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参与度,避免他们与社会产生脱节。同时在我国社会化托育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隔代照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婴儿照护方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被提出来加以讨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隔代照料和社会参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多维探讨 [1] [2] [3] 。随着深入的研究,学者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也开始意识到,照顾孙辈对于老年人参与劳动和提前退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 。然而,对于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其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有足够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来考察我国隔代照料与老年人社会参与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证明是否存在一种影响,即隔代照料是否会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产生影响?如果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如何?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影响的相关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代际支持特征和健康状况。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概念、影响因素及途径等问题的研究较多。关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界定问题,外国学者提出,社会参与指的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共同参与的活动 [5]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社会参与是为了让人在晚年得到安宁 [6]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参与可以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在对其进行分类时,裴晓梅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分为三种类型,即:娱乐活动、公益活动和有偿活动 [7] ;谭景艳将老年人社会参与划分为家务型、休闲娱乐型、社交型三类 [8] ;彭定萍根据老人的社会参与的组织性,将其分为三类:无组织的、半组织的和有组织的三类 [9] ;而谢立黎和汪斌则从实证分析中得出,老人的社会参与方式主要有高参与性、低参与性以及家庭照料性三种 [10] 。
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康学玲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发现老年人在参与家庭、经济、公益、宗教等活动时,受到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11] ;郭浩,罗洁玲,刘斯琪等人对广东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老人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目,都会对老人的社会参与产生影响 [12] ;张艳平认为,年龄、婚姻、健康和职业是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并且由于性别的差异,其社会参与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 [13] 。
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途径,在对辽宁省阜新市的情况进行调查后,马征建议加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包括但不限于发挥社区作用、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等多个方面 [14]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参与活动的宣传、组织和管理,以提高社会各界对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充分发挥社团的引领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识 [15] 。
老年人社会参与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而多项研究表明,实施隔代育可以明显提高老人的身心健康。如老人照顾孙辈,子女给予他们的经济支持将增多、老人医疗资源使用能力也因此增强等 [16] ;主动给予孙辈照料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高 [17] [18] 。抚养孙辈是当代中国常见育儿方式,这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19] [20] 。但也有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也会给老年人身心带来负面影响:老年人对孙辈的照顾需要承担巨大的监督和教育责任,这使得他们心情常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还会影响他们对自我健康的判断,使自评健康下降 [21] 。以上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会完全不同呢?我们发现,在研究对象、样本、理论框架和统计模型上存在较大差异的同时,过去关于隔代照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和养育经历上,而忽略了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的社交活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能够平衡隔代照料给老年人带来的紧绷压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积极进行社会活动好处多多,但是老年人照料孙辈之后,还能有足够的精力参加社会活动吗?隔代照抚到底会不会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呢?这是本文即将探讨的重点问题。
总之,国内外学者对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可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很少面向全国进行研究,使用公开调查数据进行研究更是鲜有报道。
为此,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四个假说,采用微观数据,探究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对其社会参与的影响,试图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本、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提供可靠的实证分析基础。
假设1:隔代照料会对老年人社会参与产生影响。
假设2: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与老年人个体特征相关。
假设3: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与老年人代际支持特征相关。
假设4: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关。
3. 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多层分阶段的抽样获得的能够反映中国45岁及45岁以上中老年家庭及个体特征的高质量微数据。截止到2018年,共纳入12,400个家庭,19,000人。截至目前,CHARLS数据现已完成2011、2013、2015和2018四期的数据采集工作,地域代表性十分广泛。
本研究利用来自2018年CHARLS数据库的四个主要模块,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健康状态与机能、退休金与养老金模块进行了选取,并选择了与之有关的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在对隔代照料变量、人口学特征相关变量、年龄小于60岁的缺失值进行筛除后,我们最终选择了6346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这一筛选过程旨在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排除年龄较小的人群,我们能够更加聚焦于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同时,对于缺失值,我们也进行了剔除,以确保分析数据的完整性。最终,6346位合格研究对象的参与将为我们提供更准确、可靠的研究结论,并为我们深入了解相关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 变量介绍
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情况作为因变量。
