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搭台,文化唱戏:文化志愿服务何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Volunteering on Stage, Cultural Singing: How Does Cultural Voluntary Service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摘要: 志愿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广西H市的“全民艺术普及——情暖乡村同欢乐”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构造了以志愿者与志愿团队为底层支撑,以“乡村大舞台”“乡村大展台”“乡村大讲堂”三种服务形式为主体骨架,以《H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者之家”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为章法和准则,以公共文化“互联互通”服务平台为重要创新力量源泉的项目制度体系。项目通过弥补政府失灵,整合社会资源,依托群众支持构成项目运行逻辑。当前,项目仍然存在志愿品牌知名度不够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志愿项目资金来源有限、激励和保障机制相对不健全、志愿服务实践与培训机会较少、服务结构较为单一等可完善的空间。未来,项目需要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强志愿队伍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增加实践与培训机会、优化志愿服务结构。
Abstract: Volunteering has become a part of Chinese social life. The cultural voluntary service project of “Popularization of Art for All—Love and Joy in the Countryside” in H City in Guangxi has been constructed with volunteers and voluntary teams as the underlying support, with “rural big stage”, “rural big exhibition stand” and “rural big lecture hall”. The service form is the main framework, with the “Interim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Volunteer Home’ Activities of the Mass Art Museum in H City” as the rules and guidelines, and the public cultural “interconnection” service platform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novative power for the project system. This project makes up for government failures, integrates social resources, and relies on the support of the masses to form the logic of project oper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is project, such as insufficient voluntary brand awareness, team building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limited funding sources for voluntary projects, relatively unsound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few opportunities for voluntary service practice and training, and a relatively simple service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this project needs to increase brand awarenes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olunteer teams, broaden funding sources, improve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increase practice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nd optimize the volunteer service structure.
文章引用:谢荣之. 志愿搭台,文化唱戏:文化志愿服务何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5242-525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717

1. 引言

一般认为,人类主要出于利他主义的心理动机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对于自我精神境界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满足也应运而生,参与志愿服务便是其实现方式之一 [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怀有乐善好施的美德,当前,各种类型的志愿者、志愿队伍、志愿项目等遍布中国各地,志愿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截至2021年5月21日,中国的注册志愿者人数在居民人口数中已经占比超过13%,即超过两亿人。与此同时,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在此时代背景下,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乡村治理体系”。这为当前和今后开展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结合提供了思路,公共部门在这方面该如何作为,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实施成效、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紧密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紧扣时代发展脉络,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与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H市的“全民艺术普及——情暖乡村同欢乐”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是杰出案例和代表。2013年,为展示广西H市发展风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H市群众艺术馆启动了“全民艺术普及——情暖乡村同欢乐”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通过“情暖乡村同欢乐大舞台”、“情暖乡村同欢乐大讲堂”、“情暖乡村同欢乐大展台”三种文化服务形式,广泛开展文艺下乡演出、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教育、文化艺术技能辅导、文化艺术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仅从2018年至2021年,该项目便组织举办了“情暖乡村同欢乐”文化惠民演出106场、艺术作品展览、送春联近150场,受惠群众超过12万人次;到乡村小学开展文艺教学167次,受益学生5010人次。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而且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的项目制度体系、项目运行逻辑以及基于此挖掘出的项目的可完善空间和项目的优化路径,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 案例描述

2.1. 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介绍

H市群众艺术馆,是H市旅游文体局下属的副处级事业单位,也是国家一级群众艺术馆,其前身为H市文化馆。该馆作为政府部门单位的一部分,扮演着执行公共政策的重要角色,也承担了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该馆注重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开展乡村文化活动被视为重头戏来抓。

“全民艺术普及——情暖乡村同欢乐”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起源于2013年,当时,H市群众艺术馆根据国家政策方向、《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要求,以成立文化志愿者H市分中心为契机,结合H市实际情况,启动了该项目。

