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籍类图书是图书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门类。一方面,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图书的文化价值来看,古籍图书是承载这一精神活动的最经典载体,其对于文化传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整个图书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古籍图书本身语言、内容的不易理解这一特点,使古籍图书难以成为畅销书一样的存在 [1] 。
尽管古籍图书难以成为畅销书,但是其本身是一种流传至今的常销书,其本身的价值不容忽视,即使有着与现在语言系统不同的表述风格和字面意思,古籍图书仍然是学生们必修的内容以及学者们热衷于研究的对象。因此,古籍图书市场仍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由于古籍图书已成为一种公众版权,出版单位不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购买版权,因此其开发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古籍图书产生了多种版本。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使本单位的古籍图书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不仅在内容上要严谨、科学、具有权威性,在其装帧设计方面,也要有自身的特色。
优越的经济条件,使得消费者们不仅仅是在购书过程中考虑内容的知识性,还要追求一种美的享受,拥有设计优美的封面的图书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在众多陈列在货架的同类书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古籍图书也不例外。
文章选择2010年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诗经》与2018年被海峡两岸书籍设计邀请赛评为“十大最美图书”之一的201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为例,展现优秀的古籍装帧形式,为古籍书装设计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2.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发展历程
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受到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数字化设计,呈现出每个时期不同的特色。
2.1.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设计源远流长,纵观其发展史,从卷轴装,到旋风装、经折装与蝴蝶装,一直到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线装书,历史时期不同,其装帧的内容与形式也不同 [2] 。简策作为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式之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的古代被广泛应用,人们将竹片收集起来编撰成册,记录文字,相较于甲骨、青铜、玉石更加方便,不受篇幅的限制,便于存储。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白色的丝织品帛,从而被用来书写,便产生了帛书,也叫缯书。
帛书的产生,带动了中国古代图书装帧形式的多样发展。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时期纸书盛行后,卷轴装的形式便应用于纸书,并被后代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然沿用卷轴装的形式。阅读时,相较于简策,卷轴装更加舒展自如,还可根据文字的多少随时裁取,十分便利。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经典的诵读研读需求,推动了经折装的流行。经折装是将长条的卷轴装图书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作为护封,也叫书衣、封面。除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也都是中国古代图书的装订形式,丰富的形式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技术水平、审美观念以及使用需求,不仅是图书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当时时代和文化的重要记录与表达。
2.2.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
我国的书籍装订形式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简帛到帛书到线装书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近代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书籍的形式开始脱离古籍的传统兴化寺,转向现代书籍生产工艺与艺术形式。这一时期书籍装帧界也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鲁迅、陶元庆、丰子恺等。这一时期的书籍设计家善于运用多种元素,如中西绘画、文学的象征性、传统装饰风格等元素进行书籍封面的设计,所设计的书籍有着独特的风格,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的开端,具有继往开来的价值。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书籍装帧设计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阶段。此时,书籍多以党和政府的宣传为主题,装帧设计风格强调简洁、朴素和实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逐渐开放与多样化。随着对国外文化的接触增多,书籍装帧设计开始融合了更多的国际元素,呈现出更加多样丰富的风格。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兴起,书籍装帧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被应用到书籍装帧中,如增加互动性、使用特殊纸张、整合多媒体元素等,体现着书籍装帧设计不断演化的进程,展现出多样性与创新性。
3. 两版《诗经》中书籍装帧设计对比
2010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结束,由中国选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诗经》一书在当时参与评选的共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34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获2010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2018年10月12日,2018年海峡两岸书籍装帧设计邀请赛评选结果揭晓,三秦出版社出版的2018年版《诗经》被评为2018年的“海峡两岸十大最美图书”之一。两版《诗经》有着完全不同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但都在比赛中斩获奖项,并成功引领了《诗经》阅读的风潮,增加了读者想要购买了解的愿望,对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3.1. 整体风格与封面设计对比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诗经》是由向熹译注,刘晓翔设计,整体风格偏重典雅、质朴而具有创意(见图1)。书籍封面设计运用简洁的粗宋体为标题,在黑底上印加白字,色彩相对简洁单纯,颜色中有中国道家阴阳互生的意味,整个封面简而不空,意味深长。仅看封面,就能够感受一种淡雅、宁静的气息,如历经沧桑后的智者,淡定而从容。该书的美术编辑刘晓翔认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是自秦朝以后。他说:“秦人尚黑,因此我的主色调采用了黑色,封面采用黑色烫白色书名的简洁设计方式。我想从某个角度找到和《诗经》的契合点,传递出庄重大气的气息”。

