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近两年,为了响应教育部号召,众多高校开始实施大学英语课时改革。目前,全国高校几乎都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上压缩了学分、减少了课时。各级各类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政策,将《大学英语》课程原有的4学分降为2学分,一周4课时缩减为一周2课时。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课时改革的排头兵,首当其冲。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都遇到一些实质性问题,如课时减少,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定量的课本内容输出给学生?再则非英专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普遍不够浓厚,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同度进一步降低等,都为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论文就课时缩减背景下,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何提升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认同度、提高授课效果、展开高效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尤其是民办类应用型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2. 基于提升课程认同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2.1. 理论因素
课程认可度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是学生认识一门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培养正确的学习观、顺利完成学业并走向社会的重要引领。目前,国内专家学者主要从课程认同度的重要性,课程认同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着手分析。在中国知网搜索“课程认同度”相关文献有57篇,而细化后搜索“大学英语认同度”,只有19篇,面临虽有却缺的现状。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刘礼艳 [1] 指出:“课程认同感应该包含‘态度’和‘行为意向’两个因素。课程认同指学生对课程所表现出的主观上的接受程度,即正面的态度、行为意向和课程认知。”从课程价值认同、课程目标认同、教材认同、教学认同、课程整体认同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学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认知度,从而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何明、王治良 [2] 在《地理(师范)专业大学生数学素养的认知度调查》中,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法和Excel表格分析法,探究了地理(师范)专业大学生数学素养偏低的现实因素,并根据调查分析从校、师、课程等方面给出了可行性建议。与英语最为贴近的是学者陈昉健、周先齐 [3] 所做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学习认同度的调查分析。这些学者对课程认同度的分析及提出的相应改进建议对论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大学英语》,尤其是基于提升课程认同度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目前知网上相关文献甚少。
因此,在此全国大学英语课时缩减大背景下,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探讨提升课程认同度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应对对策尤显其重要性及必要性。论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高校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
2.2. 现实因素
近年来,从小初高学段开始,英语学科整体受重视程度降低。甚至有全国政协委员开始主张“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高考英语分数需降至100分”等,导致在部分学生与家长之间,“学英语无用”等相关消极言论不绝于耳,这对于中学生、大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认知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再加上削减课时后,英语只占到其2学时/周的比例,使他们更相信英语已然是一门副科,对于自身学业影响并不大。这种危险的认知与处境亟待修正。在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社会,外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基础职位都要求熟练掌握英语。专业+英语技能会让大学生在未来的求职与工作中脱颖而出。同样,学习英语也是学生走向国际、深入了解世界、高效传播中国文化的不二法门。因此,通过本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同度,坚定其学习英语的决心,促进其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省应用型民办高校吉利学院2022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在真实授课和日常接触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通过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有序分发、匿名填写、并及时回收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找出学时缩减改革背景下,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同度现状及其根本原因、相应对策。
3.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以真实性、简要性、针对性为主要原则,将授课情境中收集到的问题予以归纳完善,从三个维度设计问卷,探究影响学生课程认可度的因素。维度1:当前课时缩减背景下,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认同度;维度2:影响学生认可度的可能因素;维度3: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提升对策及建议。共计18个问题。随机选取7个非英专自然班,借助“问卷星”平台投放问卷,并提前向被调查对象说明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用途、大致内容以及保密性原则,填写完毕后平台自动回收调查问卷。所有答案选项完全相同,或者存在空白问卷则视为无效问卷。最终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Table 1. Th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recognition to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表1. 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认同度调查问卷
3.3. 研究结果
本次共回收问卷331份,有效问卷316份,有效率为95.47%。在维度一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认同度的调查中,有44%的学生认为课时缩减就意味着课程不再重要,52%的学生不了解大学英语课时缩减的目的,50%的学生不太适应缩减后的课程,23%的学生表示完全不适应(见表1)。因此,由该问卷结果可见,课时改革后,大部分非英专学生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认同度并不高。
4. 影响课程认同度的主要因素
从维度二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认同度低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三类。

Table 2. Factors that can effect students’ recognition to college English
表2. 影响大学英语课程认同度的因素
4.1. 自身英语学习兴趣低、基础偏弱
就学习内驱力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仅有32%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英语学习抱有较大的兴趣,拥有较强的内驱力。54%的学生不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内容,57%的学生在高中时期未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见表2)。这种由自身兴趣与知识基础所造成的低认同度在非英专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
