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提出
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A. Fox)教授提出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概念 [1] 。该模式将传统课堂与线上学习做了有效结合,对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实践学习进行统一形成混合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罗国锋等 [2] [3] [4] [5] 通过创新SPOC混合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提升课程学习成绩及学习能力,增加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混合教学并不积极,认为相较于传统教学,SPOC教学模式对自己并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6] [7] 。有研究者认为究其原因是教师在SPOC教学模式设计时脱离了学生实际需求,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8] 。因此,从学习者需求视角探索SPOC教学模式功能层次,对优化教学模式设计以及完善SPOC教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KJ法
KJ法由日本人类文化学家川喜田二郎提出,又被称为A型图解法(Affinity Diagram)、亲和图法。KJ法是一种质性研究工具,它的原理是归纳与分类:先收集研究对象对某问题的设想或意见等文字资料,再根据资料内在亲和性进行归类,最终找出问题实质。在质量管理领域,KJ法是寻找并解决质量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凝聚共识、定性分析,实现新产品定制等业务改善 [9] 。在教学领域,KJ法被用于课程内容开发及教学创新实践。侯淑肖等采用KJ法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并依此设计课程内容实施教学,获得较高居民满意度 [10] 。有研究者采用KJ法开展学习效果原因分析 [11] 、教学方法创新 [12] [13] ,验证了KJ法在获取学生学习需求、提升认知结构等方面实践有效。
2.2. KANO模型
KANO模型由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提出,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功能特征的接受程度,描述用户心理需求与用户满意度的非线性关系 [14] ,见图1。
KANO模型将对应用户需求的产品功能属性分为五种类型:必备属性(M)、期望属性(O)、魅力属性(A)、无差异属性(I)、反向属性(R)。企业通常用KANO模型调研用户对新产品功能的接受程度,在了解用户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直观定位促使用户满意的产品因素。在教育领域中,有研究者将KANO模型用于学生对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为学校开展针对性优化服务工作提供建议 [15] [16] 。还有研究者采用KANO模型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改善高校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17] 。
3. 研究过程
3.1. 用KJ法获取SPOC教学模式功能需求清单
用KJ法建立功能清单的主要流程为:(1) 确定受访者;(2) 搜集产品功能信息;(3) 整理信息形成“三级功能卡片”;(4) 向上归类形成“二级功能标题卡”;(5) 形成“一级功能标题卡”,生成功能清单。
本文随机选取江汉大学教育学院30位选修“特殊儿童心理辅导”课程的202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其中男15名,女15名),年龄18~20岁,通过在线填写问卷方式收集选课学生对SPOC教学模式功能需求,具体开放式问题为:(1) 您一般会在课前/课中/课后哪些环节参与SPOC教学模式?(2) 您认为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中,符合您需求的教学活动有哪些?(3) 您认为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中,目前没有但您期待的活动有哪些?
问卷收集结束,整理信息资料生成心理学专业课程SPOC教学模式功能清单,见表1。

Table 1. Functional requirement list of SPOC Blended Teaching Model for Psychology Course
表1. 心理学专业课程SPOC教学模式功能需求清单
3.2. 基于KANO模型分析SPOC功能需求层次
3.2.1. 设计KANO问卷
根据表1设计KANO问卷。针对清单中的“二级功能指标”(共计16项)设置KANO问卷题目,每题设计正向提问和反向提问两种方式以便了解选课学生对本课程采用SPOC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的态度和需求。以问卷第14题为样例,设计见表2。

Table 2. KANO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表2. KANO问卷题目样例
KANO问卷的正向问题目的是调查SPOC混合教学模式拥有某项教学活动(或功能)时选课学生的态度和感受;反向问题调查SPOC模式不具备某项活动(或功能)时学生的态度和感受又是怎样。问卷调查时,请学生对每个问题给予“不满意”、“能够忍受”、“无所谓”、“理所应当”、“满意”五种情感等级回答,分别评为1分、2分、3分、4分、5分。
3.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线下发放问卷,向选修“特殊儿童心理辅导”课程的2019级、202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93份,剔除对全部题目选择“满意”或“无所谓”或“不满意”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5份,回收有效率91.15%。
根据KANO二维属性分类标准(见表3),计算SPOC教学模式里每项二级功能在各属性(必备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反向属性)上的得分。

Table 3. KANO evaluation standard
表3. KANO评价标准
再利用公式(1)~(4)分别计算每项二级功能指标对应M,O,A,I属性比率KM,KO,KA,KI并比较大小。
(1)
(2)
(3)
(4)
公式中Mi,Oi,Ai,Ii代表问卷调查中被试选择的必备属性需求、期望属性需求、魅力属性需求、无差异属性需求出现的频次,KMi,KOi,KAi与KIi分别代表被试选择百分比,比率最高者即为该项二级功能指标的KANO模型需求类型,统计结果见表4。

