科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人才的培养有着崇高的地位。在体育产业人才需求高涨期,高校需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配置,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因体育产业所涉及的学科理论较广,跨学科协同育人模式不可或缺。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可以联动教学,建设学科交流平台、组建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各学科教师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创新联动的建设适合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既“各司其职 + 创新联动”的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同时也优化了师资力量的配置。
5.4. 校企合作方式多样化
根据体育产业人才缺口现状,企业要整合自己的人才类型缺口和需求数量,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高校之间建立有效对接。首先,企业可以优化人才配置,建立合理用人体系,减少人才资源浪费;其次,高校了解了市场需求后,有利于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高校在输送人才出去之前要加强和企业间的联系,建立企业进校园,提前宣传企业文化,让学生可提前了解企业所需,激起学生主动实践的兴趣,创新人才培养得以实现;最后,组建学生考察实践团队进企业,学习交流企业文化,总结学习经验,为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形成打下夯实的基础。
5.5. 人才对外输出与自主创新创业协同发展
高校培养人才主要是对专业技能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对外输送高质量人才,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选择,这也就忽视了对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引导。近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更偏向于就业,对创业的想法止步不前,呈现出观望状态。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只是原有产业的持续发展,也需要注入这些新鲜血液,创业能够不断地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创业人才不断地增多,使得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也不断攀升。
6. 结语
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趋于利好,因此高校要抓住此机会,根据政策的引导,培养新时代体育产业多元化创新人才,实现体育产业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既源源不断的创造价值,产业发展趋势的稳定,成长模式快速协调发展。为挖掘体育产业潜在市场,体育产业由“被动推动”向“自我变革”的转变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