作为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在启动的时候,便成立了“文化志愿者之家”,通过这个“根据地”,向整个H市招募业余的具有文化艺术特长的骨干,以志愿者、志愿团队的名义助力H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不竭的源动力。截至2021年,H市群艺馆已经招募到文化志愿服务团队130多个,其中比较活跃的主力团队大概有30个,经常参与活动的文化志愿者超过600人。该项目成立至今,H市群艺馆已经设立了4个基层文化服务点,分布在H市的3个市辖区,做到了分布范围上的全覆盖。通过定点的方式,保持文化志愿服务下乡的稳定性,同时也维持住与基层人民群众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项目每一年都会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到H市一县三区的乡村,围绕“情暖乡村同欢乐”开展文化志愿活动。

在市政府的方针指导和旅游文体局的直接领导下,H市群艺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作用,通过“情暖乡村同欢乐”项目将文化志愿服务与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结合,创造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赞誉。截至2021年,该项目已经荣获诸多重大奖项,具有代表性的有:“2013年全国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入围奖、2021年广西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021年H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第一名等。

2.2. 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制度体系

2.2.1. 志愿者与志愿团队

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结合该馆运行的实际情况,基于项目本身的要求,每年不定期招募文化志愿者,H市群艺馆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公告,以及线下开展各种宣传和联络等方式,发布招募文化志愿者的信息,有相关意愿的人士可以通过网站报名,或者加微信群等方式,报名成为该馆的注册志愿者,从而参与到项目的文化志愿服务当中。

项目的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既有退休人员,也有正在工作的人员,这由项目性质所决定,项目主要开展的是文化志愿服务,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汇聚起文化志愿服务的力量。通过面对面询问其中的文化志愿者张女士(化名)得知:她是退休人员,之前在H市房管局做管理档案工作,群艺馆的志愿服务项目在H市有一定的名气,这么多年来,群艺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设备,比如场地、钢琴等,让他们在这里找到新的生活乐趣,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得。由此可见,其是出于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探索,以及对社会做出新的贡献的考虑,在充分利用自己闲暇时间的基础上等动机参与了本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此外,她还表示:他们团队里面有歌咏队、舞蹈队、模特队和乐队,群艺馆会组织他们下乡演出,她本人去过G镇、P镇等开展文化演出服务,演唱过《祖国颂》《五星红旗飘起来》等歌曲。

2.2.2. 志愿服务形式

该志愿项目的活动形式主要以下乡文艺汇演为主,即“乡村大舞台”的形式,此外还有“乡村大讲堂”、“乡村大展台”的形式,比如说到基层乡村举办文化惠民讲座,对乡村业余文艺骨干进行舞蹈、美术培训等艺术类培训,让艺术走进田间地头。每一次的下乡演出,都离不开志愿者和志愿团队的全力参与和支持。每次演出都会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比如主打“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围绕“我们的中国梦”、呼应“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等主题,主题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志愿者和志愿团队不计较个人的辛苦与得失,以文化志愿服务为光荣使命,在其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从项目成立至今,三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会到H市的乡村去,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2.2.3. 项目管理办法

为了提高H市文化志愿者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文化志愿者示范带动、服务群众的作用,结合H市的实际,经研究,群艺馆建立了“文化志愿者之家”平台,开展文化志愿者业务培训、带动示范、成果展示活动,推动了H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H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者之家”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便后续开展活动更加规范化。

2.2.4. 公共文化“互联互通”服务平台

2016年,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适应时代需要,H市群众艺术馆在其官方网站建立了公共文化“互联互通”服务平台,从传统线下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转变为线上“你点我送”的互动配送文化服务制,实现了基层结合自身需要“文化点餐”,群艺馆按需配送的文化服务形式。

“文化点餐”服务与三种志愿服务形式紧密对接,只要村民有实际合理的文化需求,群艺馆便会依据相应的管理办法,组织起志愿者和志愿队伍们下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点餐”将互联网的快捷、迅速、高效等特点充分运用于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之中,在志愿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构建起了有效的桥梁。网络平台建设成为本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体系之一,它完成了志愿服务从传统到现代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该项目多了一根重要的支柱。