Table 4.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tatistical results on KANO
表4. KANO模型统计结果
3.3. SPOC教学模式功能需求重要度排序
本研究引用Berger等提出的用户满意度系数(Customer Satisfaction Coefficient, CS-Coefficient)对KANO模型调查结果进行需求重要度排序,Better-Worse系数计算公式为(5)~(6):
(5)
(6)
在本研究中,Better系数(Si)代表SPOC模式某项功能会引发学生满意度上升的程度,Worse系数(Di)代表某项功能调节学生不满意度下降的程度。考虑到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与避免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同等重要的,因此选择Si和Di中权重较高者作为第i个学生需求的绝对权重Ti,再将需求绝对权重Ti做归一化处理得到需求相对权重Wi,计算公式为(7)~(9):
(7)
(8)
(9)
公式中n代表学生需求总数。对以上公式计算所得结果做降序排列,得到大学生对心理学专业课程SPOC教学模式功能需求重要度排序,整合成功能层次清单,见表5。

Table 5. Functional level library of SPOC Blended Teaching Model for Psychology Course
表5. 心理学专业课程SPOC教学模式功能层次清单
4. 结果分析
4.1. 基于KANO模型的SPOC教学模式功能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KANO模型调查结果直观清晰地反映了心理学专业课程“特殊儿童心理辅导”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总结如下:
第一,调研结果显示了一项SPOC模式功能的必备属性(M),即,课前线上预习引导阶段的“线上教学资源充分”。说明SPOC教学模式应该必备此项功能,否则SPOC模式也失去其“线上 + 线下”的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必备此项。
第二,调研结果显示了一项SPOC模式功能的期望属性(O),即,线下课堂教学引导阶段的“教师解析重点与难点”。说明这项教学设计如果不出现,学生可能会失望,表现为对SPOC模式的不满意度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避免缺少此项目,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学模式不满意,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三,调研得到四项SPOC模式功能的魅力属性(A),包括:线下课堂环节中的“教师对知识技能的示范运用”,课后线上巩固阶段的“知识总结”“师生、生生互动”以及“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SPOC模式的魅力属性类似“惊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增加此类设计,学生的满意度会大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第四,调研得到十项无差异属性(I)遍布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SPOC教学模式提供的这些功能并不能提升满意度,撤消这些功能也不会令其不满意。但这些教学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课程知识体系、获得专业技能、检验学习效果不可或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教”与“学”的科学性。
值得一提的是,有50%的学生认为课后环节中的“实践活动”属于魅力属性,会提升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而另50%的学生认为此项为无差异属性,具不具备此项教学都不会令其更满意或更不满意。研究者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特点,分析该项目的调研结果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部分学生已经选修第二课堂,其中内容之一即为社会实践。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本课程的“实践活动”安排与否并不影响对SPOC模式的满意度;而对于未选修第二课堂的学生来说,该项教学设计则会为其带来课堂学习以外的“意外收获”。考虑到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本研究将课后“实践活动”归为魅力属性,建议教师将其加入SPOC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度。
4.2. 心理学专业课程SPOC教学模式功能设计优化建议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教师应围绕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避免学生不满意发生为核心展开课程的SPOC混合教学设计。因此,本研究为了给教师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供直观建议,故对表5所示KANO调研结果做精简排序,得到表6。

Table 6.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design suggestions for SPOC model on Psychology Course
表6. 心理学专业课SPOC教学模式功能重要需求及设计优化建议
由表6可得,对心理学专业课程“特殊儿童心理辅导”后续的SPOC教学设计优化建议为:第一,确保线上教学资源充分,实现SPOC混合模式的“线上”特点;第二,不能忽略线下课堂中教师对重难点的解析,避免学生对教学设计的不满意发生;第三,尽量增加课堂中的知识技能示范运用,课后的知识总结、学习互动与实践,加大学生对课程教学设计的满意度,提升学习主动性与积极体验。
5. 结论
立足江汉大学办学定位,践行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特殊儿童心理辅导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探索,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问题解决运用,自2017年起开展SPOC教学模式实践及教学研究。学生满意度作为学习需求与体验感的量化指标能直观反映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因此本研究利用KJ法和KANO模型调研学生对心理学专业课程SPOC教学模式的功能需求层次,研究结果能为教师优化课程SPOC教学模式设计提供有效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为其它课程的SPOC混合教学设计提供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
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PBL教学模式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290);
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特殊儿童心理辅导》课的spoc教学优势实践研究项目(2019059);
2021年湖北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特殊儿童心理辅导(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序号306;
江汉大学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