CHARLS问卷中针对被调查者过去一个月是否参与11项社交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提问。这些社交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拜访朋友、与朋友进行交流、参加社区活动室、打麻将、下棋、打牌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获得关于被调查者社交生活的丰富信息,将为我们研究的深入性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和生活质量。如果没有上述任何一项社交活动,则编码为0,被认为是没有社交活动;只要选择其中一项社交活动则视为该受访者有社交活动,编码为1。
以老年人是否提供隔代照料作为自变量。
在CHARLS问卷中,有一道问题对研究对象是否照看过自己的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子外孙女进行了探讨。具体问题是:“在过去一年中,您或您的配偶是否花时间照看了您的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子外孙女?”为方便数据处理,我们将回答肯定的认为其有个隔代照料经历,编码为1,回答否定答案的,则编码为0,认为该受访者没有隔代照料经历。这一问题旨在了解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承担了照看孙辈的责任。这个问题的涉及意义在于揭示被调查者对家庭的参与程度以及家庭关系的亲近程度。照看孙辈是一种重要的亲情交流方式,不仅能够增进祖父母与孙辈之间的感情,还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支持。此外,这个问题也可以反映出家庭的互助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被调查者的家庭动态和家庭关系,同时也能够为探索家庭支持网络以及跨代互助的重要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揭示出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老年人的福祉和幸福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老人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养老金参领情况)、代际支持(是否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和健康状况(是否患有慢性病、自评健康)作为控制变量。
其中婚姻状况部分将在婚状态的编码为1,非在婚状态编码为0。居住地部分将城市编码为1,农村的编码为0,因涉及到特殊区域选项,且回答人数极少,故将回答特殊区域的值删除。将正在或者将来能领取至少一种养老金的编码为1,视为参领退休金,将正在或者将来都没有退休金可以领取的编码为0,视为没有参领退休金。是否获得子女经济支持是将至少一个子女给予了受访者经济支持的编码为1,视为该受访者是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将没有一个子女经济支持的编码为0,视为无子女经济支持。自评健康变量是将受访者回答“很好”和“好”的合并为健康,编码为1;将回答“很不好”“不好”和回答“一般”的都编码为0,视为不健康,依据是问卷中关于“您认为您的健康状况怎样?”的问题回答。在是否患有慢性病部分,该问卷询问了受访者是否被医生告知过有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或血糖升高”等在内的14种慢性病,本研究将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的编码为1,视为有慢性病,将无以上慢性病的编码为0,视为无慢性病。
(三) 分析方法
本论文使用 STATA14.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通过频率和占比对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采用Logit回归进行实证分析。
4. 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Tabl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描述性分析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从表1中可以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结果。根据数据显示,在样本中有38.42%的老年人曾在过去一年内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即经历过隔代照料的情况。同时,50.77%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内参与过社交活动。与那些没有经历隔代照料的老年人相比,有隔代照料经历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更高(53.40%对46.62%)。
值得注意的是,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中,较高比例的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给予了积极评价。这意味着那些涉及隔代照料的老人普遍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较好,而且他们患有慢性疾病的比例较低。此外,在描述性分析表中还可以观察到,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中,相对更多的人获得了子女的经济支持(64.48%对61.67%)。
这些数据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线索。隔代照料经历可能与老年人的社交参与、自我健康评价以及经济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与孙辈的互动和照料,老年人可能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满足,这有助于他们保持积极的社会参与度。此外,提供隔代照料的老人可能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并从亲情交流中获得了积极的心理和生理效益。他们也更有可能得到子女的支持,这可能对他们的经济状况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初步观察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以进一步探讨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影响。这也有助于为政策制定者和社区提供更好的理解和支持,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健康和幸福感。
(二) 回归分析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on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表2. 照料孙辈经历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影响的回归分析
*** p < 0.01,** p < 0.05,* p < 0.1 (系数为回归系数,括号内数值为标准误)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1、照抚孙辈状态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
根据表2中的回归估计结果,我们关于照料孙辈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观察只考虑照料孙辈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影响的模型1,回归估计结果显示,照料孙辈使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的可能性提高了27.2%,并且在0.1%的显著水平上呈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假设1得到验证,即隔代照料经历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具有影响,并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与一般认知不太同,照料孙子女通常被认为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让人疲累,从而社会参与兴趣减少,真正进行社会参与的次数会减少,所以一般情况下会认为老年人进行隔代照料会减少其社会参与。
隔代照料经历增加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为了更好的照抚孙子女,让孙子女有玩伴从而选择串门、与朋友交往,去社区活动室,或者其他社交活动,更频繁地与孩子们进行互动,并参与到与孩子们有关的各种社交活动中从而拉高了社会参与,丰富了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其中原因可能还不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在照料孙子女的劳累的同时孙子女也给老年人带来了许多欢乐,这使得老年人身心愉悦,也会增加其社会参与。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照料孙辈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隔代照料不仅对孙辈和子辈之间的关系有益,还能够带来对老年人自身社交参与的积极效果。这一结果对于鼓励和支持老年人承担照料孙辈的责任具有启示作用,并有助于制定政策和社区计划,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进一步研究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潜在因素,以更全面地揭示照抚孙辈对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的影响。
2、隔代照抚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与老年人个体特征相关