2.3. 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运行逻辑

2.3.1. 弥补政府失灵

在乡村文化进行振兴的进程中,目前尚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统筹协调与指导,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就管理学层面的分析可知,政府并非万能,社会的运转和发展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只有多方共治,才能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而在H市的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志愿服务的力量成为愈发壮大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乡村文化振兴参与者,也是政府之外的重要的文化供给补充者。该项目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之下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而并非要与政府平起平坐,因为这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难以成立,项目更不可能要取代政府的角色 [3] 。所以,该项目也并非是全然独立的社会主体,本质上也是政府下属事业单位所成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志愿服务项目,用以与政府实现政策目标扮演相辅相成的角色。该项目倘若完全离开了政府而开展运作,即使在法律上得以成立,但是也会难以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和信任,由此便可能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而归属于事业单位中便有机会从政府财政预算上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该志愿项目能够得以维系下去。

2.3.2. 整合社会资源

就社会层面而言,存在着诸多有待利用的文化资源,具体来说就是存在许多有才华的人,他们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而社会需要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该志愿项目正是起到了整合资源、提供平台、创造机会的作用。志愿项目将具有文艺特长的专业人士或者业余人士转换成文化志愿者,使他们在发挥才能的同时,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志愿力量,形成多赢的局面。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不易将政府职能与文艺表演等形式联想起来,但是在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大背景下,在乡村进行文化艺术的精神输出正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由此,志愿项目便充当了一个集结号的角色 [4] 。项目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有效宣传,使得越来越多有志于为乡村文化振兴做出奉献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了解到文化志愿服务,在政府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赞誉加持下,志愿项目依据有关规定将有相关特长和经验且有志于参与志愿服务的歌者、舞者、科普人员、教育工作者等等招募在一起,经过一些基本的规章培训流程之后,他们便成为一个个定期或不定期奔赴基层乡村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的个人或团队,为乡民们带去欢乐和知识,同时也弘扬了无私、利他、助人等难得的志愿精神。

2.3.3. 依托群众支持

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也是该志愿项目得以不断维系的重要原因,志愿服务的效果最终需要每一个具体的受惠者进行检验,而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文件就可以起到支撑志愿项目的作用。该项目所开展的文化志愿下乡活动,义务地为基层老百姓带去精神文化产品,相应地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文化志愿服务多数情况下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下乡了,宣传了,演出了,群众观看了,欣赏了,享受了,自然而然就会使得志愿服务的目的得以实现。当然,对于下乡节目或者展览的细致研究和探讨也必不可少,不可能随便决定几个演出节目就能够获得群众的喜爱。群众的口味和喜好需要进行专门的了解和研究,虽然志愿服务不是市场交易,但是如果借用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的话,文化志愿服务下乡很明显是一个“买方市场”,人民群众如果不买账,即使“卖方”觉得自己的节目十分精彩,也无济于事,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5] 。所以说,某种程度上,人民群众也是志愿服务的“衣食父母”,如果人民群众不喜欢,那么该项目有再多的所谓专业人员也用处不大。因此,必须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需要上级有关管理部门的支持,更需要基层群众的作为项目维系的重要支撑,失去了这个支撑,该项目便无从存在。

3. 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存在的不足

3.1. 品牌知名度不够高

首先,该志愿项目虽然已经下乡演出多次,但是倘若放在整个H市的范围来看,服务的对象仍然是少数人,仍然有许多乡村群众没有能够享受到该项目的文化志愿服务,服务的范围不够广,会导致该项目在H市乡村的知名度难以铺展开来,在群众的口碑上很难树立起广泛的品牌形象,不能有效地延续项目的生命力和持久性 [6] 。究其原因,确实有客观的限制因素,比如许多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仍处于相对落后水平,不能够满足开展文艺演出等方面的活动,甚至还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这就阻碍了项目队伍的进驻;其次,即使在已经进行过志愿服务的地方,乡村群众可能也不知道该项目具体是什么,或者是不想知道,他们只知道有演出、有公众普及活动等等,这也对志愿品牌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伤害,造成“雁过不留名”的现象,长此以往可能会有消极意义。

