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角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China’s Population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R.2023.103121, PDF, HTML, XML,   
作者: 欧文文: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老龄化对策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Population Aging Countermeasures
摘要: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人口增多、人口增长乏力、人口素质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甚至影响到社会发展与稳定。要寻求老龄化的解决之道,我们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剖析理解,进而为我国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facing a sever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problems of increasi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sluggis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sufficient population quality are gradually prominent, and even affec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To seek a solution to aging, we should return to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then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China to formulate plans to cope with population aging.
文章引用:欧文文.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角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3): 931-935.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3121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指代老年人口年龄的增长,还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人口整体结构变化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我们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我国多年来制定调整人口政策与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基石。当前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要解决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乏力等问题,破解中国当前人口增长的困境,我们首先要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口再生产理论那里寻找答案 [1] 。

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并没有专门的论述进行研究,但从其相关论述中我们能够窥见其关于人口现象、规律的相关论述,马克思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

2.1. 人口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我们研究人口的本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马克思将人视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统一,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这意味着马克思观念中的人并非独立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因而,就其本质而言,人口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同样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以,马克思将人口定义为“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 [3] ,直截了当地指明了人口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扬弃了将人口看作生物实体的论断。对人口本质的科学界定,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研究人口现象提供了逻辑前提,并进一步解剖了社会生产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认为人口是社会劳动力的集合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活力源泉,人口的本质在于其作为劳动力的存在和发展,劳动力是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马克思认为,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受制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和利用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口的发展有特定的逻辑和要求,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追求人口发展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其次,根据阶级社会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口具有阶级特性。不同的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和地位存在差异,人口的分布和利用受制于阶级关系的调节,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口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人口问题上。根据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认为人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劳动力的存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的劳动产生剩余价值,并通过人口的供需关系来控制和操纵劳动力市场。马克思认为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方式、阶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存在密切相关。人口的本质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阶级特征。

2.2. 人口的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两者的统一体,正如“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2]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人口生产和消费的两重属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口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人口的属性与其属于的社会阶级相关联。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口被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利益。马克思将人口视为一种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属性在于其能够参与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并为社会创造财富,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非物质生产,人口作为劳动力的属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运行至关重要。人口的属性还涉及到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口的属性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关系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口的生活状况、福利待遇、机会平等方面。最后,人口的属性也与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历史地位有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下,人口的属性可能会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的论述“人口的属性”的概念,但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在其他的观点中获得一些对人口属性的思考和理解。

3. 我国老龄化建设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问题,只有认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状,分析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明确老龄化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才能正确找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法。

3.1.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严峻形势

中国的老龄化人口现状非常严峻,随着我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严峻的社会挑战。首先,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连续近40年超10亿的人口基数,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埋下伏笔,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4.9%,约为20,978万人 [4] 。2022年开始,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期,同时进入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新常态。其次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根据统计,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已经有2.1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国家总人口的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老年人口群体。最后,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分布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偏远的西部以及农村地区的老龄化趋势相对较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和重庆等省份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3%,而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广东和福建等省份老年人口比例不到9%。

3.2. 人口老龄化的多重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来说影响深远,涉及到社会保障、经济发展、老年人福祉、人口结构平衡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第一,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这对社会养老保障系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需要提供足够的养老金、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果不积极应对,社会保障体系可能无法承受日益增加的负担。同时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和福祉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建设健全的医疗保健系统,提供老年人专门的健康服务和照顾,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和社会支持。第二,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短缺可能导致生产力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抑制经济增长。第三,人口结构平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可以帮助调整人口结构,促使社会人口的均衡发展,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和措施,可以实现人口结构的平衡,减少劳动力不足和老龄人口过快增加的问题。第四,关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挑战,老年人口增加可能引发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压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的加剧。

3.3. 人口老龄化的多样原因

总体而言,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生育率下降、长寿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失衡和社会政策等。首先,生育率下降。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显著下降,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每对夫妻的生育数量,导致了出生人口的锐减,从而直接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其次,长寿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得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医疗设施普及,饮食习惯改变,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例如,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营养均衡和医疗保健提高了人的寿命。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使得人口的寿命延长,这意味着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最后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社会政策主要关注生育控制和教育发展,而在老龄化问题上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导致了缺乏充分的社会养老体系和老年人福利保障,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压力。

4.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启示

着眼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党中央就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5] ,为我国未来如何应对老龄化指明了基本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来为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提供科学的应对之策,对打赢这场人口老龄化的攻坚战有着重要意义。

4.1. 完善养老体系,构建多元养老格局

在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完善养老体系、构建多元养老格局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任务。完善养老体系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形成合力,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进而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平与范围。首先,政府应积极担当主体责任,由政府制定并改进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并鼓励社会各界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成本投入,并优化养老服务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其次,社会应完善公共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的养老选择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构建多元养老格局意味着要鼓励和支持多种养老方式的发展,包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互助养老等。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但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独生子女的负担和缺乏养老技能。因此,政府应提供支持措施,鼓励家庭养老,如加强家庭照料者的培训,提供养老护理补贴等。同时,社区养老应发挥更大作用,建设养老社区,提供社区服务设施和养老支持网络,促进老年人的社交和互助。此外,机构养老也是一种重要的养老选择,政府应加强机构养老的监管和标准化建设,确保养老机构提供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和服务。还应鼓励发展互助养老机制,通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提供邻里互助、亲情互助等形式的养老支持。

4.2. 提高人口素质,有效增加劳动供给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提高人口素质以有效增加劳动力供给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人口素质的提升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教育、健康、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综合改进。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育体系,还应提倡继续教育和追求个人发展的文化氛围,确保人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不断学习和提升技能。其次,关注人口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方面。老龄化社会面临着更多的健康挑战,因此,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加强基本医疗保健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还包括普及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的宣传,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通过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负担,提高劳动力的健康水平。

此外,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的提供对于有效增加劳动力供给至关重要。老龄化社会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人才,因此,培养具备适应性强、创新精神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的劳动力,不仅要关注职业教育的提供,也要注重终身学习和技能更新的机会。与此同时,为老年人提供灵活的就业机会和适应性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发掘他们在经验和知识方面的潜力,有效增加劳动力供应。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各个部门和组织应加强合作,形成良好的政策协同效应,共同推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4.3. 发展老龄产业,挖掘银发消费潜力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发展老龄产业并挖掘银发消费潜力成为切实有效的举措。老龄产业包括老年健康养老服务、养老辅助设施及产品、老年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潜力。首先,老龄化产业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政府应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扶持,提供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老龄产业领域。同时,还应加强老龄产业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标准和监管体系,确保老年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服务和产品。在挖掘银发消费潜力方面,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和行为特点,开展市场调研和分析,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其次,要加强老年人的金融教育和投资意识培养,提供适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增加其财富管理和消费能力。

另外,建立老年人消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老龄产品信息咨询和社交互动,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信息分享和消费体验,同时,还应注重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以推广应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智能养老设备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管理水平。同时,还应鼓励创新创业,在老龄产业中培育和支持一批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创新企业和项目,推动老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和企业,充分发挥老龄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永凌. 马克思人的再生产理论对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启示[J]. 学习与探索, 2020(9): 133-140.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45.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8.
[4]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2/t20230228_1919001.html, 2023-2-28.
[5] 本书编写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