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国家近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了大学生的失业率也不断增加 [1] 。据统计,2023届毕业生已经达到惊人的1158万人,再创新高。毕业也就面临着失业的问题,困扰着很多的大学生。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是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之一。国家为此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根据研招网数据显示,2023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达到475万人。这些数据也间接反映了就业环境的恶劣。毕业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就业困难,有研究报告称就业压力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 [2] 。也有研究报告称不仅仅只有高校毕业班的学生有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多多少少会困扰低年级学生 [3] 。
现如今很多大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很容易被社会、学校、家庭给忽视。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导致他们心理出现问题。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业的完成。压力是人们面对威胁与挑战的自然反应,但是它不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4]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而变得脆弱,从而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有研究发现就业压力会导致学生的社交媒体上瘾行为 [5] 。
现在的很多学者认为就业压力是由交互作用理论来解释 [6] 。他们认为就业压力是由于个体所处就业情景与个体的就业意向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造成个体的心理不适。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就开始对就业压力展开了研究。
刘春雷研究发现就业压力源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其中包括就业素质、就业信念、就业前准备、就业压力感受和就业认识。本研究主要从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这三个角度来探究他们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科学地指导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这对每一名身处就业焦虑的大学生是非常有益的。
1.2.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人们在幼儿期间受到父母的一种固定的教育方式,这种固定的教育方式对人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7] 。现如今国内外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并将父母划分了,父亲主要负责提供规律和纪律,而母亲负责对孩子的爱和温暖。父母教养方式后来也被分类为民主型教养方式、权威性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存在很大的影响,从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期都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发展、学业成就、儿童期的社会化发展以及儿童期的人格发展 [8] [9] [10] 。本研究主要讨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就业压力的影响,本文将父母教养方式总结为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积极教养方式主要包括父母的关心关怀,给予的温暖;而消极教养方式包括父母的惩罚干涉等等。本文预测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显著负向预测就业压力、消极教养方式会正向预测就业压力。
1.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研究,社会支持包括主观上的支持,客观上的支持以及支持的利用度,这是我国学者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包括的三个维度 [11] 。我们认为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等等的支持。关于社会支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那么我们推断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会呈现负相关,社会支持也大,那么就业压力也就相对越低。
1.4. 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李秀珠在关于职业决策与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表明职业决策与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 [12] 。在就业压力其中,职业决策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其中情感温暖也是教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研究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应对方式中,社会支持起到中介作用,其中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会正向预测社会支持 [13] 。当父母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时,其子女在遇到挫折时会更倾向于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应对,也就是说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她们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应对。当我们得到来自社会支持越多时,我们在面对就业时资源也就越多,相对压力也就越小。目前关于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研究也是相对比较多的,大部分研究支持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越高,就业心理压力也就越低 [14] 。
1.5.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我们在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就业压力的过程中,要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已经能够得出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都与就业压力呈现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所以我们推断社会支持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我们在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分为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所以我们假设社会支持在积极、消极教养方式与就业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影响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就业压力。我们构建出了如图1所示的中介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为了方便快速取样,本研究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1份收回有效数据320份。其中男生93人,女生227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0.54 ± 1.76岁。其中我们将大一和大二的被试定义为低年级学生;将大三和大四的被试定义为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有186份,占比为58.13%。高年级学生有134份占比为41.87%。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UBM)是由岳冬梅等人修订的 [15] 。该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分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否认(FF5)和过度保护(FF6) 6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MF1)、过分干涉(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和偏爱被试(MF5) 5个维度。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注:以下出现符号均为简称。)本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其中积极教养方式包括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消极教养方式包括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
2.2.2. 社会支持
该量表是由肖水源编制 [11] 。该量表共10个项目,其中4条项目为主观支持的测量,3条项目为客观支持的测量,剩余3条为测量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将三个维度的总分作为社会支持。
2.2.3. 就业压力
该量表是由柳中华编制 [16] 。该量表共14个项目,该量表主要从四个因素来分析,其中专业因素包括3条项目,家庭因素包括4条项目,自身因素包括3条项目,学校因素包括4条项目。该问卷的信度为0.84,各因素的信度分别为0.664,0.725,0.691,0.533,信效度良好,适合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在本研究中将四个维度的总分作为就业压力的总分。