3.2. 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进一步看,项目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具体来说,目前的文化志愿队伍的专业性和代表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完善的空间,在文艺演出方面,大多数节目仍然集中于歌舞表演,缺乏其他类型的表演形式,就种类而言还不够特别丰富,而且在表演的节目中,虽然符合政策环境和老百姓需求,不过仍然缺少较为新颖的节目,节目的来源主要集中于比较经典的时代,当然,这可以理解,志愿者们大部分是中年上下的人士,每一代人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就节目选取而言,他们理所当然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节目,这样有利于发挥出更好的表演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志愿者队伍在年龄构成上有待优化,需要吸收更新鲜的血液来助推项目的更好运行,因为项目面对的是乡村各个年龄层的受众,相应地,如果拥有合理的各个年龄层的文化志愿者会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7] 。

3.3. 项目资金来源有限

该项目的运转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即财政拨款,归根结底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最重要的是这反映出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的匮乏。政府的支持很有必要,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政府一方,则项目的运转会有不少掣肘,尽管政府的财政支持使得项目运转的风险大大降低,然而财政也有吃紧的时候,缺少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会降低项目的活力。具体来说,在全靠财政支持的情况下,该志愿项目不能够完全展开拳脚按照一个独立志愿组织的行事逻辑去进行活动,虽然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与政策方针的方向一致性,但是志愿服务的运行逻辑与行政逻辑毕竟有所差别,倘若能够在财权上更加自主,则自由掌握的空间会大一些,目前来看,由于资金来源途径有限而且资金相对不够雄厚,该志愿项目想要谋求更高一层的发展便举步维艰。

3.4. 激励和保障机制相对不健全

再进一步看,该项目存在激励和保障机制相对不健全的问题,延续上面的分析可知,在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用以激励的手段便减少了,一个组织对于内部成员的正向激励会起到积极性的效果,能够激发成员参与工作的热情。该项目中,虽然文化志愿服务理论上要求人本着无私的精神去工作,但是人始终免不了“理性经济人”的考量,即使理性考量占比较少,人却总是要生活,那么物质基础少不了,基于此,该项目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方面仍有需要改善之处。当然,相应地,保障的机制也不够完善,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在外演出、宣传等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该项目的志愿者又以女性居多,实事求是而言,该志愿项目需要进一步对安全保障以及其他的针对志愿者、志愿组织的保障做更好的优化。

3.5. 志愿服务实践与培训机会较少

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门技术活,所以也需要在实践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当前,该项目为志愿者们提供了实践机会,但是总体而言,实践的范围仍然较为狭窄,仅仅局限于定点服务的基层服务点所包含的乡村,还有许多乡村没有被服务到,相应的实践机会就减少了很多。对于培训而言,负责培训的人员仍然较少,而且仅局限于本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由此可知,培训的多样性上会有所缺乏,除了对如何做好志愿服务开展培训之外,还要对具体的表演、宣讲等进行前期准备,这些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持,这也是有待完善的地方。究其缘由,是志愿服务的制度框架还有待拓宽,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范围和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志愿服务不能继续囿于原有的实践和形式。

3.6. 服务结构较为单一

进一步而言,该项目的服务结构仍然较为单一,相对固定的服务地点与相对固定的服务内容,对项目的未来成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首先,志愿者们在下乡服务之前,也需要专业的表演人员或者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巩固和完善自身的基础,而负责培训的人员毕竟有限,这可以理解,但是就整个H市而言,该项目仍有可以发展的空间,其他类似的项目也不多,文化志愿服务需要继续完善,以至于能够与H市乡村的情况匹配;其次,乡村的公共设施条件与城市里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平时表演和宣传等所用到的所有器材皆由该项目依托群艺馆自带,比如说表演的舞台都是项目团队进行搭建,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更多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在乡村的活动边界便很难拓展;最后,就该项目的文化志愿服务对象而言,绝大多数是乡村居民,虽然乡村居民也有很高的个人精神追求,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该项目也不能突破太多的束缚去修改服务结构。