经过了解,学生生源大多来自省会以外的城市或村镇,甚至有少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为英语零基础。从小不接触、浅接触,不重视,再加上地缘差异,大部分非英专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这又反向降低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越低,能力越差,长此以往,互相消极影响,使得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升反降。同时,很多学生认为自身所学专业与英语毫不沾边,理所当然地认为英语不重要,认为英语对其学业、职业发展作用微小。
4.2. 教材难度较大、选材与学生实际贴合度不高
大学英语授课教材的选择往往是不经学生,在学生到校之前教材就已由英语教师敲定。每一届的学生生源、基础略有不同,但教材确是年年如一日,循环往复使用。因此,难免有学生会觉得教材内容欠新颖,不够吸引自己,或者教材难度高,学不懂,跟不上。长此以往,必定影响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认知度。
61%的学生表示英语教材对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有54%的学生认为现有教材难度偏大,且个别单元的内容、主题与自身实际生活的关联系并不大,没有很好地贴合专业、贴合生活,可以适当增加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让大学英语学习与时俱进(见表2)。
4.3. 教师授课风格与授课质量参差不齐
同一班级学生性格、喜好各异,教师的授课风格不一定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求。有51%的学生表示,教师的授课风格与自己预期略有不同,不太适应。可想而知,一旦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其学习效果以及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会大打折扣。同时,教师课前是否备课充分,课中教学质量是否良好,课后能否依旧认真负责对待学生,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度。在调查问卷中,尽管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较高,但仍有60%的学生表示,偶尔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内容也不能百分百完全吸收。教师要照顾全班基础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所有受众,因而上课进度、内容讲授较为固定,难免会影响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度与认同度。
5. 提升课程认同度的相应对策

Table 3.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students’ recognition to college English
表3. 提升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认同度的相应对策
5.1. 从师生根本入手,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的指路人”,因此学生和教师是提升课程认同度的最根本因素。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随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改善教学模式,要保证压学时但不压质量;依照学生的特点制定或修改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反馈即时完善;积极、灵活借鉴学生的专业特色,将大学英语课程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让英语贴近融合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厚度与重要性。定期开展英语学习专题讲座,建立班主任制度等课程认知教育途径 [4] ,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其课程认同度。
5.2. 探索教材、教学分级新模式,加快“英语 + 专业”建设
因学生自身基础存在差异,对课程及教材难度的接受度也有不同。长此以往,会出现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同学“吃不下”的情况。因而,学校可以积极尝试分级教学模式 [5] 。不只是教学内容的分层,在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也要按照实际进行分层,因材施教。尖子班主要进行拔高训练,基础稍差的学生则集中侧重基础巩固,让教学更精准,更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符合学生实际生活。
2019年,教育部提出高校“新文科”建设,主张在传统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学生成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技能发展模式,这也为“英语 + 专业”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并为大外英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此同时,高达81%的学生表示,如果将英语课程与自身专业结合起来,英语课程就会对他们更加有吸引力(见表3)。例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设置“英语 + 法律”的教学模式;将英语与专业有机结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得。为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匹配难度适中的“汽车英语”相关内容,第一避免枯燥的纯输出讲授,第二让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学生也会进一步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厚度与重要性。
5.3. 搭建线上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权“选教师”
课时缩减背景下,英语教学不能囿于教材中死板的理论知识,不可照本宣科,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精选度。71%的学生赞成在学时缩短的情况下,适当地减少课堂授课内容,教师主要做好精讲工作。同时,52%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认真学习线下微课、慕课等网络资源(见表3)。而在“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时代,教师更要学会与时俱进,注重学思结合,利用多渠道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线下侧重教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线上依托“U校园”、“超星”、“有课”、批改网等智慧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配套资源。发挥教师团队优势,并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录制适用于大学英语的微课慕课视频,将大量且固定的教学内容精巧糅合至线上平台。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心仪的授课教师及符合自身水平的教学内容,让授课、学习都更具针对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课程认同度。
6. 总结
课程认同度是学生对一门课程的主观评价,它决定着一门课程的口碑,足以体现教师的素养、课程的魅力,更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有效指标之一。因此,论文基于课时改革这一现实背景,主要从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结果可知,非英专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认同度并不高,继而分析了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课程认同度的主要因素,并从三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提升学生的课程认同度对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有着较高的实践意义,能为教师的授课提供新思路,让教师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性、技巧性地采用教学手段;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认可度,提升其专业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