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据联合国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近年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们对各种资源和消费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这导致世界上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度急剧加快。《报告》强调,按照目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程度,到本世纪末,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物种将会面临灭绝危险。《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艾哈迈德·佐格哈拉夫忧心忡忡地说,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加严重,现在由于人类干预程度的加深,生物灭绝的几率比自然条件下要高1000倍。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对自然界47,677种物种评估研究显示,其中多达17,291种正面临着灭绝威胁。这些物种包括3631种已知的哺乳动物、5187种两栖类动物、6052种无脊椎动物以及12,103种植物物种。据世界《红皮书》统计,世界上每小时平均3个物种灭绝,每天平均72个物种灭绝,每年平均26,280个物种灭绝。在物种面临灭绝危机的同时,另一种不为人注意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正面临着同样灭绝的危险。
“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1] 。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全球一体化,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逐渐趋向一体化。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金融等交流也更加频繁,人类的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联系的更加紧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强势文明在科技、文化甚至政治理念、军事等方面的输出,现代世界政治、文化的民族化、多样性正日益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威胁:文明的多元共存和谐发展正日益被削弱,导致人类政治、文化资源无可挽回地流失。
2. 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危机
研究者普遍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危机。众多研究者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处于断裂和重构之中,当前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消亡是普遍性的 [2] 。经济全球化必然拓展为文化的全球化,强势文化与其经济被捆绑在一起,经济优势衍生出文化优势,经济强权衍生出文化强权,文化交流蜕变为文化输出,强势文化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冲击,深刻地侵蚀着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的发展严重扭曲 [3] 。全球化还可能是一个文化的陷阱,或将借助于某种经济扩张和政治强制而“平整”人类文化的差异多样性,使人类文明和文化失去其天然的、丰富的本色而变得单调乏味 [4] 。
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必然被冲击,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逐渐衰退 [5] 。现代化交通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民族地区不再像以往一样封闭,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迁和异化,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渐渐消失,民俗活动日趋减少,民族传统文化难以保持原样。接受了现代化新事物新观念的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再浓厚,本土文化陷入无人传承的困境。在农业生产中,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推广淘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性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民居建筑、服饰、语言、艺术等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正在被取代和改造 [6] 。民族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中年轻人的影响正逐渐减弱,在现代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正加速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解体 [7] 。可以说,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活动、现代生活、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发展的空间逐步被挤压。因此,有学者提出,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例如,各地大力提倡发展旅游经济,众多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被开发的对象,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农牧业生产转变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使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少数民族宗教生活在旅游收入的诱惑下变得世俗化,民族传统歌舞的自娱交流功能在利益驱动和游客的观赏需要下逐渐被异化 [8] 。消费主义的旅游开发使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娱乐内容在时空上出现移位与仪式化趋势 [9] 。受功利主义的浸染,无利可图的边缘弱势民族传统文化被有意疏远甚至抛弃,优秀民族文化在市场需求的炒作下几乎完全背离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最终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彻底消失。
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都遭遇同样的处境。巨大冲击力甚至威胁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继续存在,使许多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10] 。
3. 民族语言发展面临的危机
随着强势文化的入侵,民族节日和传统、民族风俗、民族服饰衣着、民族建筑住宅、民族饮食习惯、民族医药、民族历史文学等逐渐被边缘化。在危机面前,弱势族群的语言就是受到冲击最早、流失最快的一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要想融入全球化,首先就是要开放,要与外界沟通。在与外界沟通中,想要明白双方表达的意思,不能仅仅依靠手语比划,语言就成了不同族群间沟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学习并掌握通用语言就成为他们最迫切的需要。随着通用语言的传播,特别是以通用语为依托的新传播手段,如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日益深入民族地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土著语言原有的交流功能将陆续被弱化,甚至在同族群中出现了通用语替代母语的结果,从而加速了母语的消亡。
3.1. 世界民族语言发展面临的危机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明传递的最重要形式,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目前全世界存世的语言有6000多种,其中大约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607种存在灭绝可能,200多种语言已在最近三代人的期间内灭绝(定义为不再存在讲这种语言的人)。这一数目的总和为4979,占全世界语言总数的八成还要多,也比2001年发布的濒危语言数量增加了好几倍。另据统计,全世界199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12人。过去约90年间,已经有200多种语言消失(如图1所示)。
以印度为例,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risis of national languages in the world1 (unit: species)
图1. 世界民族语言危机示意图1 (单位:种)
3.2. 中国民族语言发展面临的危机
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小语言、小方言正在急剧萎缩甚至消亡。