2.3. 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以SPSS22.0作为数据分析的统计软件。前期对数据进行处理,之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最后,进一步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和95%置信区间估计对中介作用进行检验。
3. 结果
3.1.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检验
我们将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和低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差异显著,高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t = 2.534, p < 0.05)。我们又将性别之间的就业压力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女性的就业压力显著大于男性的就业压力(t = 1.562, p < 0.05)。
3.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就业压力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就业压力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积极教养方式与消极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教养方式与就业压力呈显著正相关。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matrix of parent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employment stress (n = 320)
表1. 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的相关分析矩阵(n = 320)
注:*代表p < 0.05,**代表p < 0.01,***代表p < 0.001,下同。
3.3. 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检验了社会支持在积极/消极教养方式与就业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我们采用SPSS22.0中process插件的模型4检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效应量显著性的检验,我们选择抽样次数为5000。结果显示,以积极教养方式为自变量,消极教养方式为控制变量时,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不包含零(β = −0.02, SE = 0.01, 95% CI [−0.0459, −0.0042]),直接效应显著(β = −0.11, SE = 0.027, 95% CI [−0.1654, −0.0609]),中介效应量占比为14.3%。以消极教养方式为自变量,积极教养方式为控制变量时, 中介效应不显著(β = 0.05, SE = 0.023, 95% CI [0.0056, 0.0962]),直接效应也不显著(β = 0.04, SE = 0.02, 95% CI [−0.0035, 0.0857])。详细结果如图2所示。
4. 讨论
本研究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一个研究背景下,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就业压力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我们建构了以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中介模型。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教养方式影响就业压力的影响机制,能够为以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4.1.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检验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大于男性大学生,本研究结果与王新馨、李明等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17] [18] 。但是也有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女性的就业压力 [19] [20] 。本研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被试群体的不同,本研究群体为在校大学生,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压力较小,由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已婚男性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比较大。所以本研究的群体是未婚的群体,所以压力源也就比较少。本文猜测这是结果不一样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认为男性就业压力显著低于女性的就业压力的原因是来自应对方式的不同,有研究表明在关于男女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中发现,男生更偏好采用发泄的应对方式 [21] 。还有就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女性在岗位应聘时有可能会受到身份歧视,这一部分原因也是不能不考虑在内的。
在就业压力的年级差异中,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的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低年级的学生。这一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相比于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更临近找工作,马上要步入社会的压力感也相比于低年级学生更大。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高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或者升学压力等等都要高于低年级学生。
4.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积极和消极的教养方式。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教养方式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来自家庭教养越积极面对的就业压力也就越小。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子女在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有研究表明有着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子女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来面对压力事件 [22] [23] 。所以说来自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子女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面对就业压力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呈现显著正相关,这也与以往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胡军生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是个体社会支持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因素。当然社会支持中就包括家庭方面的支持,所以按理论来推断,收到家庭积极方面的影响自然而然地社会支持就会增加。
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之间也是呈显著负相关,在一项关于西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表明该群体的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 [24] ,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我们为了探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就业压力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影响机制。我们构建了以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中介模型,结果显示中介效应显著。这对我们研究就业压力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警示我们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一个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子女的影响甚大。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支持在其影响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能够为本科生指导就业与缓解压力时提供一个理论的支持。
5. 结论
1) 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男性;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2) 积极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与就业压力显著负相关。
3) 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显著负相关。
4) 社会支持在积极教养方式影响就业压力中起中介作用。
6. 展望与不足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就业压力的机制很复杂,本文仅仅证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是不够的,未来可以多从其他角度来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变量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以及就业压力的维度有很多,但是本研究仅仅使用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总分以及就业压力的总分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各个因子出发来探究每个因子之间的关系。这样其中的影响机制会更加的详细,以便未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