Figure 1. The 2009 edi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图1.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诗经》
与图1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诗经》相比较,201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见图2)采取32开的幅面,更加便于携带,显得精致。在封面设计方面,该书则显得更加轻松,整体书装风格符合当下流行的“小清新”一词,更加贴合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读者的审美。当当网上对于该书的评价显示,“装帧精美”、“优美隽永”成为该书的标志性书签,消费者们认为精美优质的装帧风格将图书的诗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收藏价值。

Figure 2. The Book of Songs published by Sanqin Publishing House in 2018
图2. 201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
3.2. 内页设计与插图配色的运用对比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诗经》正文采用双色印刷,清新、简洁,并采用不同字号对诗的原文、向熹的译与注加以区分。内文文字采用典雅、端庄的字体,字号和字间距都围绕着典雅、庄重这个基本原则来设计,图片包括了摄影、插图以及图案,风格不同,有写实、有抽象、还有写意,其中,书中运用文人画作装饰,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色彩色调角度,本书以黑色、棕色为基调,色彩的设计与书籍内容的整体情感基调有着密切联系,这种基调体现着一种端庄、质朴、简洁的气质。
三秦版《诗经》的整体色彩以浅色系为主,主色调为木浆原色,书匣与三本书的封面以及内文色调相同,给人一种简洁大方之感(见图2)。单本书的订口和书口处点缀手绘的插图,更加淡雅、素净。该书不仅包括《诗经》原本,还随文标注了生僻字、假借字、多音字,解决读诗的基本需求,同时,注释部分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所作,保障权威性,满足广泛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同时,该书收录了日本江户时代细井徇203幅诗经名物图,随文彩插,对于《诗经》中一些名物,进行图文配合简介,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诗经》中的草木鸟兽之名。
3.3. 印刷材料与装帧细节对比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诗经》的内页选用自然色调的轻型纸,封面则是手感亲切的特种纸,使书籍给人以古朴又亲近的感觉。打开《诗经》封面后,首先是前环衬,映入眼帘的是诗《秦风·无衣》,接着是出自论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再接着是出土自楚墓的帛画。后环衬与前环衬相呼应,先是出自《论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接着是《周南·关雎》的全文。该书的装订采用传统线装方式,将装订好的图书放置于牛皮纸匣中,柔和了色调的同时,还增加了质朴的感觉。整体设计既有现代书籍包装的简洁灵动,又传递出中国文化的传统韵味。
三秦版《诗经》采用木浆原色原味进口内文纸,亮度适中,无毒无害,长期阅读不会损伤视力,非常轻盈。“它不仅是经典,更是一部流传2500多年的唯美诗集。全篇305首,骆玉明解注,随文注音,无障碍阅读。203幅细井徇彩色手绘原稿,230种名物简介。集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于一体,可诵、可赏、易解。”这是当当网对于201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一书的简单介绍。三秦版《诗经》通过版式设计中的适当留白这一装帧细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为读者的阅读过程提供短暂的视觉休息。该版《诗经》运用纸匣的创意,将“风”、“雅”、“颂”三部分分别做成三本书,通过书匣将三者装在一起。同时,该书还附带精美书签,兼具学术和艺术气质的阅读、收藏、馈赠于一体。
4. 由两版《诗经》引发的古籍书装设计创新的思考
两版《诗经》不仅取得了书装设计奖项,带来了社会效益,带动更多的群体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给出版单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三秦版《诗经》上市仅三十周就销售了20万套,由此可见,古籍的书装设计创新十分必要。
4.1. 明确书装设计定位,为内容增添价值
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诗经》的美术编辑——刘晓翔回想自己的设计“历史”时说:“如何在视觉上让读者依稀感觉到两千多年前《诗经》产生的年代,是我的努力方向”。他将选取唤起读者共鸣的阅读片段作为设计要素成为设计思路的主线。这本书乍一看很简单,很平常,但它获得了众多国际书业专家的首肯,这也透露出国际图书设计的最新趋势。“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是对一本书的整体评选,文本内容、纸张厚薄、开本大小、版式运用、艺术创意都在评奖之列。专家们更多关注图书设计是否有助于发挥阅读的功能,不是为设计而设计 [3] 。因此,装帧设计是以更利于阅读为目的的,设计出来的图书最终目的还是为读者的阅读所服务的,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沉静下来,感悟书中的内容,而非空有花哨的外表而影响阅读的实质。
因此,文本内容作为一本图书的核心,决定了它的学术、知识、故事或观点的质量和价值。内容的深度、创新性和吸引力是读者选择阅读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获取知识的效果。书籍装帧设计则是内容的外在呈现形式,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来传递信息。良好的装帧设计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书籍的观赏性和美感,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设计元素如封面设计、字体排版、插图、配色和纸张品质等,可以提升书籍的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收内容。书籍装帧设计和文本内容应该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一个好的装帧设计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而深入、有质量的文本内容才能留住读者并给予他们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内容是图书存在的基础,装帧设计则是提升内容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的重要手段,以更好地传递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求。
4.2. 尊重古籍传统,突出文化内涵