近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有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被使用,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千人以内的有20余种,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介绍,上述千人以内的语言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即使使用人口超过一千的语言,也并不说明他们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满族虽然有数百万人口,但满语仅仅有少数老人使用;畲族虽有数十万人口,但会使用畲语的不足一千,都是处在消亡边缘的语言。与此同时,英语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从幼儿入园到大学毕业有着一套成熟且完备的教育体系。国内英语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审视,但如果继续在高考考试科目中存在,人们对其学习的热情就不会消减。与此相对,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则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以云南省为例,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超15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数位居全国第二。由于民族种类多,方言复杂,加之山川阻隔,云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难度较大。云南省有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调查统计显示,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母语仍然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日常用语,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中约有650万人的地区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云南在民族语言保护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然而,云南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仍然不可能阻挡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云南民族语言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据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白碧波研究,以玉溪市为例,玉溪市有彝、哈尼、傣等8个少数民族,人口65万余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这8个少数民族中能说会写本民族语言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白碧波的研究显示,玉溪市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全世界大同小异,都存在着逐步消亡的问题,比如云南通海的哈尼族群众已经既不会写也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被汉化的趋势明显;红塔区洛河乡梅冲哈尼村,四周被彝族村寨包围,哈尼族会说哈尼、汉、彝三种语言,存在被彝化的现象,民族传统、习惯有了明显的变化。笔者在与众多的访谈对象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少数民族青年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尽能听懂部分民族语言,甚至他们的父母一辈也仅能听懂,能说会写的屈指可数。
4. 民族文化发展面临严峻危机的原因分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或是外来文化的侵蚀,或是对自己独有文化的不重视,或是受到各种各样利益的诱惑,我们会猛然发现原来独特的文化似乎不复存在了,随之而来的是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在这样的多元社会里,是什么掩盖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是外来文化的强势侵蚀,还是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够?还是一些客观的,非人为因素造成的? [11] ”
分析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除传统原因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外,另外两个不为人注意的原因也是造成民族文化危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是飞速发展的经济、信息社会,城市化建设加快,人为等原因对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二是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对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消失的速度。
4.1. 人为等原因对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
由于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城镇化目标的提出,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被强拆破坏的报道屡见不鲜。据河南商报的报道,因为要建设新型社区,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保存的10多座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古宅,面临着被拆掉的命运。据郑州郑东军教授研究,花庄村的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全国各地还有更多像这样的老宅、古建筑和许多历史古迹被毁坏,历史文化遗产被蚕食殆尽。其实,无论城市还是村落,老宅和古建筑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更是人类文明在当代的存续和生动体现。有专家曾说,古建筑本身是人类历史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有着非常明晰的时代特征,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信息。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这些古建筑,也就没有了历史底蕴,丢掉了城市的灵魂与文化品位。
由于人为不当原因发生的火灾对民族文化同样是一种生死考验。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2021年全国各地发生多起火灾对民族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2013年3月,云南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突发火灾,13户107间古建筑被烧毁,过火面积2243.46平方米;4月,湖南凤凰古城发生大火,一栋古房屋被彻底烧毁;8月,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一古村寨发生火灾,共造成58户、248名村民房屋被烧毁;10月,湖南洪江古商城清代古建筑“曾国藩兵服厂”旁一栋老民居突发大火;12月,洪江古商城建于清末民初的朱志大油号旧址在一次大火中付之一炬。在这些人为原因引起的火灾中,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文物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消失殆尽。
发生于2013年火灾刚过去不到一年时间,灾难重现云南。2014年1月云南香格里拉古城四方街发生火灾,大火烧毁房屋242栋,总受灾户数335户,受灾面积4万平方米。除造成房屋、商铺、基础设施等受灾外,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佛教文化艺术品被烧。这座始建于唐朝,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经历历史沧桑的古城,未能逃脱火灾的厄运,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几乎毁于一旦。2014年4月,云南省丽江市束河古镇发生火灾,致10栋古建筑损毁。2015年1月,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南诏镇始建于明洪武23年(1390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拱辰楼发生火灾被毁。2016年2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温泉村被评为“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的苗寨发生火灾,据该村支书介绍,“整片苗寨都烧没了”,“能烧的都烧完了”。同样的事情于2021年2月14日晚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老寨重复上演,短短数小时内百余座传统民居被毁。由于大火,众多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的古城,就在一场场火灾中消逝着历史的风华与沧桑,给民族传统文化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4.2. 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
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属于地震多发区,地震给云南省的经济、文化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历次地震又多发于丽江地区。受灾最为严重的一次是1996年2月3日,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波及4个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次地震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州纳西县的民族风貌和人文景观受到地震的严重危害。同样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得四川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地震等天灾对民族文化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地震,让大家的目光开始更多地关注并集中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丹珠昂奔认为地震给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敲响了警钟,也提出了要求。他撰文指出,应该是到了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时候了。他用羌族举了一个例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30.61万人,80%居住在汶川地震的中心地带汶川、北川、茂县、理县,据有关资料反映,其中会本民族语言者不足10万人,汶川地震羌族群众遇难的比例较高,从而对其语言形成重创。