4. 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化路径

4.1. 扩大和提高项目品牌知名度

该项目目前亟需提高在H市范围内的知名度,通过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去推动项目取得更好的发展。首先,可以适当增加基层服务点,进一步扩大基层服务的范围,该项目可以逐步探索更多适宜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乡村,与当地有关部门和人员做好联络和沟通,以及在规章制度上进行构建,从而拓宽基层服务点的数量。服务点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对于定点服务的群众数量也得到了增加,这不仅提高了该项目的知名度,而且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实实在在地上升了一个台阶。其次,在进行文化志愿服务的时候,可以通过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语言去表达来意和目的,使得群众知道该项目是什么,而不是只让群众知道有演出、有展览等,却不知道是谁在做这个事情,当然,这具有一定的难度,群众可能对于项目背后的东西兴趣不大,他们只关注他们所直接看到的和听到的。另外,该项目在城市地区也需要扩大知名度,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有志于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员进入到该项目当中,为该项目注入发展的动力,即使有的人不能亲自参与到项目当中,也会对该项目有所了解,这对项目的发展裨益良多,对于该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而言,知名度越高,发展和进步的空间就越大,在提升知名度方面,要不断地从软硬两方面着手,用知名度带动项目的发展 [8] 。

4.2. 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及能力建设

该项目需要进一步吸引各个年龄层的文化志愿者,这与提升品牌知名度一脉相承,该项目的知名度得到扩展,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并愿意参与进来。具体来说,该项目需要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尤其是年轻人,让志愿服务项目得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首先,可以对返乡大学生进行宣传和动员,大学生本身属于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在寒暑假的时候,他们拥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主观上他们非常乐意参与志愿服务,而且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有硬性要求,总之,大学生群体对于该项目注入新鲜血液而言具有重要的吸引力。其次,对于本市常住的年轻群体也要增加对其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有的年轻人在工作闲暇之余喜欢通过各种娱乐消遣来消磨和打发时间,其实可以对他们进行尝试性引导,让他们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当中来,既可以有效地高质量地消磨了时间,也间接地为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对于个人而言,这是更高级的消遣,一举多得。当然,在吸收青年文化志愿者时,要注重城乡结构的平衡,既要把城市当中的资源用好,也要加大在乡村地区的招募力度,利用好乡村地区的年轻资源为乡村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是属于就地取材的好办法,也能够更快地适应当地情况,符合当地年轻人的胃口 [9] 。

4.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该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的多少不是该项目所能决定,所以在争取政府增加拨款方面只能尽力争取,而最终的结果则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此,只能寄希望于从其他非政府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10] 。首先,当前该项目与企业有过相关合作,但只是个别情况,而且企业没有提供资金支持,而只是提供了一些场地和人员等方面的支持,这已经是一种进步,志愿服务如何与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争取资金支持,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企业追逐的是经济效益,而志愿服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这存在一定的理念隔阂。未来,可以从为企业打响知名度,营造良好企业形象方面入手,在掌握好适度原则的情况下,看是否可以获得企业的赞助支持,但是也不能本末倒置,把志愿服务的初衷给消减了。其次,可以尝试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在合作的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各取所需,互相帮助,争取在总体志愿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的配置上助推乡村振兴。最后,是争取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尤其是物质和资金上的支持,在使得该项目对于公共福祉的提升得到更多公众了解和认可的基础上,尝试让公众在自愿的基础上,本着能帮则帮的原则,给予一定的资金捐助,为该项目运行注入更多的动力。

