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华优秀艺术的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的传承,文化的永续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基石,同时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才能让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也只有通过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赓续,才能培育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2. 传承与感召:高校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的联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感召经纬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涵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传承和感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永续长存的有力保障。
2.1. 激活艺术作品输出,增强文化身份认同
高校在承载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的前沿阵地,也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在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立足地方实际,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夯实地方文化自觉基础,促进地方文化自信是“心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高校艺术创作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基地,高校育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办学育人内涵,提升了办学育人品质。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高等艺术类理论课程与实践创作体系中,使得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相关方面的作品产出,不仅是保护传统文化事业本身的需要,而是未来我们逐步拥有一支实实在在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骨干力量的需要,这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路径选择,为大学生涵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路径选择。这些路径是当代大学生亦是未来大学生在艺术作品实践输出中对中国传承文化的自我承继,是增强文化身份认同的有力保障。
2.2. 深化活态保护研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与生俱来的,保护与研究传统文化是高校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功能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有着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助力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而动态影像制作传承、保护、研究传文化有活力的现代性实践。在人类学领域中,活态化记录并不是被看成一个简单的中立媒介或传播技术,而是一种“赋予经验以意义”的认知模式。活态保护作为一种依赖技术崛起的书写方式,弥补了文字记录的瞬间模糊性和图像记录的静态性。伴随影像化深度介入大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各类影像实践活动记录青睐的内容,一些乏人问津的民族民间文化有了走上世界舞台、被注视和被阐释的机会,那些专门拍摄传统文化影像也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动态记录、常态保护、拟态传播”暗含着动态影像记录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要素的深意,而构成传统文化影像在活态保护中会出现的集中展映、学术论坛、高校展映三大部分,充分显示出活态保护研究所激发的艺术和学术动力。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段的革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创作中,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培育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弘扬与革新:艺术影像助力传统文化“活态”延续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坚定不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风向标设专业、建学科、育人才、促应用,回应社会,关注民生,这也是地方院校培养优质学生成长、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
3.1. 搭建文化共享平台,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
数字化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经过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对这个民族的历史担当。数字技术每一步发展,都迅速反应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更迭着历史书写的文本。从数字化到数智化,重塑了传统文化的历史面貌,这不仅是扩大了记录范围,还提升了记录能力,特别表现在立体式搜寻、场景式留存,尽可能形成血肉饱满的系统档案平台。对此进行共享与推广,进而借助智能化、智慧化手段,在读者、观众参与互动过程中,在共创与共享平台中进行审美体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逼真的环境和优质的体验。
“数字故事的特点是可以跨媒介讲述的。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首次提出了跨媒介叙事,并提出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产生的融合叙事” [1] 。数字书写传统文化既记录中国文化,也受到中国文化的规训,是中国历史观、伦理观、美学观的集中表达,体现出真、善、美的一贯追求。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优势,把这样的理念表达得既有传统感又有时代感,由此把高校数字产品的制作者和欣赏者凝聚起来,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传人。
3.2. 构筑影像传承载体,打造文化“活态”延续
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正在一步一步改变文化传承发展的原有生态。“动态记录、常态保护、拟态传播”引领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项目找到适应的数字化生存模式。“动态保护”是基于具有“主观介入、客观记录、真实再现” [2] 优势的视觉影像作为记录的手段,基于目前我们国内的常规化模式进行储存、收藏、保护,“一切媒介在把经验转化为新形式的能力中,都是积极隐喻的” [3] ,利用目前新媒体的多渠道的传播进行模拟推广,寻找适合的延续道路。比如曲艺类、戏曲类短视频或者线上直播的广告及打赏、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数字藏品、消费品类直播带货、传统IP在新场景的植入、老字号的国潮风、旅游跨界融合以及和教育结合的研学游等等已经迈出了强有力的步伐,但是多是从经历模式出发,趋利而非重传承。
改善传统文化的技术手段与生存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经过不断积累,进而重塑线上线下融合的整个研究与保护生态,虚实结合改善了传承人从业环境,为代际传承培育储备人才,吸引高校艺术类人才以及更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参与,根本上解决后继无人的窘境。推动跨界融合,拓展传播空间,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全媒体多场域传播。一是在完善传统文化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及建设专业文化传承场馆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传统文化提供学习、演示、展览、展示等传播交流的空间和便利条件。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相关领域网络资源,为非遗设置线上传播展示的虚拟空间,促进传统文化从多维度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3.3. 校园地方双向赋能,构建文化传播生态系统
艺术类高校更加的立足本土,利用各校自身特色,诸如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更加系统的部署,力求未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动态传播的生态系统。
4. 创新与创造:创作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4.1. 打破传统教学,创新教学理念
① 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微信、微博、APP、授课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
② 共享式教学模式,课堂信息的多元化,使不同的思想相聚在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亦可借鉴新媒体平台进行授课内容和资料的分享教学模式,如,建立网络个人网页(设计)档案、利用“云”技术共享资源和网络平台上展示作品,扩大影响力。
③ 翻转式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对于综合型人才培养有很大帮助。
④ “三位两体”模式,积极探索符合艺术类专业的“三位两体”模式,即理论、实践、作品三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充分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作品创作、学科竞赛、综合竞争力、就业创业高度融合。
4.2. 基于课程为中心,以创作输出为主
志向是培养而成的,而培养志向的成效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劳动进入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度以及劳动与思维在其中的融合程度 [5] 。让艺术教育从思想上树立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的观念,让高校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 。坚持艺术类作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关键是要细致入微,用作品展现,增强艺术教育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高校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专业的教师、理论的课堂、固定的场所、实践的指导、课余的创作,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技艺,同时学习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智、技结合让传统手艺历久弥新。目前笔者所在高校重庆移通学院已建成非遗工坊、影像创作工坊、钓鱼城历史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艺术文创展览馆、农耕文化展览馆等为第二课堂现场感染与实践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传承传统文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4.3. 文化展示场馆体系,联动展览及宣传
重庆移通学校依托特色教育、完满教育,将我书院教育的实践场域作为文化展示场馆的前沿阵地,辅以特色部门、社团团体,带领学校学生广泛开展历史文化传承、宣传和研究,几年来成果日益凸显。
数字化场馆是高校艺术创作与参观者沟通的“桥梁”,数字化场馆所营造的情景互动体验,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让展厅展示的每个环节变得可感知,让展示内容实现互联互通,这样变换无穷的互动体验更能加深参观者对艺术类学生的实践产出有了明晰的认知。随着我校全景演播厅的硬件升级与软件更新的加持下,数字化展览与宣传的联动传播成为现实。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展示场馆的样式也变得多彩起来,为了满足观众日常的需求,众多传统的展馆开始了数字化建设,升级改造的数字化展厅设计区别于以往传统的展厅设计,它以交互性、信息化等优势,通过最先进的数字化展示技术,让传统展馆呈现出新的生命力。未来的传统文化传承依托书院场景,实现数字化“拟态传播”矩阵,书院场景将会走出校园,成为传统文化演绎、宣传、体验、浸润的亮点。
5. 结论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的不仅是高校作为主阵地的教育功能,也需要社会作为产业发展的协同。数字化的视觉留存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视觉影像具有较为直观的学习过程,更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快速集散传播的社会效果。数字赋能、高校传承、网络传播三者协同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动态记录、常态保护、拟态传播”矩阵效果,让影视类教育从思维高度中确认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与必要,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的逻辑观念,让高校学生真正成为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人。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移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艺术传承继新视态下重庆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四联四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JG214)阶段成果。