和丹珠昂奔同样拥有这份忧患意识的还有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他说,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更加令人堪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不及时抢救和保护,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逐渐消亡。因此,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行动已成为当务之急。
突发事件给民族传统文化带去的是毁灭性损害,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5. 困境之下的突围——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
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制约,天灾、人祸等不可预知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危害具有不可逆性,无可挽回;强势文明有形无形地对其他文明进行压制,威胁文明的多元共存和发展,使文明的多样性日益削弱,导致人类政治、文化资源无可挽回地流失。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席卷之势,部分少数民族加速走向濒危的现状,从民间到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保护已然不够,抢救刻不容缓。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种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借助外来文化作为参照点,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同时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这是本土文化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12] 。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格局,将从根本上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的命运逐渐趋向一体化共同发展,在世界和中国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影响下,我国民族文化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坚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坚持走文化强国建设道路,大力挖掘、传承创新,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5.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提高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力度
新时期,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充分抓住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决策和对外“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国的区位优势、多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源远流长对外世代友好的交往优势,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13] 。
5.2. 政府主导,制定和完善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传承好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好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不仅仅需要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认识,更要制定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使民族文化教育上升到“法”的高度,提高民族文化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为此应组织专门力量,系统调研制定和完善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框架;尽快制定已有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并颁布执行 [14] 。
5.3. 办好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科研工作
一是抓好民族文化教育。各级学校教育中应增加民族文化内容或增设相关专业。从基础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民族文化方面专业人才。二是建立民族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建立一支专业从事民族文化科学研究队伍。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广泛培养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又热心热爱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专门人才,从事对民族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 [13] 。
5.4. 减少人为原因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危害,不断提高自身保护意识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除了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之外,说到底,还需要少数民族自身不断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和开发程度不断加大,在发展经济,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民族地区自身应该更加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放弃或破坏民族文化。
可喜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民族文化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国家逐步颁布了一系列民族文化建设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族文化的建设也更加重视。全国各地也展开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以云南为例,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云南省目前有15个州市74个县市的4056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15万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初步成效已经展现。
6. 总结
人类的文明发展至今,与生物界一样,构成一种多样化、差别性生态。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文化才会有比较、有鉴别、有借鉴、有发展,才能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从而导致创新。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变迁、涵化的过程中,有的消亡,有的创新,才会促使文化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也因此不断进步 [11] ”。面对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世界多元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弱势民族是放弃原有民族文化,主动适应主流文化还是坚持固有的民族文化扬或是做出改变,主流社会如何对待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完全同化还是积极吸取有益精华,支持保护其继续发展,这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临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里所说的“民魂”,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总之,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重视、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根基。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香格里拉”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提升策略研究(18BTY021)。
NOTES
1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网络资料报道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