4.4. 完善志愿者激励与保障机制

通过实地调研可知,志愿者们的无私精神值得赞扬和钦佩,他们十分感激群艺馆的志愿项目给予他们奉献的机会,在其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在下乡进行志愿活动的时候,志愿者们有时候甚至乐意自掏腰包为服务对象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对志愿者们进行一定的物质激励虽然是一个必要的选项,但是志愿服务本身基于利他的精神而开展,倘若一昧地进行物质激励就违背了志愿服务的初衷,变成商业服务了。由此,可以在适量物资激励的基础上,辅以正当的政策激励和精神激励,从多方面入手,全面完善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此外,在安全保障方面要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对于交通出行、演出等方面要做好例行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志愿者们在进行文化志愿服务的时候安全状况万无一失。在进入到乡村进行演出等活动之前,要事先与当地有关负责人进行全面的对接,确保在服务的前期、中期、后期都能够顺利地开展,乡村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交通道路不够宽阔,以及道路无人管理维护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等,还有乡村的犬类饲养存量较大,需要做好预防准备,以免被恶犬伤及。项目本身能力有限,需要与外界其他力量进行合作,从而增加自身的保障能力,完善自身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项目行稳致远。

4.5. 增加志愿者的实践与培训机会

该项目在后续的发展当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志愿服务实践的机会,当前,该项目所开展的服务主要集中于大型的志愿服务,通过定点的方式,派出大量志愿者,就某一个志愿服务主题开展活动,这样有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有利于志愿者的管理,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志愿服务实践机会的过于集中化。该项目可以基于目前的基层服务点,把服务的半径拓宽,使得服务范围延伸到基层服务点的周边地区,进一步增加实践的机会。另外,在志愿服务的前期培训方面,除了群艺馆的正式工作人员承担培训任务之外,还可以增加其他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方面,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对于规章制度的培训,此方面不可避免需要负责该项目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第二,是业务能力的培训,这涵盖该项目所包括的三种形式,即“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具体来说,“大舞台”聚焦于文艺汇演,完全可以由志愿者们进行自主的培训和完善,项目部门提供诸如方向指导、场地、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即可,倘若对于节目本身的排练和培训都做到面面俱到、事必躬亲,不仅可能会影响节目的效果和志愿者的积极性,更会耗费群艺馆的人力资源,不如将大部分的业务培训交给志愿者们来执行。对于“大讲堂”和“大展台”,也可以遵循一样的思路,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群艺馆的工作人员可以适当减负。

4.6. 优化志愿服务结构

在增加实践与培训机会的前提下,该项目需要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结构。首先,当前的服务类型主要以艺术表演为主,而艺术表演形式当中专业的人员占比较少,未来需要以专业人员带动业余人员,全面提升该项目文化艺术表演水平,在整体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文化志愿服务的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要适当增加知识服务、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线上和线下合理布局,艺术表演与文化知识相互融合,才能将乡村居民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知识文化素养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其次,要充分紧跟乡村振兴与建设的发展状况,H市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乡村都新建了篮球场、公共健身场地等,这为该项目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基础的场地资源,该项目可以在科学考虑的基础上与当地村委和有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合作,进一步利用乡村公共建设的资源,拓宽该项目的服务范围,让更多乡村民众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最后,该项目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再下苦功夫,在开发更多的志愿服务形式的基础上,也要更加注重内容的输出质量,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进志愿服务的形式与内容之中,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添砖加瓦 [11] 。

参考文献

[1] 党秀云. 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3): 50-54.
[2] 吴理财, 解胜利.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 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16-23+162-163.
[3] 张少君, 丁得果, 马涛. 文化志愿者组织的建设现状研究及发展探索[J]. 艺术百家, 2016, 32(S1): 4-7+26.
[4] 良警宇. 中国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创新[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 41(1): 19-27.
[5] 丁宇, 李艾东. 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蕴、逻辑与路径研究[J]. 行政与法, 2023(3): 31-42.
[6] 徐柳.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学术研究, 2008(5): 67-72+159.
[7] 魏娜.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 成就、问题与展望[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7): 64-67.
[8] 邓国胜.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 社会科学研究, 2002(2): 108-110.
[9] 贾康, 孙洁. 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06(12): 60-66.
[10] 郭建, 王莹. 推进志愿服务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逻辑进路[J]. 道德与文明, 2023(4): 28-38.
[11] 黄祖辉. 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4):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