明确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定位,那立足于古籍书装设计,更应该以古籍的文本内容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增加文本吸引力。经典古籍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装帧设计时要尊重其传统风格和特点。可以借鉴古代经典书籍的装订形式、封面样式和装饰元素,以保留古籍的传统味道。同时,古籍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容,装帧设计应该注重突出古籍的内涵和思想性。可以通过精美的封面设计、合适的字体和排版方式来凸显经典古籍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因此,对于古籍来说,我们可以挖掘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积累中一些装饰性的图形或符号,这些元素不仅具有一定的装帧艺术形式,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将其运用在古籍的封面或内文设计中,可以体现文章的艺术价值,提高古籍的审美和文化价值,还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古代文化氛围,增强审美情趣。图书,不同纸张与印刷工艺的选择也能够展现经典古籍不同的文化价值和质感,合适的材质和工艺可以增加古籍装帧的观赏性和持久性。如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诗经》,其中所插入的有颇具中国传统代表性的帛画,使得《诗经》一书更添传统文化色彩。书籍的包装、封面、版式、形态、色彩以及插图,都是装帧设计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元素有规律、有组织、合逻辑地进行排列再组合,为整本书增添独特的艺术效果。
4.3. 把握市场需求,确定目标受众
每一部图书的读者都是不同的,可能涉及到研究者、学生和普通读者等多种不同群体。因此,在装帧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如调整适宜的字号、清晰的布局、便捷的翻阅等。市场信息采集可以为古籍书装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通过了解目标读者的喜好和趋势,设计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读者的喜好和期望进行创意和设计,以提高图书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好的装帧设计可以吸引读者,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而市场信息采集则可以提供有关读者需求和市场反馈的重要参考,为装帧设计提供指导和优化 [4] 。
古籍的装帧要契合“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这一原则。设计过程中应在考虑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适当融入“时髦”的元素,进行创新。“时髦”元素必须合理运用,要保证其与古典的意境相融合,不偏离整体想要弘扬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以年轻读者为例,例如文学类、娱乐相关的古籍图书,书籍的装帧设计可以偏活泼一些。文中插图可以相应增加,并且色彩要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风格,对于封面要在年轻人喜爱的基础上增加吸引人的亮点。例如增加合适宽度的腰封,在腰封上介绍书籍的特色及获奖情况等,或者将当下流行的元素运用到封面设计中。
三秦版的《诗经》出版时正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手绘画风,追求“小清新”的风格,并且喜欢选择购买书籍作为礼物,赠与他人的时期,因此,年轻人对于书籍封面的第一印象以及包装形式也十分重视。三秦出版社正是基于这一市场信息,在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消费心理的前提下,进行该书的整体设计,最终取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因此,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前期的信息采集,对于所处时代目标读者的审美观念有着明确的认识,才能够确定自身书籍的设计方向,被目标读者所接受。
4.4. 注重中外交流,借鉴先进经验
中国古典美学在古籍图书装帧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国外优秀书装设计文化,也是古籍书装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习国外书籍装帧设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一样的文化和设计理念,实现文化的跨界交流与借鉴。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设计风格,借鉴国外装帧设计的元素和技巧,国外书装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丰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系统、更成熟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激发创新的设计想法,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提升装帧设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对于古籍图书,我们难免会因传统文化的影响,难以打破已有的优秀书装形式,陷入创作瓶颈,而国外书籍装帧设计较为大胆和前卫,注重突破束缚,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风格,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桎梏,勇于尝试新颖的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书籍装帧设计,从而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品质感的装帧设计作品 [5] 。
以两版《诗经》为例,古籍书装设计已经在一些方面借鉴了国外的书装设计理念。如三秦版《诗经》中的插图,是收录日本江户时代细井徇的诗经名物图,对于《诗经》中一些名物,进行图文配合简介。这确实是书中的又一亮点,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古文中出现的草木鸟兽,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诗经》,并且降低了阅读难度,扩大了《诗经》的读者群体,同时这些插画来源自海外,不一样的画风和历史也给《诗经》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将中国古代的经典历史读物与海外的绘画相结合,是2018年版的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所带来的古籍书装设计的创新,这一新颖的设计贴合着年轻一代的读者们,他们不仅想要了解古代知识,还想要拓展自身海外文化储备的心情。
5. 结语
总结而言,想要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古籍图书,不仅要在书装设计中重视对于古典美学的应用,也要适当选择合适的现代化元素进行创新。古籍图书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只有符合读者审美的书装设计才能够在同类书中脱颖而出。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要以反映书籍内容、特色和表达意图,契合读者审美为目的,利用好包装、封面、版式、形态、色彩以及插图等各个细节,考虑图书整体,在做到有着吸引读者的“外表”的同时,体现整体的意境和底蕴。做好了这些,才是契合了装帧设计的原则,升华了一本古籍的同时,也发挥了装帧设计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