模型2在加入了老年人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地、退休金参领情况)等变量后,照管孙辈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2成立。
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有养老金的老人有较高的社会参与意愿。这一发现强调了文化程度和经济保障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通常意味着更广泛的知识和兴趣领域,这使得这些老年人更有可能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培训、志愿服务等。他们可能更有意识地寻求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享受社会互动的益处。此外,拥有养老金的老年人可能更有经济保障,这使得他们在社会参与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机会,与他人交流并建立社交网络。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理解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婚、高龄则会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产生负向影响。婚姻状态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可能涉及到家庭角色和责任的变化。已婚的老年人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照护职责,导致他们在社交活动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受到限制。此外,有些已婚老年人可能与伴侣一起参与社交活动,而不太愿意独自参与或离开家庭。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已婚的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的意愿和机会相对较低。年龄较高可能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产生负向影响,部分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可能面临身体健康问题和活动能力的下降。这使得他们对于社交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有所减弱,因而更不愿意积极参与社交互动。此外,高龄老年人可能在交通、移动能力和社交圈子的限制方面面临更多挑战,这也降低了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可能性。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关注已婚和高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3、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与老年人代际支持特征相关
模型3加入了子女经济支持变量,目的探讨子女经济支持是否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有影响。模型结果发现,照顾孙子女对于老人的社会参与仍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假设3得到验证。老年人帮助儿女照料孙辈,减轻了子女工作外的压力、对孩子的操心,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给予老年人一定经济支持,子女经济支持则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了经济基础,有子女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可能性更高。隔代照料对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影响与老年人的代际支持特征相关。积极的代际支持特征可能进一步促进照料孙辈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效果。这一发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代际关系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并提示我们在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干预和政策设计中考虑到代际支持特征的差异。
4、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关
模4加入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包括老年人自评健康变量和是否患有慢性病变量。研究发现,照料孙辈对老人的社会参与仍有明显的显著正向影响,并在假设4中成立,也就是,隔代照抚对老人的社会参与的影响与老人的健康水平有关。健康老人,其社会参与程度愈高,而慢性疾病对其社会参与程度有负面之影响。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备药在身边,身体容易劳累出问题,外出时间不宜过长,客观以及老年人主观原因都会导致进行社会参与的行为减少。自评健康虽然具有较大主观性,但起码反映了老年人心理上对自我健康的评价,自评健康较好的老年人,不论他们是否身体有疾病,至少他们心理上是认为自己是健康的,那么这种心态自然而然的会引导他们进行社会参与。
5. 结论建议与不足
积极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是推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22] 。目前双职工家庭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重担,倾向于父母对孙辈照料,普遍认为,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影响到老人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和时间。然而,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却揭示了一种新的社会运作机制,即“隔代照料”非但没有减少老人的社会参与,相反,还促进了老人的社会参与。这个结论似乎与常理和直觉相悖,但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
(一) 理论层面
本文回归结果显示,添加老年人个体特征、子女经济支持、健康状况等变量,隔代照料均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可能性。本文证明参与社会活动与家庭非竞争性对手,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可以更好的实现两者的均衡,进而改善老人的身心状况,改善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质。从老年人自身的能动性角度,隔代养育孙辈并不会挤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反而是老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其中,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谋福。从隔代育儿的社交功能角度来看,隔代育儿也不会挤压老年人的社交功能,反而是通过代际交往的方式,让老人们能够与更多人进行更多的社会互动,以此为契机,建立起更为融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二) 实践层面
国家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老年人在隔代照料中所展现的对社会参与的强烈意愿,并且采取措施。例如,社区养老服务站开设幼儿活动室;开辟与建设社区公共活动场所 [23] ;育儿老年人的养老补贴政策;开发针对性育儿指导课程,助力隔代照料等等。有较高文化程度和有养老金的老人有较高的社会参与意愿。政策制定者和社区组织可以采取措施促进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安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这包括提供教育培训机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建立社交支持网络以及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等。关注已婚和高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为已婚老年人提供灵活的社交活动安排以及与伴侣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平衡家庭和社交需求。针对高龄老年人,我们可以发展适应其身体和行动能力的社交交通解决方案,提供便利的社交活动场所,并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在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干预和政策设计中考虑到代际支持特征的差异。
有关隔代照料的政策制定可以提高老年人进行社会活动的机会,能够帮助老年人实现更丰富、有意义的社交互动,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 不足之处
本研究仍存在不少改善方面。横截面数据无法跟踪调查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时间上的影响,本文仅根据访问者回答近一年是否照料过孙子女来研究其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并未研究隔代照料强度对社会参与是否有不同影响以及对社会参与强度是否有影响。在今后研究中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